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略带淡红。

②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5℃,可贮藏30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1.文段①②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1931年,他出版的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①文字介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中结尾两句意在说明什么?
3.文段①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文段②文字介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文段②中引用杜牧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作用是(     
A.说明荔枝习性,不易北移。
B.说明荔枝不耐贮藏,需要兼程运输。
C.揭露封建统治者只顾个人享乐,不管人民痛苦和国家安危。
D.说明荔枝种植技术在唐代就有了。
6.与“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两千朵”的说明方法相同的是(     
A.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
B.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10多克到20多克。
C.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作缝合线。
D.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7.认真阅读文段②中划线句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左右”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第一职业中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神奇的极光》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太阳系其他行星,如木星和水星,它们的周围,也会产生极光,这已被实际观察的事实所证明。

1.选段主要介绍的是(     
A.太阳在极光形成中的作用B.形成极光的必备要素
C.存在极光现象的行星D.人们对极光的观察和认识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风是来自太阳的风B.一旦有太阳风就有极光
C.太阳风是形成极光的重要条件D.只要是行星就有极光
3.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包括哪些?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重庆市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职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卷(二)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的主要抗原是突出其表面的血凝素及神经氨酸酶。在流感病毒所有发生突变的部分中,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突变最快。这令免疫系统跟不上步伐。

决不是所有的病毒抗原——哪怕是所有RNA病毒的抗原——都突变得那么快。麻疹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突变的其他部分在变,只有抗原岿然不动(最可能的原因是,免疫系统识别为麻疹病毒抗原的那部分所承担的功能是病毒自身不可或缺的,如果它的结构变了,麻疹病毒就无法存活)。因此,人只要患过一次麻疹,一般就可对其终身免疫。

然而,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却能在保持功能的前提下千变万化。它们的突变使其能避开免疫系统而未令病毒遭到破坏。事实上,它们突变得太快了,即使在一次流行中,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都经常在变。有时突变所导致的变化很小,使得免疫系统仍然能够识别它们并与之结合,从而轻易避免同种病毒的二次感染。但有时突变显著改变了血凝素或神经氨酸酶的形状,于是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它们。与旧结构完美结合的抗体就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结构了。这种经常发生的现象被称为抗原漂移

当抗原漂移出现时,病毒就能在人体获得立足点,即使那人的免疫系统已有了能结合以往形态抗原的抗体。显然,变化越大,免疫系统应答的效力就越低。为了理解抗原漂移的概念,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橄榄球运动员,身着白短裤、绿衬衣、镶有绿色V字的白色头盔。免疫系统能识别这种运动服并攻击它。如果运动服稍作改变——如在白短裤上加一条绿色条纹而其他不变,免疫系统还是能够毫不费力地识别出该病毒。但若运动服由绿衬衣白短裤变成了白衬衣绿短裤,免疫系统就没那么容易识别了。

抗原漂移引发流行病。一项研究发现,美国在33年间就出现了19种不同的已鉴定的流行病——平均每两年就有一种以上。每一种仅在美国就造成了1000040000过量死亡——高于该疾病通常所导致的死亡数量。结果在美国,流感比任何其他传染病——包括艾滋病(AIDS)——导致了更多人死亡。公共卫生专家监控了抗原漂移,并每年调整流感疫苗以期与之同步。但他们却从未能将疫苗调整得恰到好处。流感病毒是作为一个突变群存在的,即使他们预测到了突变的方向,总会有一部分病毒与众不同而躲过了疫苗和免疫系统。但是,因为医学领域其他新的发现,现在不管抗原漂移多严重,造成的流感有多致命,它也并不会再造成流感大暴发,不会造成如18891890年、19181919年、1957年和1968年时那样席卷世界的大流感。

1.关于“抗原漂移”理解,正确的是(     
A.抗原漂移发生的原因是突变显著改变了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形状。
B.抗原漂移是病毒入侵人体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
C.抗原漂移出现时,如果人的免疫系统拥有能结合以往形态抗原的抗体,病毒就难以在人体获得立足点。
D.抗原漂移引发的流行病,一次就会造成至少10000人的死亡。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麻疹病毒的抗原之所以在其他部分都在突变的时候岿然不动,是因为它的结构一旦发生了变化,整个病毒就不能存活。
B.流感病毒发生突变的程度与人体免疫系统应答的效力是成反比的,变化越小,免疫系统的应答效力就越高。
C.人体免疫系统有时难以识别流感病毒,主要是因为病毒中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发生了颜色上的很大变化。
D.一项研究发现,美国在33年间共出现了19种不同的流行病,从导致死亡的人数来看,流感是最致命的传染病。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患过一次流感的人,即使注射了疫苗也有可能再次感染,但是患过一次麻疹的人,却可以终身免疫。
B.如果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发生了突变,那么人体的免疫系统就无法识别它们,从而无法破坏病毒。
C.公共卫生专家已监控了抗原漂移,所以他们很快就会预测流感病毒突变的方向并将疫苗调整得恰到好处。
D.如果出现了过去那种席卷世界的流感大暴发,那就可以确定在抗原漂移之外还存在其他的原因。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中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子计算机真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在运算速度方面,它有着人所无法相比的优越性。最近我国制成的银河巨型计算机,每秒钟能进行10亿次运算,利用它可以解决那些要花费成千上万人的一生才能精确计算的极为复杂的问题。同时,也只有利用计算机才能控制各种快速运动的复杂系统。但是,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控制系统里,人仍然是最重要的环节,这是因为人体拥有一台世界上最完善的天然计算机——大脑。

人脑,大约只有1500克重,体积只有1500毫升左右,所需能量不到2.5瓦,但却有140亿到150亿个细胞,这个数目是全世界人口总数的3倍。目前,最好的电子计算机——巨型机比人脑要重上万倍,消耗的电能也要多上万倍,但它的记忆思考能力却远不及人脑,可靠性也比人脑差得多。

人脑有很强的记忆力,并且善于思考。人类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联想和回忆,能够一边思考旧问题,一边解答新问题;遇到出乎意料的情况时,人能够随机应变,妥善处理,电子计算就缺乏这种创造性思维。至于人脑能利用视、听、味、触等感觉器官的信息,综合地感知外界的复杂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是电子计算机所望尘莫及的。

(节选自戴君惕《人脑与电脑》)

1.举例说明文段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2.为什么说“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控制系统里,人仍然是最重要的环节”?
3.是电子计算机所望尘莫及的”中,加点的“更”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2024-07-1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职业中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任务。

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一下,粘到铜胎上去。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他们能自由地在铜胎上粘成山水、花鸟、人物种种图画,当然也能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工作。反正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钢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复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点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画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1)景泰蓝制作的六道工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以_____________两道工序写最详细。
(2)选文第一段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3)依据选文,分条概述为什么“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
(4)同是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工序,作者为什么详写“掐丝”“点蓝”两道,而略写其他?
2024-07-17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会昌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粘满了铜丝的铜胎是一件值得惊奇的东西。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细致,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专心一志粘上去的,粘上去以前还得费尽心思把它曲成最适当的笔画,那是多么大的工夫!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刻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

(选自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

1.联系全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二十年代初与茅盾、郑振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作品主要有《倪焕之》《稻草人》等。
B.作为一篇程序性说明文,本文按照景泰蓝制作的程序逐一进行说明,其中详写了“掐丝”和“烧蓝”,略写了其他工序。
C.作者在介绍各道工序时,感慨颇深,融入了不少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D.本文综合运用了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
2.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道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铜丝粘在铜胎上,涂色料就有了界限,不至于溢出来。
B.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同,不让色料的面积占得宽,以免烧过以后冷却时破裂。
C.铜胎表面分成小块后,比较禁得起外力,打磨时不至于破裂、剥落。
D.掐丝时之所以采用繁笔线条,主要是为了使作品看起来美观、新颖、大方。
3.选文中画线句子“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中的“制作方法”具体是指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哪几道工序?
4.请找出选文中表达作者感想和体会的话,说说这些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4-07-1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职业中等学校职教高考班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网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宽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作假果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道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面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5℃,可储藏30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储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储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爱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徽宗时,福建以结实者置瓦其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徵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1.“果形”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说明内容的?这种说明顺序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2.“贮藏”是运输问题,而果肉和果核是生态问题,“荔枝不耐贮藏”一节放在果肉和果核两节之间,是否破坏了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3.在写荔枝“不耐贮藏”和“移植”时,引入唐明皇、汉武帝的事,目的何在?
2024-07-16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会昌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班2023-2024学年春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锦绣的森林

十三世纪中,教皇权势强盛,文化中心罗马移向北欧,一种象征全盛的教权的教堂建筑样式——哥特式在那里产生。

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出现,使宗教艺术别开生面。其特色一言蔽之,日高。然而这与现代商业大都市的高层建筑的高不同,前者向天,后者着地。教堂建筑高而尖,有向上超升之妙;商业建筑高而平,有着地堆积之感。故百几十层的摩天阁虽然比哥特式的教堂高得多,但沉重地叠置在基地上并无崇高之美感。反之,哥特式的教堂形似一簇怒放的春花,仿佛拼命地想从地上抽发出来,向天空生长;又如一簇火焰,势将上冲霄汉:所谓锦绣的森林是也。

形成这种样式崇高而秀丽特色的要素是柱头和尖头拱门。为求增加垂直的效果,哥特式不用一根根的粗柱,改用一束束的细柱。又在屋顶上加尖高塔,使柱束上的许多垂直线因尖高塔的引伸而向天延长,至于无穷无尽之境。柱束之间,不用壁而用尖头拱形的窗。壁有板滞之感,足以减却向上之势,尖头窗则增加了秀丽与崇高。教堂的内部,无数的尖头拱门交互错综于上,仰望时似觉身在大森林中,而毫无屋顶压迫之感。总之,哥特式建筑全无墙壁,只有细柱、尖窗和尖塔,几乎没有水平线,全体由垂直线构成。这种建筑形式萌芽后,很快风行全欧,不但教堂建筑上用之,一般的建筑也都受这种样式的影响。

锦绣的森林般的哥特式教堂诞生,宗教建筑的发展就达于极点。这种式样的杰作,多在北欧,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为哥特式中的典范。这教堂工程历六世纪之久,工作之困难盖可想见。为了表现宗教的神秘相,建筑师把宗教的精神翻译成视觉的形态,用形体来表现抽象的观念,于是否定了石材的力学的性质,极度地使用结构的技法。哥特式冒险尝试而成功的另一例是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这教堂的形式,与科隆大教堂大同小异,但是北欧的大势与意大利的传统的合并式样,可为建筑史上的一件特殊的纪念物。这教堂全部用白色大理石为材料,据说,是意大利人欲与北方的阿尔卑斯争高而建造的。

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无视建筑构成的约束一味冒险求高,终于陷入自灭的运命。此时基督教势力也由于极度地扩张,达到了衰沉的时期。世间一切文化相关联,政治、宗教、艺术,互相牵制而展进着,不可分离,哥特式建筑与中世纪的封建制和教会权同时没落,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1.下列有关锦绣的森林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建筑的整体外形高而尖,向上超升,仿佛从地上抽发出来向天空生长的一簇春花。
B.置身教堂仰望,无数的尖头拱门交互错综于上,无屋顶压迫之感。
C.建筑全体由垂直线构成,无墙壁,只有细柱、尖窗和尖塔,没有水平线。
D.用具体的视觉形象表现抽象的宗教观念与精神,体现宗教的神秘相。
2.下列对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表达的观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与基督教势力同时达到衰沉期,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
B.基督教势力的极度扩张促使教堂建筑一味求高,是哥特式建筑自灭的外因。
C.无视建筑构成的约束,违背客观规律,是哥特式建筑走向衰亡的自身原因。
D.世间一切文化相互关联,不可分离,哥特式建筑与教权的同兴同衰就是明证。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被誉为锦绣的森林的哥特式教堂,即使不是基督徒,也会赞叹其秀美与崇高。
B.普通的民用建筑受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影响,窗户往往采用尖头拱门的形式。
C.商业建筑大采用板滞的墙壁,减却向上之势,即使高可摩天,也不能给人崇高的美感。
D.哥特式教堂的建筑样式,不仅影响了民用建筑,且也会影响到其他的艺术形式。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十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②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

③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④结构这样简陋的病毒算不算是生命?生命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两条:能进行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从这点来说,病毒具备了生命的重要特征。但它又不是完整的生命,因为所有生物体的生命特征都寓藏于DNA的双螺旋链中,唯独病毒没有双螺旋,而只有一条单链,有时还不是DNA而是RNA,所以病毒只具备了部分的生命特征。因而病毒不属于生物界共同的生命形式,或者说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生命形式。

⑤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身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种是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异的意思,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⑥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1)下列对病毒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是(     
A.体积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
B.没有像细菌那样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
C.无独立生存能力,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
D.比细菌更小,没有细胞结构,有生命特征能够致病的微生物。

(2)根据原文,下列对病毒的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结构简陋,毫无独力生存的能力。
B.具备生命的重要特征,但不属于生物界共同的生命形式。
C.变异的病毒可能是无害的,也可能杀伤力更大。
D.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新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是(     
A.第①段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细菌某些构成部分的功能。
B.第②段病毒与细菌作比较,说明病毒体积小、构造简单的特点。
C.第③段加点词语“大部分”表明不是所有抗生素都对细菌起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病毒和细菌,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我们俯瞰地球家园,蔚蓝的大海、绿色的森林,令人沉醉,但黄色的沙漠却不禁让人揪心。6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每年的这一天,荒漠化问题,都备受关注,被大家广泛谈起。

干旱,不仅仅是没有降雨,它往往是由土地退化和气候变化造成的。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是一种人为因素叠加自然因素造成的最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

社会公众需要科学认识荒漠与荒漠化。有人说治沙就是消灭沙漠,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治沙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姑且将沙漠分为原生沙漠人造沙漠两大类。原生沙漠是自然演变产生的,有的沙漠的形成年代高达数百万年,彼时人类还没有出现。对待天然沙漠,要字当先,目的是保护天然的荒漠生态系统,方式是建立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如荒漠类型国家公园、国家沙漠公园、封禁保护区等。

人造沙漠则是人为的土地退化造成的,这部分才突出一个字,应该予以治理、修复。在治理的技术、模式方面,中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白芨滩模式、右玉模式、柯柯牙模式、磴口模式、光伏治沙模式等享誉海内外。

此外,针对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荒漠化、沙化风险比较高的地区,如原生沙漠周边地区的绿洲、农田等,应注重一个字,即积极预防土地荒漠化和沙化。

不论是原生沙漠还是人造沙漠,对人类来说都有的价值,应该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原生沙漠可以成为开展自然教育、科普的基地,如巴丹吉林沙漠的高大沙山、库木塔格沙漠的雅丹和羽毛状沙丘、罗布泊的大耳朵等。人造沙漠可以在被有效治理后,综合开发利用,发展多种沙产业。

因此,在荒漠化防治实践时要做到四点:一是要科学认知荒漠和荒漠化,了解荒漠化发生的机制、荒漠形成演化的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二是要擦亮双眼,认真识别哪些是真治沙,哪些是假治沙,哪些是借治沙之名、行破坏生态借机敛财之实;三是要以当地的自然立地条件、天然的植被承载力为基准,实施近自然修复,恢复原貌和底色;四是要保护荒漠、爱护荒漠,为子孙后代留存一些干净的、纯洁的沙海。

(选自2023616日《科普时报》,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荒漠和荒漠化”相关知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荒漠化,是一种人为和自然双重因素造成的最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
B.沙漠只能分为“原生沙漠”和“人造沙漠”两大类。
C.原生沙漠是自然演变产生的,人造沙漠则是人工制造生成的。
D.原生沙漠和人造沙漠都有“用”的价值,应该大力开发利用。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理沙漠要有科学的认识,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B.“天然”沙漠的治理以保护为主,人造沙漠的治理要突出“治”字。
C.生态环境特别脆弱,荒漠化、沙化风险极高的地区,要积极预防土地荒漠化和沙化。
D.“荒漠化”治理的最终目标不是消灭荒漠。我们既要治理荒漠,也要保护、爱护荒漠。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下定义B.举例子C.作比较D.打比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