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文章讲了人畜共患疾病是一类可以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感染的疾病。某些人畜共患疾病至今仍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凶险杀手,病原体、传播者和病种的多样性,是这类疾病时常突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其特点是具有凶险性,地区间、国际间交往的频繁,为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创造更加方便的条件,所以人们在为不少人畜共患疾病的跨国界传播而感到忧心忡忡。

1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畜共患疾病

最近亚洲一些国家发生的禽流感,继前些年非洲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英国的疯牛病之后,再一次发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信号:某些人畜共患疾病至今仍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凶险杀手!

人畜共患疾病是一类可以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感染的疾病。和其他传染病一样,这类疾病的发生也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三个环节。人畜共患疾病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真菌、寄生虫等,种类繁多。这些病原体可感染的对象十分广泛,常涉及许多种在分类系统上相距甚远的动物。如炭疽杆菌和狂犬病病毒几乎可感染所有的哺乳动物和人类,鼠疫杆菌除老鼠等啮齿动物外,还可感染人以及羊、犬、猫、驴等。这样就使许多动物都可被感染而成为病原体的宿主和传播者,从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病种。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达200种,其中较重要的就有89种之多。病原体、传播者和病种的多样性,显然是这类疾病此伏彼起,时常突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畜共患疾病往往具有凶险性。如埃博拉病毒可使感染者大量流血而死,疯牛病可使患者变成痴呆等。为什么对如此凶险的疾病许多人常常麻痹大意呢?原来这同此类疾病在许多动物身上所表现的隐性感染的特性以及疾病的多途径传播有关。

所谓隐性感染,就是动物被感染后,常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而不出现症状,这样就使许多人丧失了对于疾病传染源的警惕性。疾病的多途径传播,使病原体可通过饮食、直接接触以及蚊、蝇之类无脊椎动物和空气、水、土壤等而感染人体。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不同的人畜共患病就会很容易地在具有不同职业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产生。如从事羊毛加工人易患炭疽,稻农易患吸血虫病等等。

现代经济、科技的发达以及地区间、国际间交往的频繁,正在为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创造更加方便的条件。过去在人迹罕至的山野丛林,病原体、媒介动物和宿主三者可长期共存于同一自然环境,并不构成对人类的威胁。动物虽有迁徙的特性,但由此而导致的疾病传播,范围毕竟是有限的。如今,人与动物之间的接触正在不断加强,由于科学实验和工业原料、观赏娱乐方面的需要,加上便捷的交通,更使许多动物被人从一地带到另一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今天,人们甚至在为不少人畜共患疾病的跨国界传播而感到忧心忡忡。

1.下列对“人畜共患疾病”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通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三个环节在人与动物间自然传播、感染的疾病。
B.指某些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种类繁多、多途径的传染性疾病。
C.指由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一类可以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感染的疾病。
D.指禽流感、疯牛病等许多种在分类系统上相距甚远的动物之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
2.下列不属于引发“人畜共患疾病”原因的一项是(     
A.疾病种类多,目前全世界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的约达200种,其中较重要的就有89种之多。
B.因为具有极大的凶险性,如使感染者大量流血而死,使患者变成痴呆等。
C.动物被病原体感染后,常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而不出现症状,这样就使许多人丧失了对疾病传染源的警惕性。
D.如今,人与动物之间的接触正在不断加强,……加上便捷的交通,更使许多动物被人从一地带到另一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下列对“人们甚至在为不少人畜共患疾病的跨国界传播而感到忧心忡忡”一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区间、国际间交往的频繁增加了疾病传播的可能性,“人畜共患疾病”能够跨国界传播,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
B.动物迁徙引发的疾病传播毕竟范围有限,影响也相对较小,人类自身的活动才真正导致了“人畜共患疾病”的跨国界传播。
C.过去由于动物迁徙的范围有限,尚未出现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如今人畜共患疾病已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安全。
D.亚洲的禽流感、非洲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英国的疯牛病等都曾发生过跨国界的传播,引起了人们对“人畜共患疾病”的忧虑。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种不同的“人畜共患疾病”会很容易地在具有不同职业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产生,不从事相关职业的人也有可能传染上这一疾病。
B.“人畜共患疾病”的跨国界传播已经使人们意识到,只有限制人类的活动和发展,让动物回归山野丛林,才有可能阻止疾病的传播。
C.科学实验和工业原料、观赏娱乐等方面的需要,以及便捷的交通,使动物出现了跨国界流动,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动物的疾病的检疫。
D.动物被感染后常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而不出现症状,这种隐形感染使得人们有时较难发现“人畜共患疾病”的宿主。
2024-09-12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年中职学校对口升学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节选自《中秋月》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月到中秋分外明

①吴自牧《梦粱录》说道:中秋之夕月色倍明。这完全是诗人文士的幻想了。这种幻想到目前报纸上还是到处可见。去年中秋节,在上海《大公报》的《大公园》副刊上,登载着一篇描写中秋月的文章,大意说:在我国各种岁令时节中,最富诗情画意的要算中秋节了。平常的月亮够美丽了,中秋夜的明月,尤其大而圆,集合温柔、神秘、明媚、幽艳之大成平日的月亮,上升很早,甚至黄昏时分已悬挂在空中;但是一年中,以中秋的月亮出来最迟,大约要八九点钟,才从天边露出娇容来,似乎在月宫中刻意打扮,精心修饰,然后才出来和人们相见。这一段话完全是传统文学家的口吻,与实际事情太不符。

②月亮究竟亮到何种程度,要晓得这一点,我们要以地球上所能看到的最明亮的东西即太阳为标准做一个比较。太阳在天顶时在每方时平面上有60万支烛光的亮度。普通用的煤油灯每方时48支烛光,蜡烛每方时35支烛光,而月亮在天顶时的光度每方时只有烛光。月亮虽可普照半个地球,但在一定积上光度甚小,所以我们在月光下看书是模糊不清的。月亮离开天顶愈远,它的光亦愈弱。这有两种原因。第一,太阳或月亮离天顶愈远,则与地平的角度愈小,而地面上每一单位平面所受到的日月光的多少,是和离地平角度的正弦成正比的。第二,太阳或月亮在天顶时,光线到达地面经过的空气厚度来得少;到了天边时,光线要到达地面,经过的空气层要厚得多。假使在天顶时,月光到达地面所经空气厚度当作1,那么到月亮离开地平30°时,所经过的空气层就要两倍;到10°时,就要5.5倍;到离地平线4°时,所经过空气层的厚度就要达到12.5倍了。所经过的空气层愈厚,被空气所吸收反射的光线亦愈多,到达地面的月光自然愈少,而中秋的月亮,除非在热带的地方,是绝不会到天顶的。

③古人说:冬日可爱,夏日可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冬天太阳离地平线低而夏天高。相反,月望时月亮离地平线的角度,是以冬至附近为最高,夏至附近为最低。满月最亮的时候,实是在冬至的前后(即阴历十一月十五日左右)。一年几见月当头,这就是月当头的时候。今年中秋月的高度,即离地平线的角度为54°57′。而阴历十一月十五日,月亮的高度为87°45′。若是空气一样透明,则十一月中的月亮一定比八月中的明亮。一年之中,每逢望日,在秋分前后,月的高度适中;夏至前后,其高度较低;冬至前后,其高度最大。这是由于黄道与赤道成23°27'的角度。当月望时,月亮与太阳位置正相对称。太阳到冬至,高度最低的时候,正是月亮最亮的时候。月亮的轨道古称白道,和黄道相交只有5°9'的角度,这个角度的差数甚小,可以增减月亮的高度,但不会变更上述的原则。从气候上看来,我国各地在仲冬的时候也比在中秋前后来得明爽。以杭州为例,云量3和湿度有下列的比较。根据1928年至1933年的记录,杭州云量在阳历9月为69%,12月为65%;1934年至1935年的记录,杭州绝对湿度5,阳历9月为16.812月为8.9

1.选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根据选文回答,月亮的亮度与什么有关(回答2个即可)。
3.阅读下列文字并填写表格,然后比较文字说明和表格说明的特点,说说用图表说明有什么好处。

太阳或月亮在天顶时,光线到达地面经过的空气厚度来得少;到了天边时,光线要到达地面,经过的空气层要厚得多。假使在天顶时,月光到达地面所经空气厚度当作1,那么到月亮离开地平30°时,所经过的空气层就要两倍;到10°时,就要5.5倍;到离地平线4°时,所经过空气层的厚度就要达到12.5倍了。所经过的空气层愈厚,被空气所吸收反射的光线亦愈多,到达地面的月光自然愈少。

月亮与地平角度空气层厚度(倍数)
4°
10°
30°
90°
结论:
2024-09-10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园林在建造之先,首先考虑的是静观与动观的问题。所谓静观,就是园中给游者留有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庭院专主静观;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的网师园,妙在静中生趣;后者如苏州的拙政园,奇在移步换景。立意在先,文循意出,动静之分,要看园林面积的大小。

②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要造成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境界。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 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而且要有画意。窗外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是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

③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塑品;美人峰细看才像;鸳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竟寓鸳鸯之意。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梅园、网师园都可以顾名思义,园内的特色分别是白皮松、梅、水。尽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佳例。

④园林景物有仰观、俯观之别;在处理上也要区别对待。楼阁掩映、山石森严、曲水弯环等都体现着这个道理。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这些诗句不但写出园林层次,有空间感和声感,同时高柳”“杏梢又把人的视线引向仰视。至于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又都是留心俯视所致。因此园林建筑的顶,假山的脚,水口、树梢,都着意安排。山际安亭,水边留矶,是能引人仰视、俯视的方法。

(节选自陈从周《中国园林的风格》)

1.分别概括选文中各个段落的内容。
2.选文中划线句子分别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请分析其主要表现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2024-09-09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长江科技中等专业学校三校生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节选自《中秋月》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南宋吴自牧著《梦粱录》有云: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谓之中秋,月色倍明。从科学上看来,中秋可以有两个定义:天文学上以秋分到冬至为秋季,所以中秋应在立冬,即是阳历115日或6日。气象学上以阳历9月、10月、11月为秋季,所以中秋应在阳历1015日、16左右。这两个日期,都和阴历八月半相距甚远。可是西洋天文学习惯上把春夏秋冬四季起自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实在不甚合理。倒不如中国天文学的向例,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更合于逻辑。若用中国天文学家的方法分四季,则中秋应在秋分,和阴历八月半相距不远。秋分是阳历923日。去年中秋节在秋分后6天,今年中秋节在秋分前6天。

文段(二)

若以月亮大小而论,肉眼是不可靠的。《列子》卷五有这样一段故事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时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1.结合文段(一)中相关内容,概括中秋节的科学定义。
2.作者在进行说明时,引用了哪些著作中的内容?引用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3.选文第①段的加点词有何表达效果?
2024-09-08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5届江西省中职对口升学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三)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悄然兴起的旅游形式,Citywalk(城市漫游)可谓是颇具人气20234月,DT财经和DT研究院联合发布《2023旅游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在几种新型旅游方式中,人们想尝试Citywalk的意愿最为强烈,占比高达82%。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接纳并愿意尝试Citywalk主要是因为其满足了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要。”10月上旬,财经评论员郭宇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Citywalk不同于走马观花式的快节奏’旅游,其更强调旅游的品质与深度,而非景点的数量与广度。放慢节奏,形成自己对于城市文化的个性化思考,是Citywalk的核心意义所在。

图一:Citywalk人群分类

(摘编自卢岳、王紫茜《Citywalk火爆出圈   换种方式玩转城市旅游》)

材料二

形式一:打造社交空间

从参与的动因上看,这些人普遍渴望慢节奏生活、经济适用型出行、体验环保、与社区建立联系、舒缓上班族压力等。因此,社交属性是Citywalk的首要功能。这也决定了Citywalk的最基本营销形式:几人成团,拼团收费。Citywalk首先发源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目前也拓展至部分二、三线城市。参与者以社交平台为主阵地,发布Citywalk路线分享、街拍图集、网红打卡等,既有专门的组织者发布的相关活动,也有散客拼团寻找旅伴。从线上讨论到线下相聚,所有参与者都有机会在Citywalk的过程中结识到新朋友。

形式二:品牌场景化营销

从商业逻辑角度来看,Citywalk为品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场景化可能,小众化本地化的趋势逐渐抬头。与其说Citywalk新中产们的时尚单品,不如说这更是一种情绪价值的代偿。这些概念都可以成为品牌营销的全新切入点。

20236月,健身类产品平台Keep在北京打造了一个名为“Keepland”的线下运动空间,同时发起名为热量守恒的一场Citywalk活动。这次线下活动,为品牌借势营销提供了新玩法:用具体的场景把所有品牌故事串起来,将消费场景化。这也为未来做更多品牌的跨界合作和行业破圈提供了可能性。

形式三:城市品牌打造

从文化视角来看,Citywalk能打通的不仅是商业价值,更有望实现商业与文化的平衡。目前,各地旅游需求旺盛,热门旅游城市也可借由Citywalk的东风打造自己的城市旅游品牌名片。

通过Citywalk的形式,不同的城市有机会打造各自独树一帜的品牌形象,相比于刻板的地域标签,这些城市借由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传达出更有温度的立体形象。这种城市品牌的打造,一方面有助于本地文化的传播和运营方式的突破;另一方面惠及的不仅仅是本地人和本地品牌,更能极大拉升本地的文旅行业,打通城市建筑、人文、商业等各类社群之间的充分互动,实现产业、内容、平台、渠道的有机重组,带动更全面的城市经济复兴。

(摘编自高言《Citywalk爆火,品牌如何借势营销》)

材料三

城市漫步是近期兴起的热词,是一种颇受年轻群体青睐的旅行新方式。其更关注行走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感——旅行者漫步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欣赏建筑景观,感受生活氛围。城市漫步为旅行者提供多元的视角理解城市,也为城市治理者讲好城市故事创造更多的机遇。

_________。标志性景观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游人初识城市的领航灯。鸟瞰中华辽阔大地,万里长城绵延不绝、西湖胜景如诗如画、渺渺洞庭水天一色……透过一隅,可窥视城市的前世今生。不过,地标绝非脱离城市底蕴和游离于城市人文风貌之外的奇异品。一味追求标新立异,破坏原有历史文化古迹,就会影响城市整体的风貌。

_________。建设活力街区既要整治和改善旧城区道路和市政设施,也要留住老底子的生活场景和老字号的人间风味。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转型和重构中,适当保留街区原住居民的生活空间和社会网络,维持其原有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广大居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好群众参与地方工艺、民俗活动等文化遗产传承的途径与方式,形成多方参与城市共建的最大公约数

_________。城市治理者要借助基层群众智慧和智能科技手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要注重差异化发展,要各美其美,重视区位优势和历史积淀,冲破阻碍自身发展的困境。

此外,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依靠人,也发展人。要培养专业化人才以夯实技术研发基础,还要探索互动、高效、全民参与的城市治理模式。

(摘编自人民日报《城市治理要下足绣花功夫》)

1.将以下三句话分别放回到材料三的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传承“烟与火”,点亮街区激发城市活力
②用好“人与技”,聚焦科技赋予城市智慧
③兼顾“点与面”,善用地标探寻城市风貌
A.①③②B.②①③C.③①②D.③②①
2.下列关于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人接纳并愿意尝试Citywalk,主要是因为其满足了现代人的物质文化需要。
B.社交属性是Citywalk的首要功能,所有参与者都能在Citywalk的过程中结识到新朋友。
C.用具体的场景把所有品牌故事串起来,将消费场景化,这将成为未来品牌跨界合作和行业破圈的必然形式。
D.Citywalk为旅行者提供多元的视角理解城市,也为城市治理者讲好城市故事创造更多的机遇。
3.根据材料内容,下面关于Citywalk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参与者以社交平台为主阵地,既有专门的组织者发布的相关活动,也有散客拼团寻找旅伴,说明Citywalk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社交方式。
B.Citywalk为品牌提供全新的场景化,它既是“新中产”们的时尚单品,也是一种情绪价值的代偿。
C.热门旅游城市可借由Citywalk打造自己的城市旅游品牌客片,来实现商业与文化平衡的可能。
D.Citywalk更关注行走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感,因此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发展人。
4.请结合材料一的图一,写出两条你获得的结论。
5.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Citywalk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结合文本分析其原因。
2024-09-0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温州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属历来都是通过采矿、冶金制取的,可是80年代初期,科学家发现在聚乙炔中加入强氧化剂或还原剂后,它的导电性能大大提高。因为这种塑料具有金属的一般特性,所以人们称它为人造金属。近年来,它的发展极为神速,人们又先后研制成功了聚苯乙炔、聚苯硫醚和聚双炔类等。这种人造金属不仅具有金属光泽,还能导电传热,其用途十分引人瞩目。

人造金属最奇特的功能是它的导电性。与普通塑料不同的是,人造金属塑料具有一种独特的线性结构,许多同样的分子能奇妙地结合起来,并带有较多的自由电子,这就使原来的塑料改变了物理性能,能够导电。它的导电率比铜、银还要高。普通金属的导电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在接近绝对零度时成为超导,但这种低温度很难得到。而人造金属却相反,随着温度升高,外围自由电子释放越来越多,因此导电性增大,在常温下呈现出超导电性能。实现超导,由低温变成常温,这是人造金属创造的一大奇迹,是科学家梦寐以求的目标,用超导体制造的发电机,它的效率可以从30%提高到98%,超导电线将使远距离无损耗输电的设想成为可能。使火车悬浮在轨道上高速运行,将使控热核聚变反应成为现实,最终解决能源问题。

人造金属的另一突出贡献是,用它制成的新型电池代替笨重、硕大的铅蓄电池,可以使人们长期用蓄电池做动力汽车有了实现的可能。人造金属电池可提供相当常规电池10倍的电力,不需要维修。充电次数可达1000次以上,使用寿命比铅蓄电池长45倍,而且不会污染环境。

人造金属在外压和光的作用下,能产生电场效应,把它装在扩音器上,能将声音放大;把它放在红外摄像机上,在红外热能作用下,也能产生工作电流进行录像。此外,人造金属弹性大、易加工、重量轻、耐磨蚀性能好、强度高、成本低。

1.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造金属”能够导电传热,因此具有金属光泽。
B.“人造金属”具有金属的一切性质。
C.“人造金属”和普通金属的制作方法不同,但原料相同。
D.强氧化剂是制取“人造金属”的重要材料之一。
2.下列对“人造金属”导电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相同条件下,“人造金属”仍比普通金属导电率高。
B.“人造金属”实现超导的常识要求是常温以下。
C.“自由电子”改变了塑料的物理性能,因而能够导电。
D.温度越高,导电性越强。
3.下列对“人造金属”的用途判断正确的是(     
A.用“人造金属”制成的发电机,效率可以从30%提高到98%。
B.“人造金属”可以直接成为红外摄像机的工作电源。
C.人造金属电池可提供相当常规电池10倍的电力。
D.“人造金属”的超导功能实现了有控热核聚变反应。
4.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造金属”完全可以取代普通金属。
B.“人造金属”的主要经济效益是导电性强。
C.“人造金属”的制取带来了金属制造业的革命。
D.“人造金属”可以创造新能源。
2024-09-0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职教中心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2016212日,全世界的物理学界都沸腾了——百年前已经被预言的引力波,终于被探测到了。

②普通大众却很少有人知道,引力波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探测到它需要百年努力?它又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③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将引力解释为时空的弯曲。它的意思是,我们平时感知的空间貌似是平直的,但真实的情况中,却是像在哈哈镜里一样,是弯曲的。这种弯曲是物质造成的,质量越大,造成的弯曲就越大。我们可以把宇宙想象成一个蹦床,如果没有任何干扰,它是平坦的。但当有质量的物体出现时,比如一个鸡蛋,来游乐场的小孩子,或者是地球这样的庞然大物,它就会变得弯曲。这种弯曲,由于我们跟着蹦床一起弯曲了或弯曲太微小,我们完全感觉不到。但如果这个大质量物体发生变化——鸡蛋被吃了,小孩子蹦走了,或者地球爆炸了——蹦床就会开始震动,这种震动就是引力波。当然,跟着一起震动的我们也感觉不到它在震动。

④但物理学家可不这么想,他们急需感觉到震动,来证明自己确实读懂了宇宙。于是,他们发明了世界上最大和最贵的-圆规,或许很像,但他们把它叫做迈克耳逊干涉仪,或是LIGOLIGO两条腿每条都有4000米长。它的原理是什么?假设我们有两个短跑运动员,他们在任何情况下跑步速度都一样,那么,如果跑道因为引力波扰动,长度发生了变化-就像蹦床表面会因受力,在一个方向上拉伸一样,他们从LIGO的两条腿上跑回来的时间就会发生些微的差异。我们就知道,空间确实在震动。

⑤然而,这并不是那么简单的。第一,震动太小了,也许4000米只会发生0.000000000000000001米(我帮你数好了,这里应该有170)的变化。第二,我们不能让诸如跺脚、打喷嚏或是地震影响我们的观测,所以要用各种设备让两条腿稳定。同时,我们还要在很远的地方再建一个,如果两个都震动了,我们就知道这不是科研人员绝望情况下掀桌子引起的。

⑥这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的项目前前后后已经花去了数十亿美元。对于大众来说,或许会怀疑花费这么多美元去探索引力波有何意义。听到这个消息,爱因斯坦当然会高兴,因为这证明了他不像普通人类的脑袋瓜又对了。不过,其他物理学家呢?对他们来说,这轻轻的一震,比《美人鱼》《星球大战》乃至人类史上所有的电影加起来都好看,因为它蕴含的剧情,是宇宙诞生的画面。我们从小都被告知一个最著名的猜想--宇宙是在一场爆炸中诞生的。这意味着,在时空的开始时,这个大蹦床有一次最剧烈的震动。引力波就能让我们还原这个震动--它是否存在,有多大规模等等。据科学家说,这次的引力波就是在距离我们超级远的地方,由我们看不到的超级大的黑洞的变化引起的。

(选自短文两篇《让物理学界沸腾的引力波》)

1.分析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作用。
(1)鸡蛋被吃了、小孩子蹦走了,或者地球爆炸了——蹦床就会开始震动,这种震动就是引力波。
(2)我们平时感知的空间貌似是平直的。
2.第⑤段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②段能否删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分析。
2024-09-06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人脑与电脑》选段,回答各小题。

电子计算机真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在运算速度方面,它有着人所无法相比的优越性。最近我国制成的银河巨型计算机,每秒钟能进行10亿次运算,利用它可以解决那些要花费成千上万人的一生才能精确计算的极为复杂的问题。同时,也只有利用计算机才能控制各种快速运动的复杂系统。但是,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控制系统里,人仍然是最重要的环节,这是因为人体拥有一台世界上最完善的天然计算机——大脑。

1.下列对选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运算速度方面,电子计算机有着人所无法相比的优越性。
B.“银河”巨型计算机,每分钟只能进行10亿次运算。
C.电子计算机真是人类的伟大发明。
D.利用计算机能控制各种快速运动的复杂系统。
2.下列对选段说明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打比方B.列数字C.分类别D.举例子
3.如何理解“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控制系统里,人仍然是最重要的环节”这句话,请用选段中的话来回答。
2024-09-06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福建省厦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基因污染是环保新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和提出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反映了人类的预警意识。生物繁殖的本质是基因复制,而基因污染是在天然的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了人工重组的基因。这些外来基因可随被污染生物的繁殖得到增殖,再随被污染生物的传播而发生扩散,使其成为其他天然生物基因的一部分。因此基因污染是唯一一种可以不断增殖和扩散的污染,而且无法清除。这是非常特殊又非常危险的。

现在已推广的几十种基因工程作物在审批时都认真考虑过它们的安全性,但事实证明过去的认识有局限性,更缺乏长期的数据。为了争夺市场,各生物工程公司过早地向田间释放转基因作物,来不及充分考虑和进行对人体、特别是对环境长期影响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则寄希望于转基因食物能够解决所面临的粮荒问题。有人认为发达国家在企图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的安全试验。

自从掌握了对生物基因进行手术的技能,人类就学会了被一些人斥之为任意篡改上帝作品的本领。这些作品已经不只是密封在实验室的试管内,它们早已散播在几千万公顷的土地上,那就是基因工程农业作物。的确,我们现在所有的传统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它们与原先的生物种类都已有很大的不同,基因都有所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因改造并非什么新鲜东西。人类的远祖从几千年前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开始,就不断地对作物和家畜、家禽进行基因改造,但这并不能说明基因工程农业生物与传统农业生物没有本质区别。传统农业生物通过染色体重组发生的基因交换基本上是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而基因工程作物或动物则是移植了人工设计和装配的与某些特定性状有关的基因,使它们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预期的新性状。基因工程生物还有一点非常特别,就是移植的基因可以来自 任何生物,完全打破物种原有屏障,强制性”“移植,这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是极少可能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在自然状态下,西红柿绝对不会有鱼类的基因,玉米也绝对不会有萤火虫的基因。因此从生物安全性这一角度分析,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是不能画等号的,而过去对基因工程食物所得出的实质等同性评价原则是不全面的。

地球现在已发现和未发现的生物物种有一千多万种,其各自独特的基因是在30亿年地球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的生物基因库是人类的巨大宝藏,也维系着人类自身的命运。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现在还能守得住这个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吗?

(选自沈孝宙《基因污染——新世纪的忧患》,有改动)

1.下列对“基因污染”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基因污染”是反映人类预警意识的环保新概念。
B.基因污染是在天然的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了人工重组的基因导致的污染。
C.基因污染是唯一一种可以不断增殖和扩散且无法清除的污染。
D.基因污染是天然物种掺进的人工重组基因不断增殖扩散的污染。
2.下列对“任意篡改上帝作品”在文中实际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散播在几千万公顷土地上的基因工程农业作物。
B.从几千年前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开始,不断对作物和家畜、家禽进行基因改造。
C.“移植”人工设计和装配的与某些特定性状有关的基因,使生物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预期的新性状。
D.通过染色体重组进行基因交换。
3.下列不能成为基因污染原因的一项是(     
A.各生物工程公司过早地向田间释放转基因作物。
B.发达国家在企图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的安全试验。
C.基因工程完全打破物种原有屏障,“强制性”“移植”,破坏了生物的原有基因。
D.人类没有充分考虑和进行基因工程作物对人体、特别是对环境长期影响的研究。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基因污染无法清除使其有别于其他的污染。
B.对生物基因进行手术产生了大量的转基因作物。
C.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不能画等号,是因为基因工程食物与传统杂交食物没有实质等同性。
D.天然的生物基因库正在遭受污染。
5.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能解决世界的粮荒问题,便可杜绝基因污染。
B.目前没有可行的方法可以清除基因污染。
C.必须认真考虑和研究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否则将加剧基因污染。
D.如果改变生物在30亿年地球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独特的基因,那么,人类的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
2024-09-05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中职生对口高职考试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三)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宣纸的前世今生

曹天生

宣纸制作技艺2009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纸虽为世人熟知,但不少人对其发展演进级内涵变化并不十分了解,仍将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内涵的宣纸混为一谈,因为有必要对选址的前世今生一探究竟。

宣纸二字连用,成为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始于唐代《历代名画记》: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种宣纸还不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而是蜡之后才可以用的皮纸。可见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是以产地而称的。

③宋末元初,以蔡伦术为生业的曹氏一支因避乱迁徙到安徽泾县小岭,根据当地条件开始了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试制和生产。宋末经元到明中叶之前,皖南山区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促进了当地造纸业的快速发展。小岭盛产优质青檀皮,而当地的两股山泉一股偏碱,一股偏酸,为宣纸制浆时需要偏碱、捞纸时依赖弱酸的用水要求提供了恰到好处的保障。天时之机、地利之便加上人之勤奋,沾着黄山,九华山的秀气,染着巢湖、太平湖的灵气,泾县宣纸开始崭露头角。当然这时的宣纸还是稚嫩,主要用于装裱托纸等,还不宜用于书画。

④明朝中叶后,选址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一中,而是掺和了沙田稻草。由于青檀皮的纤维较长,单一用青檀皮浆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法绘画时,润墨性稍逊。而稻草的纤维较短,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及至清代,宣纸已经普遍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制成。宣纸因其质地绵韧、纹理纯净、不蛀不腐、润墨性强的独特禀赋,成为书画家们的最爱。

⑤如今,宣纸产地早已由小岭传播到泾县及其周边地区。国内少数地方曾在原产地技术人员指导下生产过仿宣,但产品质量难与正宗宣纸相比。今天所谓正宗宣纸,就是用生产自安徽泾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做原料,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书画、裱拓用纸。

⑥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经历了上千年岁月,独占天时地利、绝活秘笈的宣纸,依然花信尚存,青春不衰。

1.“宣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请按时间顺序加以说明。
2.第④段中划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024-09-0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5届江西省中职语文对口升学语文模拟卷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