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北冰洋的无水之夏

①美国科学家近期在学术期刊《气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

②北极海冰并非一成不变,一年中会动态变化;夏季持续融化,在9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冬季持续结冻,在3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

③科学家们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观测和研究都支持了上述结论。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4年以上,2013年这个比例降到了7%。在过去60年里,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在变薄。通过卫星观测,1979年至2000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670万平方千米。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2012年达到最低,只有近334万平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

④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此外,海冰的融化虽然对海水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但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这种盐度的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⑤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更大,北冰洋一旦在夏天失去海冰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

⑥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有研究发现,海冰的消失会削弱这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⑦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能抵消海冰融化相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⑧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斜,导致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北极很可能在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⑨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2034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由于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对模型的建立方式和条件设定非常敏感,科学家们一般都比较谨慎保守。从以往实际发展来看,一般都会比预测提早到来。

⑩人类的碳排放是过去200年来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实质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本世纪末将上升1.5摄氏度以上。在没有跨越式科技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一温度上升幅度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北极海冰夏季持续融化,9月面积最小;冬季持续结冻,3月面积最大。
B.北极海冰减少导致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C.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其根源在于北极海冰减少。
D.地球倾角的变化使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导致当下北极海冰面积急剧减少。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由北极海冰的变化讲到北极海冰减少的影响和原因,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B.第③段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北极海冰在持续减少。
C.本文④~⑦段都是在说明北极海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D.第⑨段中运用“可能”“可能性最大”“一般”等表修饰、限制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024-06-20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职业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到底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可燃冰”?专家认为,形成“可燃冰”最少要满足三方面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的温度在2℃至4℃时,适合“可燃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可燃冰”。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可燃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上述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可燃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可燃冰”分解为甲烷和水。最有可能形成“可燃冰”的区域一个是高纬度的冻土层。如美国的阿拉斯加、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都已有发现,而且俄国已经开采近了20年。另一个是海底大陆架斜坡。如美国和日本的近海海域,加勒比海沿岸及我国南海和东海海底均有储藏,估计我国黄海海域和青藏高原的冻土带也有储藏。二者之中,海底的“可燃冰”储量较大。

天然“可燃冰”主要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汪集认为,开采这种气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可燃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可燃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可燃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可燃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而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增加温室效应,进而使地球升温更快。

此外,“可燃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可燃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的形成或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美国地质调查所的调查表明,开采“可燃冰”可能导致大陆斜坡上发生滑坡,这种地质灾害对海岸及海底的各种设施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可燃冰”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发方案。“可燃冰”气藏的最终确定必须通过钻探,其难度比常规海上油气钻探要大得多,由于“可燃冰”遇减压会迅速分解,极易造成井喷,进而使海水汽化,引发海啸导致翻船。

由此可见,“可燃冰”作为一种被寄予厚望的未来新能源的同时,也是一种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能源。“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加以小心对待。日益增多的成果表明,由自然或人为因素所引起的温压变化,均可使气水合物分解,造成海底滑坡、生物灭亡和气候变暖等环境灾害。因而对“可燃冰”的分布和分解的研究工作已迫在眉睫,对“可燃冰”钻采和利用的技术开发也刻不容缓。

——选自向杰《“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

1.选文第一段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可燃冰”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条件:温度、压力和气源。
B.选文介绍了人工条件下“可燃冰”形成的条件及其分布和储量情况。
C.“可燃冰”最有可能形成的区域是高纬度冻土层、海底大陆架斜坡。
D.“可燃冰”就储量而言,海底的可燃冰的储量较大。
2.关于选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数量比二氧化碳多2000倍,因此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
B.“可燃冰”矿藏遭到人类的破坏会导致甲烷的大量散失。一旦气体进入大气,会增加温室效应,给生态造成一系列灾难,而自然的破坏造成的灾难则很小。
C.开采“可燃冰”可能导致大陆斜坡上发生滑坡,极大地威胁海岸及海底的各种设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D.“可燃冰”在开采过程中,容易造成井喷,进而使海水汽化,引发海啸。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有了完美的开采方案。
3.选文第三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打比方B.举例子C.分类别D.下定义
4.关于“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加以小心对待”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从能源的角度看,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
B.“可燃冰”可以满足人类1000年的能源需要,解决人类的能源危机。
C.天然“可燃冰”不易开采和运输,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人造“可燃冰”的开发就显得非常重要。
D.“可燃冰”是一种未来新能源,但也是一种危险能源,所以人类在开采利用时要谨慎。
5.联系课文,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科技新闻,既有新闻性,又有文艺性,主体部分属于科技说明文。
B.本文较多运用了学术性语言,达到了说明文准确的表达效果。
C.本文概念清晰,定义准确,能用准确的言语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对“甲烷”所作的说明。
D.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增强了说明的准确性、条理性、形象性。
2024-06-20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高淳中等专业学校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40年青霉素开始用于临床,几十年来,它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使人类平均寿命从40岁提高到了65岁。青霉素的功绩可谓抗生素为人类社会所做贡献的缩影。

抗生素是指治疗细菌、真菌或立克次氏体感染的药物。这类药物是从细菌或霉菌中分离的,或者是人工合成的,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抑制感染,如:抑制细胞壁合成;激活一系列溶解细胞壁的酶,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干扰蛋白质合成或者核酸合成等。

但是,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的60多年间,很多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有的甚至产生了多重耐药性,这些耐药细菌毒力很强而大多数高效抗生素又战胜不了,许多可怕的毁灭性新生或再生性传染疾病正在世界各个角落出现。如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就发生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这种感染很快席卷全球,有5000万人被感染,50多万人死亡。

各国学者研究发现——耐药菌的出现是人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直接后果,并且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如不遏止,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即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的人们面对细菌性感染束手无策的黑暗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范围内的多中心调查显示,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的约30%,而我国却占80%-9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就连门诊感冒患者都有75%使用抗生素,大大超过了已经很不平常的国际平均水平。这造成了我国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尤为突出。我国临床分离的一些细菌对某些药物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喹诺酮类抗生素进入我国仅20多年,可其耐药率已经达60%一70%。上海人群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80%已经产生了对青霉素G的耐药性。

造成我国抗生素滥用的原因有很多,有几点可能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一是医疗卫生系统对医务人员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缺乏行政与法律的规定,医务人员在抗生素的使用上存在不规范的操作。二是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大量使用,导致在环境中大量的抗生素释放和时药性细菌的驯化与进化,这不光是我们国家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

当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呼吁全球各国采取紧急措施杜绝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多的是采取立法手段禁用抗生素。我国已再次将抗生素明确规定为处方用药,同时,正在起草《合理使用抗生素指南》,并下发了《关于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活动的通知》,以此来规范对抗生素的使用。

(选自《大众科技报》)

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抗生素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抗生素是指治疗细菌、真菌或立克次氏体感染的药物,能用来杀死感冒病毒,但是不能滥用。
B.抗生素通过激活一系列溶解细胞壁的酶,增加细胞通透性,进而干扰蛋白质或核酸合成来抑制感染。
C.抗生素在抑制细菌感染的同时,也促进了细菌的进化,使所有细菌的破坏性更强。
D.在后抗生素时代,由于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人们难以用抗生素来治疗细菌性感染。
2.根据文意,对“人类面临抗生素危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滥用抗生素使很多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有的细菌甚至产生了多重耐药性。
B.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如不遏止,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C.抗生素的大量运用降低了人的抵抗能力,使人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害。
D.耐药性细菌的大量出现,会使许多可怕的毁灭性新生或再生性传染疾病出现在世界各个角落。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我国,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的占80%-90%,而国际上的正常水平约为30%。
B.耐药菌的出现完全是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的,人类不得不继续与这些细菌斗争。
C.我国的细菌耐药性问题极为突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
D.耐药细菌毒力极强,人体受到它的感染后,无药可治,连医生也束手无策。
4.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为彻底解决耐药细菌对人类的危害,人类将集中主要精力,研究新型的更高效的抗生素。
B.抗生素多是从细菌或霉菌中分离出来的,所以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感染。
C.在畜牧业中,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就不会出现耐药细菌的驯化与进化。
D.如果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在我国越来越严重,那么我国采取立法手段禁用抗生素不是不可能的。
5.给本文拟一个标题。
2024-06-20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第一职业学校2010-201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黑匣子:为空难作证

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报道空难事故时,常常提到黑匣子。黑匣子是飞机失事后专家分析研究失事原因的重要依据。在失事现场搜寻黑匣子,也是救援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那么,黑匣子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黑匣子学名叫飞行参数记录仪,这是一种专用的磁性记录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驾驶舱话音记录器(CVR)和飞行数据记录器(FDR)。

驾驶舱话音记录器(CVR)比较简单。它的功能是记录机组人员的对话以及机组人员与其他人(如劫机者)的对话。它有四条音轨,可以记录飞行员与地面人员的对话;正副驾驶员的对话;飞机里全部声音,特别是可记下异常的声响,如威胁、爆炸、开枪或搏斗等等;还能记录机长和空中小姐对乘客的讲话。记录的时间一般为半小时。当事故发生时,记录器里总有发生前半小时的录音。

飞行数据记录器(FDR)则比较复杂,它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飞机、不同要求的航次,记录下飞机速度变化、高度变化、舱内温度、湿度,变动的风压、油压,还包括驾驶员采取的反应措施等1632种参数。它的记录时间是25小时,这种记录器使用自动回转磁带,上面有14条信号轨。录满数据后自动从头开始把旧的记录抹去,录上新的内容。

这样,当空难发生后,黑匣子录下的各种声音和数据往往是专家们分析事故性质、原因的第一手技术资料,因此黑匣子是帮助事故调查人员了解事故原因的见证人

黑匣子首次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初。二战期间,英国人首先将其用在军用飞机上,战后很快被广泛用于民用飞机。

黑匣子能经得起强大的冲击力和1100℃的高温,还能耐浸泡、耐腐蚀,而且通常安装在飞机尾部相对安全的地方。因此大部分空难事故后,包括空中解体、被烈火烧毁,人们都能找到黑匣子作为调查事故的重要依据。

现在黑匣子实际上并不是黑色的,绝大多数国家把这种金属匣子的外表做成橘红色,这样在事故发生后便于寻找。由于最初装备这种记录仪器时用的是黑色的匣子,而且黑色在大多数国家和民族中常常与灾祸、死亡等不幸联系在一起,所以黑匣子的称呼一直沿用下来。

(1)下面对“黑匣子”概念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黑匣子是一种专用的磁性录音器,它是飞机失事后专家分析研究失事原因的重要依据。
B.黑匣子是一种记录飞机速度变化、高度变化,舱内温度、湿度,变动的风压、油压,还包括驾驶员采取的反应措施等16—32种参数的仪器。
C.黑匣子是记录飞机上的各种声音和数据,能承受强大冲击力,耐高温、耐浸泡、耐腐蚀,外形为密封金属盒的飞行参数记录仪。
D.黑匣子是20世纪40年代初被广泛运用于各种飞机,用于记录各种飞行数据的飞行参数记录仪,是人们调查空难事故的重要依据。

(2)下列对“黑匣子是帮助事故调查人员了解事故原因的‘见证人’”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难发生后,黑匣子录下的各种声音和数据往往是专家们分析事故性质、原因的第一手技术资料。
B.黑匣子里面装备了先进的录音、摄像等记录设备,可再现事故发生全过程。
C.飞机里的全部声音,特别是异常的声响,如威胁、爆炸、开枪或搏斗等等,在黑匣子里都有记录。
D.黑匣子里有飞机的各种飞行参数,还记录下了驾驶员采取的反应措施等。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驾驶舱话音记录器(CVR)有四条音轨,它的功能是记录机组人员的对话以及机组人员与其他人的对话等。
B.飞行参数记录仪使用自动回转磁带,记录的时间为25小时,录满数据后自动从头开始把旧的记录抹去,录上新的内容。
C.现在的黑匣子并非是黑色的,为了在事故发生后便于寻找,各国航空部门都把这种金属匣子的外表做成了橘红色。
D.由于黑匣子安装在相对安全的飞机尾部,加上它耐高温、耐浸泡、耐腐蚀等特性,所以,即使发生如空中解体、被烈火焚烧等空难事故,人们也一定能够找到黑匣子作为调查事故的重要依据。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由于劫机导致空难,还是因为驾驶员的失误或者机械原因导致空难,黑匣子往往为调查者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B.因为黑匣子是飞机失事后专家分析研究原因的重要依据,所以救援人员在失事现场搜寻黑匣子是一项重要工作。
C.“黑匣子”记录了飞机飞行期间的详细信息资料,对于飞行事故原因调查及善后处理工作的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D.飞机上最初装备黑匣子这种记录器之所以采用黑色,是因为黑色在各国和各民族中常常与灾祸、死亡等不幸联系在一起,给人以沉重感。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研究表明,成年人大约有5%的人患有自体免疫病。这种病人的自身免疫能力不但进攻侵入人体内的细菌和病毒,同时也进攻自身的肌体。这会引起终身的炎症,如风湿病。此外,心脏、肾和肠子也都可能受到攻击,在引发多种硬化症的情况下,脊髓和脑神经细胞亦会受到破坏,后果可能是瘫痪或失明。

至今,自体免疫病的患者完全治愈的还很少见。现在只能用副作用很大的药物来减轻症状。这种情况将由于研究人员最近提出的一种新方法而得到改善。这种新方法叫做免疫吸附法,它可以从外部消除免疫系统的导向错误。在实施这种方法时,根据有目的的洗血原则从血液循环中去掉致病的防御分子。

在治疗过程中,让血液经过一个圆柱体,免疫系统的不良成员便被吸附在这个圆柱上。充当捕捉器的是在羊血中形成的结构,这种结构专门捕捉不良的防御分子。经过过滤的血液重新流回患者体内。过滤的原则虽然早就得到运用,但都没有这样的特效。例如,有一些同类的方法并不能把所有该过滤的防御分子都过滤出来或者同时把重要的凝血因子也过滤出来了。使用新的系统还很少有其他的副作用,如过敏反应。现在这种方法只需在临床研究中得到验证。

1.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是(     
A.说明自体免疫病的成因。
B.指出自身免疫力对人体的危害。
C.提出多种疾病与自身免疫力的关系。
D.引出对免疫吸附法的介绍。
2.根据文章,对“免疫吸附法”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从外部消除免疫系统的导向错误,副作用很小的治疗方法。
B.根据洗血原则去掉血液中的防御分子的治疗方法。
C.利用羊血中形成的结构,吸附血液中致病防御分子的治疗方法。
D.根据过滤原则,滤掉血液中该过滤的防御分子和凝血因子的治疗方法。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多数人的自身免疫力对人的机体没有损害。
B.瘫痪病人、风湿病人的病因是由自身免疫力引起的。
C.治疗自体免疫病的药物往往只能减轻症状,不能根治。
D.自体免疫病患者免疫系统的不良成员进攻自身机体可能引起终身的炎症。
4.下列说法中恰当概括全文意思的一句是(     
A.自身免疫力对人体有负面作用。
B.治疗自体免疫病有多种方法。
C.用免疫吸附法治疗自体免疫病。
D.免疫吸附法在临床上的运用。
2024-06-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综合职教中心2023-2024学年对口升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具有表意特点,造字的构形取象一般来自造字者身边所及的事物。民俗作为人们模式化的生活文化,是造字者最多的身边所见,所以汉字的构形难免留下民俗基因的印记。总体来看,大致可以通过形象、义符和声符所含信息来呈现。

在字形隶变发生以前的古文字阶段,汉字构形是通过对物象的描摹而形成的,如字的篆文作形,像(人手)牵着,蕴含上古时代中原地区民众役象以助劳的生产习俗。

随着汉字构形图像性的消退,用文字自身意义来表义的义符逐渐增多,因此,民俗基因在晚出的文字中常常。这里的义符包括会意字的表义部件和形声字的义符。比如,始见于秦简中的郵(邮)字是由”“合成的会意字。《说文解字》:垂,边也。”“邑,国也。二者合起来表示境上行书舍(传送书信的客舍),蕴含着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驿站型传信方式的习俗。

汉字构形中的声符所示语源也蕴含着民俗。例如,字,从女昏声,之所以用作声旁,是因为古代有抢婚习俗,,所以的音义来源于黄昏的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从下面四个字中任选两字,分别谈谈它们的构形及其蕴含的习俗信息。

                     
2024-06-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皖西当代职业中专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外科手术中的微创无创

微创外科一词顾名思义,要比腔镜”“小切口”“小径路”“内镜外科更为广泛,它是要达到造成最小的创伤(局部及全身)的外科,而不是限于哪一种方式或哪一种工具。可以说,微创外科是指在任何外科创伤应急情况下,达到最佳的内环境稳定(局部及全身)。

外科学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当时的科技背景。20世纪后期,基于微电子学、光学、现代先进技术和工艺的发展,出现了内镜、腔镜技术,这为实现微创外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镜技术的发展,终于使外科能够有一绿色通道来实施。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是走向综合化、社会化,并且速度在加快,这是不可抗拒的。事实上,腹腔镜技术在妇产科中已出现多年,但由于器械上的原因迟迟未用,直到1986年计算机集成电路微型摄像机的出现,使腹腔镜显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1987年法国的普通外科及妇产科医生莫丽特,首次在腹腔镜下完成了首例胆囊切除术,奠定了腹腔镜外科的基础。此后,腹腔镜外科便有力地推动了微创外科的发展。

技术的实施是服务于概念的运用,而新技术亦将引发新的概念。外科微创化作为贯彻于外科各领域的概念,将促使微创外科技术的全面发展。微创一直是外科学追求的境界,但以往无法克服小切口与显露不充分的矛盾。内镜技术引出新概念:小入路,有限制的充分显露。完善的外科需要手术视野的完善显露,并不是需要大切口。内镜解决了手术入路并不改变外科实质。广义的微创外科应是缩小外科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的伤害性效应,不管是采用何种方法。所以微创外科概念应该并非只是限于内镜术和腹腔镜术,而有更广阔的视野。

21世纪的微创外科,前景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在这个信息时代,传统的外科操作可能被微创的、准确的器械操作所代替。其趋向将是从微创到无创的发展,外科医生可能从用手操作过渡到用计算机操作,可以完全不接触病人,实现从当前的腔镜手术,到机器人辅助的手术,再到远距离操纵的手术。当前发展很快的如虚拟技术、三维立体可视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手术,可以比外科医生的手更为准确并确保无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由生物学、信息学和物理学互相融合的生物智能时代,但随之又会出现新问题,就是在21世纪外科医生该怎么办?看来这是不可避免的,外科医生只能抱着开放的心情,学习和融合到新的科技发展的潮流中去!

1.对“微创外科”技术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不限于哪一种方式或工具的达到造成最小创伤的外科。
B.仅限于内镜外科和腹腔镜外科
C.任何外科创伤应急情况下,达到最佳的内环境稳定。
D.缩小外科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的伤害性数应、面不管采用什么方法。
2.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内镜技术的出现使我们找到了做创外科由于器械影响面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
B.内镜技术的发展找到了解决微创外科研究中小切口与显露不充分的矛盾的方法。
C.内镜技术为实现微创外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内镜技术解决了外科手术的入路问题,从而改变了外科实质。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微创外科”是在腔镜、小切口、小路径、内镜外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才是外科学发展的基础。
B.“外科微创化”作为贯彻于外科各领域的概念,促使微创外科技术全面发展,并成为外科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C.由于虚拟技术、三维立体可视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发展很快,因此它们比外科医生的手术更为准确。
D.微创外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1世纪的微创外科,前景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即是针对广义的微创外科而言的。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21世纪是信息时代,微创的、准确的器械操作将代替传统的外科操作。
B.现代科学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外科学的发展,腹腔镜技术的运用就说明了这点。
C.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外科学将由微创发展到无创,外科医生可能由手工操作手术过渡到用计算机操作以至远距离操纵手术。
D.生物智能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带来新问题,那就是21世纪外科医生应该怎么办。
2024-06-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综合职教中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对口升学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病菌影响心理与行为

①病菌影响身体,不言而喻;可病菌影响心理和行为,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②病菌导致的传染病给人类和其他动物带来了沉重的生存压力。只有那些拥有能够抵御病菌威胁的身体和行为机制的物种,才能在一个遍布微型捕食者的世界里存活下去。如果把来自病菌的威胁看作是一把锁,那么人类至少有两把可以开锁的钥匙。其中一把是我们熟悉的身体免疫系统,而另一把就是行为免疫系统。

③不过,生物学家认为,身体免疫不是万能的,它不是免费的,需要付出代价。身体免疫可能发生识别错误,结果可能导致对自身正常细胞或者组织的攻击。身体免疫系统的运作需要耗费相当能量,可能会影响其他身体机能的发挥。身体免疫需要让一批细胞担任抗体,从而可能削弱或者破坏这些细胞原有的功能。因此,尽管身体免疫通常很有效,但不能经常使用。否则,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身体免疫还具有滞后的特点,通常只有在病菌进入人体之后这一系统才会启动。

④加拿大心理学家舍勒和邓肯提出了行为免疫系统的概念。这是一套包括了情绪、认知、动机和行为在内的复杂系统,其功能是在身体免疫系统启动之前,提早发现并远离可能存在病菌的场所或线索,从而减少疾病感染的可能。其实,很多动物都在这么做。比如,牛羊会避免在撒满粪便的草地上觅食,雌性牛蛙会避免跟已经染病的雄性牛蛙交配,一只得了小儿麻痹症的黑猩猩会被其他黑猩猩孤立。

⑤舍勒和邓肯指出,人类的不少社会心理类似于行为免疫。某些个体在形体和动作方面偏离了常态,因而可能被无意识地感知为疾病症状,进而导致了针对他们的歧视。

⑥舍勒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人们歧视某些人,是因为把他们当成了病菌携带者。认为自己身体弱容易染病的人,很少跟残疾人、肥胖者、破相者以及年老者交往。他们害怕染病,因此拒人于千里之外,虽然这些人可能并未携带病菌。

⑦害怕病菌还会导致对陌生人的恐惧。人们对自己人的偏爱,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跟我们携带有相似的病菌,因而不太可能把致命疾病传染给自己。跟自己人相比,陌生人更有可能导致疾病感染。同时,陌生人也更有可能有意无意违背当地的习俗,而这些习俗不少都是用来防止疾病传染的。舍勒等人发现,人们面对陌生群体,越是觉得容易感染疾病,就越是容易怀有敌意,甚至有可能产生一种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

⑧当然,行为免疫虽然导致携带病菌者被别人孤立,但也给了他们自己观察世界的机会。写《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的史铁生,疾病缠身,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能跟轮椅亲密接触。他对世界的观察非常深刻,笔下不时会有富有哲理的句子。无独有偶,进化生物学的创始人达尔文也是一生为疾病所困扰,身体不好,需要妻子照料。他长期深居简出,在孤独中笔耕不辍,完成了不少伟大的作品。

(选自《中国科普文学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身体免疫不是万能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体免疫系统在杀死病菌的同时会攻击我们体内的正常细胞或组织。
B.身体免疫系统在发动攻击时可能会影响其他身体机能的发挥。
C.身体免疫系统可能会削弱或者破坏担任抗体的细胞的原有功能。
D.身体免疫系统的运作会消耗大量能量,经常使用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身体免疫系统虽能有效阻止病菌进入我们的身体,但具有滞后的特点。
B.行为免疫系统能够让人提早发现并远离病菌,从而减少疾病感染。
C.人们会有意识地将偏离常态的个体怀疑为病菌携带者而歧视他们。
D.由于自己人可能携带更少的病菌,所以人们往往会偏爱自己人。
3.下列对本文语言和说明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人们并未足够重视病菌影响心理和行为的情况。
B.第③段中加点词语“通常”表示身体免疫系统一般情况下有效,但有时候也不一定有效。
C.第⑦段中“不太可能”“更有可能”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D.第⑧段列举了史铁生、达尔文的例子说明携带病菌者反而比正常人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2024-06-15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森林为什么是水库

朱清科

①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或调节径流的能力,还体现在森林各结构层次在各水文过程中的作用,包括产水、净水、拦洪、补枯等各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②森林以其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等通过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了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表明,我国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4种气候带54种森林综合涵养降水能力值在41166毫米,华北、西北、华中等地区一般在100毫米以下,华南、东南、西南等地一般在100毫米以上。

③那么,这座森林水库自上而下是怎么调蓄水源的呢?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对垂直降雨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

④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为拦截雨水作出贡献,增加林地土壤入渗能力。

⑤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多孔疏松、透水性强,林地土壤不仅能蓄持雨水,还可以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增加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⑥森林是水库,作用也很大。森林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与区域、树种和林龄等因素有关。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保护区,可通过近自然树草种选择及种植点精准配置、科学整地和地表覆盖保墒等科学造林技术,以及调节树种结构和林分密度等经营管理措施,提高林分土壤储水量和水分生产力。森林的蒸腾和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量,增加蒸发量参与水分小循环,形成降水。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⑦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达1.37亿立方米。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不仅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效举措,更是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⑧如此看来,森林真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的“这一功能”,在文中是指(     
A.森林能够涵养水源B.森林拦蓄降水的能力
C.森林调节径流的能力D.森林各结构层次在各水文过程中的作用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热带气候带地区森林综合涵养降水能力值在100毫米以下。
B.林下灌木与草本能截留降水,但未表明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有关系。
C.林地土壤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能够蓄积雨水,拦洪补枯。
D.森林植被的增加会影响到霜、露、雪及雾凇等水平降水形态。
3.下列对文章写作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农谚,引出了文章的说明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第③段中加点词“主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⑦段画线句运用打比方、列数字的方法,说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
D.本文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结构紧凑,条理清晰,普及了科学知识。
2024-06-15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被微信撕碎的生活

我们在微信中醒来,在微信中睡去。微信原本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到头来却无情地撕碎了我们的生活。典型的例子:无论饭前饭后都必须照相的,刮风下雨都要自拍的,看到名牌就要合影的……

如今,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增长,朋友圈也开始迅速膨胀,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代购信息、心灵鸡汤、养生秘籍,不堪其扰。种种被朋友圈绑架的行为,让逃离朋友圈的行动悄然兴起。

除了朋友圈,随着微信的流行,公众账号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人们所接收的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 a 刘瑞生认为,这对传统阅读模式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在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的碎片化就是一种潮流。

b 在坚定地反对这种快阅读的队伍中,美国埃默里大学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因是一位代表性人物。在他看来,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提供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让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也许有人会质疑,在没有数字阅读的时代,我们身边又有多少人去选择阅读经典?但江晓原认为,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当你无止境地将它贡献给网络信息,客观上还是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

c 不过,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约翰·帕尔弗并不这么看,他认为这些假设很可能是错的,因为他们低估了年轻人在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深度。他们也错过了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数字一代如何感受新闻:用建设性的方法与信息互动。

关于网络时代的争论,归根结底是要提醒用户:你是否能将这种技术驾驭得很好。一方面如何避免科技设下的陷阱,一方面如何恰到好处地在原本没有使用技术的地方使用它。

新媒体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它无法代替诵读经典所能带给我们的心灵上的收获。刘瑞生认为,新媒体只是丰富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但不会彻底颠覆我们的阅读习惯。

微信仅仅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大块的时间仍然是应该用来正经地工作、学习,以及阅读严肃作品。 d 事实上,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会放弃深度阅读的时间。刘瑞生坦言,没有统计数据显示,国际上互联网最为发达的国家的国民年人均读书量在下降。在他看来,靠改变媒体传播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民阅读缺失的问题。从社会文化和教育层面,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恐怕更为迫切。

江晓原也表示,无论在地铁上还是航班上,发达国家乘客手持书本阅读的比例明显高于国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更早受益于新技术的人恰恰也更懂得抵御它、控制它。他告诉记者,美国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低学历家庭的孩子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要多于高学历家庭的孩子。这也引发了社会担忧,前者更容易受到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后者因为具备更好的识别能力,更懂得趋利避害,这可能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我们并不是要反对新媒体,而是必须时常反思,并对此保持警惕。无论何时,人类都不能被技术所主宰。

(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1.“对此,人们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将此句放回原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A.aB.bC.cD.d
2.下列对“微信”的理解和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微信仅仅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会放弃深度阅读的时间。
B.随着微信的流行,公众账号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信息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
C.微信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大量的信息,但我们应保持一种清醒和警惕。无论何时,我们的生活都不能被微信所主宰。
D.朋友圈有各种代购信息、心灵鸡汤、养生秘籍……这说明微信使用频率越高,阅读缺失的可能性越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等新媒体在国人生活中的盛行,很好地解决了我国一直存在的阅读缺失的问题。
B.调查显示,低学历家庭的孩子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要多于高学历家庭的孩子。这样一来,社会的贫富差距会慢慢缩小。
C.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民阅读缺失的问题。
D.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用在网络上,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更好地生活。
4.根据文本内容,“被微信撕碎的生活”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5.对于微信等新媒体,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与选择。有的人坚决反对、抵抗,认为互联网“很危险”;有的人则把大部分时间贡献给网络。你持怎样的观点?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理由。
2024-06-15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