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以说明文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核心思想及其构成体系。文章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先从概念入手,再逐步展开,解释了数字地球的技术背景和实际应用。通过引用货币流通专家的观点,文章进一步强调了数字地球在新技术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整体而言,文章语言准确,内容丰富,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际应用的展望,充分展示了数字地球的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

1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地球

①近来媒体的有关报道引起了人们对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兴趣,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字地球呢?为有效研究和解决有关地球的重大问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案和有力措施,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使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技术手段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人们设想有关地球的大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按地理坐标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数字地球。借助于这个数字地球,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按地理坐标了解地球上任何一处、任何方面的信息。

③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④数字地球由下列体系构成:数据获取与更新系统、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数据与信息传播体系、数据库体系、网络体系、专用软件体系等。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是未来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是信息资源高速公路上的

⑤货币流通专家指出,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一个自然发展。无论是否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地球信息集成和整体化工作都是当前地球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数字地球并非一个孤立的科学项目和技术目标,而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空间数据基地设施为依托的具有整体性、导向性的战略思想。

1.“数字地球”一词的意思是(     
A.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使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技术手段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B.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认识。
C.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技术手段。
D.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
2.不属于“数字地球”体系的一项是(     
A.多分辨率的动态数据体系。
B.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
C.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
D.网络体系。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文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准确而生动地说明了数字地球的相关知识。
B.作者采用了严密的逻辑顺序介绍数字地球的特征。
C.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
D.“为有效研究和解决有关地球的重大问题”一句中“有效”二字不能删去,因为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下列关于数字地球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地球是一个概念,指的是将地球上的大量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按地理坐标集成起来,以数字化的方式重现和认识地球及其相关现象。
B.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C.数字地球由数据获取与更新系统、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数据与信息传播体系、数据库体系、网络体系、专用软件体系等构成。
D.数字地球是一个孤立的科学项目和技术目标,是信息资源高速公路上的“车”和“货”。
2024-09-12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职高高一基础模块下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围绕人工智能(AI)特别是视觉AI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展开,详细介绍了视觉AI的研究内容、技术突破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文章通过具体实例,如2012年ImageNet竞赛和谷歌猫脸识别系统,展示了视觉AI的迅猛发展。文章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际应用,突出了视觉AI在推动人工智能走向大众中的重要作用。整体而言,文章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现实意义。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靠什么走向大众

随着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和自动驾驶日益成为关注焦点,人工智能(AI)与社会、人类生活的融合程度正在快速演进。

人工智能走向大众,视觉AI技术将是发展方向。

人类70%80%的信息获取来自视觉。对人工智能来说,视觉AI也被视为目前最具应用价值的AI技术。它能够让机器具备从识人知物到辨识万物的能力,从而看懂、理解这个世界,帮助我们提升处理信息的效率。

视觉就是研究AI如何让机器会,即用摄像机和电脑代替人眼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分析,并由此训练模型对新的图像数据进行检测、识别等,建立能够从图像或者多模态数据中获取信息的人工智能系统。

源于深度学习的突破,视觉AI的识别能力突飞猛进,2012年的两个轰动事件,更被视为视觉AI的发展拐点。当时,由多伦多大学Geofrey Hinton领导的团队,在一项名为ImageNet的图像识别竞赛中,利用深度学习和GPU 的强大计算能力,将错误率降低了10%,震惊学术界,因为之前这项错误率每年只会降低1%—2%。同年,谷歌大脑之父吴思达带领团队,用10亿参数的神经网络,在没有任何先验知识的情况下,仅仅通过观看无标注的YouTuke视频,创造了一套猫脸识别系统——从海量照片里自动识别出猫脸。

视觉AI迅速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最重量级的研究领域,源自其在安防、医疗、无人驾驶多个领域的应用前景。

在众多的视觉AI应用场景中,AI医学图像分析是近年来热度极高的一个细分领域。这主要得益于医院信息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提速,以医学数影像为核心的大数据不断丰富,为AI在医疗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与此同时,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和分配不均匀也不断催生着社会对人工智能的需求。

放眼未来,更多的应用前景都将贴上视觉AI的标签。比如,人脸识别技术有望在更多的物联网终端设备上应用,让安全便捷的身份认证无处不在:在AI+工业领域,工业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将更多替代传统劳动力:在AI+文化领域,基于AI的增强现实技术,可以逼真复原古代文物、古代场景;在AI+教育领域,利用视觉技术实现学生的注意力管理、跟踪学生的知识点掌握,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选自《光明日报》,作者张少霆,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视觉AI技术是人工智能走向大众的唯一发展方向。
B.视觉AI能够让机器看懂、理解这个世界。
C.视觉AI识别能力的迅猛发展源自深度学习的突破。
D.未来更多的应用场景都将贴上视觉AI的标签。
2.下列不属于视觉AI研究内容的是(     
A.用摄影机和电脑代替人眼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
B.对提取的图像特征进行有效分析。
C.训练模型对新的图像数据进行检测、识别。
D.建立图像或者多模态数据库并获取信息。
3.下列对本文说明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强调人类信息获取主要来源于视觉,使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B.揭示视觉AI的研究本质,使用了下定义的方法。
C.通过2012年两个事件的对比,解释视觉AI迅速发展的原因。
D.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说明视觉AI是人工智能的重要研究领域。
2024-09-12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鸟市职教港口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探讨了传统艺术在当代年轻人中重新流行的现象。文章指出,传统艺术之所以能吸引年轻人,主要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度的审美价值。同时,传统艺术通过创新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和流行文化元素,与年轻人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此外,知名艺术家的积极参与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强调,传统艺术需要主动拥抱年轻人,创造更多接触机会,以实现代代相传。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剧场里,欣赏传统戏曲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校园里,相声、戏曲等学生社团广受欢迎;电视和网络上,《国乐大典》《角儿来了》《青春京剧社》等综艺节目层出不穷;手机APP上,我要笑出‘国粹范’”“谁说曲艺不抖音等活动吸引数亿人点赞……近年来,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正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

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传统艺术包含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密码,并以高度审美化的方式呈现,这成为吸引当代年轻人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一些戏曲在年轻人中特别,比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等,原因之一在于这些剧种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积淀。昆曲被称为百戏之师,有600多年的历史;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历史长达800多年。其剧种审美之精致曼妙、表演手段之丰富完善,年轻人一旦了解便容易沉醉其中。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密码和艺术魅力超越时代,赓续传承,于此可见一斑。

当然,传统艺术也需要当代表达才能彰显其魅力。创作上,不再一味复古守旧,而是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前提下,符合了当代审美趋势与价值观。传播上,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和流行文化元素,用年轻人的语言与他们沟通,一些艺术团体也正在进行尝试。比如,京剧名家尚长荣的代表作之一《曹操与杨修》,突破固有的标签化形象,塑造了一个既有宏图大志、又有人性弱点的曹操,后来还拍成3D电影。以电影的形式传播京剧,很受年轻人欢迎。中国民乐开辟网络秀场,通过演奏流行乐曲以及电影、游戏主题曲等方式,在年轻人心中留下时尚”“的印象,进而引导他们走进音乐会现场,领略民族乐器演奏技艺之精、音色之美。

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传播,知名艺术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某种意义上,戏曲、中国民乐、曲艺等艺术,都是角儿的艺术,名家、名角充分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广泛参与活动。比如,琵琶大师方锦龙参加《国乐大典》《经典咏流传》《邻家诗话》、青年京剧演员王珮瑜参加《朗读者》《开学第一课》《跨界歌王》等节目,都推动了传统艺术的破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许多专业艺术院团纷纷开设云剧场”“云课堂,一些知名艺术家直播云练功。这些尝试,形式多元,内容活泼接地气,快速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培养了不少观众。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要积极主动地拥抱年轻人,创造让年轻人走进传统艺术的契机,从而赢得更多年轻人关注,让传统艺术代代相传。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周飞亚,有删改)

1.下列对传统艺术“正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传统艺术包含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密码,并以高度审美化的方式呈现。
B.传统艺术创作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前提下,符合了当代审美趋势与价值观。
C.传统艺术在传播上利用多种新媒体平台,切合当下年轻人的受教育程度。
D.传统艺术的名家、名角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广泛参与形式多元的活动。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是 (     
A.将昆曲和梨园戏的历史作对比,突出传统戏曲的深厚文化底蕴。
B.京剧《曹操与杨修》被拍成3D电影,是为了全面塑造曹操形象。
C.方锦龙、王珮瑜等名家参加多种电视节目,推动了传统艺术“破圈”。
D.为了证明新媒体平台强大的传播优势,知名艺术家直播“云练功”。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是 (     
A.传统戏曲的魅力
B.网络时代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C.年轻人和传统文化
D.让更多年轻人领略传统艺术之美
2024-09-12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鸟市职教港口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荔枝的外观和成熟时的景象。作者引用白居易的诗句,既赞美了荔枝的美丽,又指出了比喻的不足之处,体现了对荔枝的深入了解和热爱。文章还结合果树学术语,科学地解释了荔枝壳的构造,增强了说明的准确性和趣味性。整体上,文章既有文学的美感,又有科学的严谨,给读者带来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4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夹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作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而不同。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

(节选自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1.简要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文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文段中共有四处描写荔枝的诗句,找出并分析表达效果。
2024-09-12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文章讲了人畜共患疾病是一类可以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感染的疾病。某些人畜共患疾病至今仍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凶险杀手,病原体、传播者和病种的多样性,是这类疾病时常突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其特点是具有凶险性,地区间、国际间交往的频繁,为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创造更加方便的条件,所以人们在为不少人畜共患疾病的跨国界传播而感到忧心忡忡。

5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畜共患疾病

最近亚洲一些国家发生的禽流感,继前些年非洲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英国的疯牛病之后,再一次发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信号:某些人畜共患疾病至今仍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凶险杀手!

人畜共患疾病是一类可以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感染的疾病。和其他传染病一样,这类疾病的发生也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三个环节。人畜共患疾病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真菌、寄生虫等,种类繁多。这些病原体可感染的对象十分广泛,常涉及许多种在分类系统上相距甚远的动物。如炭疽杆菌和狂犬病病毒几乎可感染所有的哺乳动物和人类,鼠疫杆菌除老鼠等啮齿动物外,还可感染人以及羊、犬、猫、驴等。这样就使许多动物都可被感染而成为病原体的宿主和传播者,从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病种。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达200种,其中较重要的就有89种之多。病原体、传播者和病种的多样性,显然是这类疾病此伏彼起,时常突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畜共患疾病往往具有凶险性。如埃博拉病毒可使感染者大量流血而死,疯牛病可使患者变成痴呆等。为什么对如此凶险的疾病许多人常常麻痹大意呢?原来这同此类疾病在许多动物身上所表现的隐性感染的特性以及疾病的多途径传播有关。

所谓隐性感染,就是动物被感染后,常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而不出现症状,这样就使许多人丧失了对于疾病传染源的警惕性。疾病的多途径传播,使病原体可通过饮食、直接接触以及蚊、蝇之类无脊椎动物和空气、水、土壤等而感染人体。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不同的人畜共患病就会很容易地在具有不同职业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产生。如从事羊毛加工人易患炭疽,稻农易患吸血虫病等等。

现代经济、科技的发达以及地区间、国际间交往的频繁,正在为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创造更加方便的条件。过去在人迹罕至的山野丛林,病原体、媒介动物和宿主三者可长期共存于同一自然环境,并不构成对人类的威胁。动物虽有迁徙的特性,但由此而导致的疾病传播,范围毕竟是有限的。如今,人与动物之间的接触正在不断加强,由于科学实验和工业原料、观赏娱乐方面的需要,加上便捷的交通,更使许多动物被人从一地带到另一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今天,人们甚至在为不少人畜共患疾病的跨国界传播而感到忧心忡忡。

1.下列对“人畜共患疾病”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通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三个环节在人与动物间自然传播、感染的疾病。
B.指某些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种类繁多、多途径的传染性疾病。
C.指由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一类可以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感染的疾病。
D.指禽流感、疯牛病等许多种在分类系统上相距甚远的动物之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
2.下列不属于引发“人畜共患疾病”原因的一项是(     
A.疾病种类多,目前全世界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的约达200种,其中较重要的就有89种之多。
B.因为具有极大的凶险性,如使感染者大量流血而死,使患者变成痴呆等。
C.动物被病原体感染后,常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而不出现症状,这样就使许多人丧失了对疾病传染源的警惕性。
D.如今,人与动物之间的接触正在不断加强,……加上便捷的交通,更使许多动物被人从一地带到另一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下列对“人们甚至在为不少人畜共患疾病的跨国界传播而感到忧心忡忡”一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区间、国际间交往的频繁增加了疾病传播的可能性,“人畜共患疾病”能够跨国界传播,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
B.动物迁徙引发的疾病传播毕竟范围有限,影响也相对较小,人类自身的活动才真正导致了“人畜共患疾病”的跨国界传播。
C.过去由于动物迁徙的范围有限,尚未出现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如今人畜共患疾病已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安全。
D.亚洲的禽流感、非洲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英国的疯牛病等都曾发生过跨国界的传播,引起了人们对“人畜共患疾病”的忧虑。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种不同的“人畜共患疾病”会很容易地在具有不同职业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产生,不从事相关职业的人也有可能传染上这一疾病。
B.“人畜共患疾病”的跨国界传播已经使人们意识到,只有限制人类的活动和发展,让动物回归山野丛林,才有可能阻止疾病的传播。
C.科学实验和工业原料、观赏娱乐等方面的需要,以及便捷的交通,使动物出现了跨国界流动,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动物的疾病的检疫。
D.动物被感染后常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而不出现症状,这种隐形感染使得人们有时较难发现“人畜共患疾病”的宿主。
2024-09-12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年中职学校对口升学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6 . 考试前夕,张强接到文学社长的通知,周末到双峰山参加国际攀崖比赛的采访活动。正想放松一下的张强把活动计划告诉了妈妈。妈妈对张强说:“我和你爸爸已经商量好了,等你中考一结束,我们就去西双版纳旅游。”
(1)“妈妈”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
(2)请以张强的口吻,用得体的语言说服妈妈。
2024-09-1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口语交际专题(基础模块上册)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节选自《中秋月》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月到中秋分外明

①吴自牧《梦粱录》说道:中秋之夕月色倍明。这完全是诗人文士的幻想了。这种幻想到目前报纸上还是到处可见。去年中秋节,在上海《大公报》的《大公园》副刊上,登载着一篇描写中秋月的文章,大意说:在我国各种岁令时节中,最富诗情画意的要算中秋节了。平常的月亮够美丽了,中秋夜的明月,尤其大而圆,集合温柔、神秘、明媚、幽艳之大成平日的月亮,上升很早,甚至黄昏时分已悬挂在空中;但是一年中,以中秋的月亮出来最迟,大约要八九点钟,才从天边露出娇容来,似乎在月宫中刻意打扮,精心修饰,然后才出来和人们相见。这一段话完全是传统文学家的口吻,与实际事情太不符。

②月亮究竟亮到何种程度,要晓得这一点,我们要以地球上所能看到的最明亮的东西即太阳为标准做一个比较。太阳在天顶时在每方时平面上有60万支烛光的亮度。普通用的煤油灯每方时48支烛光,蜡烛每方时35支烛光,而月亮在天顶时的光度每方时只有烛光。月亮虽可普照半个地球,但在一定积上光度甚小,所以我们在月光下看书是模糊不清的。月亮离开天顶愈远,它的光亦愈弱。这有两种原因。第一,太阳或月亮离天顶愈远,则与地平的角度愈小,而地面上每一单位平面所受到的日月光的多少,是和离地平角度的正弦成正比的。第二,太阳或月亮在天顶时,光线到达地面经过的空气厚度来得少;到了天边时,光线要到达地面,经过的空气层要厚得多。假使在天顶时,月光到达地面所经空气厚度当作1,那么到月亮离开地平30°时,所经过的空气层就要两倍;到10°时,就要5.5倍;到离地平线4°时,所经过空气层的厚度就要达到12.5倍了。所经过的空气层愈厚,被空气所吸收反射的光线亦愈多,到达地面的月光自然愈少,而中秋的月亮,除非在热带的地方,是绝不会到天顶的。

③古人说:冬日可爱,夏日可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冬天太阳离地平线低而夏天高。相反,月望时月亮离地平线的角度,是以冬至附近为最高,夏至附近为最低。满月最亮的时候,实是在冬至的前后(即阴历十一月十五日左右)。一年几见月当头,这就是月当头的时候。今年中秋月的高度,即离地平线的角度为54°57′。而阴历十一月十五日,月亮的高度为87°45′。若是空气一样透明,则十一月中的月亮一定比八月中的明亮。一年之中,每逢望日,在秋分前后,月的高度适中;夏至前后,其高度较低;冬至前后,其高度最大。这是由于黄道与赤道成23°27'的角度。当月望时,月亮与太阳位置正相对称。太阳到冬至,高度最低的时候,正是月亮最亮的时候。月亮的轨道古称白道,和黄道相交只有5°9'的角度,这个角度的差数甚小,可以增减月亮的高度,但不会变更上述的原则。从气候上看来,我国各地在仲冬的时候也比在中秋前后来得明爽。以杭州为例,云量3和湿度有下列的比较。根据1928年至1933年的记录,杭州云量在阳历9月为69%,12月为65%;1934年至1935年的记录,杭州绝对湿度5,阳历9月为16.812月为8.9

1.选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根据选文回答,月亮的亮度与什么有关(回答2个即可)。
3.阅读下列文字并填写表格,然后比较文字说明和表格说明的特点,说说用图表说明有什么好处。

太阳或月亮在天顶时,光线到达地面经过的空气厚度来得少;到了天边时,光线要到达地面,经过的空气层要厚得多。假使在天顶时,月光到达地面所经空气厚度当作1,那么到月亮离开地平30°时,所经过的空气层就要两倍;到10°时,就要5.5倍;到离地平线4°时,所经过空气层的厚度就要达到12.5倍了。所经过的空气层愈厚,被空气所吸收反射的光线亦愈多,到达地面的月光自然愈少。

月亮与地平角度空气层厚度(倍数)
4°
10°
30°
90°
结论:
2024-09-10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模拟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8 . 下列与例句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过去的,过不去的,最终也都会过去。到最后,岁月都会替你轻描淡写。

A.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B.这就是生活。你既然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就得舍弃人世间的许多美好。——路遥
C.躺在地上过日子,贴着土地过日子,有个好处就是,摔也摔不到哪儿去。——黄永玉
D.人生许多痛苦的原因在于盲目地较劲。所以,你要具备不较劲的智慧。——周国平
2024-09-10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浙江省高三单独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卷
9 .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采用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突出了袁隆平的成就和贡献,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副标题明确了文章的主人公。
B.《苏东坡传》说的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的生活,可苏东坡并没有被种种的坎坷所击倒,反而以一种怡然自乐的心境去体验生活的美好。张恨水先生一方面是在歌颂苏东坡这种高尚的灵魂,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明志,表达出自己愿意像苏东坡一样乐观、旷达,让精神世界得到真正的升华。
C.《仁爱一生》是一篇人物传记。记叙了特里萨修女在印度加尔各答帮助贫民窟的穷人的事迹,讲述了特里萨修女的善行。通过对她高尚的行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的描写,向世界传达了特里萨修女的博爱。
D.《托尔斯泰传(节选)》中,作者深入托尔斯泰的心灵深处,把握住了托尔斯泰灵魂的每一次悸动,详实地披露人物内心激烈紧张的冲突和斗争。
2024-09-1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文分析题型专练-【中职专用】备战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文化统考卷题型专练(江苏专用)
10 .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馆》在结构上突破创新。纵观整部剧,既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采用“人像展览式”的形式
B.《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吗?》从科学的角度说明了动物身上不能进化出轮子的原因,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文中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作比较。
C.《化装舞会》以一个成年人的视角来观察某个晚上化装舞会的热闹与奇幻,折射出当时上流社会的奢靡与颓废,间接表达出这件童年往事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D.《咬文嚼字》的作者认为咬文嚼字表面上像是在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在调整文章的思想情感。
2024-09-1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文分析题型专练-【中职专用】备战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文化统考卷题型专练(江苏专用)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