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年6月浙江省高三单独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卷
浙江 高三 中职高考 2024-09-17 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基础、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综合题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笋参悟了低调谦xùn)的中庸之道,养精蓄锐,不动生色地生根,伸展。②它靠着一场zhuó)朴坚忍的钻泥之旅,只等惊蜇一到,春雷一响,便争先恐后地冒将出来。③它将从山林间)取的灵秀之气化作节节新笋,撑起初春时节菜篮子里的半壁江山。④乡人爱笋,大抵爱的是其引而不发,不诉出土前的悲辛苦楚,却于qiān)维和肌理间诉说来处。

1.标序号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2.对画线成语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养精蓄锐”指养足精神,积蓄力量,由后文可知笋默默深埋泥土之中,静静等待破土而出,使用恰当。
B.“争先恐后”应改为“争强好胜”,能更好地表现笋“冒将出来”时的茁壮生命力,更为生动贴切。
C.“半壁江山”一般指保存下来的或丧失掉的部分国土,此处指算成为乡人餐桌上的重要食材,大词小用,十分不妥。
D.“引而不发”指引出而不表达,表现出乡人对笋出身平凡、不爱诉苦的个性的喜爱与赞赏,符合语境。
2024-09-11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浙江省高三单独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3. 对下面语段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摄制团队历时3年为观众呈现了一场中华文明考古盛宴———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②该片包括秦汉”“摇篮”“星斗8集,探源中华文明。③如何用纪录片镜头,让遗址苏醒、让文物说话?④单是案头工作就做了数百万字,脚本撰写达40万字,部分篇章甚至十易其稿。该片学术总制片人如是说。

A.第①句中的破折号紧跟“盛宴”,标示注释内容,使用正确。
B.第②句中的“秦汉”等分集片名同第①句中的《何以中国》总片名一样,应使用书名号。
C.第③句中的顿号表句间停顿,同理,第②句中纪录片分集片名间也应使用顿号。
D.第④句引述了学术总制片人所说的完整的一句话,句号放在引号内,使用妥当。
2024-09-10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浙江省高三单独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4. 下列与例句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过去的,过不去的,最终也都会过去。到最后,岁月都会替你轻描淡写。

A.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B.这就是生活。你既然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就得舍弃人世间的许多美好。——路遥
C.躺在地上过日子,贴着土地过日子,有个好处就是,摔也摔不到哪儿去。——黄永玉
D.人生许多痛苦的原因在于盲目地较劲。所以,你要具备不较劲的智慧。——周国平
2024-09-10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浙江省高三单独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5. 对下文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化和科技融合,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有力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如网络文学围绕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形成了文化新业态,云上展馆打破了受众覆盖面,拓展了游览的时空限制,实现了文化业态的迭代升级。

A.网络文学围绕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形成了文化新业态,“云上展馆”打破了游览的时空限制,拓展了受众覆盖面
B.网络文学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形成了文化新业态,“云上展馆”打破了受众覆盖面,拓展了游览的时空限制
C.网络文学围绕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形成了文化新业态,“云上展馆”拓展了受众覆盖面,打破了游览的时空限制
D.网络文学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形成了文化新业态,“云上展馆”打破了游览的时空限制,拓展了受众覆盖面
2024-09-10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浙江省高三单独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6. 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作为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                                   , 读书都有着读屏不可替代的优势。

①它让我们在多元的信息源面前仍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②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需要协同多种复杂的大脑认知功能
③深度阅读获取的是完整的知识网络和逻辑框架
④就深度阅读而言,无论从视觉生理因素还是阅读认知来看
⑤从而实现知识内化
A.③②⑤④①B.①⑤③②④C.③⑤②①④D.①④③②⑤
2024-09-10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浙江省高三单独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7. 通感是指不同感官产生的感觉互相沟通、转化,从而产生新奇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对下列句子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将视觉的“日色”同触觉的“冷”互相沟通,落日余晖涂抹在松林上,表现了环境的幽冷。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将味觉的“淡”同听觉的“风”互相沟通,表现了作者在傍晚急风中,酒难浇愁的无奈与悲凉。
C.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江河《星星变奏曲》)——将听觉的“声音”与视觉的“闪闪烁烁”互相沟通,表现了声音的时断时续,有虚无缥缈之感。
D.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郭风《叶笛》)——将听觉的“笛声”与嗅觉的“青草的香味”互相沟通,表现了笛声的悠扬,撩人情思。
2024-09-10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浙江省高三单独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8. 对下列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春日闻杜宇                                                乡愁

谢枋得                                                     黑枣

杜鹃日日劝人归,                                   前半生,我花光积蓄

             一片归心谁得知!                                   为了挤上一部开往城里的班车

       望帝有神如可问,                                   后半生,我又把积蓄散尽

     谓予何日是归期?                                   为了买一张回村的车票

                                                                        这中间的差价,就是乡愁

A.《春日闻杜宇》以拟人手法描写杜鹃日日啼鸣,催人归去,表现了诗人离家在外的感伤与无奈。
B.《乡愁》中“花光”和“散尽”的“积蓄”不只是金钱,还有个人对理想生活的努力追求与无限憧憬。
C.《春日闻杜宇》假托望帝发问的方式,强化了抒情效果;《乡愁》以“我”为视角,增强了真实感。
D.《春日闻杜宇》借用“望帝啼鹃”的典故,《乡愁》通过前后半生的对比,都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2024-09-11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浙江省高三单独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整体分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左传》和《容斋随笔》中的两段文字,展现了楚昭王的品行特点。文章中的楚昭王在面对臣子的冒犯时,能够听取子西的劝谏,宽恕臣子,表现出宽宏大量的一面;在国家危难时,他坚信自己能复国,并最终在民众的支持下实现复国,展现了他的坚韧和领导力;面对天象异兆,他不愿将灾祸转移给臣子,体现了他对责任的担当和对臣子的爱护。整体来看,楚昭王是一位宽容、坚韧且有担当的君主。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楚昭)王之奔①也,将涉于成臼蓝尹亹载其帑②,不与王舟。及宁,王欲杀之。子西曰:子常唯思旧怨以败,君何效焉?王曰:善。使复其所,吾以志前恶。

王赏斗辛斗巢斗怀子西曰:请舍怀也。王曰:大德灭小怨,道也。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乙】楚昭王吴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返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

楚昭王之季年,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周太史曰:其当王身乎?若茶③之,可移于令尹、司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不穀④不有大过,天其夭诸?有罪受罚,又焉移之。遂弗禁。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

(节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下划线为专名号,标示古籍中的国名、地名、人名等。②〔帑〕同,指妻与子。③〔荣〕祭祀名,为消除自然灾害或瘟疫而祭祀日月星辰和山川之神。④〔不穀〕不善,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

9.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以前恶——同《桃花源记》“处处志之”的“志”,意为“记”。
B.国灭出——同“亡羊补牢”的“亡”,意为“逃跑” 。
C.而置诸股肱——指大腿和上臂,此处喻指重臣。
D.天其诸——使动用法,意为“使………夭折”。
10.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复                                   意常在沛公也
B.楚昭王季年                            冰,水为,而寒于水
C.夹日飞三日                            火尚足明也
D.可移令尹、 司马                    而耻学
11.下列对句子的判断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涉于成臼——状语后置句,意为“将在成臼渡河”。
B.大德灭小怨,道也——判断句,意为“大德消除小怨,这就是道”。
C.何患无君——宾语前置句,“何患”即“患何”,意为“怕什么”。
D.除腹心之疾——定语后置句,意为“除掉有问题的心腹”。
12.对文中面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
A.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以复国
B.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以复国
C.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以复国
D.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以复国
13.请根据【甲】【乙】材料,概括楚昭王品行特点,并说明理由。
2024-09-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浙江省高三单独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综合题 | 适中(0.65)
14.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复兴职校举办博物馆研学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参观展馆

学校将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下面是动员会上的一段演讲稿,请补全空缺处的诗句。(正楷书写,任选两空)

博物馆是所“大学校”。“____________。”(杜甫《春夜喜雨》)我们将在这里获得浸润熏陶,真切地感受到“______,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的历史变迁,深刻地体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朱熹《观书有感》)的文化传承。让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将中华文明的种子植入心田。
(2)任务二;趣说国宝
如果国宝会说话,请仿照“铜奔马”的例句,为“兵马俑”写一段自我介绍。

(3)任务三:拟写建议
针对节假日期间,某博物馆内出现大声喧哗、嬉闹追赶、滞留拍照等现象,博物馆志愿者李华同学打算向该馆馆长提出相关建议,请帮李华同学拟写一封建议书。要求:条理清晰,语言得体,格式正确。
2024-09-10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浙江省高三单独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卷

四、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四个材料详细探讨了近年来国潮品牌的兴起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挑战。材料一提供了国潮经济市场规模的增长数据,显示出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材料二和材料三从文化认同、年轻消费群体的特点、数字化平台的作用等角度分析了国潮热的成因,强调了国潮产品的文化创造力和市场潜力。材料四则指出了国潮品牌面临的同质化和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问题,呼吁品牌加强原创设计和文化内涵。整体来看,文章全面展示了国潮现象的多维度特征及其未来发展的关键点。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潮品牌在产品创新和品牌营销上持续发力,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潮流,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为20517.4亿元,同比增长9.44%,预计2028年将突破30000亿元。

(摘编自《2024年中国国潮经济发展状况及消费行为调查报告》)

材料二

随着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加深,国货潮品出现在各类消费场景中,成为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消费的一大亮点。国潮热不断深入人们的衣、食、住、行、游、购、娱,既为国货品牌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折射出中国消费者的喜好之变。

所谓国潮,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民族元素和古典风范并兼具现代气息的潮流、风格、创意、标识、行为和产品的代名词。国潮的流行,彰显着中国制造水平的提升,体现出当代中国旺盛的文化创造力。关注精神价值、喜欢表达的年轻人,成为国潮产品的重要消费群体,他们更擅长使用社交媒体等分享和推荐国潮产品,为国产品牌推广创建了良好的消费生态。在这一过程中,数字化平台成为助力国潮产品出圈的关键渠道,一些数字化平台深入洞悉用户需求,从搜索内容中发现用户的喜好,探索出不少新玩法,把商业元素与用户潜在的购物兴趣巧妙结合,消费潜能得到有力释放。

(摘编自吴宁宁《借力数字化做强国潮品牌》)

材料三

国潮迅速兴起,并不仅仅因为简单的市场偏好,还在于具有优良品质的国货与源于传统文化的时尚相结合,让年轻消费群体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一方面,国产品牌质量有显著提升,工艺设计更贴近国内消费者喜好,售后服务保障持续改善,产品性价比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从一开始加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商品卖点,到如今把传统美学融入产品内核,国潮已变成一种极具文化创造力的时尚符号。从小就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在中国经济腾飞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更强,对兼具设计与质量的国货认同感更高,推动国潮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消费新潮流。

国潮是年轻人带动的时尚潮流,但反映了更普遍的文化需求。随着时代发展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开始追求审美表达上的丰富性,比如通过来传达精神旨趣和审美态度。从这个角度看,国潮产品受青睐,是因为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创造力,涌动着将传统文化之美和当下生活之用结合在一起的文化生命力。近年走红的国潮作品,往往超越了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简单拼贴,结合当代审美习惯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消费者带来了更丰富的审美体验、更深层的精神满足。

(摘编自石羚《国潮热彰显文化创造力》)

材料四

既然是,自然有潮起潮落。市场的流行就如同春天的花园,一定会引来无数烽煤。当一众大大小小的企业涌入这个市场,势必带来市场的饱和与竞争的同质化。

同质化有两种原因,一是原创设计能力不足。一些品牌理解的中国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堆砌,当国风设计失去了对传统文化意蕴的理解,而变成对文化元素的简单复刻与重复拼贴,这样的设计一定是生硬的、呆板的、没有灵魂的。这就不要怪消费者在新鲜感消失之后会很快移情别恋,品牌没有识别度,又怎么能要求消费者有忠诚度?

同质化的另一个原因是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抄袭仿冒盛行。有些企业会把抄袭仿冒美其名曰借鉴学习,有意识淡化品牌差异,故意混淆消费者认知。而国潮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比较弱,有业内人士就表示,国潮IP的授权在加剧无序竞争,文创版权存在时效性强而导致界定困难,部分文化工作者和消费者的版权意识淡薄,盗版侵权易,原创维权难。如此一来,市场的同质化现象就更严重了。

(摘编自马青《少些伪国潮多些用心创作》)

15.对材料一中图表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2019年,中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首次超过12000亿元,随后每年都在稳步扩大。
B.2019到2023年,中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同比增长最快的是2021年,其次是2023年。
C.预计到2025年,中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将在2018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D.预计2024到2028年,中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的同比增长率将持续走低。
16.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潮热出现在各类消费场景中,囊括了人们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是近年来我国消费的最大亮点。
B.国潮热中,国产品牌推广能拥有良好的消费生态,离不开关注精神价值、喜欢表达的年轻人,他们更擅长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分享和推荐。
C.数字化平台洞悉用户需求,从搜索内容中发现用户喜好,把商业元素与用户潜在购物兴趣结合,是国潮产品能流行的关键。
D.国潮品牌要提高原创设计能力,需加强对传统文化意蕴的理解,提高品牌识别度,培育消费者的忠诚度。
17.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以下不属于国潮现象的一项是(     
A.某景区内,游客们身穿改良版的明制对襟衫和马面裙,愉快地游玩拍照。
B.某电视台基于古籍《山海经》,打造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流行音乐盛会。
C.某国外潮玩品牌推出一款新型“关羽”玩偶,其造型横刀立马,威风凛凛。
D.某咖啡企业为了吸引年轻人,邀请热播都市电视剧的男演员担任品牌代言人。
18.综合四个材料,用一段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120字。
19.以下是某款热销球鞋的设计图,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其设计理念。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浙江省高三单独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走根薯

徐文伟

①不知怎么,母亲喜欢种红薯。

②父亲走后的十多年,母亲仍在家乡种个不停。当儿孙们捎上她种的红薯满载而归,她的心里早笑成了一朵花。当然,我们在好心好意接受的同时,也好言好语劝阻她下年不可再大面积种植,应适可而止了。可几年下来,母亲照旧我行我素,就像小时候不听话的我们三兄弟一样。

③每个国庆假期,我都会回老家陪伴母亲,替她挖红薯。红薯不好挖,倒不是因为泥土过紧而是满地根须长出来的走根薯。走根薯的个头小,耙头稍不留神,它便被撞个正着。

走根薯大约两三根手指那般大,细皮嫩肉,通体瘦长,有君子相。母亲一边解说开了,一边示范起挖红薯的诀窍来。只见母亲弓着腰,隔些薯苋距离,耙头从头顶轻轻落地,像划过一道漂亮彩虹,再用力从土里把锄头往怀中带过来。这一锄头下去,没戳中走根薯,母亲不由松了口气,再小心翼翼地挖。这时,一个走根薯带着土地的体温露出来,母亲像捡了个稀世宝似的,用手慢慢抹去沾在小家伙周边的些许泥土,再轻轻放到过道上。几道彩虹过后,一红薯才姗姗出土,数量四五个,毫发无损,红红的皮肤,像遇上陌生人害羞似的,从头红到尾,都是肩靠肩地系在薯藤下,最大的一斤余,小的一二两,大多超过了走根薯的常见重量。母亲看着这串宝贝,眼睛发出亮光,连称好薯好薯,又说水果红薯就是好吃。当母亲再移上一小步,红薯便被轻放到过道上,老人家生怕放重了,会擦破皮肉,弄痛它们似的。就在继续示范时,一个走根薯在母亲的碎碎念中意外中招了。就听母亲哎呀一声,一个走根薯一分为二,斜躺在泥土上,露出白嫩的小身子。有些狼狈的母亲直叹视力不行,又称自己老了。我赶紧安慰,谁叫它在地里根须乱展了。当我怯怯说这句话时,仿佛看到小时候的影子。那些年,吃不饱饭,有红薯充饥自然不错了。

⑤也是怪不得它了,母亲感慨着。大抵在薯藤扦插成活一段时间后,要将薯藤翻转过来,换成仰睡的姿势,再在下面垫上一些干枯的稻草,脱离土地的根须便不会长成走根薯。即使后来再有顽强的根须潜伏下来,稻草又成为另一堵墙,根须也不能着地,更何况它根本经受不住太阳的考验,施放的肥料又收心般全集结到主根茎上了。

⑥小时候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母亲带我翻薯藤,都选择在阴天,晴天和雨天是断然不去的。晴天,太阳会晒伤翻过的薯藤;雨天,雨水会导致薯藤伤口腐烂而诱发病害。四五十年前,母亲种红薯便有经可取了。那些年,母亲看不起地里的走根薯,她更喜欢体形大和数量多的红薯,红薯的大小就是母亲的晴雨表,红薯的多寡就是母亲的指向标。母亲种的红薯有黄白红三种,但不知是什么品种,这几年母亲改种了水果红薯。她说,这个薯种可比以前的品种好吃多了。可我呢,总觉得以前种的红薯好吃。那些烙在童年心底的记忆,当是挥之不去了。

这些走根薯很不错,长得小巧玲珑,也细皮嫩肉了。年老的母亲又多了一道种薯经,怪不得老人家误伤时长吁短叹了。如果说,主根茎上的红薯是营养优体质好的孩子,那么,走根薯就是营养短缺的孩子了。它们由一根插入土壤的短藤开枝散叶,同在母体中成长,而走根薯生长在细枝末节上,永远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好在它的故事在秋天里同样被挖掘出来了。

⑧我们三兄弟都在外工作,我离老家最近,回去做的家务活自然多些。去年国庆节到地里挖红薯时,母亲告诉我,几年前就不再按红薯苋浇水灌肥,而是遍淋薯土。看来,母亲是对走根薯情有独钟了。母亲不翻红薯藤,使走根薯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母亲对整片薯土浇水灌肥,使走根薯有了大展拳脚的舞台。难怪走根薯的队伍会越来越多,个儿也越来越大,有的甚至敢与主茎上的红薯比高下了。

⑨看着母亲蹲在垄沟里,双手轻轻抹去走根薯身上的泥土,我鼻子一阵发酸,转过身去。我不就是母亲的走根薯?

(有删改)

注:①〔菟〕名词,指某些植物的根和靠近根的茎;量词,相当于

20.下列对本文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第①段用简洁的一句话开头,直奔主题,引出下文。“不知怎么”四个字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
B.本文第⑤段补叙“翻薯藤”的劳作过程及其作用,是为了补充说明母亲种植走根薯的辛劳与艰苦。
C.本文第⑥段回顾了母亲四五十年来的“种薯经”以及近几年的变化,由此引发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D.本文第⑦段中的画线句,既写了在秋天收获走根薯,又通过“故事”等词语,丰富了语句的内涵,令人遐想。
E.本文运用描写、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形成了一种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风格,给人以美的感受。
21.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这时,一个走根薯带着土地的体温露出来,母亲像捡了个稀世宝似的,用手慢慢抹去沾在小家伙周边的些许泥土,再轻轻放到过道上。
22.请根据文本,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并说明理由。
23.本文以“我不就是母亲的走根薯?”收尾,有何作用?
24.拟以本文为依据,拍摄一则主题为“常回家看看”的公益短视频。请你根据下列脚本已有的内容,编写两个合适的场景。不得照抄原文。
“常回家看看”主题公益短视频脚本
序号场景意义
1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妇人在一大片红薯地里劳动。她慢慢直起身,眼睛望向远方。表现老人的孤单和对儿孙回家的盼望。
2_______表现老人迎接儿孙回家的欢乐。
3_______表现一家人相处时的温馨。
4一个中年男子接过老妇人手中的一袋红薯,上了车。
老妇人跟在车后挥手,一个小孩子探出头喊:“奶奶,我们下次再回来看你!”
表现一家人分别时的不舍。
2024-09-11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浙江省高三单独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卷

五、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意思是经历失败,人们可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找到通向成功的路径。

【材料二】心理学中有一个胜利者效应,指的是如果能先战胜一个较弱的对手,那么,再面对较强的对手时,胜率就会更大,也就是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复兴职校举办的“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进入尾声,现邀请你参加总结交流会并发言,请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2024-09-11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浙江省高三单独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卷

试卷分析

导出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语言文字基础、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

试卷题型(共 12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8
文言文阅读
1
现代文阅读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语言文字基础
2
现代文阅读
3
古诗文阅读
4
写作

细目表分析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20.65语句(语段)表达效果综合题
30.65引号  书名号  破折号选择题
40.65理解重要句子含意选择题
50.65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结构混乱选择题
60.65衔接与排序选择题
70.65修辞手法选择题
80.4鉴赏情感主旨  修辞手法选择题
140.65综合实践综合题
二、文言文阅读
9-130.4史传文
三、现代文阅读
15-190.65理解并分析图表  理解文本内容,归纳概括要点信息类文本阅读
20-240.4叙事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
四、作文
250.4议论文  哲理与生活  哲理·思辨  品质·修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