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叶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了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1.关于引用苏轼《惠山烹小龙团》的用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选用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味。B.语言的习惯性联想的流弊。
C.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D.阐述善于运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2.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字的联想意义有不确定性,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对某字的联想不同。
B.文学的文字不靠直指意义而必须用联想的意义来表现,诗尤如此。
C.联想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难用,因为它是游离的、个性化的。
D.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在于作者善于充分使用字的联想意义以创造独特的境界。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解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对阅读和写作都有极重要的价值。
B.选文以“烟”为例说明字的联想意义难用,会让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C.科学的文字需要精确,但这并不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运用比喻手法,使诗意变得丰富。
4.选文在阐述问题过程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因果论证
B.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C.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比喻论证
D.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比喻论证             因果论证
5.下列诗句中,使用“烟”直指的意义的是(     
A.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B.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C.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D.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2024-08-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江苏省职教高考一轮复习系统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了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1.下列词语中,“烟”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遍地狼烟B.一川烟草C.烟雾缭绕D.炊烟袅袅
2.下列表述,与作者原意不一致的一项是(     
A.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B.科学的文字需要精确,但并不是说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C.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使意蕴丰富,也可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D.“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两句诗具有不即不离、若隐若现的妙处。
3.对选文所举苏轼的例子阐述的道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B.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C.字的联想的意义具有迷离、难用、游离、偏于个性等特点,它可以使意蕴丰富。
D.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
2024-08-1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南五市三区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性格(节选)

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它们虽然具有哲学上的意味,但立足点仍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并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与处世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民间广为流传的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等俗谚,以及流播千古的将相和”“兄弟和”“姑嫂和等历史美谈,便反映出以和谐为取向的社会心态趋势。中国人的贵和取向与自身的生存环境有密切关系。中国是一个农业宗法型社会,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在落后条件下对互助协作的寻求,正是和为贵处世观念的现实基点。

中国古人所推崇的,既是认知事物的一种态度与方法,又是一种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又把尚中与贵和联系在一起,《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逻辑的关联,包含着持中就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

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的扶中,应用于为人处世,则表现为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正如中国传统处世箴言所说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这些代表性言论,充分表现了传统处世之道中的中庸精神。正是因为具有在观念的世界里和行动的世界里都不把事情弄到极端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中国人几乎在思想上对所有过激言论,在道德上对所有过激行为产生厌恶凡持极端说的,一经试验,辄失败;而惟中庸之道,常为多数人所赞同,而且较为持久。

总的看来,贵和尚中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但其负面效应亦不可忽略。对中和气象的崇尚与追求,在消解缓和正面冲突的同时,又导致人与人之间不满情绪表达的间接性和模棱两可、表里不一的市侩习气,人与人之间难以形成坦诚轻松的交流风格。更重要的是,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

1.下列对“和”与“中”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和”的基本含义是和谐,其中包括宇宙自然、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B.贵“和”取向与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落后的生存条件有密切关系。
C.“中”既是认知事物的态度与方法,又是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认为它是天下之根本。
D.“和”与“中”存在着密切的逻辑的关联,二者相互包含,只有“贵和”才能“持中”。
2.下列各项不属于“贵和尚中”思想在处世中的具体表现的是(     
A.以和谐为取向,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
B.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
C.不把事情弄到极端,几乎对所有过激言论和过激行为产生厌恶。
D.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A.“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一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全文围绕这一中心正反对比,层层展开论述。
B.“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范畴,“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多处引用古人的经典论述,主要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化品位和可读性,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D.作者认为,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因而不宜再正面宣扬。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永恒的书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③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绝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⑤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1.第①段画线的句子意在说明什么?
2.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永恒的书?
3.第⑤段“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4.纵观全文,作者对读书提出了哪些建议?
5.好作品往往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请写出你读过的一本好书的书名或好文章的篇名(课内外均可),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思想启迪。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本书以后几章将要叙述这些事实。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经过了五年的工作之后,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并且写出若干简短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从那时候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已将近结束了。但是因为要完成它还需要许多年月,又因为我的健康很坏,所以被催促来发表这个摘要。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华莱斯先生现在正在研究马来群岛的自然史,对于物种起源,他得到了差不多与我完全相同的一般结论。1858年,他寄给我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并且要求我把它送给赖亦尔爵士,后者把这篇论文交给林那学会,并刊登在第三卷会报上。赖亦尔爵士和虎克博士都是知道我的工作的人,虎克博士曾读过我1844年的纲要。他们给我荣誉,认为可以把我的原稿中的若干提要和华莱斯的优秀论文同时发表。

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我不能在这里为我的一些叙述提出参考资料和证据。我期望读者对于我的正确性能有若干信任。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这里我只能举出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用少数事实来作说明,但我希望这样做通常可以把事情说清楚。没有人比我更感觉到有把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在这里详细刊印出来的必要,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中做到这一点。因为我十分清楚:本书中所讨论的几乎没有任何一点不能引用事实来作证,而每一论点显然往往会引出一些与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只有对于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的事实和论点加以充分地叙述和比较,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但这里不可能这样做。

(选自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

1.下列关于选文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中划线的“如果”“也许”一些”“当时”等词语分别从条件、可能、数量、时间等方面做出限制,说明了自己科学探索的过程。
B.选文第二段解释了《物种起源》之所以要早日发表的两个原因。
C.选文阐明了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很少涉及专业知识,通俗易懂。
D.选文各自然段均可找出关键句,体现了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特点。
2.选文中不能体现达尔文的科研精神和人格魅力的一项是(     
A.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B.达尔文坚持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
C.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虚的精神。
D.达尔文在理论研究中注重科学实验的态度。
3.结合全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及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观点。
B.《物种起源》的发表,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创造论和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创立了进化论学说。
C.本文指出,物种起源的观点已经十分完善详实,较好地反驳了神创论。
D.本文作为科学论著的绪论,体现了达尔文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4.联系课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B.达尔文曾以自然学者的身份搭乘“比格尔”号皇家军舰进行环球考察活动。
C.绪论亦称导言,是著作后的概述部分,用于说明作者撰写著作的目的、过程、资料来源,并扼要地说明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或结论,使读者能整体理解整部著作。
D.《物种起源》是奠定生物进化理论基础的一本最重要的著作,它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南五市三区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职业教育铸造更多的大国工匠

近日,一组数据让职业教育话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根据教育部长袁贵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做的报告,我国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9年超过95%,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连续3年超过90%。从就业率来看,职校生已经成为比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加抢手的热门人才。

职业教育的发展,体现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化水平。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社会也逐渐扭转了读职校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这既为广大蓝领赢得更多尊严,同时也验证了职业教育的一般发展规律,那就是:职业教育要推动劳动者自身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不断产生,也将为建设制造业强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座。

也要看到,职业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领域的软肋。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傲慢与偏见还普遍存在。寒假期间,浙江海盐某中学向学生群发短信,提醒不要和职高生混。这虽然是个案,但也反映出社会观念的滞后和少数教育者的偏见。职业教育要想找到自己的蓝海,需要通过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接轨,与市场需求结合。在黑板上耕田”“在课本上开机器,职业教育这朵野百合就不会有春天;只有站在田埂上、守在机床旁、蹲在车间里,紧贴结构调整、密切服务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精准对接社会发展用工需求,才能为职业教育赢得应有尊重。

在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的今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更加精准。春节过后,广州某制衣厂日工资400元招工遭受冷遇;福建泉州某工艺品公司月薪4000元并包住宿,也鲜有人问津:与此同时,四川成都不少火锅厨师却过剩了。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折射出我国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也在拷问职业教育的精准性。尤其在今年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不能缺位。通过创新农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式,促进下岗工人走进职业教育课堂等方式,有助于培厚人力资本的土壤,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和产业实践的精准结合。

打造职教升级版,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也是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同样是其他国家正在采取的做法。比如,去年,日本文部省决定关停一些院校文科专业,侧重培养实用型人才,就是这一趋势的反映。2014年,我国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正是为了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人才和技术竞争优势。为了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适应机器换人催生的人才需求,各地已开始迅速部署。如浙江绍兴职业技术学校推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沈阳中德新松职业教育集团并购了有百年历史的德国陶特洛夫职业培训学院等等。顶层设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当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环环相扣,高质量技术人才输送的途径就会更加畅通。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关乎国计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相信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这朵野百合,一定会开遍原野,让更多的大国工匠,为更高更强的中国制造筑基。

1.下列对文题“让职业教育铸造更多‘大国工匠’”中“大国工匠”的理解,准确的是(     
A.我国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B.站在田埂上、守在机床旁、蹲在车间里的工匠。
C.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
D.职业教育人才发展模式。
2.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浙江海盐某中学“不要和职高生混”的群发短信反映出社会观念的滞后和教育者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普遍存在。
B.职业教育只有“在黑板上耕田”“在课本上开机器”,精准对接社会发展用工需求,才能赢得应有尊重。
C.春节过后,广州某制衣厂日工资400元招工受冷遇,而四川成都不少“火锅厨师”却过剩的现象,折射出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性的不足。
D.只有让职业教育这朵“野百合花”开遍原野,有更多的“大国工匠”产生,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才能深入推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面不属于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问题的一项是(     
A.进一步转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职业教育理念,通过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步转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
B.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广大“蓝领”赢得了更多尊严。
C.通过改革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接轨,与市场需求结合,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精准性,才能为之赢得应有尊重。
D.打造“职教升级版”,使职业教育发展满足国际人才竞争、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自身发展的用人需求。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中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要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摘编自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及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哈佛大学研究教授杜维明称,儒家思想是一种精神性很强的人文主义,其倡导的包容、平等,正是不同文化间交流对话的基础和中介。

他认为儒家的金科玉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同于西方文明中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的为人准则。前者以对等精神作为交流的前提条件,抱着开放和接受的态度去听取别的声音。而后者坚持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一定对别人也好。自信加上自我正确的心理,常易成为人类沟通的抑制性因素。如果被注入劝导、说服甚至转化别人的热情,就会产生相反效果,使对话变成一场灾难。

杜维明阐释说,儒家的价值导向是专注于现世,倡导敬畏上天的创造力和无穷的宇宙改造力,同时也倡导人的主观作用,因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作为宇宙改造的参与者和进化过程的共同创造者,儒家文化认为人有义务去实现上天在人间的创造力。

儒家文化认为,对他人持开放态度,是人类互动的思想方法基础。没有宽容,便不会有对话。宽容要求有谨严的自我意识,别人的存在不是威胁而是机会。人们需要积极承认他人的存在体现了内在价值,即他或她的独立、自主、完全。尊严是既有现实,不可能被否认、拒绝或因主观愿望而消亡。持这种认识,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出尊重感。

(摘编自邹瑞明《儒学家杜维明:儒学传统是文明对话的中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交流,交流促进了不同文明相互借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能促进人类发展。
B.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也将为促进世界发展作出贡献。
C.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西方文明的“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都体现了开放和接受的态度,只是侧重点不同。
D.儒家思想提倡的包容、平等的精神内涵能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

(2)结合上述材料,总结儒家思想的地位作用。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历经夏、商、西周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铁器时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都没有走出青铜时代就消亡了。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中华文明在经过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比周朝更发达的秦汉时代挺进。过了近600年,到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也发生了民族迁移,还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但这些都属于常见的朝代更迭,没有产生本质变化。中华文明继续前行。

从世界历史上看,两河流域与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蛮、走进文明的地区。这里的居民创造了人类早期的辉煌,发明了文字,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办教育,兴文化,但就是没有产生史学。古代的印度虽然拥有灿烂的诗篇,也有远古的法典,有宗教,但没有史学。在古代,只有古希腊和中国不但创造了历史,而且创造了与历史有密切关系的史学。但古希腊的史学主要是当代史,古希腊人没有形成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

与西方传统不同,中国通过对内开放、对外学习他人来不断发展自己的文明。阶层开放、上下流动是中华文明对内开放性的重要体现。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提倡明明扬侧陋,让新生力量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战国时期,主持各诸侯国变法的商鞅、吴起等等,大都不是本国人。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建立,人才的选拔路径更宽敞也更开放,所以出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话语。与欧洲依靠经济力量的新兴阶级完全不同,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这类新兴政治人物,依赖的主要是知识和个人的才学。这种开放选拔人才的方式不但促进了新生力量的成长,而且有助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历来抱有开放包容的态度。有关这方面的事例在史书上俯拾皆是。现仅举两例加以说明,例如,据《古今乐录》云:横吹,胡乐也。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长安,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这里所说的摩诃兜勒一曲实际上就是指流行于中亚的马其顿歌曲。它被带到长安,后来又被汉武帝时期的音乐家李延年更造新声而流行中华,成为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如,1609年,伽利略在意大利发明并制成天文望远镜。10年后,望远镜传入中国,并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历法变革、学术研究与军事斗争等活动中发挥作用。可见,即使在明中后期这样被认为闭关锁国的时候,中华文明的开放步伐也并未停止。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深扎根于5000年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复兴,传承中的升华,开放中的飞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阔的现实基础和深远的世界意义,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复兴都深刻、都伟大。因为它顺乎历史潮流,合乎发展规律,必将极大地促进和推进中华文明的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摘编自《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遭遇外部力量的侵扰或内部因素的阻碍,因而得以保存。
B.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发生的民族迁移,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这对中华文明发展没有任何影响。
C.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历经波澜,仍绵延至今。
D.古希腊没有形成连续按时叙史的史学传统是古希腊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这一论点时,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手法。
B.文章论证中华文明开放性时,以时间为序,运用引用、举例等论证方法。
C.文章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横向对比,分析透彻,论证有力。
D.文章列举中亚的马其顿歌曲被李延年“更造新声”后成为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事例有力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句话反映了科举制度拓宽人才选拔路径的特点。
B.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历来抱有开放包容的态度,这里的外来文化是指外来的文艺作品。
C.文明的发展既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需要不断促进对内外的开放。
D.科举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新生力量的成长,有助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主流文学一般而言更加关注现实和历史,而科幻文学关注的是未来。所以在文学手法上,科幻更多的不是去反映、隐喻或批判现实,而是把作家的思考投射到未来。此外,在读者群上,主流文学背靠学院正统,在其身后存在一个庞大而悠久的评价体系。相比之下,科幻文学则更依赖于市场和读者的肯定。

在科幻界还有一种说法,即科幻是最大的一种现实主义。因为所谓未来。正是必将到来的现实,是现实在靠前的时间轴线上的投影。科幻文学同样可以带入问题意识,去探讨主流文学正在涉及或未曾涉及的领域,并通过在时空上拉开距离形成陌生化的效应。

其实科幻文学也和中国梦产生了莫大关联。有人认为,科幻是唯一可以直接描写出中国梦的文学题材——因为其他文学类型都只能聚焦于未完成的当下,科幻小说却可以直接描摹出中国梦成为现实的绚烂图景。在这种意义上讲,科幻文学的确是一种最具现代感和现实性的文学类型。

不仅主流文学,任何文学类型的创作都要求作家足够洞悉世界、生活和人本身,科幻也不例外。但对于科幻文学,只深入生活是不够的,还需要作家了解科技前沿,寄托思考和想象,尤其要发挥创新能力。我认为,科幻文学是创新意识最强的一种文体。科幻文学的兴盛,将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幻文学是一种让想象力得到驰骋与磨砺的文学体裁,无论创作还是阅读,都是对想象力的锻炼,而它与科技的内在关系,也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科技在当代社会的地位。自然,科幻文学并不能直接授人以科学知识,但它通过对想象世界的描写和对科技社会的预言,足以激活我们的创造力,也激发出指向科技领域的强烈兴趣。

(取材于刘慈欣《让科幻文学推动创新》)

材料二:

吴言:对于科幻文学评论您有什么建议?

刘慈欣:现在文学界对包括科幻在内的类型文学的评论,都是套用主流文学的评论语境和框架。不可否认,所有文学体裁都有共性,但不同的文学类型也有自己的规律,套用主流文学的评论方式来评价类型文学不是恰当的评论方式,如果用这样的标准和语境来评价,包括我的小说在内,相当一部分国内和国外的科幻作品将一无是处。比如说,传统的文学评论认为,文学是人学,由此推论包括科幻文学在内的类型文学中的那些类型元素,如科幻中的科幻创意、侦探中的推理等,都只是提供了一种背景、平台和工具,最终目的是用来表现人性的。事实上不是这样,这些类型元素就是类型文学本身的目的,比如在科幻小说中,环境和作为一个整体的种族,都可能成为与人物一样的独立的文学形象。有许多主流文学作品都有大量的科幻元素,比如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冯尼古特的《五号屠场》、戈尔丁的《蝇王》、奥威尔的《1984》等,这些都是很经典的作品,但一般不被当成科幻小说。

(取材于《星空的奥妙——刘慈欣访谈》)

材料三:

在人们开始带有某种乐观的倾向去关注中国科幻创作时,我们更应该反思那些制约中国科幻发展的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其实是多方面的,比如,一直以来我们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和人类发展过程中积极作用的认识不够全面,在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人文关怀方面有所缺失,可能是其中重要的制约因素。

从科幻的社会教育意义来说,《三体》仅是其中的一种类型。近年来国内科幻界为数不多的较高质量的科幻作品中,像更关注科技伦理问题的王晋康等人的一些科幻小说,也是颇为值得重视的。科幻作品对科技伦理问题的深入探讨,也是未来中国科幻创作另一个值得鼓励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刘兵《〈三体〉现象与中国科幻》)

材料四:

由于长期以来中国本土科幻原创力量的薄弱,作者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都很有限,大部分中青年作者又长期陷于《科幻世界》杂志体系,造成科幻文学一定程度的小众化、边缘化。缺少或没有专职作家,这个问题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其他的类型文学。以校园在读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作家在刊物上成名较早,但到了而立之年又大部分因为生活、工作等压力销声匿迹。中年作家留守的寥寥无几,留守的作家刘慈欣以一人之力用一个大部头作品将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但却由于中国科幻力量的体量小和结构性失衡而形成后继无人的窘境。

(摘编自《中国科幻图书出版的初步考察》)

1.“事实上,有许多最终走上研究之路的科学家,都曾经受到过科幻文学的影响。”将此句放回原文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学手法方面,科幻文学不是去反映、隐喻或批判现实,而是关注并思考未来。
B.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相比,其内容在时空上拉开距离使之客观上具有超越现实的特征。
C.既然科幻文学是文学的一种,就应该具备一般文学的基本特征,遵循普遍的创作规律。
D.科幻元素是科幻文学的标志,因此含有科幻元素的文学样式都可以算作科幻文学。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文学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套用主流文学的评论方式来评价科幻文学不是恰当的方式。
B.我国较高质量的科幻文学作品为数不多,科幻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小众化、边缘化的。
C.科幻具有社会教育意义,如科技伦理小说,深入探讨科技伦理问题,这值得关注与鼓励。
D.不少青年作家因生活、工作压力不再“留守”类型文学,致使我国科幻文学发展后继无人。
4.科幻文学有哪些主要特点?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如何使我国科幻文学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8-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中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升学班)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医的科学性和普效性已被公认,中医药的伟大历史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不容否认,两者各具优势。但长期以来,医疗领域普遍重西医轻中医,中医地位不断下降,发展遇到困境。

一是中医人员数量增长与中医机构发展缓慢,中医力量薄弱。据统计,全国中医医生194927.6万人,到2002年还是27万余人,53年没有增长;同期西医医生分别为8.7万和157万人,增长17倍;中西医医生比例由3.21变为1:5.8。现全国共有医务工作人员520万人,中医药工作人员约50万人,不足1/10。

二是中医教育日益衰退。语言上,古汉语训练缺乏,许多学生基本不看、也看不懂中医古籍;课程安排上,中医理论培训严重不足,甚至《黄帝内经》等经典也不研读;技能培养上,中医望、闻、问、切等训练不多。

三是民间中医的发展面临困境。我国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但大都得不到正式承认。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制度要求考西医知识,民间医生大都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关,民间医生多因无法领到行医执照不能公开行医,若行医即属非法。

四是中医医院存在西医化倾向。目前全国有2800多家中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设备。西药进出价差大,检测化验收费高,医生创收、医院盈利、医院评等级均要靠它。中医药虽然简便廉验,若靠它收费,医院无法养活,医生只有受穷。     ①

(摘编自陈永杰《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严重困境》)

材料二:

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面临失传,让中医医道艰难延续。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当前,院校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薄弱、中医技能缺失等问题。师带徒,出名医,中医独具特色的技艺需要活态传承。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口传心授。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

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只传承,不创新,捧着金饭碗也只会越吃越穷。让中医药老树发新芽,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现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我们不能因为创新而忘记守正,也不能因为守正而不去创新,必须把守正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③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新动力!       ④

(摘编自白剑锋《守正创新,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

材料三:

近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曾在武汉一线指导和参与救治的专家回顾总结了用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经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院士说,武汉疫情出现社区传播之后,我们将中医药治疗和干预纳入四早内容,第一时间为集中隔离点的发热、疑似、已确诊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以及一些密切接触者发放药物,发放通治方寒湿疫方的药72.3万服,覆盖5万多人,使很多病人在早期就得到控制,不向重症发展。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带队接管的江夏方舱医院,通过以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综合治疗,564名患者均没有转为重症。

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阻止了疫情的蔓延,是我们取胜的基础。张伯礼说,在向其他方舱医院推广经验后,1万多名患者普遍使用中药,各个方舱医院的转重率基本在2%5%左右。

不少专家表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缓、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就我们在武汉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救治经验来说,一般的病人都有发热、咳嗽、气喘、乏力的症状,还有氧饱和度降低的表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叶永安介绍,采取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后,这些病人症状都有明显好转,发热、乏力、咳喘缓解率都在90%以上,说明综合救治能够有效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

治愈出院的患者中,有一部分虽然核酸检测已呈阴性,但身体还未完全康复,需要持续的医学干预和心理康复。在这方面,中医药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干预的技术手段。

有时乏力、咳嗽或精神不太好,肺部炎症没有完全吸收,免疫功能没有完全修复……“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办法,做一些呼吸锻炼,同时配合中医药针灸、按摩等综合疗法,可以改善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对脏器损伤的保护、对免疫功能的修复都有积极作用。张伯礼说。

目前,仝小林院士团队正在针对恢复期康复的中医药干预开展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在临床中得到推广和使用。

(摘编自新华社《中医药为新冠肺炎防治作出重要贡献》)

1.“‘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将此句放回原文,最恰当的位置是(▲)
A.B.C.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发展面临严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古汉语训练缺乏,学生读不懂中医古籍是其根本原因。
B.要培养大批中医“专才”,就必须建立以师承教育为主、院校教育为辅,二者相结合的中医教育新体系。
C.“守正”指传承中医药的精华,“创新”指在坚守中医药精华的基础上为其发展注入动力,二者不可割裂。
D.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病人早期控制、阻止重症转危和康复干预等方面,都独立发挥了重大作用,优势显著。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医院之所以存在西医化倾向,并非因为中医药不如西药好,而因为中医药不如西医盈利高。
B.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正式承认。
C.研究中医古籍、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是传承中医精华的重要途径。
D.只有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并保其发展源远流长,清流激荡。
4.请概述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困境。
5.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请你结合本文内容,以复兴中学学生会的名义,向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写一封信,提几条有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格式完整,字数160字左右)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中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升学班)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