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自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一 期末 2024-08-14 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默写名篇名句、语言文字基础、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历经夏、商、西周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铁器时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都没有走出青铜时代就消亡了。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中华文明在经过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比周朝更发达的秦汉时代挺进。过了近600年,到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也发生了民族迁移,还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但这些都属于常见的朝代更迭,没有产生本质变化。中华文明继续前行。

从世界历史上看,两河流域与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蛮、走进文明的地区。这里的居民创造了人类早期的辉煌,发明了文字,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办教育,兴文化,但就是没有产生史学。古代的印度虽然拥有灿烂的诗篇,也有远古的法典,有宗教,但没有史学。在古代,只有古希腊和中国不但创造了历史,而且创造了与历史有密切关系的史学。但古希腊的史学主要是当代史,古希腊人没有形成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

与西方传统不同,中国通过对内开放、对外学习他人来不断发展自己的文明。阶层开放、上下流动是中华文明对内开放性的重要体现。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提倡明明扬侧陋,让新生力量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战国时期,主持各诸侯国变法的商鞅、吴起等等,大都不是本国人。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建立,人才的选拔路径更宽敞也更开放,所以出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话语。与欧洲依靠经济力量的新兴阶级完全不同,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这类新兴政治人物,依赖的主要是知识和个人的才学。这种开放选拔人才的方式不但促进了新生力量的成长,而且有助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历来抱有开放包容的态度。有关这方面的事例在史书上俯拾皆是。现仅举两例加以说明,例如,据《古今乐录》云:横吹,胡乐也。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长安,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这里所说的摩诃兜勒一曲实际上就是指流行于中亚的马其顿歌曲。它被带到长安,后来又被汉武帝时期的音乐家李延年更造新声而流行中华,成为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如,1609年,伽利略在意大利发明并制成天文望远镜。10年后,望远镜传入中国,并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历法变革、学术研究与军事斗争等活动中发挥作用。可见,即使在明中后期这样被认为闭关锁国的时候,中华文明的开放步伐也并未停止。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深扎根于5000年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复兴,传承中的升华,开放中的飞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阔的现实基础和深远的世界意义,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复兴都深刻、都伟大。因为它顺乎历史潮流,合乎发展规律,必将极大地促进和推进中华文明的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摘编自《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遭遇外部力量的侵扰或内部因素的阻碍,因而得以保存。
B.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发生的民族迁移,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这对中华文明发展没有任何影响。
C.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历经波澜,仍绵延至今。
D.古希腊没有形成连续按时叙史的史学传统是古希腊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这一论点时,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手法。
B.文章论证中华文明开放性时,以时间为序,运用引用、举例等论证方法。
C.文章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横向对比,分析透彻,论证有力。
D.文章列举中亚的马其顿歌曲被李延年“更造新声”后成为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事例有力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句话反映了科举制度拓宽人才选拔路径的特点。
B.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历来抱有开放包容的态度,这里的外来文化是指外来的文艺作品。
C.文明的发展既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需要不断促进对内外的开放。
D.科举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新生力量的成长,有助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要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摘编自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及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哈佛大学研究教授杜维明称,儒家思想是一种精神性很强的人文主义,其倡导的包容、平等,正是不同文化间交流对话的基础和中介。

他认为儒家的金科玉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同于西方文明中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的为人准则。前者以对等精神作为交流的前提条件,抱着开放和接受的态度去听取别的声音。而后者坚持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一定对别人也好。自信加上自我正确的心理,常易成为人类沟通的抑制性因素。如果被注入劝导、说服甚至转化别人的热情,就会产生相反效果,使对话变成一场灾难。

杜维明阐释说,儒家的价值导向是专注于现世,倡导敬畏上天的创造力和无穷的宇宙改造力,同时也倡导人的主观作用,因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作为宇宙改造的参与者和进化过程的共同创造者,儒家文化认为人有义务去实现上天在人间的创造力。

儒家文化认为,对他人持开放态度,是人类互动的思想方法基础。没有宽容,便不会有对话。宽容要求有谨严的自我意识,别人的存在不是威胁而是机会。人们需要积极承认他人的存在体现了内在价值,即他或她的独立、自主、完全。尊严是既有现实,不可能被否认、拒绝或因主观愿望而消亡。持这种认识,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出尊重感。

(摘编自邹瑞明《儒学家杜维明:儒学传统是文明对话的中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交流,交流促进了不同文明相互借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能促进人类发展。
B.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也将为促进世界发展作出贡献。
C.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西方文明的“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都体现了开放和接受的态度,只是侧重点不同。
D.儒家思想提倡的包容、平等的精神内涵能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

(2)结合上述材料,总结儒家思想的地位作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淡竹

苏沧桑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有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

贪婪的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甚至那口奇异的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真的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他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干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癫癫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揭示了江南湖州“百草原”中与众不同的竹子的精神品质,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B.文中说“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这其实是作者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
C.作者笔下的竹子既是正直、虚心、淡泊者的化身,也是岳飞、辛弃疾等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者的象征;既是兼有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圣人,也是心灵自由快乐的凡夫俗子。
D.本文采用对比、象征的手法,着力刻画了淡竹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娴熟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活泼,摇曳多姿。

(2)本文题为“淡竹”,第3段却写到了稻子、银杏、梧桐等,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3)文中画线的语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修辞手法赏析。
(4)阅读全文,揣摩文中“淡”的丰富含义。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乙)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国王的侍从及官员。②少孺子:年轻人。③弹:弹弓。④务:一定,必须。

(选自《说苑·正谏》)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同“毋”,不要
B.黄雀颈,欲啄螳螂   延:延迟
C.则怀丸操弹   怀:名词作动词,怀揣
D.河内   凶:谷物收成不好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弃甲曳兵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B.则移其民河东       青,取之于蓝,而寒
C.而不顾后之患也       莳也若子
D.无如寡人用心者       师道不复可知矣
6.下列对甲乙两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写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了梁慧王“民不加多”的原因。
B.乙文的年轻人想规劝吴王不要伐楚,结果失败,吴王并未撤兵。
C.甲文中,梁惠王自认为治国尽心尽力,其实也跟邻国国君一样,并未尽心尽力。
D.乙文故事比较集中,人物并不复杂,但人物形象却很丰满。吴王这个人起初对大臣的进谏完全不接受,专横骄纵,但当他听了年轻人讲的故事后,又表现得极为明智,可见人物的性格具有多重性。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8.这两篇短文在劝说方式上有相同点、不同点,请结合语段,分析其异同。
2024-08-1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词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念行客”一句中,“千里”点明相隔之远,给下文留下了铺展的余地。
B.“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写远人漂泊在外,盼望归鸿带来闺中女子的音信;“何处寄书得”一句是写远人由于“无信”,自己欲寄书也无从寄。
C.词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D.全词用笔甚曲,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自然,不事雕琢却真切感人。
10.全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2024-08-1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