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8005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历经夏、商、西周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铁器时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都没有走出青铜时代就消亡了。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中华文明在经过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比周朝更发达的秦汉时代挺进。过了近600年,到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也发生了民族迁移,还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但这些都属于常见的朝代更迭,没有产生本质变化。中华文明继续前行。

从世界历史上看,两河流域与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蛮、走进文明的地区。这里的居民创造了人类早期的辉煌,发明了文字,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办教育,兴文化,但就是没有产生史学。古代的印度虽然拥有灿烂的诗篇,也有远古的法典,有宗教,但没有史学。在古代,只有古希腊和中国不但创造了历史,而且创造了与历史有密切关系的史学。但古希腊的史学主要是当代史,古希腊人没有形成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

与西方传统不同,中国通过对内开放、对外学习他人来不断发展自己的文明。阶层开放、上下流动是中华文明对内开放性的重要体现。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提倡明明扬侧陋,让新生力量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战国时期,主持各诸侯国变法的商鞅、吴起等等,大都不是本国人。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建立,人才的选拔路径更宽敞也更开放,所以出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话语。与欧洲依靠经济力量的新兴阶级完全不同,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这类新兴政治人物,依赖的主要是知识和个人的才学。这种开放选拔人才的方式不但促进了新生力量的成长,而且有助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历来抱有开放包容的态度。有关这方面的事例在史书上俯拾皆是。现仅举两例加以说明,例如,据《古今乐录》云:横吹,胡乐也。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长安,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这里所说的摩诃兜勒一曲实际上就是指流行于中亚的马其顿歌曲。它被带到长安,后来又被汉武帝时期的音乐家李延年更造新声而流行中华,成为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如,1609年,伽利略在意大利发明并制成天文望远镜。10年后,望远镜传入中国,并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历法变革、学术研究与军事斗争等活动中发挥作用。可见,即使在明中后期这样被认为闭关锁国的时候,中华文明的开放步伐也并未停止。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深扎根于5000年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复兴,传承中的升华,开放中的飞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阔的现实基础和深远的世界意义,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复兴都深刻、都伟大。因为它顺乎历史潮流,合乎发展规律,必将极大地促进和推进中华文明的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摘编自《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遭遇外部力量的侵扰或内部因素的阻碍,因而得以保存。
B.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发生的民族迁移,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这对中华文明发展没有任何影响。
C.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历经波澜,仍绵延至今。
D.古希腊没有形成连续按时叙史的史学传统是古希腊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这一论点时,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手法。
B.文章论证中华文明开放性时,以时间为序,运用引用、举例等论证方法。
C.文章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横向对比,分析透彻,论证有力。
D.文章列举中亚的马其顿歌曲被李延年“更造新声”后成为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事例有力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句话反映了科举制度拓宽人才选拔路径的特点。
B.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历来抱有开放包容的态度,这里的外来文化是指外来的文艺作品。
C.文明的发展既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需要不断促进对内外的开放。
D.科举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新生力量的成长,有助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节选)

①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②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1.在第①段中,对“持续性”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时间上的持续。B.空间转移上的持续。
C.作品或观赏者的持续。D.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2.第①段是全文的“纲”,主要包含三个意思,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艺术创作既要有重复,又要有变化。
B.作品的“持续性”包含三种类型。
C.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重复和变化特别重要。
D.以音乐为例,说明有“持续性”的作品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
3.关于第①②段之间的写作思路,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总到分B.由分到总
C.由此及彼D.逐层深入
2024-04-30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材料二

在乡土社会,乡下人生于斯,长于斯,农民聚村而居,关系上来说,世代定居——不流动是常态;迁移,或者说是流动,是变态。一方面,农民安居乐业,区域间的联系紧密,形成了独特的乡土社会;另一方面,乡土社会的地方性造成了区域与社会的隔膜,反而妨碍了社会的流动性。

(选自费孝通《乡土本色》)

1.结合以上两段材料,下列表述不能体现“乡土本色”的一项是(     
A.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D.与时俱进,时不我待
2.结合《乡土本色》这一章节的相关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农业和游牧业或工业不同,它直接取资于土地,靠土地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因而不易流动。
B.村落是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村落虽然有大有小,但是成因都是一样的,村落内部是“熟人社会”,但村落之间是相互孤立、隔膜的关系。
C.以农业为生的人,附着于土地,形成定居常态。因此,这种不流动性就成了中国乡土社会最重要且唯一的特性。
D.“生于斯,死于斯”“终老是乡”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生活常态,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
3.结合全文,下列对本书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是一本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中国现代基层社会的著作。
B.费孝通先生在书中多次运用比喻,这些比喻都是形象而具体的,特别有助于读者理解抽象概念。
C.书中除了大量举实例,还善于引用历史文献和故事,从这些引用中,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D.本书包括14篇论文,这些内容之间具有前后联系,使得整部著作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给读者以清晰的框架感。
4.在《西游记》中,孙悟空遇到不熟悉的妖怪,会先去找谁?从这个情节中,你能看出怎样的文化特征?
5.有人认为《乡土中国》描述和分析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阅读的现实意义不强,你怎么看?
2024-07-16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学是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为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学问,数学思维是按照数学规律考查和研究对象的思维方法。数学思维是抽象思维,属于高级思维形式。但是思维形式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常常相互渗透。所以艺术活动中也常常渗透着数学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是数学思维的典型代表。他认为,“数,乃万物之原因和根本”。毕达哥拉斯学派“万物皆数”的本体论命题,也被运用于对艺术领域的分析。他们注重和谐的概念,而和谐离不开数量关系。毕达哥拉斯发现了音的高低和振动的弦长距离的关系,是最早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音乐和谐问题的学者。他的弟子阿尔居塔斯还研究了音程(音声与音声在高度上的距离)现象。毕达哥拉斯学派揭开了西方研究数学与音乐关系之序幕。后来,开普勒、伽利略、欧拉等思想家都对此做过专门研究。数学学说成为西方音乐思想的基础之一。

基于数量关系的和谐,能够说明数学思维在艺术领域运用的普遍性。在美术作品中也是这样。具有数学原理基础的透视法在绘画中的运用,是西方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对透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说:“任何人类的探索活动也不能成为科学,除非这种活动通过数学这种表达方式和经过数学证明为自己开辟道路。”他认为,绘画的目的是再现自然界,而绘画的价值就在于精确地再现,故而绘画是一门科学,同其他科学一样,其基础是数学。

对于形体的审美评价也倚重于数量描述。比如,大大的眼睛、苗条的身材等。反之亦然,五短身材、眼斜嘴歪等负面审美判断也是依据数量、位置等数学关系。因此,绘画构图中要考虑形体的结构和比例。著名的黄金分割比例在绘画和设计中的运用,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除了简单的形体构图,色彩和明暗的设计也反映了数学思维。比如,色调的冷暖程度、色系或明暗的过渡,都有个比例关系。超过一定的比例就是夸张,背离了艺术的真实。比如,“明眸善睐”固然是女孩可爱的标志,但没有必要把人的眼睛画成探照灯的亮度。

当然,艺术的真实与客观真实并不等同。在绘画等艺术中的事物之数量关系不必完全与现实事物相同。艺术创造所运用的符号形式在尺度上本身就包含适当的弹性。比如,绘画固然可以反映现实中美的事物之原貌,但不必追求百分之百的真实,包括各种数量比例关系。这就是摄影技术出现之后,绘画并没有被取代的原因。

尽管如此,艺术的真实仍然不能脱离现实。中国画没有被视觉规律束缚,为想象和意境留有余地,却也没有过于偏离现实事物外形中蕴含的数量关系的规律。当人们欣赏水墨山水的时候,心中流淌的是和谐的旋律。另外,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对称、方正。其中,既有审美的追求,也运用了数学思维。

文学领域当然也有数学思维。比如,中国古诗尤其是格律诗,每一句都有固定的字数。这种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当然也离不开数学规律。20世纪苏联教学家柯尔莫寻洛夫用数学方法对诗歌的节奏组级法进行研究,并创立了一门特殊的学科——艺术计量学。此外,雕塑、舞蹈等艺术领域显然也离不开数学思维。在历史上,音乐和绘画两个艺术领域更是能够反映出明显的艺术与教学思维的关系。艺术形式的数量规定性是教学思维沟通不同艺术类型的基础。

从数学思维的角度看,音乐并非仅是不同高度音声的排列。音乐的首要要素——旋律,也是一种数量关系。旋律指若于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节奏的序列。这种序列由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旋律构成包含两个要素,即旋律线和节奏。在连续的旋律进行中,由于音高的走向而形成各种直线或曲线的形状,这些形状类似画面中线条的伸展或起伏,故被称为旋律线。旋律线在时间的横轴上展开,相继发出的不同音高的音 (即旋律线) 和各种音乐节奏的长短、快慢、停顿等表现职能相结合时,旋律才能形成音乐的种种句法和结构。这里,可以把旋律看成是音乐的几何图形。所以,音乐创作和欣赏也有数学思维的因素。

数学思维的介入,使得艺术领域不同部门之间有了沟通的渠道。有人曾将乐曲改编为绘画作品,同样能够给人带来审美享受。因为二者蕴含了类似的数量变化规律。

此外,研究表明,音乐具有启迪心智的作用。其中,数学思维的训练,或至少是数学规律的运用,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音乐教育中的数学思维进一步表明了数学思维与艺术的密切联系。实际上,音乐教育的方法就是数学思维的方式之一——几何学空间思维的运用。

艺术离不开数学思维。艺术的形式有数量属性,艺术的和谐本质上是数量关系的和谐。因此,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活动渗透着数学思维,不同艺术部门的沟通可以借助于数学思维,而艺术的教育活动也得益于数学思维。

(摘编自陈玮缤《把握艺术中的数学思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思维属于高级思维形式,艺术活动与数学思维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两者可以相互渗透。
B.中国格律诗的每句都有固定的字数,这种独特的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正是数学思维发挥了关键作用。
C.毕达哥拉斯认为“数,乃万物之原因和根本”,这一观点作为基础理论,也被运用于对艺术领域的分析。
D.艺术的和谐本质上是数量关系的和谐,音乐的教育也可以借助数学思维,发挥音乐启迪心智的作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原理基础在绘画中的运用是西方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达·芬奇对此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认为绘画的价值就在于精确地再现,绘画的基础是数学。
B.对形体的审美评价常常倚重数量、位置等数学关系,因此,绘画构图要充分考虑形体的结构和比例,著名的黄金分割比例的运用,充分证明了这点。
C.艺术形式的数量规定性是数学思维沟通不同艺术类型的基础,许多艺术领域都具有数学思维,其中音乐和绘画领域更是能够反映艺术与数学思维的关系。
D.不同艺术领域之间具有类似的数量变化规律,能使沟通转换成为可能,因此将乐曲改编为绘画作品同样能给人带来审美享受。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证明“艺术活动中渗透着数学思维”的一项是(     
A.琴弦中,当两个的弦长成为简单整数比时,同时或连续弹奏,所发出的声音是和谐悦耳的。
B.齐白石画的虾是五节,但真虾有六节,实践证明,五节虾在纸上表现出来的是最生动最好看的。
C.罗丹在创作思考者时,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人体的姿势和表情,将思考者的形象形象化地展现在雕塑作品中。
D.十九世纪的英国天文学家查尔斯·史密斯发现,金字塔的边长乘以2再除以高刚好等于圆周率。
2024-03-09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