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841867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性格(节选)

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它们虽然具有哲学上的意味,但立足点仍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并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与处世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民间广为流传的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等俗谚,以及流播千古的将相和”“兄弟和”“姑嫂和等历史美谈,便反映出以和谐为取向的社会心态趋势。中国人的贵和取向与自身的生存环境有密切关系。中国是一个农业宗法型社会,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在落后条件下对互助协作的寻求,正是和为贵处世观念的现实基点。

中国古人所推崇的,既是认知事物的一种态度与方法,又是一种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又把尚中与贵和联系在一起,《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逻辑的关联,包含着持中就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

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的扶中,应用于为人处世,则表现为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正如中国传统处世箴言所说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这些代表性言论,充分表现了传统处世之道中的中庸精神。正是因为具有在观念的世界里和行动的世界里都不把事情弄到极端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中国人几乎在思想上对所有过激言论,在道德上对所有过激行为产生厌恶凡持极端说的,一经试验,辄失败;而惟中庸之道,常为多数人所赞同,而且较为持久。

总的看来,贵和尚中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但其负面效应亦不可忽略。对中和气象的崇尚与追求,在消解缓和正面冲突的同时,又导致人与人之间不满情绪表达的间接性和模棱两可、表里不一的市侩习气,人与人之间难以形成坦诚轻松的交流风格。更重要的是,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

1.下列对“和”与“中”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和”的基本含义是和谐,其中包括宇宙自然、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B.贵“和”取向与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落后的生存条件有密切关系。
C.“中”既是认知事物的态度与方法,又是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认为它是天下之根本。
D.“和”与“中”存在着密切的逻辑的关联,二者相互包含,只有“贵和”才能“持中”。
2.下列各项不属于“贵和尚中”思想在处世中的具体表现的是(     
A.以和谐为取向,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
B.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
C.不把事情弄到极端,几乎对所有过激言论和过激行为产生厌恶。
D.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A.“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一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全文围绕这一中心正反对比,层层展开论述。
B.“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范畴,“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多处引用古人的经典论述,主要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化品位和可读性,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D.作者认为,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因而不宜再正面宣扬。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盛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于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文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创造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知的欠缺,大半会导致文学趣味的欠缺。
B.要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应读尽古今中外作品。
C.文学的趣味,必须靠作者自己去创造。
D.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必须快速征服。

(2)下列说法中,本语段中不包含的两项是(     
A.文学的趣味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通过阅读、学习培养的。
B.通过多多益善的各项比较才能掂量出价值,才能培养出趣味。
C.知、好、乐都是精神领域内的活动,这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D.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
2024-07-24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三美”与园林美

汉字的神圣性以及汉字思维的诗意性、体悟性与审美性等特点,使汉字成为中华园林不可或缺的美学元素。

汉字是形、音、意紧密相连的集合体,具有萧启宏《汉字世界》总结的“字形藏理、字音通意、同形同宗、同音通意”的规律,所以,鲁迅先生称汉字形音意为“三美”。

汉字首先是一个视觉符号,悦目是汉字独具的魅力。汉字,“因物构思”“博采众美”,充分摄取了自然美的精英,凝结着大自然的万象纷呈,积淀着造化神秀,吞吐着自然伟力。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华园林艺术最高审美境界一致。

汉字书艺美与园林意境美互相依存、互渗互融,一笔一故事,一字一世界,如胶似膝,不分轩轾。南京随园之“随”,篆体字,顺从,任凭,反映了造园风格和园主人为人处世心态。

汉字属于表音性质的象形文字,也是负载着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语音含蕴着原初的文化信息,并与民族心理相联系,对先人的语音崇拜起着助推作用,形成一种特殊的听觉与心理反应模式、固定的联想取向。

园林中表达人类共同愿望时很多运用谐音取象。如“喜”用喜鹊登梅 (喜上眉梢) 表达。

园林中还常借助谐音将两个以上毫不相干的物象进行巧妙的组合建立起象征和被象征、符号形式和意义内涵以及彼此可以转换并能够相互说明的关系。如用鹿、鹤与大瓶组成“六合太平”、瓜和蝴蝶组合“瓜瓞连绵”、莲花和鱼组合“连年有余”。这类“谐音取象”以及同音近音的物象组成的意象,给情思一个载体,即诗的意象表达,成为情思的装饰、诗美的印证和一门渗透着汉民族智慧的艺术,如此,则使心造之虚境,化为诉至于人耳目之“实景”。而这些鲜活优美的“意象”出现在宅园中,寓瑞于日常生活,寓美于起居歌吟之中,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汉字“三美”与园林中的山水、建筑、植物等共同构成中华园林隽永的艺术美、意境美和意象美,在世界园林史上不仅独树一帜,而且无与伦比。

1.下列不属于中“谐音取象”的一项是(     
A.“耦园”之“耦”,用“耒”与“禺”联合表示夫妇共耕之意境美,赋予其无穷魅力。
B.“禄”,升官发财,用“十鹿(食禄)图”、鸡冠花加铜镜加爵(加官加爵)等表达。
C.“寿禄有余”用鹿和鱼组合表示,“百年和合”用荷花和盒子、百合、万年青组合表示。
D.“财”多用“鱼”(余)表达,如三鲤共头(多利聚头)、击磐双鲤(吉庆双利)等。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因为是形、音、意紧密相连的集合体,所以在中华园林美学元素之中不可或缺。
B.中华园林艺术“宛自天开”,汉字构字“博采众美”,二者之间最高审美境界是一致的。
C.谐音取象组成的意象,给了情思一个载体,使心造之虚境化为诉至于人耳目的“实景”。
D.汉字“三美”的融入,使得中华园林艺术之美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无与伦比。
2024-01-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的头脑

我们常常听见有人说,现今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今的世界不但让电灯、电话、轮船、火车、无线电、飞机——这些都是科学的发明——把我们的生活情形改变了,就是我们的一言一动,思想行为,也免不了受到科学的支配。换一句话说,做现今世界的人,必须有科学的头脑,不管你是科学家不是科学家。

怎样才可以养成科学的头脑呢?第一要注重事实。平常的人总是以耳为目,人云亦云。有科学头脑的人便不然,他必定要考查一件事情的实在。如古书说:燕太子丹朝于秦,秦王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乌白头,马生角,乃得归’。当此之时,天地佑之,日为再中,天为雨粟,乌头白,马角生。这一类的话,显非事实,若不加考查,信以为真,便是没有科学的头脑。现今社会上还有许多奇怪的传说,如鬼可以照相,孔子耶稣可以降乱,甚至义和拳的法术可以使枪炮不能伤身之类,只要拿事实来考查一下,便可以不攻自破。事实是科学的根基,注重事实,便是养成科学的头脑的第一条件。

第二要了解关系,天地间事物,总有一个因果的关系,不明白这个关系,要求无因之果,或是因果错误,便是迷信。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因果的关系是很明白的。不过在稍稍复杂的情形之下,我们就往往不明白关系的所在。譬如有了疾病,不请医生而求佑于神道;希望后嗣繁荣,不注重教育而乞灵于风水。殊不知神道与疾病,风水与后嗣的繁荣,都没有什么关系的。科学是寻出事物关系的学问,能事事求出一个真正的关系,便是养成科学的头脑的第二条件。

第三要精密正确。平常人叙述一件事情,最喜欢用大概”“差不多一类的词语。有科学头脑的人,则必用一定的数字来代表确实的量度。问你现在是什么时候,你必须看一看表,说现在是十二点三十分——如能说秒更好——不能说大概是十二点吧。问你的身长几何,你必须回答一公尺五十二公分——如能说,点几更好——不能说大概一百五十二公分吧。的确是一步不能放松的。许多科学的发明,都是从细微的比较中得来。所以精密与正确,也是养成科学头脑的必要条件。

第四是力求透彻。凡做一件事,必须考虑周详:研究一种学问,必要寻根究底,这就是所谓透彻。浅尝辄止或者半途而废,都是成功的蟊贼,更不能算科学的头脑。

以上四点,仅仅是个人日常生活上的几种习惯,平淡无奇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可是他们却是养成科学头脑的必要条件。从来大科学家研究科学,没有不是依赖它们而成功的。

1.文章第二段列举了一些反面事例进行论证,其目的是(     
A.充分证明不注重事实所造成的严重危害。
B.说明中国古书上有很多不真实的记载。
C.说明现今社会存在着很多奇怪的传说。
D.充分证明注重事实对养成科学头脑有重要意义。
2.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不正确的是(     
A.结构规整紧凑,思路条理清晰B.论证过程采用了递进式的结构
C.语言雅俗结合,语气自然亲切D.运用了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本文主要从具有科学头脑的必要性和必要条件两方面来论述。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C.与具有科学头脑的人相比,平常人不会用数字来说明事物。
D.注重事实、了解关系、精密正确和力求透彻是科学家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
2024-08-06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