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新闻周刊:青年亚文化现状如何?

廉思:青年亚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态势,如在视频类平台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各种不同的亚文化类型,从动画片、纪录片等原创作品的嫁接和创新,到克苏鲁神话、蒸汽朋克等特定幻想概念,每一个分区都能代表一个热点群体,而其中不断更新的内容都显示了当前青年亚文化的热点现象。

中国新闻周刊:        

廉思:青年亚文化表现的不再是一种反抗,而转向自我的彰显,也就是对自我的认知、认同与张扬,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不同亚文化的背后是青年人共享的价值观,年轻人通过互联网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他们在一起闲聊,一起娱乐,倾诉心中秘密,与陌生人建立起紧密联系。青年亚文化实践行为中的圈子”“”“”“部落等命名方式,鲜明地反映出年轻人依托网络进行陌生人之间的圈层化再聚合的特点。

中国新闻周刊:         

廉思:青年亚文化以及相关群体圈层化的现象实际上是这部分青年彰显自我存在和力量的结果。这些青年群体往往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声望等方面缺少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新生群体,但他们又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达欲求,因此通过共同的兴趣和爱好集结成一个个新族群。传统社会中的族群往往以家庭、社区、学校和单位为纽带,而很多青年群体则以兴趣爱好来聚合、以价值认同为连接。新族群的形成正是亚文化圈层化的结果,他们试图规划自己的势力范围,并通过各种亚文化符号来刷新主流社会对自己的认知。

中国新闻周刊:它对社会发展有何利弊?

廉思:圈层化会对群体中的每个个体产生很强的影响力和约束力,积极向上的青年亚文化对其圈内成员的认知和心态会产生正向影响,青年网络技术的热谙程度,以及信息获取能力、传播能力、文化产品再生产能力等得到锻炼和提升。但同时,也要重视某些青年亚文化社群的封闭化倾向,信息茧房带来的网络群体极化和社会黏性丧失会在圈层区隔之下表现得更为剧烈。

(摘编自《出圈:青年亚文化与主流的互相靠近》)

材料二:

青年亚文化群体在网络上发声,用新技术创造亚文化语言符码表述风格与意义,在虚拟的赛博空间消弭真实的肉身,用多种技术手段混合文字、声音、动画、影像来传情达意,用恶搞、拼贴、戏仿等多种手段调侃、解构经典与权威,其文化实践与亚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证明着自身强大的文化生产力。

比如,互联网上某些视频的形式和内容无不充满着自娱自乐和无厘头的色彩。其对于各种历史人物、明星人物进行的戏谑化技术处理,隐藏着与当下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规训策略的对抗,满足了亚文化群体娱乐的狂欢心态,在不断消解大众文化、超越官方话语的过程中彰显自我个性,形成了自己另类的价值体系,将在传统视频中种种脱俗高贵、智慧典雅、严肃正派的形象世俗化”“不正经化”“去权威化。这些高大上的形象都会通过技术性的改编与二次创作被颠覆,消解原有的价值,从而呈现出全新的狂欢面貌。

___③ 二次元文化的壮大,恶搞文化、网络游戏在年轻人中的盛行,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生产出大量的有别于主文化的亚文化风格作品,并借用新媒体平台和自身的亚文化传播权扩大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不同亚文化产品的推陈出新不仅给予了年轻人展示个人创作能力的路径,也构建了一个对话主流文化的平台。狂欢,并不是逃离现实,也不是自我麻痹,而是通过狂欢寻求平等对话的途径,追求自我审美取向的价值认可。

(摘编自《身份、组织、生产: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新媒介赋权实践的三重层面解读》)

材料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火神山、雷神山建设被24小时长镜头直播,引发网民云监工,带火了送灰宗”“焊武帝等一大批戏谑命名,青年群体以亚文化无厘头方式释放对疫情的关注和支援。疫情中,由青年女性发起的网络行动最终也被吸纳进主导文化的组织行为和叙事框架,如由姐妹安心抗疫发展而来的中国妇联为抗疫女性送安心公益活动等。

电视剧《亮剑》中楚云飞的扮演者张光北代表的红色文化、国乐艺术家方锦龙象征的传统文化与虚拟歌手洛天依表征的青年亚文化同台亮相且成功实现跨次元合作,获得不低的网友评分。此外,汉服文化、国货潮牌文化、老字号复兴文化等借助直播带货、网红传播以及线下夜经济、市集经济模式,不断升温发酵,促进了青年亚文化与传统文化、主导文化之间的互相认知和接受。

(摘编自《青年亚文化的破壁融合》)

1.将“主导文化和青年亚文化携手对抗疫情,是留给我们的共同记忆。”这一句放回原文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下列对当前的“青年亚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亚文化转向“自我的彰显”,表现为对自我的认知、认同与张扬,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B.青年亚文化中的群体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达欲求,因此通过共同的兴趣和爱好集结成一个个新族群。
C.“圈层化”会对其圈内成员产生很强的约束力,青年亚文化对他们的认知和心态会产生正向影响。
D.青年亚文化群体用新技术创造语言符码表述风格与意义,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态势,有强大的文化生产力。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亚文化实践行为中的“圈子”“群”“组”“部落”等命名方式,鲜明地反映出年轻人暂时抛却现实困恼,释放压力和焦虑的特点。
B.传统社会中的族群以家庭、社区、学校和单位为纽带,而很多青年族群以兴趣爱好来聚合,以价值认同为连接。
C.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规训”策略不同,亚文化群体以娱乐的狂欢心态,消解大众文化,超越官方话语,彰显自我个性,形成了自己“另类的价值体系”。
D.张光北、方锦龙与洛天依同台亮相且成功实现跨次元合作,表明了青年亚文化必将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4.请根据材料一中受访者的回答,推断采访者提出的问题,每处不超过30个字。
第一处_______
第二处_______
5.请结合上述材料与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青年亚文化”的认识。
2024-08-1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浙江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学及其书院文化

①理学作为心性之学,其成熟与完善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书院讲学始终是理学发生发展、不断成熟的直接载体与动力。

②淳熙六年十月,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于知南康军任上兴复白鹿洞书院。正如吕祖谦为此而作的《白鹿洞书院记》所言:国初……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先往往依山林及闲旷以讲授,大师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是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睢阳开北宋书院大师讲学风气之先,并培养出了范仲淹、富弼、晏珠、石介等重臣与学术人才,其中石介为理学之先驱;嵩阳为二程兄弟讲学之所;岳麓与白鹿洞在北宋时于学术、人才两个方面并没有什么名气,但到了南宋,岳麓有朱熹、张栻先后主讲,白鹿洞则是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本人亲自操办。由此可看出,吕祖谦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的标准就是大师讲学与相关学术。换句话说,从北宋睢阳、嵩阳到南宋的岳麓特别是白鹿洞,睢阳为理学之苗头,嵩阳为理学之正式登场!前面还有周敦颐之濂溪书堂,一直到白鹿洞的朱子集大成,是一条连绵不绝的历史线索。

③北宋时,借助书院讲学,爵江之学”“荆公新学”“蜀学”“关学”“濂学”“洛学等学派相继并起。与洛学矛盾最大的荆公新学自熙宁起便成为朝廷、学界之显学,而前者则处于在朝式微与在野艰难的境地(但未放弃传播)。但是,王荆公在朝得势时未重视通过办书院讲学这一途径传播其学,即使下野后也是如此,因此,荆公之学在建炎后便逐渐淡出了。反过来,而游酢、杨时、谢良佐这些理学家们正是抓住了书院这一传播学术与培养人才的价值,所以,其命脉不绝如缕。

④到了南宋,内忧外患交困,更需调整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矛盾,并稳固对庶民的统治。这时,理学经历数十年的经验积累,以派别的形式日益顽强地发展起来。南宋各派理学与北宋比较,其不同之处在于更加自觉地抓住了书院这个载体、这个传播工具。众多学者大都十分注意广聚生徒,建立精舍、书院、书堂……两浙、江东、江西、湖南、福建、四川,书院的兴起,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潮流。朱熹应当讲是这种潮流中的佼佼者。

⑤朱子兴复白鹿洞书院这一举措,是理学这一学派多年流传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使朱子多年夙愿付诸实施,既符合其本人思想、行动发展逻辑,也合乎时代潮流。朱熹把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当作白鹿洞书院的主要使命,强调书院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敬敷五教以明先王之道:与此密切相关的学规的主要功能并非禁防,而是从大处着眼,力求将穷理笃行紧密结合于书院生徒的日常生活当中,教之理之当然而行之必然,以期最终达到从世界观的高度解决思想问题的目的。

⑥理学与书院的关系极为密切。程朱办学讲学,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书院的创办,由此播下绵延千年的书院文化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据《中国历代书院志》载:书院始于唐而盛于宋。从时代先后和地理学视域看,与二程相关的书院较早出现在北宋和北方,即如嘉佑元年二程讲经于(开封)繁塔之左和程颢于治平四年任晋城县令建晋城书院(又称程颢书院),其后二程主要创建和讲学于洛阳周边的程氏书院、嵩阳书院等六所书院。当然北宋时南方也已建有书院,如景祐年间范仲淹知严州事创建了钓台书院,与朱熹相关的瀛山书院前身双桂书堂亦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南宋时南方书院空前繁盛,朱熹所创办的沧州精舍(后诏赐考亭书院)和讲学之地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鹅湖书院等更是名声赫赫。据著名史学家方彦寿《朱熹书院与门人考》,朱熹一生与67所书院有关。可以说,两宋时期,书院文化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⑦进一步看,正是教育、学术、书院的一体化,开创了自宋以后一种独特的讲授传播途径,同时也将书院文化播撒到社会各阶层和民间百姓之中,直接影响到各地乡俗民风的经义化育。例如晋城书院是北宋治平年间程灏所建最早讲学之所,一般被认为是理学之源,也是程灏早期教育实践之地。清康熙四十五年版《泽州府志》曾载:宋治平四年,明道先生来令晋城,建乡校七十二处,社学数十所。据后世统计,由于程颢兴教办学所产生的影响,晋城自两宋至其后的数百年间,泽州5县就有进士及第者二三百名。朱熹创办的考亭书院,朱子在此讲学授徒八年,群贤毕至,包括其时已闻名的蔡元定、叶味道、蔡沈、郑南升、郭叔云等一大批学人,某种意义上成为南宋之学术研究和教育中心,并形成以朱子为代表的考亭学派。而这些人在学成返乡后也纷纷创建书院,由此将古代书院建设推向高峰,带给各地深远的历史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理学完善可从两宋书院发展中找到历史脉络,其唯一的载体与动力是书院讲学。
B.从时代先后和地理学视域看,与二程相关的书院较早出现在北宋和北方,而与朱熹相关的书院都出现在南宋与南方。
C.睢阳为理学苗头的原因是它首开北宋书院大师讲学风气,并培养出一批重臣与学术人才,其中石介为理学之先驱。
D.书院文化虽然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但它对乡俗民风的经义化育并未真正产生深远的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麓有朱熹、张栻先后主讲,白鹿洞由朱熹本人亲自操办,岳麓与白鹿洞书院才能在北宋时成为四大书院之二。
B.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确定四大书院的评判标准为是否有大师讲学与相关学术作为。
C.作为朝廷、学界显学的“荆公新学”最终没落的原因是王安石未重视通过办书院讲学这一途径传播其学。
D.为了从世界观的高度解决思想问题,实现书院的最高教育目标,朱熹将“穷理”与“笃行”紧密结合于书院生徒的日常生活当中。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书院价值的一项是(     
A.王夫之、魏源、曾国藩、何叔衡、蔡和森等都从岳麓书院走出。
B.吕祖谦在鹅湖书院主持了中国思想史上首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
C.朱熹、张栻在岳麓书院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教学与学术会讲体系。
D.与北宋初其他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不同,嵩阳书院建于繁华闹市。
2024-08-1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克思说:人双重地存在着:从主体上说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从客体上说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这就是说,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一方面,人直接地是自然物,存在于自然之中。作为一种自然存在,隶属自然的本性规定了人如其他自然存在物一样,受自然必然性的支配。这是人存在的客观方面、物质方面。另一方面,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作为一种自为存在,人的活动总是灌注着一种内在的渴望、憧憬,即要求在创造性活动中,通过自我意识,把自身从自在的自然世界中提升出来。这是人的存在的主观方面、精神方面。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共在、共存,人才能成为有生命创造的人。梁漱溟的人禽之辨,前者形为心役,后者心为形役而已的议题,同样也暗含着对人的两重性存在的肯定。形为心役,一方面肯定了这种精神内驱力在人的存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不是分裂的,而是相互依存、同生共存的。正是因为两重生命的共在,人才能在生产自身、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同时,追求和创造自身价值与意义,从而形成人独有的身心不二、体魂合一的存在方式。

但进一步看,人的两重化生命存在对人的意义并非等量齐观。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在内在的精神世界中,寻找自己、认识自己,进而过有意义的生活,这才是人之为人的独特性。赫舍尔直言: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他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人所固有的。面对现代人的沉溺于物欲,皮兰德洛的我为什么不是我自己?以反问句式和更强烈的指向,说明了精神生命、意义生命是人的生命的重要内容。诸多论述共同表明,能将人和一般动物区分开来的,不是人的存在的客观方面、物质方面,而是人的主观方面、精神方面,其中,对意义的追问和对真善美的向往,是人独有的内容。这种源自灵魂深处的对意义的渴望与追求,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人的最高意义上的精神权威,是人独有的最高之境,也是人的本性的重要方面。它使人立于自然而又能超越自然,受制于肉体生命而又能超越肉体生命的局限,成为一种超越之物,一种超自然的自然体”“超生命的生命体

总之,人既不是纯粹的物质存在,也不是纯粹的精神存在,而是具有精神意味、意义向往的物质存在和在自然界中的精神存在。

(摘编自《文化困境及其超越》,人民出版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认为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文中对此的表述为自然存在和自为存在。
B.为了能在自然界中更好地生存,人类不得不把自身从自然世界中提升出来。
C.人的两重生命存在同生共存,但就对人的意义而言,精神存在显得更重要。
D.是否存在对意义的追问、对真善美的向往,是区分人类与一般动物的关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引用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为文章观点的具体阐述提供了理论依据。
B.梁漱溟的话,与马克思论述的重点和角度不同,但也认可人的两重性存在。
C.赫舍尔和皮兰德洛的话语,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意义生命对人的重要性。
D.文章第三自然段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简明扼要地申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要成为有生命创造的人,需先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然后创造自身价值与意义。
B.相较于创造自身的人生价值,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追求显得低级而缺乏意义。
C.动物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状态缺乏清醒的认识,更不会思考何为有意义的生活。
D.人是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对意义的渴望与追求使人立于并超越自然。
2024-08-1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中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慢生活流行

①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11名猝死者,都是患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37岁,甚为可惜。中年人是社会脊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沉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20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得充实,穷得快乐的生活状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

③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休闲地去享乐。

④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许多人是40年拼命挣钱,后40年花钱买命

⑤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无法享受春日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对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官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慢生活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做,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⑦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1)对第⑥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拟人B.夸张C.比喻D.排比

(2)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
B.“慢生活”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C.“慢生活”是让人们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D.“慢生活”就是要降低生活效率,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清理不必要的应酬。

(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
B.享受舒适的生活,欣赏人生的美好,本身也应该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C.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D.“慢生活”是一种能力,放慢生活节奏,就能够使身体健康,事业成功。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社交形象焦虑你有吗?

你听过社交形象焦虑症吗?这可以说是网络时代的新产物。其描述的症状包括:发完自拍会关注有多少人点赞,发完语音会自己点开再听一遍,一旦自己制造了冷场就会很难过,怕没人回应不敢在群里说话,自认为存在感薄弱。

在某文化传播公司上班的小冯是一位游戏宅男,平时言语很少。小冯说,有一次高中同学聚会,大家都很活跃地聊天,小冯也忍不住插了几句,可是大家瞬间沉默下来。当晚,小冯睡觉时一直憋得慌,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哭了好久。

种种网络社交形象焦虑症状,算不算问题呢?心理学专家表示,人作为社会化的动物,找关注感很正常,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期待点赞、回复和转发并不羞耻,期待落空而产生的轻微焦虑情绪也并非病态。这些举动中所弥漫着的快来关注我的渴望,是人类最基本的要求。

所以,社交形象焦虑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疾病,而是太在意他人的看法。这个群体的人心思细腻,对自身要求太高;但是,也暴露出他们缺乏自信、内心不够强大的缺陷。

【材料二】

小黄鸡守护计划欲为丢失儿童找妈妈

“3分钟内生成寻人启事、10分钟内将寻人启事扩散、20分钟内召集20人帮忙搜寻……近日,被誉为中国版安珀警戒小黄鸡守护计划在北京启动,相关人士介绍了该计划预计达到的目标。

所谓安珀警戒是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一旦确认发生儿童绑架案之后,为了尽快找到儿童,通过广播、电视、短信等方式迅速向社会大众传播的一种警戒告知。本次启动的小黄鸡守护计划就是一个防止幼儿园儿童丢失的公益项目。该项目由贝聊科技、高德、网易联合开展,就是希望通过各自公司在互联网发展中的优势,在确认儿童丢失后,迅速告知尽可能多的人,以建立起有效的警戒线。

早些年,孩子丢失主要靠家人和社会组织帮忙寻找,在社交网络时代,微博微信能够加快信息的传播,有助于寻找孩子,不过,信息的传播也有一定的偶然性。小黄鸡守护计划的实施将逐步建立起一个包括幼儿园、家长圈、朋友圈、交通枢纽在内的寻人网络。

(1)对材料一所述“社交形象焦虑症”的社会原因或个人原因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这可以说是网络时代的新产物。
B.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期待被点赞、回复和转发,但期待落空。
C.个人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心思细腻。
D.个人对自身要求低,缺乏自信,内心不够强大。

(2)根据材料二,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安珀警戒”的内容是3分钟内生成寻人启事、10分钟内将寻人启事扩散、20分钟内召集20人帮忙搜寻……
B.“小黄鸡守护计划”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发展的优势。
C.“小黄鸡守护计划”信息的传播方式,弥补了传统寻人方式偶然性的不足。
D.“小黄鸡守护计划”截至该信息发布时,还没有正式实施。

(3)结合以上两个材料,简述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样的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1.本文的论点是(     
A.咬文嚼字实质是过分地斟酌字句,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是很好。
B.咬文嚼字是指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C.咬文嚼字看上去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其实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D.咬文嚼字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字有直指的意义,也有联想的意义。
2.所选文字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对比论证B.归纳论证C.举例论证D.类比论证
3.联系课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朱光潜是著名的美学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
B.课文语言明白如话,通俗易懂,但缺乏文学色彩。
C.夹叙夹议是本文在论证过程中的表达特点之一。
D.课文的结构特点是步步推进,逐层深入。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普通班)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各题。

首先,好书让人心生敬畏,并激励人不断地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好书不胜枚举。真正的书中良品,能让读书人了解知识的精深,胸怀与精神的清朗,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博览群书的人,也仍自惭于自身的少知与浅薄。好书使得读书人不敢妄自尊大,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把精力放在学习求索上。读书人真正盼望的,是通过经年的努力与积累,让精神避免躁动和浅薄而接近澄澈。

同时,好书能培养人的心性,砥砺人的品格。好书是写作者废寝忘食的真诚创作,凝结了作者尽心体察的智慧以及经年的积累。那些平实精到的表述,严谨克制的低回,深沉宁静的思想更能打动人、影响人,润物于无声。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适用于形容它们对阅读者产生的自然却深邃的影响。好书往往是娓娓道来,并非套用统一的模式讲述类似的故事,因此每一次阅读都会成为一次心灵之旅。

(1)上文第一段的论述中心是(     
A.好书让人心生敬畏,激励人不断地学习。
B.好书使得读书人不敢妄自尊大。
C.好书能培养人的心性,砥砺人的品格。
D.好书能让人的精神避免躁动和浅薄而接近澄澈。

(2)文中画线句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B.对比论证C.比喻论证D.引用论证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

②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③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民族共同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即使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做后盾。惟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④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它超越不出文化传统。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

⑤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⑥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需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成为传统中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却让人觉得很陌生。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

——选自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1.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传统”的是(     
A.民族服饰B.叶落归根
C.天安门D.琴棋书画
2.下列选项中,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是(     
A.文化传统是社会稳定、国家巩固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文化传统是不能改变的。
B.文化传统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无处不在的。
C.文化传统不仅会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它自身也会推陈出新。
D.文化传统具有实践性,以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形式体现出来。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阐述“文化传统”变动的原因的是(     
A.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
B.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
C.文化传统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
D.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
4.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A.选段②用比较的方法,界定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指出了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B.选段③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分析了文化传统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C.选段⑥指出文化传统会与外来文化接触、交流,从而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让人觉得很陌生。
D.选文介绍了文化传统的本质,谈了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分析了文化传统产生变异的原因等问题,抓住了问题前后的逻辑联系,逐层深入,条理井然。
2024-08-1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中等职业学校高考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一个新领域也正在发展,即所谓的生物力药理学,旨在将中药的药效和血流的生物力学影响相结合,用于防病治病。实验研究表明,保健运动可提高血流剪应力,再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我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青蒿提取物到快速研发青蒿素,这体现出了中医药的智慧。
B.中医大都采用复方用药来治疗病人疾病,而不会采用单一药物来治疗疾病。
C.有许多证据证明中医药学对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D.利用某些活血中药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达到防病治病的疗效。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中药青蒿中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这是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B.中医师主要采用复方用药的形式,其处方由多种中药根据主次按一定比例组成。
C.中华民族之所以繁衍昌盛,是因为我们的中医采用了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
D.青蒿素的提取与研发再次证明,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从节选的文段来看,中国药学有哪些突出贡献?请分条概括归纳。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

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杨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

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作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况且,《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的那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

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引《晋书·张轨传》的记载:匈奴曾筑姑臧城,地有龙形,故曰龙城。据此说,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

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被写成龙城”“筑城”“茏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汉朝70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它,使诗句达到音、义、色俱佳的境地。

1.《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是(     
A.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
B.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
C.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
D.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
2.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是(     
A.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
B.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塞者。
C.“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
D.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
B.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外,也是出于诗歌音律的需要。
C.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
D.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春季)语文模拟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