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呼吁人人读书,使阅读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2006年以来,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的共同倡导下,全民阅读活动在我国各地蓬勃发展。

如果说书是知识的海洋、力量的源泉,那么书店则是海洋和源泉的承载地之一。在一座喧嚣城市中,书店是能够让人们静下心的地方,走出家门、走进书店,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好的阅读使人奋进,文化提升能够促进区域发展,只要阅读还在,书香定会飘进千家万户。让人高兴地看到,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全社会正努力营造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

然而,在看到“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3本,均较上一年有所提升等成效的同时,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因多方面原因,当前选择系统性读书的人仍然不容乐观。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多元化,读书似乎逐渐淡出一部分人的生活。不少地方的实体书店也面临着经营转型等方面的压力。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每一家书店都是城市文化的底蕴所在,每一家新开的书店都是探索城市文化的全新大门。为了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北京市出台了相关扶持举措。即一方面鼓励实体书店进高校、进商场、进园区,推动书店与社区结对子,鼓励每家书店对接周边5-10个社区,使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书、借书,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仅2022年,北京举办各类特色阅读活动3万余场,影响和覆盖人群达2000万余人次。另一方面,从2019年起,每年拿出1亿元的真金白银,促进实体书店聚焦主业、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北京市实体书店数量超过2100家,实现了持续增长,目前,北京每万人拥有书店接近1个。正如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所说:目前北京已初步构建起以公共图书馆、综合书城、特色书店、社区书店等为支撑的15分钟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正如有哲人所说,书香是城市最美好的味道,越来越多的人在阅读里得到心灵的滋养,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让城市文明更加光芒四射。同时,书香是慢慢凝聚起来的,书香社会是日积月累积淀出来的,而书香城市更是几代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上下齐心营造而成的。期待有更多的城市能总结借鉴北京等地先进做法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深耕城市书香建设,在推动实体书店高质量发展,用书香涵养城市文化底蕴的同时,让广大市民在书香里与一座城市相拥相依、相互成长!

(摘自搜狐网2023417日时评 王小梅《在书香里与一座城市相拥相依相互成长》)

材料二:

一些城市书店,将目光投向广袤的乡村大地,依托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营造出多维复合、别具一格的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和文化体验空间,成为高颜值的乡村文化地标。坐落在安徽黟县碧山村、由古祠堂改造而成的碧山书局,是村里最热闹的公共文化场所之一。书店经常举办创作分享会、音乐会、放映会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很多年轻人慕名前来打卡

近些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书香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原本以城市为主阵地的实体书店逐渐开始渠道下沉、触角下移、要素下乡,诞生了一座座内涵与颜值兼具、乡土气息浓郁、迸发时代活力的书店+公共文化空间,激发了阅读,吸引了客流,点亮了乡村,让人们看到了书香味泥土味交融产生的多元价值。乡村书店成为乡村文旅发展的香饽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亮点。

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村书店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从文化轻资产蜕变为文旅新富矿,不应简单照搬城市书店模式,其生命力在于积极融入乡村振兴事业,对优秀乡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实体书店下沉乡村需要立足乡村、深耕乡土。一方面,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构建以阅读为内核的复合型文化生活空间,深入挖掘传承乡村人文内涵,重塑在地乡村美学;另一方面,不断创新书店+产业形态,探索跨界融合发展之道,提升自我造血功能,让乡村书店的破圈”“出圈真正惠及乡村大地。期待更多新型乡村书店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文化粮仓

(摘编自2023410日《人民日报》方宁《让乡村书店成为文化粮仓》)

1.将“开卷有益,益己、益人、益社会;读书有利,利己、利民、利国家。”这一句放回材料一,位置恰当且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放在①处,这句话起到总起语段的作用,下文围绕“开卷有益”进行阐述。
B.放在②处,下文内容突出读书的好处,与这句话关系密切。
C.放在①处,因为下文讲述城市书店的转型发展,与这句话内容相符合。
D.放在②处,因为这句话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书店和乡村书店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实体书店,因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不同而难以产生密切关联。
B.城市不光需要实体书店,还需要开办各种特色读书活动来增强影响力,让已经淡出人们生活的读书回归社会。
C.实体书店融入文化旅游、融入乡村生活,是对实体书店发展的有力补充和对书香社会建设的大力拓展。
D.城市需要书店,没有读书就没有城市的文化温度与书香气息;乡村需要书店,没有读书就难有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
3.根据材料,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们建设书香社会的原因的一项是(     
A.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是城市文化的底蕴所在,是探索城市文化的全新大门。
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多年前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呼吁人人读书。
C.书香是城市最美好的味道,能让阅读者的心灵得到滋养,让文化更自信,让城市文明更加光芒四射。
D.乡村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原本以城市为主阵地的实体书店逐渐开始下沉乡村。
4.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如何转型发展?请结合材料,分条陈述。
5.有人说,开书店主要还是为了营利,两则材料都在大谈书店,对“书香社会”这个话题来说,未免有些俗气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4-03-1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弘扬劳模精神

今天的我们,习惯了动动手指外卖送来,语音指令机器人擦地。那么,劳动离我们已经远了吗?不是的。产业结构变化、社会分工细化,不会改变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同时代的劳模,给了今天的我们怎样的启迪?劳动的内涵在更新,劳模的标准在进阶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始终是不变的秘笈。

学习劳模,要学习他们身上闪耀的信仰光彩。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盘点那些劳模,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穿越眼前的迷雾,相信并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全国劳模、时代楷模天津电力抢修工人张黎明,无数次沿着电力线路溜达,闭上眼睛能说出他负责的线路沿途有多少个高压塔、多少根电线杆。没有哪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重温他们的故事,想想这些平凡人何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心底就有相信,眼中便有光彩,走过风雨看到彩虹,用劳动与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学习劳模,要学习他们实干苦干的劲头。一勤天下无难事。无论哪个时代的劳模,都是在某个方面有所建树的劳动者。近年来评选出的劳模,高级技工、科研精兵的比重在增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不断涌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钳工夏立,多次参与卫星天线预研与装配、校准任务,装配的齿轮间隙仅有0.004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20粗细。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多做一点点、创新一点点,日积月累,高原就成了高峰,就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我热爱高高的塔机,喜欢它那长长的铁臂、炽热通往天路的神梯,热爱钢铁般的气息。全国劳模、中国建筑一局塔吊工人王华曾这样吐露心声。涵养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为保障劳动者权益创造更好制度环境,就能激发亿万人民用劳动托举梦想的豪情,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要学习劳模身上闪耀的信仰光彩。
B.我们要学习劳模实干苦干的劲头。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D.我们应该弘扬劳模精神。
2.小语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劳模精神后,为新一年的自己制定了一些小目标,以下目标没有体现劳模精神的一项是(     
A.学好专业理论知识,深入专研,争取每次考试成绩都能名列前茅。
B.加入与专业相关技能训练小组,苦练技能,争取参加市级技能竞赛。
C.坚持阅读,努力养成“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的纸质阅读习惯。
D.作为学校志愿者团队的一员,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免费提供电脑维修服务。
2024-03-1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传承创新中让经典历久弥新、永葆光彩

①前不久,“吴承恩作品票房59亿元”冲上网络话题热搜榜,引发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有关应用程序上,明代小说家、《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在国产电影票房上的贡献已达59亿元之多,共“参与”135部影视作品。

②古代文学经典一向静水流深,以“票房”为视角,人们发现传统经典竟如此强有力地参与到当代文艺创作和文化产品生产中来。正如有的网友感慨:“《西游记》简直承包了我的童年。”不只《西游记》,还有其他一些作品,都是源自传统经典的影视再创作,经过时间的检验,已经成为公认的时代精品,构成一代代观众的文化记忆。这是经典绵延传承的力量,也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力量。

③为何近些年中国电影特别热衷于改编传统经典?一方面,是由于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古典文学的熟悉和热爱,另一方面,源于经典作品中艺术形象所具有的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④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艺术形象在他们的阅读经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人物独特的性格魅力倾倒,伴随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或惊、或喜、或怒、或嗔,是阅读的乐趣之一。在很多人眼中,《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师徒四人的冒险,但读者尤为感兴趣的还是孙悟空和猪八戒。有时候,由于人物的吸引力过于强烈,读者不得不跳过古典作品中颇为常见的“有诗为证”,径直去探知人物的命运走向。

⑤正因为读者总是愿意对文学中的人物予以特别关注,使得孙悟空等这类经典艺术形象对中国人来说尤为熟悉。这就意味着今天对传统经典的改编,要围绕着艺术形象下功夫,艺术形象能不能立起来,能不能既蕴含传统精髓又体现当代审美旨趣,成为改编成功与否的关键。

⑥传统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我们对其必须保持足够的敬意并加以精心呵护。尊重与保护并不意味着在经典面前亦步亦趋。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俱进,不断与时代相呼应,才能成为滋养当代人精神世界的源泉。

⑦传统经典的当代改编,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把新时代中华民族对世界的理解、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命的思考熔铸到传统中去,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的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出发进行艺术探索。

⑧一是扎根于时代和我们脚下的土地。文艺作品对传统经典的再现与改编,要始终立足时代的发展变化,以经典艺术形象的再造来积极回应时代要求。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在不断对传统经典进行增删改写的过程中,其实也把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氛围、社会意识、思想观念,以及中国人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都注入其间,使得经典艺术形象始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⑨二是充分拥抱新的技术手段和艺术创作手法。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途径、艺术创造形式、行为交往模式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文艺工作者只有积极拥抱新技术,才有可能不断创造出更符合时代审美特征、更加精美的艺术作品。

⑩新时代文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传统经典的滋养。当下以各类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经典进行的改编,给新时代文艺带来显著的活力与影响力。以时代精神焕新传统经典,将当代人的立场、思想与情感注入传统形象,让今人与古人实现对话与共振。

(选自《人民日报》(20231212日第18版),有删改)

1.下列对“艺术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具有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始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B.艺术形象在众多读者的阅读经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为人物独特性格魅力倾倒。
C.经典艺术形象往往受人们关注,所以对传统经典的改编,需围绕着艺术形象下功夫。
D.读者经常跳过古典作品中“有诗为证”的内容,径直去探知人物的命运走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由热搜引出话题,分析中国电影喜欢改编传经典缘由,最后探索改编思路。
B.作者引用网友话,论证《西游记》经影视再创作,“已经成为公认的时代精品”。
C.文章从观众和艺术形象两个维度分析了我国电影喜欢改编经典作品的原因。
D.作者认为,从古至今,经典艺术形象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共同完成的。
3.下列对原文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票房”视角来看,传统经典已经参与到当代文艺创作和文化产品生产中了。
B.尊重与保护传统经典并不是“亦步亦趋”,不断与时代呼应、与时俱进,加强创新。
C.随着人工智能、模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发展和使用,传统经典的改编成本将会不断降低。
D.我们将当代人的立场、思想与情感注入传统形象,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的生命力。
2024-03-10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中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今,我们的表达中充满了“yyds”“绝绝子”“Q”玩得不亦乐乎。一句笑死终结尴尬,一张狗头无声胜有声,一个表示无奈。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审美疲劳,表达上变得焦虑。

诚然,梗也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创新。它们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实际,为语言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活水。比如网红”“脑洞”“脑补等网络流行词就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特有方式记录着社会的变迁。同时,梗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彰显了现代人张扬的个性和跳跃的思维,使用起来亲切可感。

但更应看到,过度玩梗或将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值得我们深思。一个接一个的梗让我们变得笨口拙舌,出现文字失语症。网梗用多了,我们会不自觉地被其所搭建的信息茧房环绕。满脑子网络流行语、表情包、拼音缩写,在真正需要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时,想说却不知如何说,陷入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窘境。

这实际上就是表达能力的退化。置身不同场景,面对不同对象,如果只有一概而论、大差不差的表达,极易造成词不达意。比如,草莓好吃是“yyds”,东坡肉好吃也是“yyds”,那它们之间的区别就会被掩盖,我们对生活的不同感受就会被消弭。

某些梗还是语言在通胀贬值的表现,看似可以指代一切,其实什么也指代不了。被住的表达多是网民情感宣泄的出口,代表什么意义其实没那么重要。一旦新鲜感过了,情绪阈值被拉满,更令人亢奋的新词就会诞生。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将导致语言的枯萎。比如,有人戏谑,面对黄昏水波和夕阳西下的美景,满肚子搜罗不出一句能直抵心灵的赞美,最终以绝绝子草草收场,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早已被抛诸脑后。

膨胀伴随过度玩梗而出现,一定程度上还会形成交流壁垒。比如,emoji微笑表情在父母辈看来代表高兴友善,而年轻人往往用来表示皮笑肉不笑”“冷笑,这就会产生信息传输失真和交流障碍。过度玩梗就像在吸食新型大脑毒品,使我们逐渐丧失思考力。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大脑将观点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经过讨论交流,进而形成新的思想。习惯使用网梗,一定程度上会侵蚀语言组织能力,消磨遣词造句、深度思考的耐心。脱口而出的语言,省却了大脑编码处理的过程,就会变得空洞粗粝,使我们一步步沦为失语者

(节选自之江轩《被住的表达》)

1.下列对文中“梗”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梗”活跃于时下表达中,给人带来表达的乐趣,也给人造成了表达的焦虑。
B.“梗”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创新,可以说没有“梗”,就没有语言的传承和发展。
C.“梗”的过度使用会让人们出现“文字失语症”,不自觉地被“信息茧房”包围。
D.“梗”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彰显了现代人张扬的个性和跳跃的思维。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草莓好吃是“yyds”,东坡肉好吃也是“yyds”,这暴露了表达能力的退化。
B.用“绝绝子”来赞美丰富的美景,这正是语言在“通胀”中“贬值”的表现。
C.过度玩梗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甚至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D.语言和思维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习惯使用网梗,会影响语言组织和思维能力。
3.下列选项,不属于“交流壁垒”的一项是(     
A.小语用网络通讯工具交流时,经常使用网络梗“现在整个人都不好了”。
B.小文取得好成绩,收到朋友的祝贺短信,小文用回复,结果被朋友拉黑。
C.小乐喜欢用网络梗,觉得自己很时尚,但经常在课堂上答非所问。
D.朋友起了冲突,经过小强的调解,终于握手言和。
2024-03-1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本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②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③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④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选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A.“首先”说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之间的先后关系。
B.“这样”指代上文马克思在革命理论上的贡献。
C.“一切”指的是资产者对他的诽谤和诅咒。
D.“回敬”指的是马克思对政敌的回击,文中具有讽刺意味。
2.对选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句①说明马克思的革命斗争精神是多数革命者所欠缺的。
B.句②意在表明马克思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C.句③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D.句④中“可能”“未必”表示不肯定的语气,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
3.联系全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课文开头时间写得非常详细具体,是因为马克思的逝世,给世界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是为了突出这一时刻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影响。
B.课文的总纲部分,论马克思的贡献先说对于历史科学的贡献,再说对于革命的贡献,这样概说主次分明。
C.文中过渡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结构紧密,层次清晰,论述精要,语意连贯,有极强的说服力。
D.课文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4.“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表现马克思形象有什么作用?
2024-03-1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求好

林清玄

①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生活品质了。于是,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置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回答是理直气壮的——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

②生活?品质?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③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质,而穷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受教育就会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生活品质,没受教育的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都市才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乡下人就没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质呢?

④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见生活品质并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或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古人也可以有生活品质,穷人、乡下人、工匠、农夫都可以有生活品质。因为,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

工匠把一张桌子椅子做到最完美而无懈可击的地步,是生活品质。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⑥整个社会都能摒弃那不良的东西,寻求最好的可能,这个社会就会有生活品质了。因此,我们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并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了。

⑦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往往使人误以为摆阔、奢靡、浪费就是生活品质,逐渐失去了生活品质的实相。进而使人失去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只好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装、皮鞋,以至名建筑师盖的房子,来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质,这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名牌泛滥的原因。

⑧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而依然能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

⑨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           ,而是          

(有删改)

1.联系全文,简析第①段的作用。
2.第③段的语言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3.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谈谈第⑤段划线语句给予你的启示。
4.文章中,“生活品质的实相”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阐释。
5.请在第⑨段的空缺处,填写出符合文意的句子。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题目“求好”的含义就是追求一种好的生活品质。
B.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求好”与“摆阔、奢靡、消费”进行比较,更鲜明地阐明了自己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价值观。
C.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指的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这种社会现象。
D.文章第⑤段运用了排比论证的手法,论证了只要有求好精神就可以有生活品质的观点。
E.从本文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现代社会名牌泛滥的原因在于人们失去了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
2024-03-0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职业技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学是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为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学问,数学思维是按照数学规律考查和研究对象的思维方法。数学思维是抽象思维,属于高级思维形式。但是思维形式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常常相互渗透。所以艺术活动中也常常渗透着数学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是数学思维的典型代表。他认为,“数,乃万物之原因和根本”。毕达哥拉斯学派“万物皆数”的本体论命题,也被运用于对艺术领域的分析。他们注重和谐的概念,而和谐离不开数量关系。毕达哥拉斯发现了音的高低和振动的弦长距离的关系,是最早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音乐和谐问题的学者。他的弟子阿尔居塔斯还研究了音程(音声与音声在高度上的距离)现象。毕达哥拉斯学派揭开了西方研究数学与音乐关系之序幕。后来,开普勒、伽利略、欧拉等思想家都对此做过专门研究。数学学说成为西方音乐思想的基础之一。

基于数量关系的和谐,能够说明数学思维在艺术领域运用的普遍性。在美术作品中也是这样。具有数学原理基础的透视法在绘画中的运用,是西方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对透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说:“任何人类的探索活动也不能成为科学,除非这种活动通过数学这种表达方式和经过数学证明为自己开辟道路。”他认为,绘画的目的是再现自然界,而绘画的价值就在于精确地再现,故而绘画是一门科学,同其他科学一样,其基础是数学。

对于形体的审美评价也倚重于数量描述。比如,大大的眼睛、苗条的身材等。反之亦然,五短身材、眼斜嘴歪等负面审美判断也是依据数量、位置等数学关系。因此,绘画构图中要考虑形体的结构和比例。著名的黄金分割比例在绘画和设计中的运用,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除了简单的形体构图,色彩和明暗的设计也反映了数学思维。比如,色调的冷暖程度、色系或明暗的过渡,都有个比例关系。超过一定的比例就是夸张,背离了艺术的真实。比如,“明眸善睐”固然是女孩可爱的标志,但没有必要把人的眼睛画成探照灯的亮度。

当然,艺术的真实与客观真实并不等同。在绘画等艺术中的事物之数量关系不必完全与现实事物相同。艺术创造所运用的符号形式在尺度上本身就包含适当的弹性。比如,绘画固然可以反映现实中美的事物之原貌,但不必追求百分之百的真实,包括各种数量比例关系。这就是摄影技术出现之后,绘画并没有被取代的原因。

尽管如此,艺术的真实仍然不能脱离现实。中国画没有被视觉规律束缚,为想象和意境留有余地,却也没有过于偏离现实事物外形中蕴含的数量关系的规律。当人们欣赏水墨山水的时候,心中流淌的是和谐的旋律。另外,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对称、方正。其中,既有审美的追求,也运用了数学思维。

文学领域当然也有数学思维。比如,中国古诗尤其是格律诗,每一句都有固定的字数。这种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当然也离不开数学规律。20世纪苏联教学家柯尔莫寻洛夫用数学方法对诗歌的节奏组级法进行研究,并创立了一门特殊的学科——艺术计量学。此外,雕塑、舞蹈等艺术领域显然也离不开数学思维。在历史上,音乐和绘画两个艺术领域更是能够反映出明显的艺术与教学思维的关系。艺术形式的数量规定性是教学思维沟通不同艺术类型的基础。

从数学思维的角度看,音乐并非仅是不同高度音声的排列。音乐的首要要素——旋律,也是一种数量关系。旋律指若于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节奏的序列。这种序列由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旋律构成包含两个要素,即旋律线和节奏。在连续的旋律进行中,由于音高的走向而形成各种直线或曲线的形状,这些形状类似画面中线条的伸展或起伏,故被称为旋律线。旋律线在时间的横轴上展开,相继发出的不同音高的音 (即旋律线) 和各种音乐节奏的长短、快慢、停顿等表现职能相结合时,旋律才能形成音乐的种种句法和结构。这里,可以把旋律看成是音乐的几何图形。所以,音乐创作和欣赏也有数学思维的因素。

数学思维的介入,使得艺术领域不同部门之间有了沟通的渠道。有人曾将乐曲改编为绘画作品,同样能够给人带来审美享受。因为二者蕴含了类似的数量变化规律。

此外,研究表明,音乐具有启迪心智的作用。其中,数学思维的训练,或至少是数学规律的运用,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音乐教育中的数学思维进一步表明了数学思维与艺术的密切联系。实际上,音乐教育的方法就是数学思维的方式之一——几何学空间思维的运用。

艺术离不开数学思维。艺术的形式有数量属性,艺术的和谐本质上是数量关系的和谐。因此,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活动渗透着数学思维,不同艺术部门的沟通可以借助于数学思维,而艺术的教育活动也得益于数学思维。

(摘编自陈玮缤《把握艺术中的数学思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思维属于高级思维形式,艺术活动与数学思维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两者可以相互渗透。
B.中国格律诗的每句都有固定的字数,这种独特的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正是数学思维发挥了关键作用。
C.毕达哥拉斯认为“数,乃万物之原因和根本”,这一观点作为基础理论,也被运用于对艺术领域的分析。
D.艺术的和谐本质上是数量关系的和谐,音乐的教育也可以借助数学思维,发挥音乐启迪心智的作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原理基础在绘画中的运用是西方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达·芬奇对此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认为绘画的价值就在于精确地再现,绘画的基础是数学。
B.对形体的审美评价常常倚重数量、位置等数学关系,因此,绘画构图要充分考虑形体的结构和比例,著名的黄金分割比例的运用,充分证明了这点。
C.艺术形式的数量规定性是数学思维沟通不同艺术类型的基础,许多艺术领域都具有数学思维,其中音乐和绘画领域更是能够反映艺术与数学思维的关系。
D.不同艺术领域之间具有类似的数量变化规律,能使沟通转换成为可能,因此将乐曲改编为绘画作品同样能给人带来审美享受。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证明“艺术活动中渗透着数学思维”的一项是(     
A.琴弦中,当两个的弦长成为简单整数比时,同时或连续弹奏,所发出的声音是和谐悦耳的。
B.齐白石画的虾是五节,但真虾有六节,实践证明,五节虾在纸上表现出来的是最生动最好看的。
C.罗丹在创作思考者时,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人体的姿势和表情,将思考者的形象形象化地展现在雕塑作品中。
D.十九世纪的英国天文学家查尔斯·史密斯发现,金字塔的边长乘以2再除以高刚好等于圆周率。
2024-03-0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职业技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

②这是德国谚语,不是普遍真理,然而它指出了值得注意的倾向。历史上有些重大错误,就是这两种倾向相结合的产物。青年人满怀希望,向往将来,进取心强,求知心切。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讲的:少年人如朝阳,如乳虎,如铁路,如白兰地酒,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这些优点是极可宝贵的。不过,由于经验不足,思虑不周,受骗上当者,也大有人在。因此,自觉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实是一件大事。

③进一步说,许多实践活动的共同要求是“创新”:或者发现新事物,或者发明新器皿,或者建立新理论,或者写出新作品。总之,贵在一个“新”字。而“新”,自然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要创新,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

④说“独立思考”,好像与“向群众学习”相矛盾,离群众越远越好;说“独立思考”,好像必须想入非非,越稀奇古怪越好。其实都不对。善于思考的人,既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又能超越前人的思想,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提出切合实际的真知灼见。相反,不向群众学习,不从实际出发,一味坚持错误的主观成见,决不会产生正确的思想。

⑤历史上许多有贡献的人物,都很会独立思考,他们这种能力是怎样锻炼出来的呢?

(选自王梓坤《贵在一个“新”字》)

1.下列对主标题是“贵在一个‘新’字”而文章却谈独立思考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B.“创新”的重要性人人皆知,“独立思考”更为人们所重视。
C.没有怀疑精神,就不会有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就不会有发现,也就不可能创新。
D.要创新,就必须在思维上有所突破,就要有对旧有的思想观念 、习惯做法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这就必须独立思考。
2.下列对选文第①段采用的论证方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论证B.对比论证
C.举例论证D.引用论证
3.下列对选文第④段采用的论证方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论证B.对比论证
C.举例论证D.引用论证
4.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属于文章的导语部分,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是全文的“总纲”。
B.选文第①段重在指出老年人的不足,引出关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论述。
C.选文第②③提出了独立思考的意义在于可以促进创新这一点。
D.选文第⑤段是对上面四段的总结。
2024-03-0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9 . 某同学拟写一篇标题为“谈创新”的议论文,下列不适合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A.郑板桥把画竹的技法渗透在书法中,创造了独特的“板桥体”。
B.爱因斯坦敢于冲破权威圣圈,锐意破坏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
C.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本以上。
D.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对在迪拜热带沙漠试验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亩产超过500千克。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时代被称为大数据时代,“数据为王”。手握大数据的阿里巴巴等大数据公司,成为地方政府战略合作的目标;美国的非农指数、新房指数每次出炉都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成为各国的货币价格高低、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股市及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向等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大数据是信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们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很多领域颠覆性变革的到来。譬如,大数据的应用能够帮助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领域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判断,进而优化产品的销售模式等。但是,大数据具有三大特性:一是全部数据,而不是随机采样;二是大体方向,而不是精确指导;三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正因如此,面对同样一组大数据,不同的学者、经济学家、分析师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分析和判断。

相比大数据的难收集、难把握,生活中的精准小数据其实随手可得,而且很直观,不会让人产生错觉。茶农、果农记成本账,政府贴钱采集数据,也许正好说明精准小数据的珍贵。当前苏州茶农、果农的生产成本到底怎么样,是升了还是降了,升了或降了多少,政府该采取哪些政策,不能靠估计,而要靠拿出精准的小数据做依据。因此,市物价部门花钱请茶农、果农记录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投入、产品销售情况,开展农产品成本调查。此举表面上看,技术含量不高,实质上这样的实地采集,正好是现实社会最需要的,远比某些借晃眼的大数据推断出的结论要实在。身处大数据时代,要关注大数据,也要多关注身边精准的小数据。这样做的好处不少,譬如,笔者作为股民判断经济形势基本面,不会过分纠结于CPIPMIPPI,而是十分留意通往乡镇公路上的集装箱车辆多不多,老家的出租房租掉没有,租价是多少。因为前者不是自己能够看透的,而后者则很直观。

大数据时代,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新的世界。但是,对于商业决策者而言,大数据不是灵丹妙药,能不能用好大数据,核心还在于使用者、使用环境和数据结构。大数据的挖掘不是黑箱,它需要思想,需要回归到人性,需要洞察,只有将大数据变成小数据,大数据的价值才真正地得以释放。

( 选自《中国信息化周报》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注释]①CPIConsumer Price Index)指消费者物价指数。②PMI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指采购经理指数。③PPIProducer Price Index)指生产价格指数。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是海量的繁杂的数据库。
B.小数据是个体可统计的精确的数据。
C.大数据是小数据的汇聚,从大数据里面取出来的数据就是小数据。
D.大数据只有经过分析师的挖掘、决策者的正确决策才有价值。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数据难收集、难把握,因而它的挖掘好比黑箱。
B.作者认为,掌握大数据比掌握小数据更有价值。
C.在大数据时代,凡事都要讲究大数据。
D.对于同一组大数据,不同的分析师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
3.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A.下定义B.作比较C.作诠释D.举例子
2024-03-0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对口升学高三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