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4168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求好

林清玄

①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生活品质了。于是,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置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回答是理直气壮的——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

②生活?品质?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③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质,而穷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受教育就会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生活品质,没受教育的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都市才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乡下人就没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质呢?

④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见生活品质并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或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古人也可以有生活品质,穷人、乡下人、工匠、农夫都可以有生活品质。因为,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

工匠把一张桌子椅子做到最完美而无懈可击的地步,是生活品质。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⑥整个社会都能摒弃那不良的东西,寻求最好的可能,这个社会就会有生活品质了。因此,我们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并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了。

⑦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往往使人误以为摆阔、奢靡、浪费就是生活品质,逐渐失去了生活品质的实相。进而使人失去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只好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装、皮鞋,以至名建筑师盖的房子,来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质,这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名牌泛滥的原因。

⑧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而依然能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

⑨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           ,而是          

(有删改)

1.联系全文,简析第①段的作用。
2.第③段的语言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3.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谈谈第⑤段划线语句给予你的启示。
4.文章中,“生活品质的实相”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阐释。
5.请在第⑨段的空缺处,填写出符合文意的句子。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题目“求好”的含义就是追求一种好的生活品质。
B.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求好”与“摆阔、奢靡、消费”进行比较,更鲜明地阐明了自己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价值观。
C.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指的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这种社会现象。
D.文章第⑤段运用了排比论证的手法,论证了只要有求好精神就可以有生活品质的观点。
E.从本文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现代社会名牌泛滥的原因在于人们失去了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劳动中把小我融入大我

张乃芳

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劳动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什么?德智体美之外,为什么还要强调?今年2月,华中农业大学发出倡议,号召全校返乡师生就地帮助春耕生产,把书本知识用在生产实践中,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广大青年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

可是现实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不少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部分青年对劳动的理解出现偏差,渴望不劳而获、盲目消费。为了对症施治,劳动教育应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把个人成长与人民的需要、民族的振兴、时代的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志存高远、向阳成长,在劳动中真正把小我融入大我

青少年应该为自己埋下劳动教育的种子。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能够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从而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能够历练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开展好劳动教育,教师、家长首先要认同劳动的价值,抱有对劳动的热爱,言行一致地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要引导大中小学生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主体,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过硬本领、有责任担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数字时代,如何构建青年一代的核心劳动素养,涉及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思维等多方面内容。在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要吸纳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劳动规范等相关内容,为培养青年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做足准备。

(选自《光明日报》202043007版,有删改)

1.劳动教育要引导青少年树立______________,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综合育人价值。
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B.第②段画线句列举生活中的反面现象,引出要论述的问题——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C.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引导他们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
D.青年一代的核心劳动素养包括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思维等方面内容。
3.“青少年应该为自己埋下劳动教育的种子。”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少年要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劳动精神。
B.青少年要学习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劳动规范,培养创造性劳动能力。
C.青少年要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D.青少年要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主体。
2024-07-25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传承创新中让经典历久弥新、永葆光彩

①前不久,“吴承恩作品票房59亿元”冲上网络话题热搜榜,引发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有关应用程序上,明代小说家、《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在国产电影票房上的贡献已达59亿元之多,共“参与”135部影视作品。

②古代文学经典一向静水流深,以“票房”为视角,人们发现传统经典竟如此强有力地参与到当代文艺创作和文化产品生产中来。正如有的网友感慨:“《西游记》简直承包了我的童年。”不只《西游记》,还有其他一些作品,都是源自传统经典的影视再创作,经过时间的检验,已经成为公认的时代精品,构成一代代观众的文化记忆。这是经典绵延传承的力量,也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力量。

③为何近些年中国电影特别热衷于改编传统经典?一方面,是由于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古典文学的熟悉和热爱,另一方面,源于经典作品中艺术形象所具有的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④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艺术形象在他们的阅读经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人物独特的性格魅力倾倒,伴随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或惊、或喜、或怒、或嗔,是阅读的乐趣之一。在很多人眼中,《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师徒四人的冒险,但读者尤为感兴趣的还是孙悟空和猪八戒。有时候,由于人物的吸引力过于强烈,读者不得不跳过古典作品中颇为常见的“有诗为证”,径直去探知人物的命运走向。

⑤正因为读者总是愿意对文学中的人物予以特别关注,使得孙悟空等这类经典艺术形象对中国人来说尤为熟悉。这就意味着今天对传统经典的改编,要围绕着艺术形象下功夫,艺术形象能不能立起来,能不能既蕴含传统精髓又体现当代审美旨趣,成为改编成功与否的关键。

⑥传统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我们对其必须保持足够的敬意并加以精心呵护。尊重与保护并不意味着在经典面前亦步亦趋。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俱进,不断与时代相呼应,才能成为滋养当代人精神世界的源泉。

⑦传统经典的当代改编,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把新时代中华民族对世界的理解、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命的思考熔铸到传统中去,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的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出发进行艺术探索。

⑧一是扎根于时代和我们脚下的土地。文艺作品对传统经典的再现与改编,要始终立足时代的发展变化,以经典艺术形象的再造来积极回应时代要求。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在不断对传统经典进行增删改写的过程中,其实也把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氛围、社会意识、思想观念,以及中国人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都注入其间,使得经典艺术形象始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⑨二是充分拥抱新的技术手段和艺术创作手法。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途径、艺术创造形式、行为交往模式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文艺工作者只有积极拥抱新技术,才有可能不断创造出更符合时代审美特征、更加精美的艺术作品。

⑩新时代文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传统经典的滋养。当下以各类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经典进行的改编,给新时代文艺带来显著的活力与影响力。以时代精神焕新传统经典,将当代人的立场、思想与情感注入传统形象,让今人与古人实现对话与共振。

(选自《人民日报》(20231212日第18版),有删改)

1.下列对“艺术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具有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始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B.艺术形象在众多读者的阅读经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为人物独特性格魅力倾倒。
C.经典艺术形象往往受人们关注,所以对传统经典的改编,需围绕着艺术形象下功夫。
D.读者经常跳过古典作品中“有诗为证”的内容,径直去探知人物的命运走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由热搜引出话题,分析中国电影喜欢改编传经典缘由,最后探索改编思路。
B.作者引用网友话,论证《西游记》经影视再创作,“已经成为公认的时代精品”。
C.文章从观众和艺术形象两个维度分析了我国电影喜欢改编经典作品的原因。
D.作者认为,从古至今,经典艺术形象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共同完成的。
3.下列对原文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票房”视角来看,传统经典已经参与到当代文艺创作和文化产品生产中了。
B.尊重与保护传统经典并不是“亦步亦趋”,不断与时代呼应、与时俱进,加强创新。
C.随着人工智能、模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发展和使用,传统经典的改编成本将会不断降低。
D.我们将当代人的立场、思想与情感注入传统形象,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的生命力。
2024-03-10更新 | 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节选)

谢冕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喜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感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有负面影响的。但我们所指的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被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请写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
2.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运用了       ______________      的修辞方法。
3.请模仿“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的句式,另写一个句子。
4.第三自然段中谈到好的书籍有哪些价值?
5.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试以自己阅读经历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1-26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