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古诗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其他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41917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①。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①殆尽:几乎全部烧光。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氏以己之衣之(赠送)B.乡里称其善(像盐的味道)
C.乡邻衣物(给予)D.时刘儿方母之善举也(明白,醒悟)
2.选文中“昼则疾耕作于田间”的“于”字的意思为(     
A.介词,在B.在……方面
C.表原因,由于D.助词,无意义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
【知识点】 其他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瑟希,铿尔,舍瑟而,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国以礼                                由也
B.六七十                                且知
C.方六七十,五六十。       会同
D.知尔                              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是定语前置句。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
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哂由”,是因为子路说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逊。
B.五个反问句,明确表示了冉有和公西华的志向也是治国理政。
C.孔子认为,“三子者”都有治国理政的才干,虽然他们的态度不一样。
D.孔子对曾皙的鼓励和赞扬,是因为曾皙的态度最恭敬、最谦逊。
4.解释文中划线的词的意思。
①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中描写曾皙神情动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其从容不迫的样子,这与课文中描写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6.文中说“异乎三子者之撰”,“三子者”志向的共同点是什么?曾皙理想的核心又是怎样的?
7.翻译下列句子。
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2024-07-30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四篇短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①以②五日死,楚人以舟楫③拯④之,谓之竞渡。又曰:五日投角黍⑤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之。

后汉黄琬⑥,祖父琼⑦,为太尉⑧,以日食状闻。太后诏⑨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⑩。琬年七岁,时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⑪。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刘峻家贫好学,常燎⑫麻炬⑬,从夕达旦。时或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⑭借。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⑮。’是为大雨之兆⑯。后果然。

注释:①屈原:战国楚国诗人。②以:在。③舟楫:泛指船只。④拯:从水中救出淹溺的人。⑤角黍:即粽子。⑥黄琬:人名。⑦琼:人名,即黄琼。⑧太尉:官职名。⑨诏:召见。⑩况:比方。⑪初:夏历指每月的开头几天。⑫燎:燃烧。⑬炬:火把。⑭祈:乞求。⑮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悦。⑯兆:预兆,征兆。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竞渡                                谓:称。
B.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何:为什么。
C.从夕达                                旦:早晨。
D.为大雨之兆                         是:就是。
2.下列选项中,与“舞于殿前”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行者休树(《醉翁亭记》)
B.骈死槽枥之间(《马说》)
C.皆以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公与之乘,战长勺(《曹刿论战》)
3.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人划龙舟竞渡是为了救屈原。
B.黄琼听到黄琬的话大惊,严厉训斥了他。
C.刘峻家庭贫困但很好学,常常担忧自己不够博学。
D.童谣说,如果感到天要下大雨,商羊会欢欣起舞。
4.请将第一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2024-08-16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粱国而吓我邪?

(选自《庄子·逍遥游》)

【乙】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秋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梁,庄子往见之       相:丞相B.非梧桐不       止:栖息
C.泉不饮       醴:甘甜的泉水D.吾将尾于涂中       曳:拖着
2.下列句子中,与所给例句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搜于国中三天三夜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蚓无爪牙之利
C.师不必贤于弟子D.不拘于时
3.下列对两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辛辣地嘲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而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稀罕功名利禄的人。
B.【乙】文庄子欲借神龟的故事表明自己不受拘束,向往自由生活的意愿。
C.【甲】文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直接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
D.【甲】【乙】两文中庄子用讲故事和比喻的方法表明自己鄙视功名利禄,追求高洁和自由的态度。
4.将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2024-08-27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