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871723

阅读《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完成下面小题。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

贺铭华

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弱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狂沙始到金。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阅读本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简析作者提出论点的思路。
3.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④段中划线句的作用。
4.请你根据第⑤段内容,为本段补充一个反面的事实论据,合适的一项是(     
A.蜀汉后主刘禅贪图享乐,不思进取。B.史铁生对抗残疾,潜心写作。
C.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指物作诗立就。D.司马光砸缸救人,突显智慧品格。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奋斗是青春最高的礼赞

陈凌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这些谆谆教诲寄托了党和国家对广大青年的关注、关心和关爱。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我们青年更应该自立自强,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做追梦者,当圆梦人。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说,少年人如朝阳”“少年人如乳虎”“少年人如春前之草……的确,青春是活力的代名词。正因如此,青年人的字典里永远没有不可能。无奋斗,不青春。大学毕业后放弃其他机会,选择在颐和园当个小小讲解员的“80姑娘韩笑,以想给游客一碗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要求自己,把讲解工作做到极致,成了颐和园里的金话筒;年轻的快递小哥田追子,热衷钻研,发明的快递神器节省超七成人工,使水果寄递出港时效提升一个小时;三十来岁的农创客杨艳军,返乡创业,给内蒙古老家的农村牧区带去增收致富的新点子、新技能……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如何奋斗?一位青年在微信签名里写道: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奋斗正是敢于克服那些不容易,勇于挑战不可能。奋斗需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耐得住寂寞,经得住风雨,敢于吃苦,乐于吃苦,把吃苦当成青春必修课,通过吃苦让自己强筋壮骨。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新时代,我们更要成为这样的人,不怕走泥泞的道路,做中国的脊梁!

奋斗需要积累。美好的青春时光正是积累知识、学习方法、钻研理论的好时机,所以,青年人要有海绵汲水般的学习精神,抓住一切时机,加强学习。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学习、向历史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思考更是青年人奋斗的必备素质。我们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度,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分析问题,在时代的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奋斗方向。

奋斗的过程充满艰辛。如今的青年,有成长的烦恼,有工作的焦虑,有现实的压力。我们深知,青春的航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青年人要学会正确对待一时的得失成败,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即便是曾经的失败,不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铺路石吗?人生走的每一步都算数,你流下的每一滴汗水,终将成为浇灌未来的雨露。

有人说,人年轻的时候很容易有梦想,但是当青春消失还能坚持梦想,才能叫作伟大。这话也许只说对了一半。青春并不仅仅是年华,更是心境。有三岁之翁,也有百岁之童。青春与否,无关乎年龄,而在于心态是否年轻。用意义定义人生,以奋斗礼赞时间,这不仅是年轻人应有的追求,也是每一个与时代同行之人该有的姿态。以梦为马,不负韶华,青春正当时。

(选自《人民日报》2018627日,有删减)

1.下列对“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B.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C.展现了对中国青年未来的殷切期盼。
D.无论何时,我们都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知行合一。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奋斗是青春最高的礼赞。
B.文中提到的“青年”指的就是年轻人。
C.文中加点词语“这样的人”是指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
D.奋斗的过程充满艰辛,应正确看待成败得失,胜不骄败不馁。
3.下列关于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引用论证。引用梁启超的话语,论证了青春充满活力。
B.举例论证。用三个当代年轻人奋斗的事例,证明了奋斗的青春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C.对比论证。将不同年龄的人的奋斗事例进行对比,论证了所有人都需要努力奋斗。
D.比喻论证。把少年人比作朝阳、乳虎等,论证了“青春是活力的代名词”。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尽管消费拉动需求是商业社会经济的第一推动力,但是我还是认为,消费不能等同于奢侈和铺张,节约永远是一种可贵的时代精神。

为什么要提倡节约?因为还不够富有吗?因为落后和短缺吗?这些并不是全部的理由。其实,节约不是贫穷时的捉襟见肘,也不是短缺时的窘迫与无奈。从字面讲,节约是指节制和约束,显然这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一种主动的追求。节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节约是对物欲而言的。人们所需求的物质,从本质上说,无非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自然资源的占有,一是凝结于其中的人的劳动。所以节制物欲,就是对自然的珍惜,也是对别人劳动和生命的尊重。这难道不是一种高风亮节,不是一种美好的情操吗?

勤俭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过去许多殷实人家门前常见的楹联——俭,就是节约,以勤俭二字示人,是对家风的讽劝,也是道德的标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先贤雅士之所以归隐南山,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条件享受荣华,而是他们把简朴的生活方式看作是值得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高尚的人们总是以简朴而更增添了人格的魅力。即使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节约和简朴也是有识之士信奉的一种生活哲学。拥有亿万资产的香港大富豪李嘉诚,据说至今住的仍是30多年以前购置的一所旧房子,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旧式西装,用的是廉价电子手表。他说:我觉得简单的生活更令人愉快。

节约是一种境界,奢侈是另一种境界。最典型的大概要算《世说新语》记载的西晋武帝时石崇与王恺争豪的故事。石崇曾出任荆州刺史,生活非常奢侈。王恺是皇帝内戚。两个人都是武帝时富可敌国的豪强。石崇故意用铁如意打碎王恺价值连城的珊瑚树,再赔偿以示其富有。更有甚者,他们夸富夸到以杀人为能事的地步,到了泯灭人性的程度!这些豪强当时是何等的骄横,他们大概没有想到,自己留给后人的道德形象又是何等的丑陋和恶心!

节约是一种时代精神。节约象征着健康向上,奢侈则意味着没落。如石崇和王恺,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作为开国皇帝的晋武帝司马炎,早期也曾矫以仁俭。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荒淫无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他的身边出现王恺、石崇之辈也就不足为怪。

(选自《光明网·光明观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节约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一种主动的追求。
B.高尚的人因简朴而更增添人格魅力。
C.节约是一种境界,奢侈是另一种境界。
D.节约是一种可贵的时代精神。
2.本文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道理论证B.比喻论证C.引用论证D.举例论证
3.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下列选项中不是提倡节约的理由的一项是(     
A.生活还不够富有和物质短缺。B.节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C.节约可以使所有人的生活更加愉快。D.要珍惜自然资源和尊重别人的劳动和生命。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所需求的物质由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凝结于其中的人的劳动两部分构成。
B.陶渊明归隐南山,把简朴的生活方式看作是值得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C.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节约和简朴是老百姓信奉的一种生活哲学。
D.第⑤段从反面角度论证,与节约这种境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中心论点。
2024-05-10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线教学不能掉线

胡雪龙

24日,教育部发布通知,提醒各地学校、教培机构,在各地原计划的正式开学日之前,不要提前开始新学期课程网上教学,以免增加学生负担。这一官方声明的背后,首先是出于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考量。

___①___比如,对于日常练习中体现的薄弱环节,在线教育可利用人工智能优势,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巩固提升。对于有标准答案的作业,智能学习工具也可以帮助老师自动批改,从而让老师有更多精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同时,在线学习的可重复性,也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课堂上不理解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回放,达到强化学习、巩固知识的目的。此外,在线教育可以将一线城市最好的师资资源输出,从而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___②___

___③___目前仍处于寒假期间,学生的任务原本是完成寒假作业,而不是开始新学期的正式课程学习;教师的任务是利用好各种资源,做好引路人。笔者认为,要保证在线教育的学习效果,有两条基本线不能放松。一个是学习情境,另一个是知识呈现和组织方式。

___④___首先,知识的获取总是在一定的规约情境下进行的,而在线教育需要家庭提供规范性、规训式教学场景。在家学习,学生周边缺乏教师的督促和同学之间有意无意的互相监督。此时,无论是电脑、手机里的游戏,还是收藏夹里的电视剧,甚至是微信群里的各种轰炸消息,都会成为他们高效学习路上的挡路虎。

教育从来不仅意味着习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完成社会化——习得一定的社会秩序。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了解和掌握道德规则和行为准则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只是作为一种隐性补贴存在。当网络授课成为主导模式时,家庭从次要习得空间成为最重要的教育空间,完成社会化的重担就落在了家庭教育上。

不少学生家长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教育意识,无法将学生成功地引入教学情境中。有的家庭甚至都没有电脑,那么线上学习将无从谈起。考虑到目前疫情形势严峻,家长和学生不仅要承受因开学时间推迟、教学方式改变等带来的学业压力,也可能经历由疫情带来的心理问题。

对此,一方面,家长要尤其注意为在家学习的孩子提供必要的约束,让学生与日常生活做适度切割;另一方面,如何保障处境不利的学生在开学后的正式教学中不掉队,也是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与传统面对面授课相比,在线教学的知识组织、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借助连麦互动、屏幕书写等方式,已经可以实现实时音频互动。但是,在网络授课中,由于师生经常要关注技术操作问题,使得干扰因素变多,认知负荷加重,影响深入、认真的思考和学习。再加上在家学习的环境局限,学生学到的知识很有可能陷入碎片化状态,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概念化吸收。

任何教学模式都预设了一定的教学进度、教学节奏和教学评价规则。由于网络授课不可避免地存在时间的滞后性和空间的异质性,因此,必须重新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知识组织规则,并尽可能地将教学进度和规则向学生公开,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需要预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以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秩序。随着国家网络云课堂的开展,线上教育或将成为未来学校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保障在家学习的教学场景、课程质量和学习深度,应成为线上教育未来发展和改进的主要方向。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0020702版)

1.“与传统课堂授课相比,在线教育可以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交互方式。”将此句放回原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要保证在线教育的学习效果,下列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线教育需要家庭提供规范性、规训式教学场景。
B.家长要给在家学习的孩子必要的约束,让孩子与日常生活做适度切割。
C.线上教育随意性较大,视频可以回放,学生没有必要按时听课。
D.教师要借助连麦互动、屏幕书写等方式,实时进行音频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就是意味着习得知识,在线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
B.在线教育会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碎片化,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概念化吸收。
C.随着国家网络云课堂的开展,线上教育必将成为未来学校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D.网络授课中,由于师生要关注技术操作问题,干扰因素增多,认知负荷加重,会影响深入、认真的思考和学习。
4.在线教育与传统面对面授课相比,有哪些优势?
5.今年寒假期间的线上学习,对你来说,有什么利弊?针对弊端,你有什么建议?请你根据文本,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2024-08-31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