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古诗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84675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选自《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乙】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栏,栏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栏,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注】①上:指汉成帝。②张禹:汉成帝的老师。③龙逢、比干:古代因直谏而被杀的忠臣。

1.下列对加点词含义的推定,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由“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推定“足”为“值得”之义。
B.以兵魏昭王——由“鲰生说我曰”可以推定“说”为“说服,劝说”之义。
C.辱师傅——由“设九宾于廷”可以推定“廷”为“朝廷”之义。
D.——由“改弦易辙”可以推定“易”为“改变、改动”之义。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何以教             ②王行能如许由乎
B.①臣敢死争             ②愿十五城请易璧
C.①告以理不可             ②欲速不达
D.①兵固天下之狙喜             ②谁
3.下列对文中句子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以教之(宾语前置句)
B.臣南方草鄙之人也(判断句)
C.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状语后置句)
D.以旌直臣(定语后置句)
4.下列对两文中劝谏内容、方式和效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从“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郑同用昭王之事来劝说赵王,可以看出郑同是迂回曲折,委婉劝谏。这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做法一致。
B.乙文中从朱云直言“今朝廷大臣……皆尸位素餐”,并指名要杀“安昌侯张禹”,可以看出朱云直言进谏,不惜冒犯龙颜。这与《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的做法截然不同。
C.乙文中辛庆忌认为朱云一向狂癫耿直,假如他说的话对,不可以杀他;即使他说得不对,也该宽容他。他叩头流血苦谏,才使汉成帝改变了主意。
D.两文中的赵王、汉成帝在对待大臣的劝谏时,赵王能虚心听取,而汉成帝却勃然大怒,由此可以推定我们在劝说别人时委婉劝说更有效果。
5.将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既罢,归国,相如功大,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相如素贱人,吾,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群臣,相如虽骜,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选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以相如功大,为上卿                    拜:授予官职
B.吾,不忍为之下                           羞:羞耻
C.蔺相如止之                                  固:坚决
D.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卒:终于,最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A.相如功大                                        吾两人在也
B.相如闻,不肯                           不欲廉颇争列
C.相如素贱人                                 庸人尚羞之
D.而相如廷斥之,辱群臣                    今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3.下列各句与“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句式相同的是(     
A.今君乃亡赵走燕B.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D.君何以知燕王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
B.蔺相如在知道廉颇要羞辱自己的时候,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或隐车避匿,表现了明大义、识大体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C.廉颇在听到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话后,大为感动,也很惭愧,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
D.文段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作者对廉颇的忠于国家和勇于改过的品质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对蔺相如的懦弱有些许的不满。
2024-08-18更新 | 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整体分析:这段文言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部分,描写了楚汉相争时期,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之间的交往。文章通过项伯夜访张良、张良劝说刘邦、刘邦与项伯结盟等情节,展现了楚汉争霸中的权谋与人情。文中人物对话生动,情节紧凑,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紧张的氛围,刻画了历史事件中的复杂人性和政治斗争。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侯张良                  善:与……为善。
B.秦地可尽                  王:称王。
C.来告良                      幸:幸好。
D.君安与项伯有               故:交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之奈何?                            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大王为此计者
C.今人有大功击之                      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
D.沛公言报项王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3.把I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不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①章台:秦宫名。②案图:察看地图。③广成传:宾馆名。④缪公:即秦穆公。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指给……看
B.大王见臣列观                  列观:一般的宫殿
C.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辞谢:婉言拒绝
D.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遵守约定
2.为下列语句补充省略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王)议不欲予秦璧B.传之(于)美人
C.欲以(璧)击柱D.(秦王)卒廷见相如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秦国贪婪,倚仗它国力强大,想用空头许诺得到和氏璧
B.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何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整饰仪式表示敬意呀
C.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于是派他的随从穿上粗布衣,怀揣和氏璧,从小路逃走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确实担心眼睁睁地看着大王您欺负我们并且辜负赵王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作为赵国使者,肩负着监督秦国履行承诺,否则就完璧归赵的艰巨使命。
B.蔺相如郑重献上和氏璧,又得体地要回来,既符合外交礼仪又掌握了外交主动。
C.蔺相如指出和氏璧是天下共传的珍宝,迫使秦王暂时答应用十五座城邑来交换。
D.蔺相如暗中派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自己则做好向秦王陈辞并慷慨赴死的准备。
2024-07-23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