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古诗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816006

阅读《游褒禅山记》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1.《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写的著名游记,“唐宋八大家”中和他同是北宋文学家的有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     
A.韩愈B.柳宗元C.辛弃疾D.欧阳修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夫以近,则游者众。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3.下列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于是我发出长长的叹息。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C.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前进。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到了幽深昏暗让人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
4.对选文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作者先托借古人,意在表明自己所要说的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观察、深思、体悟所得。
B.作者以景喻理,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但这种境界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达到的。
C.“志”“力”“物”三者是辩证关系,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力”是最根本的。
D.这段文字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知识点】 杂记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游褒禅山记》,完成下面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实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不出,火
(2)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3)火尚足以
(4)其进愈难,而其愈奇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024-08-27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3)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4)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余方心动欲还       心惊B.至夜月明       通“暮”,傍晚
C.而之不详       记述D.余固笑而不       自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A.长子迈将赴饶德兴尉       余是以记
B.涵淡澎湃为此也             察之
C.噌,周景王之无射也       且勇不必死节
D.此世所以不传             唯求则非邦
3.下列对文中四处划线句子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1)郦道元认为它下面临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湖水撞击山石,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样。
B.(2)今天把钟磬放在水中,虽然大风大浪能发出这个声音,但石头发出的声音更响亮!
C.(3)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同苏迈坐小船来到石钟山的绝壁下面。
D.(4)又有一种声音,好像老人又咳又笑,从山谷中发出,有人说这是鹳鹤的声音。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C.所谓“古之人不余欺也”是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
D.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赤壁赋》(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是_______的《____》里的诗句。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B.山川相,郁乎苍苍(通“缭”,缭绕)
C.方其破荆州,江陵(下面)
D.驾一叶之扁舟(形容船小)
3.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渺沧海之一粟B.侣鱼虾而友麋鹿
C.西望夏口D.顺流而东也
4.下列各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何为其然也B.而又何羡乎
C.而今安在哉D.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024-08-07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