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古诗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975228

阅读《游褒禅山记》,完成下面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实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不出,火
(2)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3)火尚足以
(4)其进愈难,而其愈奇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知识点】 杂记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与余同             最终B.至夜月明       通“暮”,晚上
C.而察之             慢慢D.空中而多窍       中间是空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是(     
A.余是以记                    铿然有声者
B.涵淡澎湃而此也                    求也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C.而渔工水师虽知不能言             蟹六跪二螯
D.士大夫终不肯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如或知尔,则何
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
A.文王拘而演《周易》B.不吾知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C.所谓“古之人不余欺也”是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
D.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
2024-08-03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下列语句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尘泥渗漉,雨下注                                 泽:雨水
B.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洞然:明亮洞彻的样子
C.先是,庭中南北为一大                           通:贯通
D.某所,而母立于                                 兹:那里
2.下列各句加点词均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雨泽                           ②客逾庖而             ③先大母婢也,二世       ④余稍为修茸,使不
⑤前辟四窗,墙周庭       ⑥借书                    ⑦忧劳可以                           ⑧火尚足以
⑨以其性焉尔                    ⑩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A.①④⑤/②③/⑥⑧⑩/⑦⑨B.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⑩
C.①④⑤/②⑥⑧/③/⑦⑨/⑩D.①④⑩/②③⑤/⑥⑧/⑦⑨
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每到)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
B.偃仰啸歌,冥然兀坐——有时低下头或昂起头,长啸高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坐着。
C.其制稍异于前——它的格局稍微和以前不同。
D.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越过这家的厨房到那家去吃饭。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家后庭院内安置了许多小门;东家的狗向着西家叫,西家的狗向着东家叫,请客的时候,客人要越过厨房去吃饭,很不方便。
B.家中的老婆婆曾是作者去世的祖母的奴婢,她告诉作者,祖母曾拿一象笏给他,勉励他要努力学习。
C.作者的母亲在世时对子女关爱有加,她听到孩子的哭声,就关切地问寒问暖。
D.本文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作者的深情,可谓“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2024-07-28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游褒禅山记》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1.《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写的著名游记,“唐宋八大家”中和他同是北宋文学家的有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     
A.韩愈B.柳宗元C.辛弃疾D.欧阳修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夫以近,则游者众。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3.下列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于是我发出长长的叹息。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C.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前进。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到了幽深昏暗让人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
4.对选文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作者先托借古人,意在表明自己所要说的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观察、深思、体悟所得。
B.作者以景喻理,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但这种境界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达到的。
C.“志”“力”“物”三者是辩证关系,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力”是最根本的。
D.这段文字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2024-08-08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