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古诗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77210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问晏子曰:古之盛君,其行何如?

晏子对曰:于身而厚于民,于身而广于世:其处上也,足以明政行教,不以威天下;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欲;诛不避贵,赏不贱;不淫于乐,不遁于哀;尽智导民,而不伐焉,劳力岁事,而不责焉;为政尚相利,故下不以相害,行教尚相爱,故民不以相恶为名;刑罚于法,废罪顺于民。是以贤者处上而不华,不者处下而不怨,四海之内,社稷之中,粒食之民,一意同欲。若夫私家之政,生有遗教,此盛君之行也。公不图。

晏子曰:臣闻问道者更正,闻道者更容。今君税敛重,民心离;市买悖,故商旅绝;玩好充,故家货。积邪在于上,蓄怨藏于民,嗜欲备于侧,毁非满于国,而公不图。

公曰:善。于是令玩好不御,公市不豫,宫室不饰,业土不成,止役轻税,上下行之,而百姓相亲。

(选自《晏子春秋·卷三·内篇·篇十一》)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身而厚于民(B.不以养欲(shì
C.者处下而不怨(xiāoD.故家货dān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身而广于世             约:约束。
B.赏不             遗:遗漏。
C.刑罚于法             中:合乎。
D.民心离             故:故意。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明政行教”,“以”是介词,表示凭借。
B.“废罪顺民”,“于”是介词,引进“顺”的对象。
C.“是以贤者处上不华”,“而”是连词,表示意思的递进。
D.“粒食民”,“之”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助词“的”。
4.“为政尚相利,故下不以相害”这个复句的类型是(     
A.选择复句B.转折复句C.递进复句D.因果复句
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竭尽智慧引导民众,但不会在这事上夸耀。
B.尽量用智慧引导民众,而不是去讨伐他们。
C.竭尽智慧引导民众,也就不会去讨伐他们。
D.尽量用智慧引导民众,但不会去借此夸耀。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向晏子请教古代盛君的问题,是想知道自己怎么做才比较好。
B.晏子从多个角度告诉景公古代盛君的特点,希望能够影响到景公。
C.景公听了晏子的回答之后,虽然心里明白可是他没有做任何反应。
D.晏子不得已之下只好直接指出了国君的问题,景公这才明白过来。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鼎,字鼎臣,燕人。至元十七年,见裕宗于东宫,命入宿卫。二十五年,授织染杂造局总管府副总管,后积官至礼部尚书、宣徽副使。太德十一年,山东郡饥,诏鼎往赈之。朝廷议发米四万石,钞折米一万石,鼎谓同使者曰:民得钞,将何从易米同使者曰:朝议已定,恐不可复得。鼎曰:人命岂不重于米耶!言于朝,卒从所请。

至大元年,改正奉大夫、保定路总管。时皇太后欲幸五台,言者请开保定西五回岭,以取捷径。遣使即鼎,使视地形,计工费,鼎言:荒山斗入,人迹久绝,非乘舆所宜往。还报,太后喜,为寝其役。三年,召授资善大夫、同知中政院事。两浙财赋隶中政者巨万计,前往者率多取其赢,鼎治之,一无私焉。浙有两富豪,曰朱、张家,多贷与民钱其后两家诛没而券之已偿者亦入于官官唯验券征理民不能堪。鼎力为辨白,始获免。四年,京畿澧运使。

皇庆二年,特旨复佥宣征院事;四月,进资政大夫、崇祥院使。延祐三年卒,年五十有三。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蓟国公,谥孝敏。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郡饥,诏鼎往       赈之       诸:各个
B.遣使即鼎,使视地形             使:使臣
C.前往者多取其赢             率:大都
D.京畿澧运使             改:改授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多贷与民钱/其后两家诛没而券之/已偿者亦入于官/官唯验券征理/民不能堪
B.多贷与民钱/其后两家诛没/而券之已偿者/亦入于官/官唯验券征理/民不能堪
C.多贷与民钱/其后两家诛没而券之/已偿者亦入于官/官唯验券征理民/不能堪
D.多贷与民钱/其后两家诛没/而券之已偿者/亦入于官/官唯验券征理民/不能堪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吴鼎在山东救灾时,奏请朝廷改变赈灾方式,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B.皇太后想要去五台山,有人建议开山修路,吴鼎认为这样做不合适。
C.吴鼎任职中政院期间,廉洁自律,没有像有些官员一样谋取私利。
D.吴鼎为官正直敢言,处处维护百姓的利益,曾因此遭到免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得钞,将何从易米?
(2)还报,太后喜,为寝其役。
2024-08-23更新 | 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不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①章台:秦宫名。②案图:察看地图。③广成传:宾馆名。④缪公:即秦穆公。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指给……看
B.大王见臣列观                  列观:一般的宫殿
C.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辞谢:婉言拒绝
D.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遵守约定
2.为下列语句补充省略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王)议不欲予秦璧B.传之(于)美人
C.欲以(璧)击柱D.(秦王)卒廷见相如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秦国贪婪,倚仗它国力强大,想用空头许诺得到和氏璧
B.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何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整饰仪式表示敬意呀
C.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于是派他的随从穿上粗布衣,怀揣和氏璧,从小路逃走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确实担心眼睁睁地看着大王您欺负我们并且辜负赵王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作为赵国使者,肩负着监督秦国履行承诺,否则就完璧归赵的艰巨使命。
B.蔺相如郑重献上和氏璧,又得体地要回来,既符合外交礼仪又掌握了外交主动。
C.蔺相如指出和氏璧是天下共传的珍宝,迫使秦王暂时答应用十五座城邑来交换。
D.蔺相如暗中派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自己则做好向秦王陈辞并慷慨赴死的准备。
2024-07-23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对陈济生平事迹的描述,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学者形象。陈济自幼聪慧,读书过目成诵,且对书籍有极大的热情,甚至用家财购书。作为《永乐大典》的总裁,他表现出卓越的学术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生活中,他谨慎谦虚,戒酒自律,居住简朴,终日读书不辍。文章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了陈济的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塑造了一个勤勉好学、谦逊自律的典范形象。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济,字伯载,武进人。读书过目成诵。尝以父命如钱塘,家人赍货以从。比还,以其赀之半市书,口诵手钞。十余年,尽通经史百家之言。成祖诏修《永乐大典》,用大臣荐,以布衣召为都总裁,修撰曾棨等为之副。词臣纂修者,及太学儒生数千人,济与少师姚广孝等数人,发凡起例,区分钩考,秩然有法。执笔者有所疑,辄就济质问,应口辨析无滞。书成,授右赞善。谨慎无过,皇太子甚礼重之。凡稽古纂集之事,悉以属济。随事敷奏,多所裨益。五皇孙皆从受经。

【乙】济少有酒过,母戒之,终其身未尝至醉。弟洽为兵部尚书,事济如父。济深惧盛满,弥自谦抑。所居蓬户苇壁,裁蔽风雨,终日危坐,手不释卷。为文根据经史,不事葩藻。尝云:文贵如布帛菽粟,有益于世尔。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改)

【注】①赍()货:送货。②赀():同,钱财。③发凡起例:说明全书要旨,拟定编写体例。

1.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大臣荐——根据文意推断,“用”表示原因,相当于“因”。
B.词臣纂修者——联系上下文,“词臣”应该是和文学文化有关联的大臣。
C.事济如父——“事”为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此处意为“侍奉”。
D.终日危坐——与“危楼高百尺”的“危”相同,都是“高”的意思。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家人赍货                 布衣召为都总裁
B.尽通经史百家          皇太子甚礼重
C.以赀之半市书             身未尝至醉
D.执笔者有                 若属皆且为
3.下列对句子句式的判断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悉以属济——虽然有个典型的词“以”,但这句话不是状语后置句。
B.陈济,字伯载,武进人——判断句,意为“陈济字伯载,是武进人”。
C.授右赞善——“授”应该是“被授予”,所以整句话是被动句。
D.词臣纂修者——这是一个正常语序的句子,意为“词臣纂修的人”。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诵/手钞B.成祖/诏/修《永乐大典》
C.终日/危坐D.有益于/世尔
5.请根据【甲】【乙】材料,分析陈济的人物形象。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