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古诗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713243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去”的词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于是遂B.欲呼张良与俱
C.于是项伯复夜D.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四十里。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其怒,不敢献:       _________
(2)项王在鸿门下:       _________
(3)从郦山下,道芷阳行:       _________
(4)我至军中,公乃入:       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4.请写下出自选文的一个成语。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者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②上书③求赏者④络绎不绝⑤郑哗然⑥晋闻之⑦复攻之⑧郑危矣

(摘编自《左传》)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还——师,军队,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退秦师”的“师”意思不一样。
B.以口舌退师——退,使动用法,使……撤退。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师必退”的“退”意思不一样。
C.必侍之——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间至赵矣”的“间”用法一样。
D.目不交睫——从上下文推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夜间不睡觉。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终老亦未见                              还也
B.烛之武之兄文也                           敢上璧
C.万民幸也                                     二策
D.口舌还军秦晋                           勇气闻于诸侯
3.下列对文中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是一个判断句,可翻译为“佚之狐,郑国人,是佚之俅的儿子”。
B.“何功之有”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是“有何功”。
C.“窃以为当赏者”是省略句,“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
D.“村夫有拜于郑廷者”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可改为“有拜于郑廷之村夫”。
4.文中画线句子需要断五处,正确的是(     
未几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②上书③求赏者④络绎不绝⑤郑哗然⑥晋闻之⑦复攻之⑧郑危矣。
A.①⑤⑥⑦⑧B.①④⑤⑥⑦C.②⑤⑥⑦⑧D.①④⑥⑦⑧
5.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郑国转危为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郑国又从安定到危险的原因是_______
2024-07-17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袖所著文戚纶,纶器重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盲。谏章由阁门始得进而不赐对,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宗道风闻,多所论列,帝意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

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太后遽命辇后乘舆。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疾剧,帝临问,赐白金三千两。既卒,皇太后临奠之,兵部尚书。

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舅皆武人,颇宗道                           易:轻视,看不起
B.袖所著文戚纶                                     谒:谒见,拜见
C.宗道屡于帝前                                 折:打断,控败
D.以实言之                                           第:只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旧有的典章制度,也可以指成法、惯例。文中“遂为故事”使用的是后者。
B.七庙:天子的宗庙,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昭三穆。
C.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考试、接待外宾及官员俸禄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
D.赠:追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给已死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宗道肯于实干。任海盐县令时,县东南原来的河道,年久堵塞,宗道组织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
B.鲁宗道工作负责。任右正言时,多次进谏,以致皇上讨厌他说得太多。鲁宗道为自己辩解,并主动请辞。
C.鲁宗道敢于直言。反对在七庙中设立章献太后的牌位,又批评太后乘辇走在皇帝前面,章献太后都虚心接受并改正。
D.鲁宗道为人忠实。有一次陪故人去酒店饮酒时遇到皇上紧急传唤他,他将原因如实告诉了皇上。其后太后临朝,宗道得以重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
②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
2024-08-19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史称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生平善正、草书,宋祁称其笔力遒婉,今披阅遗迹,凝重沉郁,奇正相生,如锥画沙,直透纸背,觉忠义之气,犹勃勃楮墨间。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逾于球璧矣。

(选自《跋颜真卿墨迹后》)

【乙】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景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呜呼!自平原倡义,至此乃有以毕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

(选自《史林测义》)

【注】①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1.下列对加点词含义的推定,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其火骂逆——由“赴汤蹈火”可推定“赴”为“奔赴”之义。
B.朕重其人,益爱其——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推定“书”为“书信”之义。
C.不啻逾于璧矣——由“厥贡惟球、琳、琅玕”可推定“球”为“美玉”之义。
D.元载、杨炎、卢杞诸奸——由“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可推定“见……于”表示被动。
2.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不少懈其报国
A.觉忠义B.以宰相责李元平不能致命
C.至此乃有以毕公志矣D.古学者必有师
3.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B.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C.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D.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4.下列对两篇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充满忠义之气。
B.【乙】文中,反贼李希烈对颜真卿以死相胁,颜真卿依然大义凛然,气节不屈。
C.颜真卿为人守正有礼,但由于奸臣当道,他只能把正直的言论藏在心里。
D.颜真卿擅长楷书、草书,宋祁称赞他的书法“笔力遒婉”。
5.将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