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 题号:2371004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期,以社会学之眼看,正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前的中国社会,是一种典型的熟人社会。这一原创性的概念,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来的。他指出,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血缘组织和地缘组织的结合体,所以在乡土中国中,人们很少流动,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各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记忆里的乡土生活,安土重迁,落叶归根;把酒话桑麻,演绎着篱笆墙、女人和狗的故事。现在呢?农民在城市里挣扎,推土机轰隆到乡村,熟人社会井然有序的生活慢慢遭到瓦解,只有那些更为偏远地区的熟人印象,留守在人们的记忆里。

人们在感情上对熟人社会温情脉脉,留恋不舍,可是它的解体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所必须付出的成本——至少现代化程度较高国家的经验验证了这一点。熟人社会里,人们彼此熟悉,相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交换的不是利益而是人情;制度上的透明度很低,这极大地制约了作为现代化社会动力的商业、贸易、契约、法律等行为的发生,如费孝通所说,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体现出一种社会的进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在熟人社会中,不会产生现代化的许多必要元素。现代社会要处理和面对的,是来自四面八方、不同背景的陌生人的关系。因而,如何处理好与陌生人的关系,如何对待陌生人,不仅是个人际交往的私事,同时也体现出一个国家与社会的进步程度和文明水平。

1.下列对“熟人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熟人社会”这一概念的原创者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
B.“乡土中国”是“熟人社会”的一个典型代表。
C.随着社会的发展,“熟人社会”正在慢慢瓦解。
D.“熟人社会”与“乡土中国”在内涵上完全相同。
2.下列对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乡土社会中,人们往往缺乏流动性。
B.乡土社会中,人们完全被孤立了,老死不相往来。
C.乡土社会中,人们依恋乡土,固守乡土,生活闭塞。
D.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是(     
A.中国社会正处在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型期。
B.“熟人社会”制约了商业、贸易、契约、法律等行为的发生。
C.“陌生人社会”是只有利益交换,没有人情味的社会。
D.对“陌生人”的态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一种尺度。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朦胧之美

①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古人云: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据天文学家称,即使是满月——十五的月亮,其亮度也只相当于阳光的五十万分之一。

②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终年云雾缭绕,其险峻奇诡尽在半遮半掩之中,故有半入仙境半人间的飘渺意境。这种飘渺亦即朦胧。常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叫作浮想联翩。倘若有人走近去,实地考查一番,想那如仙似幻的景色必然减半,所得不过一片残山瘦水古树怪石而已。

③因为美感体验是非反思的、不自觉的,美感体验的关键是体验者与其对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而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明察秋毫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④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有一门课叫作行为科学,它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认为: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倘欲望完全被行为实现而满足了,欲望立即消失,产生索然之感,这时候就需要另一种新的欲望来发动新的行为。而朦胧总是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赏美心理永远不能完全满足,也就不会兴味索然。美感最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就产生临界点美感,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

⑤为满足人类这一固有的审美心理,作家为文则必须含蓄,状物抒情也必须蕴藉,即所谓意贵透彻,语忌直率。诚然,朦胧不是晦涩,不是让谁也看不懂,更不是一团漆黑。言以蔽之:朦胧使美感纯化,使美感丰厚,使美感不衰。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引用“马上看壮士,月下观美人”,是要说明不清晰而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B.第④段中,作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朦胧能使人产生强烈而持久的美感原因。
C.最后一段通过朦胧与晦涩的比较,使人们对朦胧美有全面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
D.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朦胧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只有朦胧才能使美感经久不衰。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欲望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B.人应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欲望
C.体会美感应凭直觉而不能仅凭反省D.欲望是万恶之源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横渠四句》,完成各题。

张载的四句话,我称之为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四句中的那四个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无论如何,从一般人的观点看,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很费解。其实,并不费解。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长如夜。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赏识。万古的月球,好像开了一盏明灯,这就不是长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况,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人所立之,是宇宙(所有格)心,不是宇宙(形容词)心。

第二句是为生民立命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儒家所谓,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儒家指出,不需要这个。人在宇宙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个人不能控制,那就顺其自然,而只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人的精神境界达到这样的高度,宗教对于他就失去作用了。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实,真能代替宗教的是哲学。

第三,四句都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事。对于禽兽,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也无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儒家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家也认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这就是所谓圣王。《庄子·天下》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个传统的说法欺骗人民。照他们的解释,不是圣人最宜于为王,而是为王者必定是圣人。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关统治者的事都称为。皇帝的名字称为圣讳,皇帝的命令称为圣旨,甚至于皇帝的身体也称为圣躬

欺骗终究是欺骗,没有人信以为真。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孟子起,就把政治分为两种:一种名为,一种名为。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服人。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用武力征服来建立和维持其统治的,这些都是霸。至于以德服人的,则还没有。宋明以来,道学和反道学的王霸之辩,其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此。

照我的了解,圣人之所以为圣,全在于他的最高精神境界。

中国哲学的传统认为最宜于为王的人是圣人,因为有圣人之德的人是大公无私的。程颢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程氏文集》卷二)大公无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只有圣人才最宜于为王。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真正意义。

(1)概述“横渠四句”的含义。
(2)文中画线句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3)从本文来看,中国古代修身的最高理想是什么?
2024-08-24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两段方案,完成下面小题。

①她在天文学家集会上的表演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与会者和着威廉斯的歌声一起尽情欢唱,并且跃上座椅翩翩起舞。威廉斯说:作为天文学家,你必须具有幻想和好奇心。其实何止是天文学家,不具有幻想和好奇心的人根本不可能成为有创意的科学家。有创意的科学家和优秀的艺术家具有相同的气质——反传统,求新求异。

②不仅物理学是美丽的,数学也是非常美丽的。早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艺术家就发现了人体的曲线美。现代派的雕塑家和画家以他们的作品表现了几何形体的视觉美,在毕加索晚期作品中频频出现的“怪异”人像——两个鼻子三只眼睛,等等,据说其灵感来自数学中超越现实三维空间的抽象高维空间。数学家以迭代在复数平面上产生的分形图案,其千变万化、奇幻迷离,使艺术家也叹为观止。

1.从第①自然段中找出,威廉斯眼中的科学家应有什么品质。
2.第②自然段主要论述了什么内容?论证时主要举了哪三件例证?
2024-04-01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