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古诗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 题号:23668556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以上文段出自_____(时代)的王安石的___________》(作品)。王安石字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之一。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无物以     
不随以       
其传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段末“此余之所得也”,作者的所得有哪些?(引用原文作答)
【知识点】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以上文段选自课文《______》,作者是_______,他与_____________并称“三苏”。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赢而不助五国也。
(2)牧以谗诛。
(3)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024-07-27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或师焉,或不焉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作《师说》以贻:
②不相师耻:
③师之不传也久矣道:
④余其能行古道嘉: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024-07-24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说马

或蓄马,庞且峻,雄而有力,鬣长蔽目不见物。尝游牧山中,群兽莫敢角。遇虎辄斗,斗辄终日,无胜负而退。见者告其主人,而誉其马之勇。主人曰:壮哉,马乎!然马不胜虎者,鬣蔽目也。去其鬣,马必胜矣。遂翦而去之。

明日,尾其马之所之。果遇虎。马见虎,颠而踬,未及三接,而马为虎所毙。主人惋惜而去。

道思其故而不得,归而告其父老。父老曰:而亦知夫天下事,成于勇,败于怯乎?始之所以敢于斗者,以目蔽,不知其为虎,故其气猛,猛故不惧。既而知其为虎,则神怯矣。怯故馁,馁故败。天下事,成于勇,而败于怯,比比然也,独马也哉!

【乙】

马蹄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①草饮水,翘足而陆②,此马之真性也。虽有羲台、路寝③,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④之,连之以羁馽⑤,编之以槽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⑥饰之患,而后有鞭策⑦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⑧,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选自《庄子·外篇·马蹄》,有删改)

【注】①龁():咬嚼。②陆:通),跳跃。③羲台、路寝:高台正室。④雒(luò):通,指用烙铁留下标记。⑤馽(zhí):马络头和绊马索。⑥橛(jué):马口所衔之木,今用铁制,谓马口铁。⑦策:马鞭用皮制成叫鞭,用竹制成就叫。⑧埴(zhí):粘土。

1.下列对加点词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马为虎所毙—由“吾属今为之虏矣”可推定“为”是“被”之义。
B.道思其故而不得—由“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可推定“道”为“道路”之义。
C.或蓄马—由“或师焉,或不焉”可推定“或”为“有人”之义。
D.未及三接—由“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可推定“接”为“交锋”之义。
2.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亦知夫天下事②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B.①尾其马之所②然且世世称
C.①既而知其为虎,神怯矣②于其身也,耻师焉
D.①编之槽栈②臣神遇而不以目视
3.下列对文中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之死者十二三矣”如改成“马者,死之十二三矣”就是典型的判断句。
B.“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如改成“此者,亦治天下者之过也”就是带有典型标志的判断句。
C.“尾其马之所之”是省略句,补充省略的内容,应该是“(主人)尾其马之所之”。
D.“壮哉,马乎!”是典型的谓语前置句。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①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②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天下事,成于勇,而败于怯,比比然也,独马也哉!

③天下的事,成功于勇气,而失败于胆怯的,到处都是,不单单只是马啊!
④天下的事,成功于勇气,而失败于胆怯的,然而比较起来,孤独的马也是这样啊!
A.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④
5.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所阐述的道理。
2024-07-31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