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议论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4008459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

爱的回音壁

毕淑敏

①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只有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②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能否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③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

④孩子们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⑤我震住了。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⑥可是,你怎样让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就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从小就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⑦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爱就是照料这个简单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⑧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⑨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迫不及待地倾注了所有的爱,劈头盖脸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

⑩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⑪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一个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

⑫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明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子,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翘翘辫女孩说。

⑭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歌里唱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戴着,见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⑯我大大地惊诧了。惊诧于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更感动他们谈论时神情的郑重和结论的斩钉截铁。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自己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的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他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爱是一面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折射着,回响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付出的爱被隆重地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⑰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的孩子,就这样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⑱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小开始为你和周围的人献爱心。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一种本领,需要磨炼,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才会举步如飞。

⑲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孩子渐渐长大,才能成为一个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也爱自然的青年。

(选自《毕淑敏散文》第一辑)

1.对文章第⑬、⑭、⑮段中三个孩子的回答,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孩子渴望大人给他们懂得爱、付出爱、感受爱的机会。
B.成人应接受并珍藏孩子的爱意,注重并强调爱的价值,孩子就会感觉到深深的爱意。
C.孩子们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了,不懂得什么才是爱。
D.成人要有意识地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让孩子有爱的支出,感到自己是被他人需要的。
2.结合全文来看,以下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溺爱下难以成才,成人不要给孩子爱。
B.爱与被爱是统一的,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就会强烈地感受到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C.成人应在生活中尽早培养孩子的爱心,并持之以恒,反复训练。
D.爱是一面宽阔光滑的回音壁,孩子在爱中领略被爱,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爱”。
3.作者在第⑦段中说“这个简单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结合文意说说句中的“误区”具体指什么?
【知识点】 议论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

简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那时候我们往往步履匆匆,瞻前顾后不知在忙着什么。

世上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蝗虫的,有预报瘟疫的,有预报地震的。没有人预报幸福。其实幸福和世界万物一样,有它的征兆。

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你不要总希冀轰轰烈烈的幸福,它多半只是悄悄地扑面而来。你也不要企图把水龙头拧得更大,使幸福很快地流失。而需静静地以平和之心,体验幸福的真谛。

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红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像一粒粒缀在旧绸子上的红宝石,在凄凉中愈发熠熠夺目。

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机遇、友情、成功、团圆……

它们都酷似幸福,但它们并不等同于幸福。幸福会借了它们的衣裙,袅袅婷婷而来,走得近了,揭去帏幔,才发觉它有钢铁般的内核。幸福有时会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如果把人生的苦难和幸福分置天平两端,苦难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但指针一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

1.下列关于“幸福是什么”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B.幸福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C.幸福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
D.幸福是和金钱息息相关的。
2.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
B.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红色的光芒。
C.它披着本色的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
D.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
3.下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福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
B.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多半是悄悄地扑面而来。
C.幸福有时会很短暂,但它有生命的黄金。
D.机遇、友情、成功、团圆……它们都等同于幸福。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面语段出自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呼吁人们在不断提醒灾难的时候不要忘记提醒幸福。
B.上面语段思路清晰流畅,以议论为主,叙议结合,情理相依,属于蕴含哲理又饱含情感的抒情散文。
C.上面语段文笔细致,语言清丽,尤其是运用大量的修辞方法,使说理深刻而形象,生动而富有魅力。
D.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从日常生活的诸多现象入手,告诉人们平凡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幸福,要珍幸福。
2024-08-28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1.课文选自__________,前两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安土重迁: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下列语句。
(1)虾米皮熬白菜,嘿!
(2)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4.结合全文,给“胡同文化”下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
2023-12-15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妖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山区的红土和绿竹,本来并不很协调,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我以往的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西洋画中也有表现风雨的题材,但西洋画中是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西方风景画之独立始于印象派,印象派发源于阳光,画家们投靠阳光,说光就是画面的主人,因之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甚至说都不是色彩;而中西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的色彩感,追求亮、艳、丽、华、鲜……多半是从派生出来的。

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数十年来,有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

1.以上文段出自的《_____》。文中画横线的诗句出自唐朝诗人_______的《_____》。
2.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     ) 仿(     )(     )(     )
3.第①段引用“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第②段中,对于“湿”,作者既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试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说明。(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作者的独特感悟:
传统文化的渊源:
5.结合第③段,用自己的话写出西洋画家和作者对阴雨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6.第④段中,作者说“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
2024-07-24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