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44843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②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③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④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⑤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⑥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⑦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1.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列举了几种人的不同表现,形象地写出他们对待外国文化的不同态度,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待外国文化的观点。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类型表现态度
孱头(1)不敢接受外国文化
(2)勃然大怒,放一把火杀光(3)
废物(4)全盘地接受外国文化
拿来主义占有,挑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反语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B.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C.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D.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3.第⑤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简洁、明了、准确地阐述了“拿来主义”的内涵。
B.本段中“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三个词为并列关系,先后顺序完全没有关系。
C.“运用脑髓”的意思指思考,需要啥要先拿定主意。
D.“放出眼光”指分辨好坏,认真挑选:“自己来拿”是说有目的地动手。
4.文章没有用到的论证方法是(     
A.数字论证B.比喻论证C.对比论证D.类比论证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一批文化新业态应运而生。这些新业态成为文化产业中最富活跃度和成长性的力量之一,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也深刻改变着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推动着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国家统计局对全国7.1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简称文化企业)及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简称文化新业态行业)进行了调查统计。

1 20222023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情况   2 2023年一季度文化新业态部分行业小类营业收入增速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2022年及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据)

材料二

沉浸式展览、沉浸式演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方位调动观众感官;在音乐、绘画、设计及视频制作平台上,人工智能创作成为一种新型内容生产模式;活跃在文化娱乐领域的虚拟主播、虚拟歌手、虚拟导游,改变着人们的欣赏习惯和交互体验;不需要任何高端处理器和显卡就可以畅玩的云游戏,受关注度持续攀升的数字藏品……蓬勃发展的文化新业态种类丰富,特色各异,但都呈现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为动力的基本特征。

数字技术是催生文化新业态的主要动力,但文化新业态仍需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数字技术只有和优质文化内容相结合,才能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实践来看,文化新业态能否为市场所接受,关键在于内容的质量和魅力。

培育文化新业态,企业是产业主体,也是创新主体,要发掘企业内生动力,为发展文化新业态培育丰厚土壤。与此同时,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重视数字内容版权保护,通过不断完善版权体系,调动文化企业和创作者的积极性。

(摘编自祁述裕《文化新业态前景可期》)

材料三

沉浸式文化业态的关键是沉浸式交互体验。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内容创意的深度融合,这一新业态营造独特氛围与情境,让人们参与其中,获得高价值体验经历。当前,数字沉浸应用到文化旅游诸多领域,是数字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形态,也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方向。

凭借数字技术,一些沉浸式展演或逼真模拟现实,或创建全新虚拟世界,让观众在声光影电中获得超越现实的真切体验。在一场名为“‘纹’以载道的故宫数字文物展中,360度环幕展示故宫院藏国宝,高精度立体呈现纹样细节与器物全貌,5.3米高的裸眼3D文物让观众体验在实物展中无法获取的细节震撼。在一款名为《中国园林之旅》的VR(虚拟现实)游戏中,用户通过佩戴专业头盔,进入融自然、建筑、工艺、书画艺术于一体的古典园林中,仰观俯视、远眺近览,充分感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之美,踏入中华传统文化的诗意之境。

除了代入感,交互性是沉浸式业态另一大突出优势。许多展览现场,都可以通过实时响应用户的动作、声音和其他传感器数据,给予用户更加即时的互动体验。

研究发现,数字沉浸凭借强烈的视听冲击,充分激发人们的感受力,进而通过生动、丰富、情感化的体验,帮助用户形成情感记忆;也可以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帮助用户形成空间记忆;还可以通过互动环节,帮助用户形成交互记忆;根据用户具体兴趣、需求和偏好,提供不同体验,帮助其形成个性化记忆。高质量的数字沉浸展演,通过参与的互动性、过程的愉悦性和内容的文化性,带给观众高品质的精神享受。

数字沉浸带来的独特体验是由许多突破性技术支撑的。在数字沉浸背后,许多令人惊叹的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和演变,推动数字沉浸体验越来越逼真、细腻,同时推动更广泛的应用场景的出现。

数字沉浸作为提升受众体验的有力手段,不仅应用于文旅产品,还可用于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推动城市更新。例如,上海的石库门、长沙的文和友等地方特色街区,通过数字沉浸还原历史场景,营造独特城市韵味与烟火气息,不仅成为城市名片,更形成地域文化IP。未来,数字技术助推下的沉浸式业态将进一步成为城市空间的活力地带、文化传承的创新载体。

(摘编自宋洋洋《数字技术应用带动文化产品提质升级》)

1.对材料一中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2年第四季度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最快。
B.2023年一季度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总收入相比上一季度有所下降。
C.2022年一季度以来,文化新业态行业占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比重逐年稳步上升。
D.2023年一季度文化新业态部分行业小类营业收入增速前三为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互联网搜索服务和数字出版。
2.下列关于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业态彻底改变了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是目前文化产业中最富活跃度和生长性的力量。
B.新业态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能通过参与的互动性、过程的愉悦性和内容的文化性,给观众带去高品质的精神享受。
C.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内容创意尝试融合,并应用到文化旅游领域,是数字文化生活的主要形态。
D.数字沉浸能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打造城市名片,推动城市更新,助推沉浸式业态成为文化传承的创新载体。
3.根据材料内容,以下属于具有“数字沉浸”特点的文化业态的一项是(     
A.“智游龙门石窟”的智慧导览小程序中设置了“龙门故事”和“诗歌龙门”等模块。
B.在博物馆,佩戴专业设备进入“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与宋人一起喝茶聊天,坐船赏景。
C.根据热门剧集打造《长安十二时辰》实体街区,游客可挑选剧本,换装进行角色扮演。
D.对莫高窟外形、洞内雕塑和壁画等实物进行数字采集和加工,永久保存于数字空间。
4.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如何培育文化新业态,40字以内。
5.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以下展览成功的原因。

天趣画境——齐白石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中,参观者不仅能欣赏到齐白石画作的数字复刻,亲见齐白石视角下的草木鸣虫和他在画室中的挥毫点染,还可以走入经由数字技术复原的齐白石书房,在画案上通过智能绘画触屏桌泼墨书写,留下自己的作品……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朗读者》:来自品质 不冷缘于情怀

让中国文化得到认可,我要走也没有什么遗憾了。这是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在《朗读者》舞台上的一句话。

他的话很朴实,但也十分厚重,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传播文化的价值。讲好中国故事,履行时代使命,这也是《朗读者》的社会意义所在。《朗读者》总导演刘欣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道。

文学+朗读 传承优秀文化

你有多久没朗读了?《朗读者》制作人兼主持人董卿的一句话,带出了一个人一段文的情感故事。定位于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的《朗读者》,首播后便刷爆了各大社交平台。每周六、日晚分别在央视一套和央视三套黄金档播出,不喧闹、不炒作的节目风格也被业界称为一股清流

《朗读者》有多火爆?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微博话题CCTV朗读者阅读量破7亿,当前已有50多篇微信文章阅读量10万+,豆瓣评分最高达9.5分。

a 取得的成绩,在《朗读者》另一位总导演田梅看来,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在于董卿当时想要做《朗读者》是凭借电视人20多年的经验,感觉是时候该出一档文化类节目,并没有想到会引领文化潮流。而必然性在于当下观众和当前电视业急需一档有文化价值的节目来滋润心田,《朗读者》出现得刚刚好。田梅说,节目通过朗读表达嘉宾情感、传承传统文化,让嘉宾和观众能够从文字中汲取精神力量。 b

c 我们希望通过节目为百姓打造一个情感表达的殿堂,通过朗读的形式为平凡者发声。正如刘欣所说,《朗读者》的节目形态是对无声文字的视听化呈现,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唤醒人们通过朗读这一传统方式来感知文学之美,让朗读重新回归生活。 d

当前节目已经播出5期了,每期节目都集中选取一个主题,无论是第一期的遇见、第二期的陪伴,还是第三期的选择、第四期的礼物和第五期的第一次,都通过嘉宾朗读文化经典来传递情感、传承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最让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干春松记忆深刻的朗读者是许渊冲。他不仅翻译了《牡丹亭》,还把《诗经》《楚辞》《宋词》等翻译成英语和法语,将许多中国古代的典籍以一种十分优美的方式呈现在世界面前。同时,他也积极介绍西方的经典作品给中国的读者。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回归有着重要意义。

人物+故事 传递情感温度

在采访中,田梅多次强调《朗读者》的定位是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节目每期以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我们希望,通过嘉宾对文学经典的朗读,向观众传递出一种情感温度

《朗读者》采取了访谈+朗读的形式。在刘欣看来,真情实感是《朗读者》要传递的价值,只有聊开了,嘉宾的心才能打开,观众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嘉宾朗读的真情实感。嘉宾们通过朗读,讲述自己人生故事的同时,也向观众传达出人生态度。

濮存昕在朗读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之前,与观众分享了荣国威医生帮助他扔掉了拐杖、让他重拾自信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了永不放弃、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世界小姐张梓琳用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读给自己10个月大的女儿,也向观众传达了什么才是对孩子正确的爱;作家麦家朗读了他给儿子写的一封信,寄托了满满的父爱……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明星们,节目还邀请了素人带着自己的故事来到舞台。其中,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诠释着他们相濡以沫的浪漫情感;毕业于耶鲁大学却选择到农村扶贫的秦玥飞将《泥泞》献给广袤大地;妇产科医生蒋励通过朗读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向观众传递了人道、友爱、互助与奉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田梅说,朗读是最能传达情感的,《朗读者》便是让文学中的情感成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同样,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再军看来,《朗读者》就是通过传播文字,把人与人之间的人情至理都充分地表达出来,是一种很真实的、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东西。

在《朗读者》中,每期根据特定主题,嘉宾通过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等,以舞台视觉语言辅助呈现,让观众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学的力量,引发全民共鸣,来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情感之美。刘欣说道。

线上+线下 掀起朗读热潮

相较于娱乐类节目,文化节目确实有一定的准入门槛。但董卿及团队希望把《朗读者》打造成一档高而不冷的优秀文化节目。是来自文学品质,而不冷靠的则是情怀,用真挚的情感让文化更加平易近人,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凝心聚力。

《朗读者》倡导朗读经典美文、传递中国文化的节目理念不仅体现在节目中,还在线下展开了推广。

据田梅介绍,为了引领更多人参与阅读,节目陆续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西安等地设立了朗读亭,希望让普通市民同样有机会进行朗读。实践证明,节目组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朗读亭每到一地,来到朗读亭诉说心底故事的朗读者都络绎不绝,有些观众排队9小时,只为朗读3分钟。

李再军说:人们通过阅读文字,可以了解历史、社会生活、增长知识,‘朗读亭’将会使很多人重新拾起朗读的习惯。

节目本身的热度也迅速带动周边,除了在节目中朗读的嘉宾成功登上微博热搜外,嘉宾朗读的作品也都进入了各大搜索排行榜。

可以说,《朗读者》的播出已然掀起了全民朗读热潮,在多媒体时代,让大家重拾朗读习惯,重新找回对纸质书籍的喜爱,复古的方式引领着文化的新时尚。‘朗读亭’将在更多城市设立,进一步把‘无声的文字,有声的倾诉’这一朗读理念,以时尚多元的形式传递给更多人,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刘欣说道。

1.将“《朗读者》作为一档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综艺频道黄金时段联合播出的文化节目,本身便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放回原文,最恰当的位置是(     
A.a处B.b处C.c 处D.d处
2.下列对“朗读者”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朗读者》开播以来,引发全民共鸣,深受观众好评,掀起了全民朗读的热潮。
B.节目陆续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福州、西安等地设立了“朗读亭”,让普通市民有机会朗读。
C.《朗读者》激发了全民参与的积极性,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朗读盛宴”。
D.朗读嘉宾有明星,也有“素人”,在朗读中,通过传播文字,把人与人之间的人情至理都充分地表达出来。
3.依据全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朗读者》之所以火爆,说明当下观众和当前电视业急需一档有文化价值的节目来滋润心田。
B.大多数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感受到了嘉宾朗读文学经典,向观众传递出一种温度情感。
C.无声文字的视听化呈现,唤醒人们重新审视朗读这一传统方式,让朗读重新回归生活,也是节目形态一大特点。
D.“传递情感温度,掀起朗读热潮”是《朗读者》大获成功的主要因素。
4.文中说,“讲好中国故事,履行时代使命,这也是《朗读者》的社会意义所在”。请结合全文,具体说说“《朗读者》的社会意义”对当今人们生活的引领或激励作用。
5.一般来说,每期节目都集中选取一个主题,如“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等。请借用开播至今的节目中的任一主题,选取相关的文学经典,并结合自身的理解和体验,针对自我或他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遭遇,加以激励或劝勉,字数50-70字。
2024-04-29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发展的和合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应该可以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即城市发展的和合之美。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最早出现在《国语•郑语》,其意主要为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即天地与我为一

从生态文明发展的角度,城市发展的和合之美,就是指人、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城市之美,而在于城市为生活于其中的人提供了可以安放身心的归宿之地。这是城市持续发展的精神之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早已从计划经济社会走向市场经济社会,由此带来的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的深刻裂变就是从熟悉的乡土社会转变成为陌生人社会。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使社会公众的社会角色从身份转向契约、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伴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大和社会群体的分化,中国开始进入陌生人社会

这一深刻社会关系变化以及由此而来的情感体验,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人与城市的关系。从生态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人与城市的关系,可以说,城市是人的精神的物质载体,人是城市涵养的活的灵魂。离开了人对城市的精神归宿,城市就只能成为漂泊者的精神孤岛。因此,城市的发展必须有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从顶层设计、制度创设和城市管理等各个方面着力改善,营造心泰身宁的城市大美之处。

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中国推进城镇化,其目的是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镇化进程中牵涉其中的是千千万万即将离开土地的农民。如果城镇化带来的只是简单的住宅迁移和劳作方式转变,而对现实和未来的生活没有长远的保障和持续发展,那么,这样的城镇化将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要避免和解决城镇化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城里城外的对话,以达成社会共识,完善社会政策。这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要求,又是培育城市和合之美的社会基石。

(选自薛小荣《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制度与环境》,有删改)

1.下列有关“城市发展的‘和合’之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发展的“和合”之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它可以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
B.“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所在,“和合”一词最早表述出现在《国语•郑语》,含义主要是“天地与我为一”。
C.从生态文明发展的角度,在城市发展上可体现出的“和合”之美,指的是人、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D.城市之美是城市持续发展的源头,美在城市为生活于其中的人提供可以安放身心的归宿之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重新审视人与城市的关系,我们才能应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及其带来的情感体验。
B.从生态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城市是人的物质的精神载体,人也是城市涵养的活的灵魂。
C.以人为本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离开了人的精神归宿,城市只能是漂泊者的精神孤岛。
D.只有从顶层设计、制度创设和城市管理等各方面着力改善,才能营造城市的大美之处。
3.对该文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B.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C.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D.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政府着力通过住宅迁移和劳作方式的转变,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
B.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社会走向市场经济社会,由此带来的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的深刻裂变就是从熟悉的乡土社会转变成为陌生人社会。
C.社会流动的加大和社会群体的分化,引起了中国从熟悉的乡土社会转变成为陌生人社会的深刻变化。
D.如果“城里”与“城外”对话,达成了社会共识,完善社会政策,或可避免城镇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