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抒情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 题号:23643129
下面的文章是赵文英的《说荷》,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着的荷。

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初绽的音符,挟着荷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唯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在风雨冰雪的洗礼中,在百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而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作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人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灵魂光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亭亭玉立在作者华美、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扣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选自《读写导航》,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有改动)

1.文章第一段描写荷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章第四段到第七段描绘了荷跟风雨冰雪的顽强抗争。联系上下文看,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3.第八段最后说,在古代文人的诗章中,荷尽展君子的襟怀,至今还在“轻轻扣动着红尘人的心扉”。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4.第九段说,楚楚动人的荷,能使人“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这“生命的真谛”是什么?
【知识点】 抒情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的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   )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扛得到的,这秋蝉的( ) ,在北平可和蟋蛙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阵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     (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     )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     )、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1.以上文段出自散文名篇______,作者是______代著名作家______,其代表作______是短篇小说集。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混混               平平仄
3.从下列词语中选出恰当的词填入文中括号处。
稀稀落落     疏疏落落     嘶叫     鸣叫     浓厚     浓烈     严厉     严肃
4.“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儿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从______觉、_____觉和触觉上写出了故都之秋______的特点。
5.选文通过对北平秋景的描绘,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画面优美,感情浓烈。五种平常景物:清晨静观,_______,秋蝉残鸣,___________,呈并列结构。作者若没对故都北平的挚爱,也不会写出这样行云流水般的文字。
6.选文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7.划线段落主要采用什么手法来写?写秋蝉“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意图是什么?
2024-05-11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过万重山漫想》,完成各题

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①有清谈者,②有酣睡者,③有摇头者,④有叹气者,⑤有彷徨者,⑥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1.对文段中加序号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谈者”指那些对世事不闻不问的人。
B.“酣睡者”指那些安于现状,不求开拓探险的人。
C.“摇头者”“叹气者”“哭泣者”都是指那些失败过的人。
D.“彷徨者”指那些对探险开拓观望的人。
2.这一段话,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这句话应是(     ) 
A.历史的脚步停不住。B.行程艰难,但历史还是照样向前。
C.历史前进中有些无脊梁的人。D.历史在前进中有曲折。
2024-06-25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本一:

天青色等烟雨

付秀宏

在这个轻寒的冬天,天青色像一个郁郁寡欢的女子,但眼眸中还满是期待。那首《青花瓷》曾款款唱道: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虽然每一段青春都会苍老,但哪个女子不希望记忆里的他,一直都是光泽似锦般地等着她。

握着青花瓷的茶盏,之中有轻暖,宝物之光泰然自若,听着冬夜初雪的声音,想着天青色这种最珍贵的釉色,要等雨过天晴后才能出现,突然有一种明月碎在舟桨上又复归的感觉。不用想寒星与东山,疏影中的圆月似有歌声飘来,蝙蝠像穿夜影衣的使者在音符之上潜行,有了心底的初心之爱,就有满满的暖。

天穹下,百影、千灯、萧萧之声不是落叶,而是我行走的足音,我在寒冷中有时会高吟一章诗。于是,在浅笑安然里握一管墨笔,在素色流年里写上一句天青色,何先生望着笔墨看来看去,连声叫好。何先生和我是邻居,已认识好几个年头。

何先生是性情中人,在一小片地上种了玉田青大白菜。晚风吹过,已包心的大白菜并没有多少动静,只是外缘青绿的叶子内敛地卷着。玉田青的正面与反面的颜色是不一样的,正面是一般的绿色,而反面是深邃的绿色。有一次,我对何先生说:和你住在一起,真是饱眼福了。

何先生听后,非常高兴,说:天青色是一种感觉,等烟雨只是缘分。在玉田青’这个俗物里,能看出很不俗的气质呢。回去后,我欣然写了何处天青色,君心即家园送给他,他得之奉若至宝。

最爱看雪后的晴空,天青如碧,青透无比。微小的雪粒,掠过寒澈的空气,掠过人的鼻翼,万物肃静,广袤的天际铺展而去,周围像静寂的海,天青色就趴在心灵的隧道口。你如果从来没有真正感觉过这种宁静,那么就像我一样,从雪后的天青色里,用眼睛和耳朵去领受。闭上眼,那种天青色好像是平躺着的,又是耸立的,更是飞动的。

我想,此时南方可能还没有降雪,即使有雪也是小雨夹雪。这桩清冽的供享,不一定得到。但南方树木葱茏,却另有一番洞天,深圳一位江姓朋友,喜欢在雨过之后、空气清新如水的日子,去河涌下茂盛的小叶榕树下流连散步,天与树的颜色惊人的相似,随着薄雾升起,便真有天青色等烟雨的韵味了,翠色连绵如云,缀着露水的树叶重叠密匝,因重力作用,枝叶微微下垂着……

天青色等烟雨,是心底的颜色与大自然颜色的心心相握,并不是真的等雨来,那是可遇不可求的缘分。据说,烧制天青色这种瓷器,开炉那一刻需等待烟雨蒙蒙的天气,如此温度与湿度契合后,才能铸就浑然天成的天青色。一个字,在被动、无奈的背景之下,又交织着爱与相遇,很奇妙。是呀,没有人,哪里会有下一个与之相遇呢?

何处天青色,君心即家园。我和邻居何先生之间发生的那些故事,充满了相知与和味的情趣,于是才会有那幅书法的产生。这好像是出来的,又好像不全是,但首要是懂对方才行。依稀记得几年前某个冬日雪后,我说:我,在森林公园。何先生在微信上回:你等我。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哪怕头发上有丝丝吹雪,我在等你。

但是,青色不因为就热闹了,它总跟沉默联系在一起。有时,青色是沾染忧愁的,像一个女人的脸上都是眼泪,却没有任何狼狈相。那青色发亮的眼泪,搅得人心痛的样子。慢慢洗淡,慢慢回味,缘来缘去,落地成花。所有天青色的遇见,都会在时光深处、生命深处、情感深处。青云、青烟、青荇、青瓦、青箬笠,仿佛只要与青一配上,就无端地有了诗情,有了意境,有了内涵。

宋徽宗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他曾梦到自己行走在苍茫天地之间,一道闪电伴随响雷照亮了瞳仁。瞬间大雨倾盆,宋徽宗慌忙寻找躲雨的地方。可还没待他找到,却又雨收云散,天空放晴。这时,天与地交汇处,一抹天青色渐渐显露出来。那青色温润如玉,明亮但不刺眼,如水般——滴进了宋徽宗的心里。醒来后的宋徽宗,对那一抹青色念念不忘,于是下旨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汝窑的天青色才得以问世。

炊烟袅袅千万里,唯美却弥漫着忧愁伤感。但经过岁月磨洗,清瞳自成青黛。与周遭相容并蓄,宝光升起之时,也一定受过了书香晕染,那里面映着李清照、映着苏轼,也映着晓风残月的洗练,你的脸庞,透着外物相融的亲切。为什么你轻轻地唱着歌,因为你懂生活、懂岁月,有烟有雨,才可能衍生天青色。

(摘编自《人民周刊》2021年第3期)

文本二:

散文写作是行走和心灵相互印证的一种方式,没有行走元素的散文作品,会让人感到有些缥缈;相反,山水风景的在场、生活元素的在场和历史人物的在场则别有一番天地,非常值得尊重,但这并不是说,它就是散文的内核。如果没有联想和镜像,这样的散文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因而一位散文家——他真诚行走之外,更需崇尚内在的质地为关节装上翅膀,从而发掘散文家独特的直觉、心弦和肃然,这才是散文大家的艺术真谛所在。

(摘编自付秀宏《散文在行走中壮丽》)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青花瓷》歌词,歌词中关涉的具有千年历史的“青花瓷”,是全文情思展开的起点。
B.文中的“你”,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亦可理解为一个抒情对象,抑或是潜隐于青花瓷中的一种文化。
C.“天青色就趴在心灵的隧道口”中的“趴”字运用比拟修辞,生动地表现了天青色虚无不可求的特征。
D.作者发掘独特的直觉,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实践了文贵“质地”的主张,文章灵动飘逸,意蕴悠长。
2.“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一句颇有韵味,请加以赏析。
3.结合文本二,概括文本一营造的三重“叙事空间”,并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2024-05-11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