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6030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礼记》中有一句颇有点辩证法精神的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对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来说,这个规律是有启发性的。比如一首乐曲,光是一股劲儿的快,一股劲儿的紧,从头到尾都是最强音,那就显得很单调,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在《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支曲子,开始有大弦嘈嘈如急雨的一段,接着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一段,后来又有银瓶乍破水浆迸的一段,这倒是很合乎一张一弛的规律的,我相信,弹奏起来一定很优美动听,可惜我们谁都没有听到过。

一幅画,也是如此。布景成局,全凭有疏有密;有浓有淡,相间相成,方能错落有致。只密不疏,则必嫌迫塞。只疏不密,必嫌(   )。只浓不淡,则嫌(   )。只淡不浓,则嫌(   )。(1)虽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难免各有所偏,(2)一个作品总有一个作品的基调,(3)或以强烈见长,(4)或以柔和取胜,(5)但单打一的旋律和笔墨终究是容易使人感到单调的。

推而广之,写小说,写戏剧,甚至写评论文章,亦无不如此。假如小说中段段都是高潮,那么,高潮就反而不突出了;戏剧中场场都是密锣紧鼓,让观众的神经拉得像弓弦一般紧,就反而使人家不大想看下去了;文章中句句都加上着重点;主要的论点就反而不明确了。比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一回,写到林冲发现陆虞候来暗害他,特地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准备跟他拼个死活,可是作者在这里不肯急转直下,却又回过头来。写上林冲去看管草料场,在大雪中出门买酒吃那一段比较轻松的笔墨,然后再转向高潮。我看,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浪墨,没有它们穿插在其中,就显不出一张一弛、一起一伏的妙用了。弛,正是为了张;伏,正是为了起。

有些同志不大懂得一张一弛、相间相成的道理,常常主张把作品中、文章中一些乍看起来似乎与主线主题并无直接关联,而其实与主线主题颇有些内在联系的所谓闻笔浪墨大笔勾销。他们这样做,似乎是为了艺术的完整性,实际上倒往往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把绿叶全部去掉,只剩下一朵光秃秃的牡丹花,那还有什么好看呢?

一张一弛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作品的艺术结构,似乎也可以适用于艺术家和作家的创作过程。古人说,画家作画,有时候需要解衣磅礴,有凌厉一切之雄,有时候又需要揎袖摩挲,有动不遗矩之妙(见《芥舟学画编》)。这话说得有道理。艺术创作,自然是极度紧张的劳动。不过,作者在精神上却不宜弄得过分紧张,太紧张,反而会失常态,疑是疑非,患得患失,产生不出好作品来。杜甫云: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这是真正懂得创作甘苦的经验之谈。有时候,稍为一下,倒是会对创作有好处的。

1.在第二自然段的空格中分别填上作者的姓名和诗句。
《琵琶行》的作者是_____
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
银瓶乍破水浆迸,_____
2.填入第三自然段的空格中最合适的词语是(     
A.繁缛 空松 单薄B.单薄 繁缛 空松
C.空松 繁缛 单薄D.空松 单薄 繁缛
3.第三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是一个多重复句,第一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1)/(2)(3)(4)(5)B.(1)(2)(3)/(4)(5)
C.(1)(2)/(3)(4)(5)D.(1)(2)(3)(4)/(5)
4.第四自然段在论证过程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这是为了论证______的观点。
5.第五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了“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这句话,“牡丹”比喻______,“绿叶”比喻_______。(用文中词语回答)
6.全文从文艺作品的(     )和文学艺术家的(     )两个角度论证了文艺创作的规律。
7.本文最恰当的题目是(     
A.起与伏B.张与弛
C.艺术结构与艺术创作D.辩证法与文学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质,中国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可见,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关于文中“大国气质”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B.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
C.只要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就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D.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行为方式。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是(     
A.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连续的历史传统,存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可见,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C.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主要因素。
D.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3.下列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D.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2024-09-01更新 | 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1)有位哲学家说过:晶体由于格式有余而缺乏韵味,烟雾因其过于混沌而趣情__________。科学,长期以来被认为与艺术这种文化的混沌__________。但是,20世纪大科学的发展,使科学与艺术愈来愈统一起来,正像晶体与混沌在凝聚态物理学基础上统一起来一样。

(2)不管他们自己意识到没有,文学艺术家们实际上在做着一种理想的社会实验,实施着一种特殊的社会仿真技术。他们用文学艺术的方式,把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事物同构起来,从而通过信息反馈的方法,驱使现实生活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移动。这种行为模式,同物理学家用橡皮膜上小球的运动模拟电磁场中电子的轨迹,同军事家用电子计算机网路模拟战争的场面,同化学家用温度、压力的变化迫使化学反应向着同构方向移动,同工程师用仿生学的技术建造现代化的大楼等等,在认识上,都是一样的。

(3)文艺活动和科学活动都是人类认识大自然(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有机过程。不同的是,文艺现象偏重于感性,科学现象侧重于理性;文艺现象偏重于表现,科学现象侧重于内涵;文艺现象偏重于形象,科学现象侧重于抽象;文艺现象善于用生活原型说话,科学现象善于用生活逻辑论证;文艺现象常常把平凡的事件表现得生动、活泼、多变,而科学现象则往往把复杂的故事描述得单调、冰冷、静寂。一句话,文艺现象是非模式化的科学现象,科学现象是模式化的艺术现象。

(4)报告文学与特写最讲究真实性,因而也最无模式可言,但是,只要进入小说领域,生活便加入作家的思想,开始了文艺的模式化进程。如果说通俗小说仅仅包含了普通生活的逻辑的话,那么,哲理小说则以时代精神,把生活凝固在理想的模式中去。有人说,小说是哲学对文艺的渗透,诗歌是数学对文艺的渗透。这话是有道理的。最自由的诗歌,也要讲究音韵。最格律的诗词,几乎可以用布尔代数写出通项公式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对文艺的入侵,人们简直可用模式识别的方法,判断一个小说家的特征文风,就像侦探家用指纹来判断犯人的罪行一样。可见,最无模式的文学艺术,亦开始了自身的进化模式。

(5)相反,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亦在向艺术化方向发展。现代模糊数学的出现,就是典型例子。本来,科学最讲究精确性与模式化,但是,最近十几年人们发现,最讲精确的电子计算机,在透过模糊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方面,远远不如一个婴儿。因为婴儿在识别母亲的时候,绝不会因为母亲一夜间脸上长一个粉刺,而拒绝吃奶。但是,最高级的计算机系统,竟然会把长了粉刺的母亲,判断成不是原来的母亲。原因在于它太精确了,精确到了由于一点微小差异就忽视质的规定性!所以,当代科学技术愈来愈减少模式化程度而带上艺术性。谁越能凭经验选择隶属函数,谁就越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这就像一个作家,谁愈具有生活积累,谁就越能把时代精神表现得更加科学一样。

1.第(1)段的两横线上,应依次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A.皆有     风马牛不相及B.皆无     格格不入
C.皆备     异曲同工D.无穷     如出一辙
2.第(2)段的内容主要在于说明(     
A.文学艺术家是在做“社会实验”,实施特殊的“社会仿真技术”。
B.文学艺术家的行为模式与科学家的行为模式相同。
C.文学艺术家与科学家认识一致,行为模式相同。
D.文学艺术家的行为模式与科学家的行为模式在认识上都是一样的。
3.第(3)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文艺活动与科学活动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B.文艺活动与科学活动的不同之点
C.文艺现象与科学现象的区别
D.文艺现象与科学现象的区别和联系
4.根据文章内容,适合作本文标题的是(     
A.科学与艺术应该统一B.科学与艺术的相互转化
C.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渗透D.科学中的文艺现象
2024-07-27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富有的是精神

①一个人成就有大小,水平有高低,决定这一切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学习。学习是不能偷巧的,一靠积累,二靠思考,综合起来,才有了创造。但是第一步是积累。积累,说白了,就是抓紧时间读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让自己的大脑活跃起来。用前人的经验来充实自己,先学习前人,而后发展前人,而后才有自己的发现和创造。

②但无论怎么说,首先是学习,抓紧一切的时间学习。我的经验是,不要抱怨,更不要拒绝老师提供的那一串长长的书单,那里边有的道理,你们现在并不理解,但是要接受它,按照那个参考书目或必读书目,一本一本地读,古今中外都读,分门别类地读。有的书要反复读,细读;有的书可以走马观花,快读;但是一定要读,这叫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③此外,要学好语言。不仅本国语言要学好,外国语也要学好。那种认为中文系学生不必学好外语的观念,是一种短见,是很浅薄的。现在国门开放,不是闭关锁国的时代了,中国要了解世界,世界也要了解中国,要靠语言这座桥梁。除了外国语,还有本国语。现代汉语要掌握好,写文章要用语法,不要写错别字,文字要漂亮。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好古代汉语。中文系学生不会直接阅读古文,是耻辱。不要读《白话史记》或《论语今译》之类的书。不是那些书不好,而是中文系学生应当掌握好古汉语,直接和庄子和李白用他们当年的语言对话。还有,也许已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范围了,但是我还要讲,那就是中文系学生应当学毛笔字,还要识别繁体字。以上所说,对别人可能是苛求,而对中文系学生而言,则是必要的和起码的。

④因为文学是你们的专业,所以我还要谈谈文学。在我的心目中,文学是非常神圣的。我们讲敬业,就是要对文学怀有敬畏之心。文学,有人说起源于劳动,有人说起源于游戏。在文学的功能中,是有游戏的成分,有让人愉快让人轻松的作用。但文学从根本上说不能等同于游戏,因此,我们不能游戏文学。

⑤文学中的优秀部分,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人类崇高精神的诗化。文学是一种让人变得高雅、变得充实、变得聪明、变得有情趣的精神产品。我们学习文学,是要把文学当作事业去创造、去发展、去发扬光大,而不是把它当作手中的玩物。我讲这些话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感于当前文学的某种缺陷和某种失落。

(1)对第④段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学和游戏的内容不一样,我们开发不出游戏文学。
B.文学和游戏的形式不一样,我们不能创作游戏文学。
C.文学从根本上说还不是游戏,游戏绝不能取代文学。
D.文学是崇高的事业,我们不能把它当作手中的玩物。

(2)对选文第③段段落结构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以上三种都不对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提出一个人的成就和水平,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学习。学习包括积累和思考,但第一步是积累。
B.第②段用一个“但”字做转折,既连接了上文,又说明了无论怎样发现和创造,其前提条件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即大量阅读和思考。
C.选文是谢冕教授在迎新会上所作的演讲,作为一位老北大人和长者,他对北大新入学的学生寄予了无限希望,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新生的关爱之情。
D.谢冕作为学者,虽然面对的是北大新生,但他演讲的语言并不艰涩,而是朴实无华,不加雕饰,充满着鼓动、号召的力量。
2024-08-27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