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2785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媒体是网络时代的突出表现,其来源有两大类:一类是迁移到网络上的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一类是伴随网络而生的各种新媒体,如网络新闻、电子公告牌系统(BBS)、博客、____________等。网络具有全媒体性质,人类以往制造的所有信息呈现方式几乎都可以进入互联网。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

其一,语言交际的技术性越来越强。人类现在的交际更多地依托计算机、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传统的人与人的交际模式的范围正在快速缩小,新兴的人—机—人交际模式正发展为主要交际模式。社会需要拥有【甲】及相关的【乙】,还需要发展与之相关的【丙】。

其二,过好虚拟和现实两个空间的语言生活。网络不仅产生了网络媒体,促生了人—机—人的交际模式,而且还为人类在现实空间之外建造了一个虚拟空间。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使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产品,如网页浏览、键盘输入、电子邮件、PPT制作等,写字的机会渐少,键盘打字、触屏写字及屏幕阅读逐渐成为新习惯。而网络新媒体的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也会影响到人类的语言使用习惯,且需要更高的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在互联网+的今天,中国网民数量已超过7亿,这使虚拟空间的虚拟性极大减弱,虚实两个空间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形成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新特点。

其三,安善处理好信息边缘化问题。网络时代最大的不公平是信息获取的不公平,最大的危机是被信息边缘化。要关注农村、西部、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发展以及离退休老人、家庭如女等较少上网、较少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国家不仅要保障公民的信息权利,加强公民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消弭信息鸿沟,而且还要努力发展网络,以保证国家不被国际互联网边缘化

互联网时代是人类语言技术、语言生活发展的历史制高点。回首中国媒介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印刷术虽是中国发明的,但是在使用印刷术带来的成果方面,中国并不是最大的受益者。有声媒体在中国发展相对滞后,一直在跨越式地追赶,并且中国今日的网络技术及网络的应用已经有了巨大进步。20168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已达6.5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当此关头,应____________,为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中国能够领跑在第一方阵奠定坚实基础。

1.请在第一段横线处填写三种以上伴随网络而生的新媒体。
2.将下列内容按恰当的顺序分别填在第二段【甲【乙】【丙】处。
①语言产业和语言职业
②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体系
③处理声波、光波、电波的语言技术、语言物理产品
【甲】处应该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处应该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处应该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四段所说的“信息边缘化”问题包含哪几方面?
4.请结合文段内容,在第五段横线处为中国互联网发展提出儿点建议。(两点以上即可)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②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的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获得一定的认识。为了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来看看。下面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篇的头上一段: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④把这一段用现代话来说一遍,就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别。不能光看字形。光看字形,现代不用的字只有四个:昳、曰、孰、吾。可是联系字的意义和用法来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12个字:八、我、能、城、国、不、客、从、来、坐、谈、问。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大致说来,有三种情形。

(选自吕叔湘《语言的演变》)

1.选文中最能准确概括文章中心观点的句子是(     
A.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B.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获得一定的认识。
C.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D.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2.根据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语言的演变不仅有地域的差异,也有时代的差异。
B.通过研究古代的文字记录可以获得对古代语言的一定认识。
C.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最大的差别体现在语音和语法方面。
D.古代典籍记录的文字必须以语言为基础,但有些离语言是比较远的。
3.联系全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属于学术普及类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侧重于通过分析事实来阐释观点、说明道理。
B.语言的演变问题学术性很强,全文用大量的专业术语,层次清晰地展示了语言演变的情况。
C.因为语言的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现象,所以作者综合运用了分类、举例、比较和引用等多种方法,力求把这个复杂的问题阐释清楚。
D.本文语言表达准确,举例用词精确,观点表达严密。
4.作者在第一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中的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本文,分析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选文中作者以《战国策》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为例,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古代文献浩如烟海,作者为何独举这一段为例?试进行说明。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刘禹锡现存的诗作中,我们不仅可以洞见一位辅时济世、澄清天下却又命途多舛、历尽坎坷的时代精英的独特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而且可以觅得一位富于艺术探索的热情与才略,力图独出机杼、别开生面的诗坛名家的审美趣尚和创作趋向。

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刘禹锡是唐代杰出的朴素辩证唯物论者,唯其如此,他的诗歌表现为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已知的豪迈和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的亢奋,以及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豪迈的情调、壮阔的境界、雄奇的想象和刚健的语言,共同构成了刘禹锡诗豪健雄奇的艺术风格。

对题材领域的拓展和发掘、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这三个方面体现了刘禹锡的诗歌成就及主要贡献。他所致力描绘的农业劳动场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几乎未曾涉笔;他对巴蜀风情与风俗的描绘与展示,也是其他唐代诗人笔下罕及的;他不仅在咏史与咏怀的结合上效法左思,而且继杜甫之后,将咏史诗导向怀古”“述古”“览古”“咏怀古迹的方向,从历史胜迹和地方风物起笔来评论史事、抒发感慨,因而其取材更为广泛。同时,他还常常借古人之针砭,刺现实之痼疾;征前代之兴亡,示不远之殷鉴。这样,他对题材的发掘,也就较前人更深一层。他不仅扩大了咏物的范围,而且强化了咏物诗的叙事功能,创造出咏物寓言诗的新形式。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为历代作家递相沿袭的传统主题,如悲秋主题、伤春主题、叹老主题、嗟卑主题、别离主题、相思主题等等。刘禹锡在表现传统主题时,虽然依循其既有的思维定式及情感指向,作顺向的引申与推阐,却力图深化其情感内涵,强化其思想力度,从而使之达到新的更高的层次。更能见出诗人艺术独创性的,还有他对传统主题所作的种种既出人意表又令人振奋的反拨,故意违逆传统主题既定的情感指向与思想趋归,力图从相反的方向对其偏颇之处有所匡补或拨正,显示出作者前无古人的胸襟气魄和迥异于流俗的卓越识见。它突出地表现为:一反悲秋主题,不畏衰节,唱出意气豪迈的秋歌;一反嗟卑主题,不惧播迁,唱出正气凛然的壮歌;一反叹老主题,不服老迈,唱出朝气蓬勃的暮歌。

刘禹锡在诗中树立了一个正道直行、守志有恒、自强不息的人格典范,给后代的文人以莫大的激励与鞭策。

(选自《刘禹锡诗选评》,作者肖瑞峰,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中“刘禹锡诗歌”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从刘禹锡现存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洞见这一时代精英的独特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
B.刘禹锡诗作中,体现了他的热情与才略以及别开生面的诗坛名家的审美趣尚和创作趋向。
C.刘禹锡对诗歌的传统主题方面进行了深化与反拨,比如他的诗中所表现的对四川巴蜀地区风情与风俗的描绘与展示,在唐代其他诗人的诗中就很少被写到。
D.豪迈的情调、壮阔的境界、雄奇的想象和刚健的语言,共同构成了刘禹锡诗豪迈的风格。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是(     
A.从刘禹锡的现存诗歌中,可以看出他是我国唐代一位能够独出机杼、别开生面的诗坛大家。
B.刘禹锡有种朴素辩证唯物思想,所以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豪迈、亢奋以及昂扬的精神风貌。
C.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是刘禹锡诗歌最主要的成就及贡献。
D.刘禹锡的诗歌,反“嗟卑”主题,不惧“播迁”,不服“老迈”,唱出了朝气蓬勃的暮歌。
3.下列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刘禹锡诗歌的风格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B.文章基于对刘禹锡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的分析体认,指出了其诗的成就和价值。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来论述刘禹锡诗歌的艺术独创性,也表现了诗人的胸襟气魄。
D.文章论证了刘禹锡诗歌的成就及主要贡献,又指出了他本人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职业教育铸造更多的大国工匠

近日,一组数据让职业教育话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根据教育部长袁贵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做的报告,我国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9年超过95%,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连续3年超过90%。从就业率来看,职校生已经成为比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加抢手的热门人才。

职业教育的发展,体现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化水平。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社会也逐渐扭转了读职校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这既为广大蓝领赢得更多尊严,同时也验证了职业教育的一般发展规律,那就是:职业教育要推动劳动者自身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不断产生,也将为建设制造业强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座。

也要看到,职业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领域的软肋。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傲慢与偏见还普遍存在。寒假期间,浙江海盐某中学向学生群发短信,提醒不要和职高生混。这虽然是个案,但也反映出社会观念的滞后和少数教育者的偏见。职业教育要想找到自己的蓝海,需要通过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接轨,与市场需求结合。在黑板上耕田”“在课本上开机器,职业教育这朵野百合就不会有春天;只有站在田埂上、守在机床旁、蹲在车间里,紧贴结构调整、密切服务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精准对接社会发展用工需求,才能为职业教育赢得应有尊重。

在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的今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更加精准。春节过后,广州某制衣厂日工资400元招工遭受冷遇;福建泉州某工艺品公司月薪4000元并包住宿,也鲜有人问津:与此同时,四川成都不少火锅厨师却过剩了。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折射出我国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也在拷问职业教育的精准性。尤其在今年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不能缺位。通过创新农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式,促进下岗工人走进职业教育课堂等方式,有助于培厚人力资本的土壤,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和产业实践的精准结合。

打造职教升级版,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也是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同样是其他国家正在采取的做法。比如,去年,日本文部省决定关停一些院校文科专业,侧重培养实用型人才,就是这一趋势的反映。2014年,我国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正是为了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人才和技术竞争优势。为了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适应机器换人催生的人才需求,各地已开始迅速部署。如浙江绍兴职业技术学校推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沈阳中德新松职业教育集团并购了有百年历史的德国陶特洛夫职业培训学院等等。顶层设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当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环环相扣,高质量技术人才输送的途径就会更加畅通。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关乎国计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相信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这朵野百合,一定会开遍原野,让更多的大国工匠,为更高更强的中国制造筑基。

1.下列对文题“让职业教育铸造更多‘大国工匠’”中“大国工匠”的理解,准确的是(     
A.我国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B.站在田埂上、守在机床旁、蹲在车间里的工匠。
C.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
D.职业教育人才发展模式。
2.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浙江海盐某中学“不要和职高生混”的群发短信反映出社会观念的滞后和教育者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普遍存在。
B.职业教育只有“在黑板上耕田”“在课本上开机器”,精准对接社会发展用工需求,才能赢得应有尊重。
C.春节过后,广州某制衣厂日工资400元招工受冷遇,而四川成都不少“火锅厨师”却过剩的现象,折射出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性的不足。
D.只有让职业教育这朵“野百合花”开遍原野,有更多的“大国工匠”产生,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才能深入推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面不属于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问题的一项是(     
A.进一步转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职业教育理念,通过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步转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
B.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广大“蓝领”赢得了更多尊严。
C.通过改革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接轨,与市场需求结合,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精准性,才能为之赢得应有尊重。
D.打造“职教升级版”,使职业教育发展满足国际人才竞争、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自身发展的用人需求。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