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217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刘禹锡现存的诗作中,我们不仅可以洞见一位辅时济世、澄清天下却又命途多舛、历尽坎坷的时代精英的独特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而且可以觅得一位富于艺术探索的热情与才略,力图独出机杼、别开生面的诗坛名家的审美趣尚和创作趋向。

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刘禹锡是唐代杰出的朴素辩证唯物论者,唯其如此,他的诗歌表现为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已知的豪迈和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的亢奋,以及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豪迈的情调、壮阔的境界、雄奇的想象和刚健的语言,共同构成了刘禹锡诗豪健雄奇的艺术风格。

对题材领域的拓展和发掘、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这三个方面体现了刘禹锡的诗歌成就及主要贡献。他所致力描绘的农业劳动场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几乎未曾涉笔;他对巴蜀风情与风俗的描绘与展示,也是其他唐代诗人笔下罕及的;他不仅在咏史与咏怀的结合上效法左思,而且继杜甫之后,将咏史诗导向怀古”“述古”“览古”“咏怀古迹的方向,从历史胜迹和地方风物起笔来评论史事、抒发感慨,因而其取材更为广泛。同时,他还常常借古人之针砭,刺现实之痼疾;征前代之兴亡,示不远之殷鉴。这样,他对题材的发掘,也就较前人更深一层。他不仅扩大了咏物的范围,而且强化了咏物诗的叙事功能,创造出咏物寓言诗的新形式。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为历代作家递相沿袭的传统主题,如悲秋主题、伤春主题、叹老主题、嗟卑主题、别离主题、相思主题等等。刘禹锡在表现传统主题时,虽然依循其既有的思维定式及情感指向,作顺向的引申与推阐,却力图深化其情感内涵,强化其思想力度,从而使之达到新的更高的层次。更能见出诗人艺术独创性的,还有他对传统主题所作的种种既出人意表又令人振奋的反拨,故意违逆传统主题既定的情感指向与思想趋归,力图从相反的方向对其偏颇之处有所匡补或拨正,显示出作者前无古人的胸襟气魄和迥异于流俗的卓越识见。它突出地表现为:一反悲秋主题,不畏衰节,唱出意气豪迈的秋歌;一反嗟卑主题,不惧播迁,唱出正气凛然的壮歌;一反叹老主题,不服老迈,唱出朝气蓬勃的暮歌。

刘禹锡在诗中树立了一个正道直行、守志有恒、自强不息的人格典范,给后代的文人以莫大的激励与鞭策。

(选自《刘禹锡诗选评》,作者肖瑞峰,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中“刘禹锡诗歌”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从刘禹锡现存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洞见这一时代精英的独特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
B.刘禹锡诗作中,体现了他的热情与才略以及别开生面的诗坛名家的审美趣尚和创作趋向。
C.刘禹锡对诗歌的传统主题方面进行了深化与反拨,比如他的诗中所表现的对四川巴蜀地区风情与风俗的描绘与展示,在唐代其他诗人的诗中就很少被写到。
D.豪迈的情调、壮阔的境界、雄奇的想象和刚健的语言,共同构成了刘禹锡诗豪迈的风格。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是(     
A.从刘禹锡的现存诗歌中,可以看出他是我国唐代一位能够独出机杼、别开生面的诗坛大家。
B.刘禹锡有种朴素辩证唯物思想,所以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豪迈、亢奋以及昂扬的精神风貌。
C.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是刘禹锡诗歌最主要的成就及贡献。
D.刘禹锡的诗歌,反“嗟卑”主题,不惧“播迁”,不服“老迈”,唱出了朝气蓬勃的暮歌。
3.下列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刘禹锡诗歌的风格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B.文章基于对刘禹锡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的分析体认,指出了其诗的成就和价值。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来论述刘禹锡诗歌的艺术独创性,也表现了诗人的胸襟气魄。
D.文章论证了刘禹锡诗歌的成就及主要贡献,又指出了他本人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字。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一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种地是其最普通的谋生方式,他们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生活上囿于土地,因此离不开土地,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和隔膜,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村落为单位,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是礼俗社会;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是法理社会。
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D.“乌鸦反哺,羊羔跪乳。”
4.论证有论证的艺术,论证要让人信服,就要有思路、讲方法、善表达。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下面的文章选自汪曾祺的《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语言都是继承了前人,在前人语言的基础上演变、脱化出来的。很难找到一种语言,是前人完全没有讲过的。那样就会成为一种很奇怪的,别人无法懂得的语言。古人说无一字无来历,是有道理的,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

……

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古人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有道理的。

国内有一位评论家评论我的作品,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我想任何人的语言都是这样。每句话都是警句,那是会叫人受不了的。语言不是一句一句写出来,在一起的。语言不能像盖房子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那样就会成为堆砌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说单看一个一个的字,并不怎么好看,但是字的各部分,字与字之间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中国人写字讲究行气。语言是处处相通,有内在联系的。语言像树,枝干树叶,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它是的。

(选自《汪曾祺文集•文论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认可古人“无一字无来历”的说法,并借此引出“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的观点。
B.包世臣采用拟人手法评价王羲之的字。
C.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学语言现状的忧思。
D.作者认为文学艺术和书法艺术有共通之处。
2.请简要分析“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这句话的内涵。
3.作者认为优秀的文学语言应当具有哪些特点?
4.本文的作者汪曾祺是中国著名作家,你知道他在小说创作领域有哪些成就吗?
2024-06-10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叶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了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1.关于引用苏轼《惠山烹小龙团》的用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选用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味。B.语言的习惯性联想的流弊。
C.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D.阐述善于运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2.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字的联想意义有不确定性,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对某字的联想不同。
B.文学的文字不靠直指意义而必须用联想的意义来表现,诗尤如此。
C.联想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难用,因为它是游离的、个性化的。
D.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在于作者善于充分使用字的联想意义以创造独特的境界。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解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对阅读和写作都有极重要的价值。
B.选文以“烟”为例说明字的联想意义难用,会让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C.科学的文字需要精确,但这并不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运用比喻手法,使诗意变得丰富。
4.选文在阐述问题过程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因果论证
B.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C.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比喻论证
D.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比喻论证             因果论证
5.下列诗句中,使用“烟”直指的意义的是(     
A.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B.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C.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D.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2024-08-13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