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5902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

一带一路建设借用丝绸之路这一历史资源,与沿线各国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它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形态。海行靠舟,陆运需车。语言,即思想之舟舆,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语言如何铺路?怎样搭桥?

既达意又表情。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首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时,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五通。实现五通,当然需要语言互通。首先,政策要用语言表述。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与措施,并使相关政策、法律、规划、措施为民所知所用,环环都需语言交流。其次,设施联通更需语言连通。语言之路不通畅,其他方面也难以通畅。再次,五通之中,民心相通看似最,但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为命运共同体,实现利益互惠、责任共担,民心相通更为根本。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用英语等作为通用语,但这种通用语只能达意,难以表情;只能通事,难以通心。欲表情、通心,需用本区域各国各族人民最乐意使用的语言。粗略统计,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国家的国语或国家通用语有近50种,再算上这一区域民族或部族语言,重要者不下200种。这50种或者200种语言,乃是表情、通心之语,应当列入一带一路语言规划的项目单中。

既看得明白又看着顺眼。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互利共赢,表现在语言理念上就是提倡平等互惠。在各种概念的中外翻译中,应尊重各种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特别要注意能让更多的人看得明白、看着顺眼,注意词语使用得体。比如汉语推广”“过剩产能输出等,都未必是合适的用语,因为这些词语要么含有不平等的话外之音,要么是用中国眼光看世界,容易引起误读。此外,有人把一带一路分为新起点”“真正起点”“黄金段”“核心区”“中心线”“支点国家等,特别是国内一些地区正在抢占制高点。如此截路分等是否合适,值得仔细斟酌。

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与互联网+使语言的作用急遽放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重视语言规划。第一,研究一带一路语言状况。摸清底数、列出清单、组织调研,建立语言数据库。第二,注重培养语言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学习不断升温,公民外语水平大有提高。但学习的语种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大语种上。第三,了解相关国家的语言政策及语言使用习惯。语言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使用习惯是重要文化习惯。第四,充分利用语言技术。当下人类的语言交际多数伴随着语言产品,得助于语言技术,比如智能手机、短信微信、电子邮件、PPT、翻译软件等。第五,做好社会语言服务工作。语言服务,需要政府与民间双手推动、更多依靠民间力量,需要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双腿行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建设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源,与曾创造多彩文明形态的沿线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关系,打造互利共赢的共同体。
B.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首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提出“五通”,其中就有语言互通。“语言互通”才能更好建设“一带一路”。
C.“一带一路”建设尽管可以用英语等大语种作为通用语,但更需使用本区域的近50种甚至不下200种的能够表情、通心之语。
D.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念,表现在语言理念上就是提倡平等互惠,使用得体的词语让更多人看得明白,看着顺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实现“五通”,无论是政策互通,还是设施联通,都需要发挥语言在沟通方面所起的桥梁作用。
B.在“五通”中,民心相通看似最“软”,其实是个根本因素,而真正能够促进民心相通的通用语不能只是达意,还要表情。
C.要实现语言上的平等互惠,应尊重各种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注意词语使用得当,对一些含有不平等话外音的词语要少用、慎用。
D.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与“互联网+”使语言的作用急遽放大的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该充分重视语言规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带一路”的语言建设中,要想既看得明白又看着顺眼,最好制定有关术语使用与翻译原则,拟定不建议使用词表或忌讳词表。
B.由于外语学习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大语种上,能使用“一带一路”建设中“表情、通心”语言的人才十分缺乏,需要加大培养力度。
C.语言政策、语言使用习惯可谓“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基础。对此,应研究并出版相关书刊,以便遵守语言政策,尊重语言习惯。
D.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语言的桥梁作用,应充分利用语言技术,政府和民间双手推动,更多依靠民间力量,做好语言服务工作。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事隔一年以后,1965年春天,兰考县几十个贫农代表和干部,专程来到焦裕禄的坟前。贫农们一看见焦裕禄的坟墓,就仿佛看见了他们的县委书记,看见了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那个人。

一年前,他还在兰考,同贫下中农一起,日夜奔波在抗灾斗争的前线。人们怎么会忘记,在那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党的温暖走进了贫农的柴门;在那洪水暴发的日子,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察看水情。是他高举着毛泽东思想的红灯,照亮了兰考人民自力更生的道路;是他带领兰考人民扭转了兰考的局势,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是他喊出了锁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中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啊!谁能够想到,像他这样一个充满着革命活力的人,竟会在兰考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离开了兰考的大地。

人们一个个含着泪站在他的坟前,一位老贫农泣不成声地说出了36万兰考人的心声:

我们的好书记,你是为俺兰考人民,硬给活活地累死的呀,困难的时候你为俺贫农操心,跟着俺们受罪,现在,俺们好过了,全兰考翻身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

这是兰考人民对自己亲人、自己战友的痛悼,也是兰考人民对一个为他们的利益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的最高嘉奖。

焦裕禄去世后的这一年,兰考县的全体党员,全体人民,用眼泪和汗水灌溉了兰考大地,三年前焦裕禄倡导制订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已经变成了现实,兰考,这个豫东历史上缺粮的县份,1965年粮食已经初步自给了。全县2574个生产队,除300来个队是棉花、油料产区外,其余的都陆续自给,许多队还有了自己的储备粮。1965年,兰考县连续旱了68天,从1964年冬天到1965年春天,刮了72次大风,却没有发生风沙打死庄稼的灾害,19万亩沙区的千百条林带开始把风沙锁住了。这一年秋天,连续下了384毫米暴雨,全县也没有一个大队受灾。

焦裕禄生前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由36万兰考人民在兰考大地上集体完成了。这是一篇令人展颜欢笑的文章,是一篇闪烁着毛泽东思想光辉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兰考人民笑那起伏的沙丘贴了膏药,扎了针,笑那滔滔洪水乖乖地归了河道,笑那连茅草都不长的老碱窝开始出现了碧绿的庄稼,笑那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压在人们头上的大自然的暴君,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不能再任意摆布人们的命运了。

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带给兰考人民的毛泽东思想的红灯,愈来愈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奋勇前进,兰考灾区面貌的改变,还只是兰考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开始,在这场伟大的向大自然进军的斗争中,他们不仅要彻底摘掉灾区的帽子,而且决心不断革命,把大部分农田逐步改造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建设社会主义新兰考。

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党的好儿子!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和贫下中农革命英雄的代表。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选自穆青   冯健   周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焦裕禄生前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指的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篇文章也是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焦裕禄对新兰考美好未来的预见。
B.焦裕禄同志去世一年后,兰考县几十个贫农代表和干部,专程来到他的坟前,其中一位老贫农泣不成声地说出了36万兰考人民的心声。
C.这是一篇人物通讯,通篇运用第三人称“他”,客观真实地记录了焦裕禄奋斗的一生,更好地表达出对焦裕禄精神的热切赞美和颂扬,增强了感染力。
D.截至1965年,兰考县19万亩沙区的千百条林带开始把风沙锁住了,这一年秋天,即使连续下了384毫米暴雨,全县也没有一个大队受灾。
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全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6段,通过运用大量日期和数据,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B.选文第7段,通过运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兰考人民战胜灾害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C.从全文来看,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表达方式灵活又多样,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抒情、描写和议论。
D.文中的材料都是围绕焦裕禄的精神、品格精心选取的,这是贯穿全文的红线,在结构上则是按时间顺序前后衔接。
3.结合文章所叙述的几件事情,概括焦裕禄精神的内涵。
4.“他没有死,他还活着”,有哪几层含义?
2024-08-14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受丑闻影响,瑞典文学院决定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创设至今首次因非战争原因取消颁发。

瑞典文学院官网发布的信息显示,原委员会中的18位院士将有7人被替换,新的委员会组成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瑞典文学院对于度过信任危机以及重树公信力的决心。

尽管诺贝尔文学奖已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文学奖,但瑞典文学院对该奖项授予人的选择却常招致强烈的批评。许多获奖的作家都陷入了默默无闻的境地,而其他被陪审团拒绝的作家的作品却仍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该奖已被广泛视为一个政治奖项——一个文学伪装的和平奖,评委们对不同政治品味的作家抱有偏见。截至2016年,113名获奖者中有16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该学院经常被指责偏向于欧洲,特别是瑞典的作家。有人指出,尽管诺贝尔文学奖意义重大,而且往往盖过其他奖项,但它不是衡量文学成就的唯一标准

(摘编自《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将同时评选出两位得主》)

材料二:

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191010日下午,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发生了自1901年以来最大的变化,负责候选人预选的评选委员会增加了5名外部专家,这5名专家在评选过程中都拥有发言权和投票权。

据悉,自诺贝尔文学奖颁布以来,瑞典文学院有8次宣布:保留奖项,分别在1915年、1919年、1925年、1926年、1927年、1936年、1949年和2018年。其中有6次是推迟至第二年颁奖,推迟的原因都是因为战争或没有合适的候选人。

(摘编自李玫忆等《2018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

材料三:

近日,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等自然科学类奖项陆续揭晓,引发了公众对诺贝尔奖一年一度的关注。

诺贝尔奖自然科学类奖项的设立旨在表彰某一领域最重要的成就,100多年来,诺贝尔奖见证了人类改变世界、改变自身生存和生活状况的努力探索,是对致力科学事业之人的最高奖赏之一。从获奖结果中,国人可以看到中国在不少领域仍然存在差距。看到差距与不足,有利于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科研环境,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取得更大进步。

不过,也应看到,70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从一个很低的起点,由弱到强、持续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诺贝尔奖数量的多寡其实很难反映当前我国科学发展现状和总体科技实力。一方面,诺贝尔奖的评选具有较强时滞效应,不少奖励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难以反映当下的研究突破。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皮布尔斯是大爆炸宇宙学的奠基人之一,自1970年以来,就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领先的理论宇宙学家之一,但迟至今年才获奖。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科学家们获得和平稳定的科研环境不过几十年,近几十年来取得了不少诺贝尔奖级成果,何时获奖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国庆前夕,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奖章颁发,共有11位科学家入选受表彰,这些科学家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其实就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侧面。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妄自菲薄的理由,我们有足够的底气,以水到渠定成的淡然心态看待诺贝尔奖得失。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诺贝尔奖引关注》)

材料四:

我们不仅要对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进行宣传和科普,更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无数获奖者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将享受科学当作追求,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探求、勇气、耐心等科学家精神,尤其珍贵。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胸怀世界,又心系祖国: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涵。

这几天,中国作家残雪也因为在预测赔率榜上名列前茅而广受关注。毫无疑问,一位中国作家若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总是令人感到欣喜。不过,残雪本人的回应也说得很明白:(有些)国内的朋友太重视这个奖了,这只是一个奖。

没错,这只是一个奖。虽然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应该得到承认,但它并不是反映当前各国科学和文化最高水平的唯一指标。……中国人,也能用一种淡定、从容的态度看待和关注诺贝尔奖。因为,今天的中国人,完全有这份底气。

(摘编自澎湃新闻《今天,我们如何关注诺贝尔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获奖的作家陷入了默默无闻的境地,而其他被陪审团拒绝的作家的作品却都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B.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两位得主,分别是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C.从获奖结果中,我们要看到差距。这样对营造科研环境,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是有利的。
D.近几十年来,当代中国科学家们取得了不少诺贝尔奖级成果,所以今天的中国人,完全有这份底气说:中国定会获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委们对不同政治品味的作家抱有偏见,文学奖已被广泛视为一个文学伪装的政治奖项。
B.承认诺贝尔奖权威性,但不应将其看成衡量当前各国科学和文化最高水平的唯一标准。
C.由于在诺贝尔文学奖赔率预测榜上名列前茅,中国作家残雪令国人感到欣喜。
D.获奖者身上所展现的探求、勇气、耐心等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涵。
3.请结合材料观点,从肯定或淡定角度谈一谈对诺贝尔奖的看法。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抗战十四年,修改有深意

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

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扰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并要求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的“14年扰战概念,主要是将从1931九一八事变开始至七七事变之前东北军民的六年抗战也包含在了扰日战争这一历史概念中。

这一修改可以说是对抗战问题认识的巨大进步,也更为符合历史事实。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首先,中国抗战第一枪在1931年沈阳北大营就已经打响;第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 1931年至1937年之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付出了大量牺牲。在1931年至1937年间,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就在积极部署抵抗,919日还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动广大民众参加抗战。在此期间,国民党方面也有东北军余部继续进行对日抗战,还有十九路军参加的淞沪抗战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确立“14年抗战,无疑有利于全面有效还原我国当年抗日战争的基本历史事实,有助于消除此前人们在认识上的混乱,同时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8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流血牺牲,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世界闻名,特别是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

这一新的历史界定,也粉碎了一些海外势力扭曲“8年抗战“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排他独断地抹杀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中流砥柱的不良居心。在国际上长期存在着一种历史偏见,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英国历史学家米特在《被遗忘的盟友:中国抗日战争》一书中对这种偏见也提出过批评。14年抗战史的正名,有助于唤醒国际认知,进一步敦促各界继续接近历史真实,公允面对中国人民做出的重大牺牲。

同时,14年抗战史的书写,也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人民日报》2017011209 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8年抗战是指从1937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全面抗战;14年抗战则是指从193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

(来自腾讯网)

②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停止过。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挠的抗争,都应该记入抗战的史册。这一时间跨度的增加,是对中国人民连续一贯、脉络清晰的抗战历史的一种恢复和升华,“14年抗战这个概念更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重南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从没停止过,“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开始反抗侵略、中华民族开始进行不屈不挠抗战的重要标志。
B.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原因之一就是这一概念更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
C.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做法充分说明了东北军民抗战斗争对我们整个民族崛起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D.此次教育部要求修改此前一直沿用的“8年抗战”,而代之以“14年抗战”,这一历史概念的修改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8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的“全面抗战”,事实上,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军民已进行了长达6年的局部抗战。
B.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有关中国的抗战部分一直以来都采用的是“14年抗战史”的说法,落实“14年抗战”概念也可以与之吻合对接。
C.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和日本国内一些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都将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定位于1931年。
D.英国历史学家米特对国际上长期存在着的扭曲中国“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的历史偏见提出了批评。

(3)教育部要求教材修改全面落实“14年抗战”有哪些重大意义?请加以概括。
(4)上文谈及“14年抗战”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这与课文中聂荣臻元帅救助美穗子的做法性质是否一致?你认为应如何对待“14年抗战”这段惨痛的历史?
2024-03-27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