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25890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时候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而是”“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例如形容江水河流,则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家知道这是李煜著名的《虞美人》中的佳句,作者书写的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伤感情绪,这位亡国之君的愁和恨是没有尽头的,所以他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就是满江,写的是春水抒的是愁怀。这里的字就具有其特殊的意味,它表现出主人公愁之多、恨之切,而且犹如江水东流,可谓是绵绵无尽期了。又如戴叔伦诗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贺铸的词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都是以一汀满汀、以一川满川。又如秦观的词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说的是满山春色。苏舜钦的轻阴垂野草青青,有时幽花一树明,晏几道的一夜西风,几处伤高怀远,等等,都说的是满树”“整夜。而所有这些都是以写情为主,富有感情色彩。

②高明的语言艺术家,的确像一位魔术师,在他们的笔下,每个字都有各种妙用,花样翻新,别出新意。一个常用的字,就可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来,这也许是艺术的特殊功能吧。当然,这也并非神秘到不可知的。字本身,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它必须依附于作品中所写的具体事物,才能发挥作用,具有特殊的表现力。至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的好不好,那就取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了。

(选自张文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对选文第①段主要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一”字具有其特殊的意味,它能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愁之多,恨之切。
B.“一”字只有在抒写情感的诗文中,才能表现出丰富的意蕴。
C.有时候,“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而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D.“一”字可以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来,这就是艺术的特殊功能。
2.下列诗句中的“一”字所表达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B.一夜西风,几处伤高怀远。
C.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D.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3.对选文中所引诗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尤为新奇。
B.“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此句构思巧妙,一反雨打花落常套,偏说春雨催花,饶有风趣,写花使满山春色“动”起来了,一个“动”字,把本来静止的春色化为动态。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的“愁”字概括了词人的万千感慨,在词人看来,这“愁”如同滔滔江水向东流,永无止境。
D.“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此句描写暮春景色,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尽显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熠熠生辉。
4.“高明的语言艺术家,的确像一位魔术师,在他们的笔下,每个字都有各种妙用,花样翻新,别出新意。”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1.文中的“钉子”一词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这一句中的“现在”指__________时期;“什么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送去主义”实指____________________。“学艺”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一方面把所要揭露的范围限制在学艺上,揭露国民党政府在文化方面的卖国主义,另一方面暗示国民党政府在“别的”方面也奉行“送去主义”。
B.“但终‘不知后事如何’”,揭露国民党政府借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实。“后事”是指把古董展览以后卖给帝国主义。因为这是“国家机密”,所以作者说“不知”。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加点词用得准确、生动,含有奚落、讽刺意味。但是只有“几张”画却要一路地“挂”过去,又多么寒碜可怜。对比之下,就揭露了所谓“发扬国光”实际是自欺欺人,是非常可笑的。
D.“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一句反语。它不是讽刺梅兰芳,而是讽刺揭露国民政府媚外求荣、欺世惑众方面又出了新花招。“进步”实际是说倒退、堕落。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文化丰富多彩、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刚健有为”在中国文化基本思想体系中具有指导意义。

“刚健有为”思想源于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已见成熟。《周易大传》提出来的“刚健有为”思想主要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自强不息”也就是努力向上,绝不停止,同时有保持独立人格、不走极端、顺应变化潮流等引申义;“厚德载物”是指君子应效法大地博大宽厚的胸怀,包容各类人和事物,容纳不同意见,使之各遂其生。

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中的“刚健有为”思想,广泛地体现在艺术、文物、制度、风俗等方面。就文学人物形象而言,《列子·汤问》中每日挖山不止的愚公、鲁迅笔下“每日孳孳”的大禹,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是被鲁迅称为“中国脊梁”的无数英雄豪杰的写照,这些形象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勇直前。就文学艺术题材而言,从古至今无数骚人墨客所吟咏描绘的青松、翠竹、红梅、苍鹰、猛虎、雄狮、奔马之类,也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如果你到汉代民族英雄霍去病将军墓前看看那些雄浑粗犷的石刻,就会被汉代英勇豪迈的气概所折服;如果你舍得花一点时间读一读唐人悲壮慷慨的边塞诗,将不难懂得唐朝的繁荣昌盛是靠什么精神力量支持的。

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一样,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主题。北宋哲学家程颢说的“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为中国以山水花鸟虫鱼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主题做了诠释。厚德载物精神见于制度、风俗的也很多。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仁民爱物”、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思想和制度。据文献记载,周代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有明确的限制规定,这叫“山虞泽衡,各有常禁”。这种限制措施的意图,据后世儒者解释,一是保证“万物阜丰,而财用不乏”;二是防止“物失其性”,即要使万物各遂其生。这种制度和思想见之于民间风俗,就是一种反对暴殄天物的习惯。汉唐时期,中华民族对少数民族和域外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并大力搜求,广泛吸收。从音乐到舞蹈,从科学到宗教,无不兼容并包,其气度之闳放、魄力之雄大确实令人赞叹。这是厚德载物精神在对待多元文化方面的表现。

《周易大传》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闳大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在铸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选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删改)

1.对“刚健有为”思想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是(     
A.兴于春秋,成熟于战国,贯穿于汉代、唐代等多个历史时期。
B.周代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限制,是这一思想在制度上的体现。
C.从其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内涵来看,它是一个闳大的思想体系。
D.对形成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和推动中国文化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引用程颢的话是为了证明以山水花鸟虫鱼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最生动、最可读。
B.“自强不息”着眼于人对自己的态度,强调努力向上、奋勇直前、顺应潮流。
C.“厚德载物”着眼于人对外界的态度,强调包容他人与万物,使之各遂其生。
D.《周易大传》提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并将二者有机结合。
3.下列对本文写作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了本文的观点。
B.第二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C.引经据典,事例丰富,语言厚重凝练。
D.采用立论方式,层层递进地展开论述。
2024-07-22更新 | 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寄托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技艺。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2.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技艺。
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2024-02-03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