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4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则材料探讨了“志向与力量”的关系。材料一选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强调了实现目标需要志向、力量和外部支持。材料二介绍了王安石的生平和变法经历,展示了他“尽吾志”的精神。材料三引用《左传》中的一句话,提出了“量力而行”的观点。整体来看,文章通过古今结合,探讨了在追求目标时如何平衡志向与实际能力,既要有远大志向,也要量力而行。

1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材料二:

王安石(1021-1086),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改革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21岁考中进士步入官场,拥有主政地方近30年、曾两次担任宰相又两次被罢免的传奇人生。推行新法15年,王安石因变法而闻名,领导了北宋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他所处的年代正值北宋王朝开始走向衰落的中期,面临着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艰难困境和国家三冗(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斗争精神努力实现其政治抱负。

(选自朱虹《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三:

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选自《左传·昭公十五年》)

1.小乐梳理了材料一阐述的“到‘险远之地’,赏‘非常之观’”的3个条件,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原文表述提炼出的结论
条件一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______
条件二______有力
条件三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______

2.小乐制作了《“尽吾志”的王安石》读书卡片,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将原句摘抄至读书卡片中,并补全相关诗句。
“尽吾志”的王安石
来源原句摘录
《游褒禅山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______
《改革家王安石》______
《登飞来峰》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3.材料三指出,做事应量力而行。有人认为“尽力而为”是气魄,“量力而行”是科学;“尽力而为”是超越,“量力而行”是基础。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理解。(50字左右)
2024-09-12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劝学》是荀子的名篇。文章开篇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性。文中运用大量比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形象地阐述学习能提升自我。还以借助外物的例子,如“假舆马”“假舟楫”,说明善于利用外部条件可事半功倍。全文论证严谨,语言生动,对后人劝勉学习具有深远意义。

2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青,取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矣,不如须臾所学也;吾尝跂而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       已:停止
B.其曲中       规:直尺
C.𫐓使之然也      𫐓:使……笔直
D.就砺则利       金:金子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冰,水为而寒于水
A.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B.不如须臾所学也
C.𫐓使然也
D.锲而舍
3.下列加点字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
B.吾尝终日而
C.吾尝跂而
D.君子生非异也,假于物也。
4.下列对文段画横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译文: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本性没有什么差别,都喜欢假的东西
2024-09-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段文言文选自《资治通鉴》,描述了赤壁之战中周瑜与曹操的对决。文章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周瑜巧用火攻,利用东南风烧毁曹操连船舰队的策略。曹操军队因饥疫和火攻而大败,最终被迫撤退。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突出了周瑜的智慧和曹操的狼狈,生动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紧张与激烈。通过对战争细节的描写,展示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将领的谋略。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一交战             初一:刚刚开始。
B.同时发火             发火:点燃船只
C.北军大坏             大坏:彻底溃败
D.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轻锐:精锐轻便的武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裹帷幕             济大事
B.可烧走也             若据有之
C.操留征南将军             取蒙冲斗舰十艘
D.与操遇赤壁             莫若遣腹心自结
3.下列各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求人可使报秦者
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译文:先送信给曹操,假说要投降。
B.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译文:到了江心,挂起风帆,其余各船按次序前进。
C.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译文:曹操带领败兵从通往华容县的陆路跑步逃跑。
D.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译文:曹操的军队还加饥饿和疾病,死亡的有一大半。
2024-09-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模拟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本文主要讲述了秦惠王与寒泉子、张仪、甘茂、陈轸等人的对话及决策。秦惠王对苏秦不满,寒泉子建议不同情况用不同人。张仪欲以汉中与楚遭甘茂反对,后张仪献策与魏抗楚,魏献西河之外。此外,张仪在秦王前恶陈轸,陈轸巧妙回应,秦王最终留之。展现了各国间的谋略与政治博弈。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秦惠王曰:敬受命。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请秦王曰:有汉中,蠹。种树不处者,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财,则伤本。汉中南边为楚利,此国累也。甘茂谓王曰:地大者,固多忧乎!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为和楚,楚必畔天下而与王。王今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处不胜魏不能守必取之王用仪言,取皮氏卒万人,车百乘,以与魏。(魏)犀首战胜威王,魏兵罢弊,恐畏秦,果献西河之外。

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乃止之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B.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C.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D.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汉中,蠹”与“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促织》)中的“蠹”含义不同。
B.“魏兵罢弊”与“率疲弊之卒”(《过秦论》)中的“弊”含义相同。
C.“张仪恶陈轸于秦王”与“物或恶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恶”含义不同。
D.“仪之言果信也”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信”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企图与六国订立合纵盟约反反复复与秦国抵抗,秦惠王对苏秦早已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
B.寒泉子认为武安子善于攻城掠地,而张仪善于外交,能担当出使诸侯重任。秦惠王认可他的观点。
C.张仪认为汉中是楚国利益所在,会成为秦国祸患,因此建议秦惠王割让给楚国,但甘茂表示反对。
D.陈轸常奔走在秦、楚之间,而楚国对秦不友好却对陈轸很友善,致使张仪怀疑陈轸将要背叛秦国而投奔楚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
(2)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
5.面对张仪的猜疑和秦王的质问,陈轸采用的应答策略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024-09-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韩愈的《师说》通过论述古今学者从师的必要性,强调了师道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古代圣人尚且从师问道,而今人却耻于从师,导致愚者愈愚。韩愈批评了当时社会轻视师道的现象,提倡不论贵贱长幼,只要有道之所在,皆可为师。文章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体现了韩愈对教育和学术传承的深刻见解。

5 .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1.该文段中,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不齿             齿:并列
B.六艺经传皆习之             通:普遍
C.师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
D.作《师说》以             贻:赠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小学大遗B.吾从师之
C.惑不从师D.耻学于师
3.翻译第Ⅰ卷中文言文画线的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024-09-12更新 | 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左传》和《容斋随笔》中的两段文字,展现了楚昭王的品行特点。文章中的楚昭王在面对臣子的冒犯时,能够听取子西的劝谏,宽恕臣子,表现出宽宏大量的一面;在国家危难时,他坚信自己能复国,并最终在民众的支持下实现复国,展现了他的坚韧和领导力;面对天象异兆,他不愿将灾祸转移给臣子,体现了他对责任的担当和对臣子的爱护。整体来看,楚昭王是一位宽容、坚韧且有担当的君主。

6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楚昭)王之奔①也,将涉于成臼蓝尹亹载其帑②,不与王舟。及宁,王欲杀之。子西曰:子常唯思旧怨以败,君何效焉?王曰:善。使复其所,吾以志前恶。

王赏斗辛斗巢斗怀子西曰:请舍怀也。王曰:大德灭小怨,道也。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乙】楚昭王吴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返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

楚昭王之季年,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周太史曰:其当王身乎?若茶③之,可移于令尹、司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不穀④不有大过,天其夭诸?有罪受罚,又焉移之。遂弗禁。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

(节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下划线为专名号,标示古籍中的国名、地名、人名等。②〔帑〕同,指妻与子。③〔荣〕祭祀名,为消除自然灾害或瘟疫而祭祀日月星辰和山川之神。④〔不穀〕不善,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

1.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以前恶——同《桃花源记》“处处志之”的“志”,意为“记”。
B.国灭出——同“亡羊补牢”的“亡”,意为“逃跑” 。
C.而置诸股肱——指大腿和上臂,此处喻指重臣。
D.天其诸——使动用法,意为“使………夭折”。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复                                   意常在沛公也
B.楚昭王季年                            冰,水为,而寒于水
C.夹日飞三日                            火尚足明也
D.可移令尹、 司马                    而耻学
3.下列对句子的判断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涉于成臼——状语后置句,意为“将在成臼渡河”。
B.大德灭小怨,道也——判断句,意为“大德消除小怨,这就是道”。
C.何患无君——宾语前置句,“何患”即“患何”,意为“怕什么”。
D.除腹心之疾——定语后置句,意为“除掉有问题的心腹”。
4.对文中面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
A.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以复国
B.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以复国
C.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以复国
D.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以复国
5.请根据【甲】【乙】材料,概括楚昭王品行特点,并说明理由。
2024-09-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浙江省高三单独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庄子·养生主》,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生动形象地阐述了“道”的理念。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循自然规律,游刃有余地解牛,体现了技艺的超凡境界。文惠君的赞叹和庖丁的回应,进一步揭示了“道”超越技艺的深层含义。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展现了庄子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充满了哲理和艺术的美感。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隙,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技至此乎   盖:何,怎样
C.经肯綮之未尝   技:技术
D.如土   委:卸落
2.下面句中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奏刀騞然,莫不   合乎B.庖丁刀对曰   放下
C.刀而藏之   好的D.乎技矣   超过
3.下列选项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A.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B.一人心,千万人之心也
C.善刀而藏D.始臣解牛之时
4.下列选项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A.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B.善刀而藏之
C.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5.对上面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生指维护生命的延续,而不使损害本有的生机,主是宗旨的意思,即根本的要义。庄子借解牛说明养生之道。
B.刀比喻生命,也就是人。刀用来解牛,就好像人在世生活要接触世上种种困扰和打击。
C.在庄子的笔下,本来充满血腥味道、繁重肮脏的解牛过程,却好像是一场美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一样。庖丁解牛时的手、肩、足、膝的动作,宰牛发出的声音都有节奏,有美感,充满了浪漫气息。
D.文章把三年前庖丁用刀的情况跟族庖,良庖用刀的情况对比,衬托出庖丁的超凡技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2024-09-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通过郭橐驼种树的故事,揭示了顺应自然、尊重事物本性的道理。郭橐驼以顺木之天、致其性为原则,成功种植树木,反映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文章借种树之道,阐述了为政之理,批评了官吏的繁苛政令,指出过度干预反而有害。通过对比,强调了顺应自然、简政放权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现实意义。柳宗元以简洁生动的笔触,塑造了郭橐驼这一形象,寓意深远。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有能反是,则又爱之太,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事以为官戒也。

——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实以   B.其也若子   栽种
C.有能反是者   假如D.则又爱之太   恩惠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植则不然                 苟有能反是
B.不抑耗其实而已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C.子之道,移之官理       吾小人辍飧饔劳吏者
D.则与吾业者亦有类乎   事以为官戒也
3.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凡是长安城的豪绅人家作为观赏游玩的,以及种树卖果赢利的。
B.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我郭橐驼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得快。
C.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用手指抓破树皮来检验树的死活,摇动树根来察看栽得是松是实。
D.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看到那些年老的人喜欢不断地发布各种命令。
2024-09-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通过孔子与四位弟子的对话,展现了不同弟子的志向和性格。子路急躁自信,曾皙淡泊宁静,冉有务实谨慎,公西华谦逊有礼。孔子通过对话引导弟子们表达各自的志向,并在最后对他们的回答进行点评,既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智慧,也展示了他对弟子们的了解和期望。文章结构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个人志向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子路率尔对曰        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B.夫子                  哂:微笑
C.异乎三子者之        撰:才能,此指为政的才能
D.如会同,端章甫        端章甫:端着章甫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因之以饥馑B.如会同,端章甫
C.乎大国之间,D.异乎三子者之
3.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异乎三子者之撰。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4.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尔何如B.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C.异乎三子者之撰D.夫子何哂由也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宗庙之事,如会同,章甫,愿为小相焉。
B.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民。
C.子曰:“何乎?亦各言其志也!”
D.三子者出,曾皙
6.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2024-09-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加横线字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也久矣               六艺经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
C.吾而师之                         乃大惊,问所
D.其闻也亦先乎吾               余嘉其能行古
2.下列句中的“师”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犹且从师而问焉
B.而耻学于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择师而教之
3.下列各项中,加横线字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B.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C.登泰山而天下
D.其圣人也亦远矣
4.下列各项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下列各项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下列句子中关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7.下面对于课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B.作者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有破有立,以破为主。
C.在作者韩愈看来,授书习读还远远不能视为教师的主要职责,主要职责应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难释疑。
D.作者认为士大夫之族的“智”应该高一些,百工之人身份地位低,智能也应该低,反映了他瞧不起普通人的阶级偏见。
9.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译文:三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译文: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爱莲说》《捕蛇者说》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现代的议论文。
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语出《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六艺经传”中“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D.“好古文”中的“古文”指的是古代文言文。
2024-09-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基础模块上册)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