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47 道试题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描绘赤壁壮丽景色,缅怀周瑜的英雄事迹,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全词情景交融,豪放中带有苍凉,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豪放词风。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对“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理解有误的是(     
A.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
B.正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
C.“谈笑间”和“樯橹灰飞烟灭”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D.“樯橹”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2.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选取细部显示赤壁一带有特色的景致。
B.运用拟人、比喻、夸张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
C.各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象,呈现出一幅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D.这一句在结构上总结上阕,引出下阕。
3.下列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了白发。
B.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要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了白发。
C.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要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了白发。
D.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要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了白发。
4.下列对全词的赏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A.苏轼善于以时事为词,拓宽了词的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报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谪,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宿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这首词借咏史,抒写了诗人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融,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片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的英雄;下片则抒发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情怀。
5.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可算是苏轼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作者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的块垒。
B.这首词开篇九描绘出了一种广阔、雄浑的景象,不仅有自然景物,而且有千古的英雄人物在读者面前一一浮现。
C.词中豪壮的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和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上。比如:肖像描写,而且以美女衬英雄。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壮志未酬的一种无奈,一种自慰,可以说是豪放中略见苍凉。
6.对词作中语句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的开篇,既显示出诗人的广阔视野:它不仅描绘出大江非凡的气势,且囊括了许多古代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
B.“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诗人直抒胸臆。由对古代英雄的神往,而启步去追寻他们的足迹;且将“赤壁”冠以“周郎”,则暗示出,他所思慕的英雄乃是周瑜。
C.“小乔初嫁了”——这一情节入词,不仅在于要表现英雄美人珠联璧合,表现周瑜的雄姿英发;更在于揭示周瑜同孙权的密切关系,从而表现孙权对周瑜的信赖有加。透过诗句看背后,则隐含着诗人不被信任,不被重用的叹息。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发出感慨,正是内心苦闷和哀伤的外露。然而,可贵的是,诗人并未为此而消沉、颓废,相反,他以酒祭江,所表达的正是对英雄的缅怀和景仰。
7.下列对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前三句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
B.“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只用了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赤壁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
D.词人面对大好河山,缅怀“风流人物”的功业作为,相比自己的“早生华发”,无限感慨,于是词人用美景陶冶性情,用江月表明心志。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是实写,实写眼前壮丽的江景,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下阕是虚写,抒发对英雄的怀念和敬仰。
B.这首词用周瑜来衬托苏轼,衬托出苏轼的伟大。
C.全词借古抒怀,写景、抒情、咏史融为一体。
D.全词善于衬托手法,文中写千古风流人物、小乔、作者自己,都是为了反衬周瑜的年轻有为,功成名就。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唱,语言简练有力。以“岂曰无衣”的反问起笔,强调战友间的深厚情谊。战士们响应号召,修整武器,共御外敌。全诗展现出秦国军民团结互助、高昂的士气和尚武精神,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也为了解先秦战争文化和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史料。

2 . 阅读《无衣》,完成下面各题。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首诗语言简练,节奏铿锵,读来给人激昂慷慨的振奋之感。
B.诗中“同”“偕”二字反复出现,表现了同仇敌忾的决心和共赴疆场的团结。
C.临战才修理戈矛、甲兵,说明战前的准备不足,这是一场仓促的战争。
D.从“同仇”到“偕行”,诗从战前统一思想写到战斗逐步展开,运用了赋的写法。
2.下列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第一、二章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3.下列有关《诗经》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石钟山记》是苏轼的游记散文,描写了他与长子迈游览石钟山的经历。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石钟山的奇特景观和自然声响。苏轼以亲身体验揭示了石钟山“钟声”的成因,反映了他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与探究精神。文中引用古人典故,表达了对古人智慧的敬佩。整体语言简洁生动,情景交融,体现了苏轼散文的独特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之乎?噌吰者,周景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人不余欺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     扣:敲击B.磔磔云霄间     磔磔:石头向上飞
C.至莫夜月明     莫夜:晚上D.则山下皆石穴     罅:裂缝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长子迈将赴饶德兴尉
A.徐而察B.有窾坎镗鞳
C.周景王无射也D.古人不余欺也
3.下列加点词语在本文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余方心动欲还B.至绝壁
C.空中而多窍D.汝之乎
4.下列对文段画横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译文: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
B.森然欲搏人                                译文:阴森恐怖的样子像要抓扑人
C.有窾坎镗鞳之声                         译文:有刀剑敲打的声音
D.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2024-09-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0年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李商隐的《无题》通过描写离别的痛苦和相思的深情,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与无奈。诗中运用春蚕、蜡炬等意象,象征爱情的坚贞与无尽。全诗对仗工整,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李商隐独特的抒情风格。

4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中后一个“难”指难以忍受。B.首联下句中“东风”指的是秋风。
C.颈联上句中“镜”在诗中指照镜子。D.颈联下句中“吟”的意思是指沉吟。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春蚕到死丝方尽”比喻相思之情像春蚕吐丝,只有到死才能够完结。
B.“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相思之泪像烛泪般点点滴落殆尽,化为灰烬。
C.“蓬山此去无多路”指心上人的居住之处(蓬山)离诗人这里并不遥远。
D.“青鸟殷勤为探看”指诗人内心期盼心上人经常派青鸟使者来探望自己。
3.下列对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以“无题”为题,是因本有题目,后来遗失了,便以“无题”作为标题。
B.诗用春蚕吐丝与蜡炬成灰比喻情侣之间的思念之深,以表现爱情的坚贞。
C.诗用典自然,对仗工稳,音调谐美,将唐诗的抒情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峰。
D.这首爱情诗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呈现出含蓄隐涩的特点,深情而绵邈。
2024-09-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0年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江上渔者》是北宋文学家、诗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歌通过描绘江上来来往往只爱鲈鱼美味的人们,与在风浪中辛苦捕鱼的渔民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渔民劳作的艰辛的深切同情,以及对那些只知享受美味而不顾渔民辛劳的人们的规劝。

5 . 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说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B.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目的地是“但爱鲈鱼美”。
C.作者在三、四句,构拟了一幅生动的图画来反映江上渔民的辛劳。这种言尽意不尽的手法,使诗歌含蓄隽永,耐人回味。
D.《江上渔者》是宋代范仲淹的一首五言律诗。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主要用了对比表现手法。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深含作者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B.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所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是一个写照。
C.这首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D.全诗仅二十个字,但言近而旨远,词浅而意深,可以引发丰富的联想。
2024-09-12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职教中心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赵国名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之间的矛盾与和解。文章通过廉颇因功高自傲而不满蔺相如位居其上,蔺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避让廉颇,最终廉颇感动负荆请罪,两人成为刎颈之交的故事,展现了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和廉颇的知错能改。文章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刻画了两位历史人物的性格和智慧,体现了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尚情操。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蔺相如以口舌为劳                           徒:白白地
B.且相如贱人                                        素:本来,向来
C.吾念之                                               顾:但
D.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通过,经由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先”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吾道也B.且庸人尚
C.赤也为之。孰能为之大D.宁许以秦曲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恐惧殊甚C.宣言D.行李之往来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徒见欺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是寡人之过也D.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2024-09-12更新 | 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赤壁赋》是苏轼的名篇,通过描写赤壁之游,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思考。文章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借助对曹操昔日雄姿的回忆,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功名虚幻的感慨。苏轼通过对水与月的哲理性思考,提出了“物我无尽”的观点,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旷达胸怀。全篇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富有哲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深厚的文学修养。

7 . 阅读《赤壁赋》相关段落,完成下列题目。

【甲】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乙】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选段文字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借客的话引出自己的所思所感。
B.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C.选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苦闷心绪的流露,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一种虚无主义的思想。
D.作者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谈“物我无尽”;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谈挣脱限制、超然物外,从中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2.某老师设置的问题是:结合选段乙谈谈你从苏轼的哲学思想中获得的感悟和启发。下列回答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换个角度看问题,人生往往绝处逢生。
B.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你如何看待。
C.在生命的低谷,要像苏轼一样,学会用自己的左手温暖自己的右手。
D.要像苏轼一样,用文字记录和表达最真实的生命感受。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选段丙中,苏子是从哪两个角度说服客人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苏子的理由。
2024-09-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期末模拟试题(1)(高教2023版)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此诗描写了诗人在征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愁。全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8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说,故乡早已在远方消失,暮色苍茫之中自己还在孤独地行进着。“杳”是遥远之意。
B.颔联中第一句承首联第一句,“旧国”即首句中的故乡。故乡看不到了,眼前所见的河流、平原无一不是陌生的景象。
C.颔联中第二句承首联第二句,“边城”意为边远之城,即指乐乡县。“道路”即上联中的“孤征”之路,暮霭之中终于来到了乐乡县城内。
D.颈联以“烟断”“木平”来抒写个人的伤感,荒烟不是自断,而是因伤感涕下而在视野中消失;木也不是真平,而是因泪眼模糊而被荡平。
2.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     
A.诗人在首联中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抒写“日暮乡关何处是”的伤感情调。
B.诗人在尾联中自问自答,将荡开的笔墨收拢,写情入景,以景写情,使诗意更加深长悠远,抒发了无尽的乡思之愁。
C.从全诗的艺术形象看,诗人在全诗中只诉诸视觉,使质朴的形象蕴含了无穷的韵味。
D.结句中的“ 噭噭”“猿鸣”呼应“深山古木”,“夜”字关合篇首的“日暮”,“夜鸣猿”的意境又与篇首的日暮乡情遥相呼应,全诗句句关联,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2024-09-12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中职学校对口升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文章记述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地描写了兰亭周围的自然景色,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以上文段选自(     )
A.《项脊轩志》      B.《兰亭集序》       C.《游褒禅山记》       D.《石钟山记》
(2)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岁在丑(kuí)      B.修事也(xì)
C.引以为流曲水(shāng)      D.所以游目怀(chěng)
(3)下列加点词与“齐彭殇为妄作”中“齐”的词类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B.而相如叱之
C.以天下之民      D.渔人甚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群贤至。
(2)虽无丝竹管弦之
(3)可乐也。
3.第二段中两次使用了“俯仰”一词,说说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2024-09-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职教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题(一)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讲述了郑国在晋、秦两国围攻下,通过烛之武的智慧和外交手段成功解围的故事。文章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现了烛之武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烛之武以理服人,巧妙地说服秦伯退兵,体现了“以智取胜”的策略。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10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B.以乱整,不武 (替代)
C.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D.因人之力而之 (使……衰败)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活用方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济而夕设版焉  ②既封郑
B.①晋函陵   ②与郑人
C.①若郑而有益于君  ②烛之武退秦师
D.①且君尝为晋君矣  ②邻之,君之薄也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共其乏困B.焉用亡郑以陪邻
C.秦伯说D.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今老矣,无能也已B.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D.微夫人之不及此
5.翻译以下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2024-09-12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职高高一基础模块下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