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侯发山

康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可是,康百万发现,康家的摊子大了,利润倒没怎么上升。难道是里面有人捣鬼?他通过调查,发现大相公以及各个行当的相公、账房先生及小相公,都是按照他的旨意在循规蹈矩地做事,并没有投机取巧,更没有吃里爬外。原因出在哪里呢?他愁肠百结,百思不得其解。

这天后晌,康百万信步来到了神都山下,想散散心,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黄河黄,河面宽阔,像一幅闪光的黄绸;洛水清,水流平静,河面如清绒的地毯。如果说黄河有男子汉的粗犷,则洛河有女子的婉约。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据说,伏羲创造的八卦图就是根据这一景象画出来的。黄河里走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工的号子抑扬顿挫,此起彼伏……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站在河边的树下,拿着一个大舀子——漏水的勺子,一动不动地盯着水面。

康百万来到老汉身边,顺势坐在河岸上,观看老汉捞鱼。

老汉看了康百万一眼,没有说话,转眼盯着水面。

康百万瞅了瞅老汉身边的鱼篓,发现鱼篓里只有两条二斤左右的黄河鲤鱼,皱着眉头问道,大叔,您啥时候来的?

老汉说,大清早就来了。

康百万不禁惊讶地问,大叔,大半天您就弄到这两条啊?黄河里的鲤鱼不是也不少吗?

你是说我捞鱼的水平很臭吗?老汉似乎不高兴了。

康百万忙说,大叔,没有,我没有那个意思。

忽然,老汉猛地一甩胳膊,舀子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似乎瞬间完成了下水和出水的过程。一条鱼被舀子捞着了,这条鱼不小,有三斤多重。老汉把鱼丢进了鱼篓。

康百万发现了秘密所在,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大叔,您的舀子的洞太大了,只能捞到大鱼,一斤以下的小鱼都捞不到啊。

老汉气呼呼地说,如果舀子底部没有窟窿,想一网打尽,大鱼小鱼都不放过,怕是一条鱼也捞不到。

为什么?康百万顺嘴问道。

老汉说,有句古话叫做漏水的勺子才能舀到大鱼。这是为啥?因为漏水的那些孔,不但没有影响俺们捕鱼,反倒如渔网一般,减轻了水的冲击力,捕大鱼如探囊取物。

大叔,您说的好像有一些道理。可是,像您这种捞法啥时候才能把鱼篓捞满呀?康百万感到不可思议。

老汉瞪了康百万一眼,恶狠狠地说,我不稀罕小鱼!

康百万闹了个大红脸,不明白老汉为何会发这么大的火。

话不投机,好半天两人都没有说话。康百万觉得无趣,准备起身离去。

老汉瞄了康百万一眼,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康百万说,如果连小鱼也不放过,天长日久,河里还会有鱼吗?不留鱼,俺们渔民日后咋生活?后世子孙咋生存?赶尽杀绝那是自掘坟墓!

“……”康百万张嘴说不出话来。仔细琢磨老汉的话,不禁对老汉肃然起敬,他的话太有哲理了。

当天晚上,康百万失眠了。留鱼?留鱼?留余?康百万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心里一下子亮堂了,兴奋得差点叫起来。

不久后,康百万召集家族会议,大刀阔斧地改变经商策略,其中最主要一条就是,做生意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他说,留余忌尽,忌盈忌满,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留余不但是昌家之道,也是做人之则。随后,他让当朝文状元牛瑄雕刻留余匾挂在客厅,作为家训让后世子孙铭记。

此后,康家世世代代秉承留余思想,一直富裕了四百多年。

(原载《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故事情节紧张激烈,布局谋篇的技巧纯熟,例如开头写康百万找不出生意利润无法提高的原因,巧设悬念,吸引了读者。
B.作者善用动作、神态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写康百万“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表现了他对老汉的不屑与嘲弄,为老汉生气做铺垫。
C.小说的语言应该与文章的内容相贴合,为内容服务,例如本文人物对话语言十分契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具有明显的生活化、个性化的特点。
D.作者擅长借故事说道理,虽然只叙述了一件平常无奇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哲思,在当代社会也颇有现实意义,让人读来深受启发。
E.文章结尾康百万悟出了做生意的道理,是一个喜剧式的结尾,这样的结尾符合阅读心理,让读者感到快乐。
2.文中第二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文标题“留余”有哪些深刻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康百万想要给后辈们写一封家书,现在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代笔来写。要求书信内格式准确,字数不少于120字。
2024-08-2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长兴、德清、安吉三县2022-2023学年中职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金大力》(节选)完成各小题。

①金大力想必是有个大名的,但大家都叫他金大力,当面也这样叫。为什么叫他金大力,已经无从查考。他姓金,块头倒是很大。他家放剩饭的淘箩,年下腌制的风鱼咸肉,都挂得很高,别人够不着,他一伸手就能取下来,不用使竹竿叉棍去挑,也不用垫一张凳子。身大力不亏。但是他是不是有很大的力气,没法证明。关于他的大力,没有什么传说的故事,他没有表演过一次,也没有人和他较量过。他这人是不会当众表演,更不会和任何人较量的。因此,大力只是想当然耳。是不是和戏里的金大力有什么关系呢?也说不定。也许有。他很老实,也没有什么本事,这一点倒和戏里的金大力有点像。戏里的金大力只是个傻大个儿,哪次打架都有他,有黄天霸就有他,但哪回他也没有打得很出色。人们在提起金大力时,并不和戏台上那个戴着红缨帽或盘着一条大辫子,拿着一根可笑的武器——一根红漆的木棍的那个金大力的形象联系起来。这个金大力和那个金大力不大相干。这个金大力只是一个块头很大的,家里开着一爿茶水炉子,本人是个瓦匠头儿的老实人。

②他怎么会当了瓦匠头儿呢?

③按说,瓦匠里当头儿的,得要年高望重,手艺好,有两手绝活,能压众,有口才,会讲话,能应付场面,还得有个好人缘儿。前面几条,金大力都不沾。金大力是个很不够格的瓦匠,他的手艺比一个刚刚学徒的小工强不了多少,什么活也拿不起来。一般老师傅会做的活,不用说相地定基,估工算料,砌墙时挂线,布瓦时堆瓦脊两边翘起的山尖,用一把瓦刀舀起半桶青灰在瓦脊正中塑出花开四面的浮雕……这些他统统不会,他连砌墙都砌不直!当了一辈子瓦匠,砌墙会砌出一个鼓肚子,真也是少有。他是一个瓦匠头儿,只能干一些小工活:和灰送料,传砖递瓦。这人很拙于言词,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老是闷声不响,他不会说几句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的应酬门面话讨主人家喜欢;也不会说几句夸赞奉承、道劳致谢的漂亮话叫同行高兴;更不会长篇大套地训教小工以显示一个头儿的身份。他说的只是几句实实在在的大实话。说话很慢,声音很低,跟他那副大骨架很不相符。只有一条,他倒是具备的:他有一个好人缘儿。不知道为什么,他的人缘儿会那么好。

④这一带人家,凡有较大的泥工瓦活,都愿意找他。一般的零活,比如检个漏,修补一下被雨水冲坍的山墙,这些,直接雇两个瓦匠来就行了,不必通过金大力。若是新建房屋,或翻盖旧房,就会把金大力叫来。金大力听明白了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就告辞出来。他算不来所需工料、完工日期,就去找有经验的同行商议。第二天,带了一个木匠头儿,一个瓦匠老师傅,拿着工料单子,向主人家据实复告。主人家点了头,他就去约人、备料。到窑上订砖、订瓦,到石灰行去订石灰、麻刀、纸脚。他一辈子经手了数不清的砖瓦石灰,可是没有得过一手钱的好处。

⑤这里兴建动工有许多风俗。先得破土。由金大力用铁锹挖起一小块土,铲得四方四正,用红纸包好,供在神像前面。——这一方土要到完工时才撤去。然后,主人家要请一桌酒。这桌酒有两点特别处,一是席面所用器皿都十分粗糙,红漆筷子,蓝花粗瓷大碗;二是,菜除了猪肉、豆腐外,必有一道泥鳅。这好像有一点是和泥瓦匠开玩笑,但瓦匠都不见怪,因为这是规矩。这桌酒,主人是不陪的,只是出来道一声诸位多辛苦,然后就委托金大力:金师傅,你陪陪吧!金大力就代替了主人,举起酒杯,喝下一口淡酒。这时木匠已经把房架立好,到了择定吉日的五更头,上了梁。梁柱上贴了一副大红对子:登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两边各立了一面筛子,筛子里斜贴了大红斗方,斗方的四角写着吉星高照,金大力点起一挂鞭,泥瓦工程就开始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职业、性格和家庭情况,金大力普通得连他的大名都无人知晓,定位他只是一个“老实人”。
B.这篇文章除了运用了几处对话描写,没有使用其他的描写手法。
C.金大力高大结实,沉默寡言,却没有什么出奇的本领。当地人很信赖他。
D.金大力虽普通,但他身上却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很多美德。

(2)金大力看起来普普通通,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他怎么会当了瓦匠头儿呢”?
(3)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4-08-2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山西省新职业教育研究院高三对口高考考前冲刺(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家

海子少年时在这个城市的另一个区上中学,距家20余里,公共汽车车票是八分钱。每个星期六,海子都要风雨不误地乘车赶回家。

那一天,海子的弟弟妹妹们,会早早地立在门口,等海子回来,好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一顿比平常略微强一点的饭菜。第二天,再跟海子哥到城外的小河套里去玩去疯。

有一回,爹对海子说:海子,……以后不到过节或放长假,平常就不要回来了…”

爹说得挺犹豫。海子知道,爹每月工资76元。海子还有两个哥哥,都很有出息,在外地上大学,娘没有工作。海子每个星期的来回路费,一角六分钱,对这个家庭很重要。

于是,海子连着两个星期没有回家。

又一个星期六,天已很晚,风刮得很大,海子突然回来了。爹和娘有些惊喜,又有些生气。海子就气喘吁吁地说:爹,娘,你们别不高兴,我没坐车,我是跑着回来的。

爹和娘一时无语

过后,娘赶忙给海子做饭,热几个煎饼,再做一锅玉米面糊糊,想想,又狠狠心放了好几滴荤油,很幸福地看海子稀里呼噜地大口喝,喝得很香。

就这样,日子滑过很长的一段。

又有一回,娘思虑许久,还是对海子说:海子,这样下去还是不行啊!你看你的鞋,过去半年一双,现在两个月就得一双……”

海子不语。

海子又是好几个星期没有回家。

海子再回家时,地冻天寒,娘老远看见,海子赤着双脚,一双鞋套在手上,裹一身寒气跑回来。

娘愣住了,爹愣住了

海子看着爹娘,怯怯地说:我没有穿鞋,我是光着脚跑回来的。

娘猛地搂住海子,紧紧搂住,红着眼睛流泪。爹却转身走出屋去,外面很冷,爹站在院里一动不动。

这些都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现在的海子已近中年,是一名威风凛凛的警官。

每到周末,海子的父母家会很红火很热闹。哥哥、弟弟和妹妹都会带着家人来看爹娘,老少三辈十多口人,围在一张丰盛的大餐桌旁……亲情洋溢,其乐融融。

可海子却极少回来。倒是海子的媳妇常领着女儿回来,拎一堆花花绿绿的营养品,说是海子让带来的。

有时候,娘就会忍不住对爹说:原先天再冷,光着脚跑再远的路,海子也要回家。可如今生活好了,海子怎么就不回来了呢?

爹就会对娘说:你又不是不晓得,海子是做警察的,工作忙哩。爹和娘都知道,海子是个好警察,海子任所长的派出所连续几年被省公安厅评为先进基层单位。

后来,在处理一起突发案件时,走在最前面的海子受了重伤,当时就有些不行了。送医院急救的路上,海子拉着同事的手,说:我想回家……看我娘……我三个多月没回家了……”说完,就真的不行了。

娘哭,爹也哭

亲戚朋友也都哭,后来,就不得不忍着悲痛劝花甲暮年的老人:“……海子没给您二老丢脸……海子走的时候是鲜花簇拥,身上盖着国旗的……”

爹呜咽:海子是好样的!可海子再也回不了家了……”

娘却说:不,海子永远回到了家,再也不走了。娘捧着海子的遗像,泪珠儿滴滴掉在海子脸上。

1.说说本文划线句子中省略号的含义。
2.各用一句话概括海子生前两次回家的经历。
3.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加点的三个句子分别表现了爹娘怎样的心理。
4.本文在塑造人物方面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5.概括海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6.家是成长的摇篮,家是憩息的驿站,家是避风的港湾……结合个人生活体验,简要写一写给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回家的经历和感受。
2024-08-24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广西南宁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选自鲁迅《祝福》)

1.下列对选文中环境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以乐景反衬祥林嫂惨死的凄凉。
B.对祝福气氛进行纯客观的描写,与前文呼应。
C.增强小说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D.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2.根据选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不让祥林嫂干祭祀的活,像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对她的精神百般蹂躏。
B.柳妈的说鬼给祥林嫂新的打击,使她陷入了极度恐惧之中。
C.捐门槛是祥林嫂的最后一次反抗和挣扎,目的只是为了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
D.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说明了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3.下列对文中的“我”这一人物分析不正确的是(     
A.“我”是小说的叙述者,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正是通过“我”的视角得以被关注和审视。
B.“我”是作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C.“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但又软弱无能,对祥林嫂比较冷漠。
D.“我”的人生命运是离乡、归来、再离去,现实态度是对传统社会的背弃与格格不入。
4.在选文中,作者为了刻画祥林嫂的形象,主要采用哪些描写手法?请举例简要分析。
5.结合全文,说说小说起名为“祝福”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024-08-2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盐城市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父子的母校

韦如辉

①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渣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②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③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④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⑤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⑥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⑦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⑧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⑨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⑩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儿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

父亲夸,好儿子!

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字,诗人般抒发一串长音。

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然而,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怕父亲改变主意,怕父亲不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风吹到脸上,夹杂着雾气的潮湿,多少有点儿刺骨的感觉。

但儿子身上很快淌了汗,而且额上的汗珠已如小虫子似的爬来爬去。

父亲转过身来问,累吗?爸驮你一会儿。

儿子咬紧牙关说,不要!然后把胸脯挺得树一样直。

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儿子当然看到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的母校,那家伙!

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儿子什么都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心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

1.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2.⑧-⑫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
3.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也有不符合的,试作分析。
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
(符合)第 句。
(不符合)第 句。
4.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写出两点)
2024-08-2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职业中学专业技术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流水鳜鱼肥

擦黑,儿子回来了,脚步把村前的小路踩得啪啪响,震得路边的桃花落了一地。狗,跟着就狂吠起来。

老铁倚墙而坐,眯着眼,瞅着渐行渐近的儿子,不起身,也不吭声。儿子自是瞧见了爹,忙放轻脚步,来到老铁面前,立住。

儿子掏出烟,递给老铁一支。夕阳的余光像被顽皮的孩子涂抹上锅烟,黑麻麻的。老铁看不清烟盒上的字,正犹豫着,儿子说话了:双喜的,十元一盒,我抽得起

老铁这才笑一下,接了。儿子紧绷绷的脸上也绽开些笑容。知道村里的狗为啥咬你不?抽口烟,老铁问。

这个,儿子确实没想到。按理,他是经常回来的,这狗不应该吠他才对。可今儿个日怪了。因为你不合群,你的心没跟这儿接地气。老铁乜斜一眼儿子身上的衣服,儿子心里咯噔一下。这是套崭新的西装,为此,他还特意打了条领带

难道我就不能穿好衣服?儿子有点不服气。

当然可以,可要看在啥场合。你回到自己的窝,这种打扮,狗就觉得你变了,能不咬你?儿子不屑地哼了一声。

不信,把这套衣服换上,再走出去试试。老铁指指墙角,那里有一堆渔具,渔具上面放了一套普通的农家衣裤。

儿子极不情愿地脱下西装。你火急火燎让我回来,不是为了让我穿这套衣服吧?

当然不是。走,跟我捕鱼去。三月桃花开,鳜鱼肥着呐,谁不馋呢。”儿子心里又是咯噔一下,乖乖跟着老铁往村外走。

你还别说,这次狗见了他们,没一个龇牙咧嘴的。

路上,有村民打招呼:王书记,去哪儿?儿子习惯性张开嘴,想答,却发觉自己错了。老铁说:走走,去河边抓点鳜鱼。

村民笑:你还缺鳜鱼吃,言一声,都往你家送。老铁说:不了不了,自己捕的,那才香。听到这话,儿子脸上火辣辣的。走到河边,天已完全黑透,只有两根烟头忽明忽暗。

这条小河从山崖子里流出来,水清藻绿,是村里的命脉。老铁退休后,不愿待在城里,回老家义务当起了这条小河的巡逻员。他不许别人砍树,更不许别人电鱼、药鱼。有人偷偷做了,他就追到人家屋里去,坐那里不走。直到那人拍着胸脯保证下不为例,他才离开。遇到特别有困难的家庭,他走时,会悄悄放下一些钱。

渐渐地,这条小河日益丰腴起来。

儿子少年时期,多次跟老铁来捕过鱼。他最爱吃的就是鳜鱼,那肉细嫩鲜美,脆香可口,故有席上有鳜鱼,熊掌也可舍之说。也因此,儿子对捕鱼这套程序了然于胸。

他们找了个小汊沟,开始挖窝。窝子挖得越深,留下来的鱼将越多。老铁操起锹,儿子说:我来吧。

老铁想了想,说:也好,这大黑天的,你一个人干活,我帮你瞅着,也省得跑偏了路数。儿子咂咂嘴,觉得老铁话里有话。于是,赶紧换个话题:爹,你知道不,我今晚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办呢!

知道。

知道?儿子心里一惊,不再言语了,把浑身的力气全使在锹上。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手掌上也磨出两个水泡。不过,儿子不敢吭声。他知道,老铁正紧紧盯着他呢

窝子挖好了,星星也撒满天空。儿子看看手机,已快十点了。儿子有些焦急。老铁说:干什么事非要等到这个时候?今晚就陪我抓一夜的鱼。

黑暗中,儿子感觉老铁的双眼像X光,自己内心那点雾霾被照得紧缩一团,不敢放肆。

老铁在汊沟上游放水,儿子便拿起兜兜网扎在窝子后面,这样可把往下游逃窜的鱼挡回窝子里。

做好这一切,父子俩边休息边聊天。再过两三个小时,等露水全下来,鱼儿抢食吃,就可收网了。

老铁说:你跟我说说话。

儿子说:说啥呢?

老铁说:说啥都可以。

儿子像哑巴一样,好半天都没吭声。老铁说:要不,我给你唱个歌?儿子扑哧笑了:你给我唱歌?

老铁说:对啊,就是你小时候,我教你的。来,我唱,你也跟着唱。也不管儿子同不同意,老铁就唱了:

月光光,照山冈。骑竹马,过河塘。河塘水深不得过,娘子牵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老铁唱着唱着,儿子就接上了,父子俩一块儿唱,唱得蛙鸣虫叫,草木散香。

露水下来了,好大。

父子俩起网,从窝子里打捞起一兜篓鱼。有鲢子、鲫鱼、白条、草棍,最多的是鳜鱼。老铁看看鱼。这个,小了,放吧。那个,正长呢,也放了。

儿子看看老铁,忽然什么都明白了。提起兜兜网,走到河边,全放了。老铁像孩子一样呵呵大笑。

趁老铁不注意,儿子掏出手机发出一条信息:今晚活动取消,今后这样的活动也不许再搞。发完,儿子陪着老铁一起笑。远处,传来几声狗叫,友好且悠长。老铁说:走吧,回家。再不回,它们就会跑来接我了。

1.下列对句中画线词语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双喜的,十元一盒,我抽得起。/儿子强调烟是自己买的,让父亲放心地抽。
B.这是套崭新的西装,为此,他还特意打了条领带。/儿子刻意打扮自己,说明非常重视晚上的活动。
C.听到这话,儿子脸上火辣辣的。/父亲的话戳中了要害,令儿子心虚、紧张。
D.他知道,老铁正紧紧盯着他呢。/说明老铁对辛苦劳累的儿子非常关心。
2.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诗句“桃花流水鳜鱼肥”为题,既点明了时令,又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特点。
B.小说写父亲退休后义务巡逻小河,也写儿子将捕获的鱼放生,深化了保护环境的主题。
C.文中插叙老铁退休后的生活,对塑造老铁这一形象起到了补充作用,凸显了人物特质。
D.文中两次使用拟声词“咯噔”,形象地写出儿子面对父亲的提醒时内心产生了触动。
3.作家给作品中的人物命名,往往蕴含深意,如本文中的“老铁”。下列对作品人物命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贾府四姐妹名字中的“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预示了人物不幸的命运,表达了作者的同情。
B.《药》取“华”“夏”两姓,意在体现“华夏”本为一家,却陷入了“吃”与“被吃”的悲剧之中,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
C.《孔乙己》中“孔乙己”这个绰号是人们从描红纸上截来给孔乙己的,表现了众人对他的嘲弄,蕴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D.《平凡的世界》里的“王满银”和“孙兰香”,他们的名字寄寓了百姓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也鲜明地体现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4.某同学准备写一篇倡导环保的演讲稿,下列不适合作为素材引用的一项是(     
A.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B.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C.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D.天空是小鸟的家,河流是鱼儿的家,地球是我们的家
2024-08-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区等3地2022-2023学年中职高一下学期语文联考复习卷三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四季平安

①这么大的雪,小杨不会来了吧。

②一场雪封实了白露河两岸。白露河在这儿打了一个大深弯,河堤似鸟儿的双翼,大娘住在东边的翼尖上。现在,在大娘眼里,这鸟儿是巨大的白天鹅,在白茫茫的天地间扇动着翅膀。

③小杨是她的帮扶责任人。他初来的时候,老太太生病躺在床上,一只干瘦炸毛的猫,在窗台上饿得有气无力地叫着。搂柴生火、舀水做饭,土灶被他烧得红红火火。这孩子说,他家住在这白露河上边十几里的南河湾,爹妈都在家里种着地。大娘喝完稀粥,问起南河湾一个远门亲戚,小杨还真认得。

④小杨说,大娘啊,现在政策好啊,没自来水,政府给你接,有病了,政府给你治,没钱花了,政府有低保,你这种状况,明个给你申请个最低生活保障金……这我都知道,我老了,不能干了,让我上敬老院,我舍不得这鸡鸭猫狗小菜园老果树,我身边少的是人啊。不是有我吗,明天啊我陪大娘去县城看病去。临走时,小杨要和大娘合个影,大娘死活不依,脸朝床里,怎么劝都扭不过来。大娘说,回去问你爹妈,咱这白露河边可是有规则的,像我这样不阴不阳的人,是不兴跟人照相的,会吸别人阳寿的。小杨说,我年轻力壮的,我不怕你吸我阳寿。你是好人,我更不能跟你照相。小杨被逼得没方法,才不好意思地说,我在省城工作的女伙伴想看看我工作的样子。大娘这才下了床,洗洗脸,把花白的头发往耳根捋了捋,坐下来。小杨站在她后面,把手机伸到前面,说大娘的气色好着呢。大娘笑了,小杨也笑了。

⑤从县医院回来,用大娘自己的话说,前一阵子是自己吓自己,本没得什么该死的病,还没到阎王爷收她的时候,腿弯也有劲了,腰板也直了,手也敏捷了。每逢周六扶贫日,小杨都会过来,陪她拔拔草,挖挖地,种种菜,小菜园红是红,紫是紫,青是青,绿是绿,小鸭在池塘里扎猛子,小鸡振膀子能飞上树。小杨用生了锈的镰刀,把宅前屋后的杂草割得光光的,偏偏留下几丛野花来,剪下老枝,留下新头,花开得又大又旺。

⑥来一次,把院子打扫一遍,从河边挑来黄沙,把院子铺得平平坦坦。八月十五,小杨送来了一大盒子月饼,说是女伙伴从大城市里寄来的,一共两盒,送给他爹妈一盒,带来这一盒。

⑦元旦前,小杨匆忙忙忙来说,大娘,我这段时间有点小事,顾不上来了,有事给我打电话。小杨给大娘买了个老年手机,教会了大娘一个动作,摁住键盘上的“1”不动,小杨的手机被拨通了,铃声开心地响了起来。只顾学手机充电、接听、拨打电话了,还没问小杨啥事,小杨走得没影了,大娘撵到村部也没追上,这孩子太急了。驻村的工作队员嘻嘻哈哈地告知她,能不急吗,小杨要接他女伙伴回来结婚了。

⑧总得给他们做点啥。大娘有了心事,老了不中用了,做点啥呢?大娘想起她年轻时的一件老活计来。她在老木箱子里扒出了牛皮纸包,打开纸包,呈现出五彩丝线来。拿出几根针,穿上不同颜色的丝线,心,慢慢向记忆打开;手,慢慢灵活起来;脸,慢慢泛起了喜色。她要把我们春天的草绿,夏天的花红,秋天的天蓝,冬天的洁白,一针一线地绣出来。小杨来时,她总静静地把活计藏起来,她守着她的奥秘,心里是满满的暖和。

⑨小杨说今日来给她送对联。这么深的雪,可能过不来了。天晴了,白露河滩里跳荡着各种各样的光,晃着大娘的眼睛。一转瞬,打开着羽绒服,脸上淌着热汗,头上冒着热气的小杨站在了她面前。小杨让大娘到厨房里烧水打面浆。他开始揭掉旧春联,刮擦洁净门堂门框,等大娘把热腾腾的面浆端来,小杨先找出一张横联贴在了门上方。扯端正拍平实了:四季平安。

⑩四季平安,大娘叨念出声来。小杨一愣,从高凳子上跳下来:大娘,你不是不识字吗?大娘从屋里端出—簸箩花花绿绿的物件来:小孩的花顶帽、红肚兜、凤头单鞋、虎头棉靴……每件上面都绣着四—季—平—安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小杨为大娘所做之事的一项是(     
A.小杨为大娘生火做饭、收拾菜园和院子。
B.小杨给大娘送月饼、贴春联。
C.小杨陪大娘看病,给大娘买手机并教她用手机。
D.小杨要和大娘合个影,大娘死活不依。
2.下列对小说中大娘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使用心理刻画,表现了大娘悲观又迷信的心态,她认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B.文章多处使用细节描写,从大娘最终配合小杨拍照给女朋友看,可以看出大娘是一个善良温暖的人。
C.大娘是一个渴望关爱的人,从她等待小杨和认为她“身边少的是人”可以看出。
D.大娘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从她亲手给小杨绣制新婚礼物可以看出。
3.下列对小说第②段划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划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露河比喻成“白天鹅”,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白露河的优美景色。
B.用“白天鹅扇动着翅膀”表达出大娘渴望小杨出现的迫切心理。
C.大娘将自己居住的河湾比作白天鹅的翼尖,这是运用了缩小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自己生活的空间狭小。
D.“白天鹅”这一充满生机的意象,传神地表达出大娘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的喜悦心情。
4.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最后一段借小杨之口反问,用大娘端出物件的行动来回答,揭示“秘密”,使故事情节完整,逻辑严密。
B.大娘所做的“活计”就是给小杨准备的小孩使用的物件,寄予大娘对小杨“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和对小杨新婚的美好祝福。
C.“四季平安”既指小杨贴的春联,又表现了小杨和大娘心往一处想:对共同奔向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D.文章对小杨与大娘所着笔墨相当,将小杨所做的工作与大娘前后的变化刻画得生动形象,生活画面感很强,极其富有表现力,共同体现了扶贫工作的成效。
2024-08-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区等3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联考语文复习卷一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超重

肖复兴

①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②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③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囔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囔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④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了一地。

⑤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⑥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

1.请联系全文,分析小说标题“超重”的好处。
2.请品析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
3.请简要说明小说中的“我”在情节和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
4.父母之爱“超重”,儿女之爱如此轻微,二者严重失衡。作为儿女,在生活中该怎样做才不会让爱的天平如此失衡?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
2024-08-22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跨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百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危险的人物

王鲁彦

夏天的一个早晨,惠明先生的房内坐满了人。这是因为子平,惠明先生的侄子,刚从T城回来,所以林家塘的邻居们都走过来和他打招呼。他离家很久,已有八年了。他穿着一身洋服,走起路来,脚下的皮鞋发出橐橐的声音,庄重而且威严。他在许多中学校、大学校里教过书,不但不能以孩子相看,且俨然是许多青年的师长了。

林家塘这个村庄是一个风景很好的地方。村屋接连不断,绵延到碧绿的田野中,一脉线似的小河明亮亮地蜿蜒着。整个林家塘都被围在丛林中,一年到头开着各色的花。

一天下午,林家塘的明生和仁才正在半山里砍柴。他们看见子平循着山路从山脚行地走上山去,在一株大树下歇了半天,拿出一瓶酒,呆望着远方,一口一口喝着,坐了许久,又行地往山顶走。明生和仁才好奇心动,便都偷偷地跟着走去。一到山巅,子平便狂呼着来回地跑了起来,跳了起来。奇异的事还有。子平忽然丢了酒瓶,猱升到一株大树上。他坐在丫权上,摇着树枝,唱着歌。他玩了许久,便又跳下来喝酒,一会儿,便躺倒在大树下,似乎睡熟了。不要再看这些难以入目的丑态!明生和仁才摇着头,往半山里走去。

炎热之后,壁垒似的云迅速地从山顶上腾了起来,一霎时便布满了天空。雷声如从远的海底滚出来一般,愈响愈近愈隆。接着大雨便狂怒地落着。这时,林家塘全村仿佛是恶涛中的一只小艇,簸荡得没有一刻平静。村中的人都战战兢兢地躲在屋中,不敢走出门外。

就在这时,住在村尾的农夫四林忽然听见屋外大声呼号的声音。他从后窗望出去,看见一个人撑着一顶纸伞,赤着脚,裤脚卷到大腿上,大声地唱着歌,往山脚下走。那是子平。

不久,田间正是一片黄色,早稻将熟。忽然一天,林家塘来了一个贴告示的人。大家都围着去看,只见:“……农夫栽培辛勤……租谷一律七折县农民协会示……”

这样好的年成,要他多管事!

什么叫做农民协会!害人的东西!

……

林家塘做生意的人最多,种田的没几个。有一种不堪言说的疑惑,同时涌上了大家的心头:觉得这件事情似乎是子平在其中唆使,加上平时的鄙视,便生出了仇恨。

炊烟在各家的屋上盘绕,结成了一个大的朦胧的网,笼罩着整个村庄。夜又从不知不觉中撒下幕来,使林家塘渐渐入于黑暗的境界。不久,奇异的事发生了。有人看见头上有无数的小星拥簇成一堆,上窄下阔,发出极大的光芒。这叫做扫帚星,是一颗凶星。它被发现时,必有王莽一类的人出世,倾覆着朝代,扰乱着安静。恐怖充满了各人的心中,它正直对着林家塘,显然这个人已出现在林家塘了。

这消息像电似的立刻就传遍了林家塘。有几个人便相约去讽示惠明先生,探他的意见。邻居们走后,惠明先生非常地生气。他怒气冲冲地把子平喊来。

你知道农民协会吗,子平?他劈头就是这样问。

知道的。子平毫不介意地回答说。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不平等。不种田的人有饭吃,种田的反而没有饭吃。

惠明先生一肚子的气愤。烟越吸越急,怒气也愈加增长起来。自己家里隐藏着一个这样危险的人,他如做梦似的到现在才知道,林家塘人的观察是多么真确。七八年来,他在林家塘是一个最有名声的人,村中有什么事,都请他去判断,一句话说出去,怎样重大的案件便解决。他几十年心血所争来的名声,眼见得要被子平破坏了!新的思想随着他的烟上来。他在夜间请了村中几个地位较高的人秘密商量许久,写好一张报告,由他领衔,打发人送到县里。

第二天早晨,这消息便已传遍了。大家都觉得心里有点痒痒,巴不得这事立刻就发作。

第三天早晨,浓厚的雾笼罩了整个林家塘。炊烟从各家的烟囱中冒了出来,渐渐混合在雾里,使林家塘更沉没在朦胧中。①太阳只是淡淡地发着光,似不想冲破雾的网,给林家塘人一个清明的世界一般

阿武婶拿着洗净了的一篮衣服回来,忽然听见一阵橐橐的皮鞋声。她回头细看时,那人已隐没在雾中了。林家塘没有第二个人穿皮鞋,她知道那一定是子平逃走了。她急忙跟着皮鞋声追去。路上遇到了明生,便叫他跟去,因为她自己是小脚,走不快的。

雾渐渐淡了起来,隐约中,脚步声忽然没有了,子平已走入小路。哼!看你往哪里逃罢!明生喃喃地说着。忽然树林中起了一声狂叫,吓得他连忙站住了脚步。对面的山谷猛然又应答了一声。他看见子平捻着拳头在那里打起拳来了。他不由得心里突突地跳。

②雾已完全敛迹,太阳很明亮地照着。明生忽然看见对面来了十几个人。前面走的都背着枪,穿着军服,后面的是林家塘的邻居们,为首的是惠明先生,他们似已知道子平逃走,追了来的。逃走了,逃走了!大家都大声地喊了起来,快去,快去!怕有手枪呢!那些兵很快地卸下刺刀,装上子弹,往树林包围了去。子平似已觉得,飞步往树林外逃去。

突然间,一阵噼啪的枪声,子平倒在田中了。大家围了上去。

有几个兵士跑到他的屋子搜查。证据是一柄剑。

溪流仍点点滴滴地流着,树林巍然地站着,鸟儿啁啾地唱着快乐的歌,各色的野花天天开着,如往日一般。即如子平击倒的那一处,也依然有蟋蟀歌唱着,蚱蜢跳跃着,粉蝶飞舞着,不复记得曾有一个青年凄惨地倒在那里流着鲜红的血……呵,多么美丽的乡村!

1927

(选自《鲁彦作品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明生、仁才用“难以入目的丑态”评说子平,阿武婶听见子平逃走的皮鞋声便急忙追去,林家塘人的种种言行表明了其对子平的抵触心理。
B.兵士跑到子平的屋子搜查到的证据是一柄剑。实证的取得说明子平参与了不可告人的事件。
C.小说中存在着很多的“空白点”,如子平莫名跑到山里去喝酒狂啸等。这些空白点引发了读者的想象,增加了文章的神秘感。
D.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了子平在林家塘受关注、被猜疑直至谋害的全过程,拉开了读者与文中人物的距离,更客观灵活地展现了林家塘的人情冷暖。
E.小说运用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如惠明先生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批评子平,表明他对子平理解却不支持的矛盾心理。
2.赏析小说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溪流仍点点滴滴地流着,树林巍然地站着,鸟儿啁啾地唱着快乐的歌,各色的野花天天开着,如往日一般。即如子平击倒的那一处,也依然有蟋蟀歌唱着,蚱蜢跳跃着,粉蝶飞舞着,不复记得曾有一个青年凄惨地倒在那里流着鲜红的血……呵,多么美丽的乡村!

3.概括危险人物子平的“危险”特征。
4.文中两个标号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了“太阳”,试分析其作用。
5.“群像透视”栏目组围绕此文拍摄一期短视频。经讨论,展现主主题为“地域、群体、文化”,请根据主题写出你的短视频拍摄构想。
2024-08-21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平原上

王安忆

一九七七年的大学招生开始了。地区教育局在下面设了好几个考场,老魏是负责城郊大李公社中学的考场的。这一带,老魏挺熟的,淮海战役时,他带的一个连就在这儿和敌人交过手。临死挣扎的敌人,是百倍的疯狂。那次战斗,虽已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老魏对其中每个细节都还记得。解放后,他偏偏又转业到这个地区文教局,每次来到这里,他就要重温一次那次的战斗,一想到那次战斗,老魏眼前就会出现一个极年轻的战士,戴着顶软不拉塌的军帽,扑眨着眼睛望着他,好像在问:我们的阵地呢?

阵地,老魏留心过,找过,他记得阵地前有一条小沟,面对着敌人的工事。而具体的位置却想不起来了,也可能是这地方变得太快,变得太多了,你看,今儿这里立起个烟囱,是什么公社农机厂,明儿那边又破土动工,说要挖养鱼塘。反正,老魏找不到当年那块打得翻过个的阵地了。

初试这天,天不亮,人就从四面八方涌向大李中学考场,有插队知识青年,有回乡的学生,有走来的,有骑自行车来的。教室里开始发试卷了,老魏却发现门口一块石头上坐着个姑娘,浅蓝色的褂子上,系着块鲜亮惹眼的红围巾,她双手托着腮,在想什么。

咋不进考场?老魏朝她走过去问道。

我不考,他考,我等他。姑娘没抬头。

他是谁?

姑娘抬起眼睛,不满地瞅了老魏一眼,好像说,操那么多心干啥?随即又掉过脸,专心致志地等起来。

嘀嘀!一阵汽车喇叭声,公社粮站里驰出一辆接一辆的大卡车,车上载满了鼓鼓的粮袋,往市区方向开去。姑娘直起身子,轻轻地数着:一、二……十一、十二……”

是大李公社上缴国家的粮吗?老魏惊讶地说。

这有啥。姑娘说了一句,又恢复了刚才的姿势,手托着腮出神。

可老魏很高兴,一个公社,一个秋季能交给国家那么多粮食,怎么不高兴!要知道,为了这,当年和蒋介石争得可是你死我活哪!老魏又想起了他的小鬼。帽子扣到眉毛上,腮帮子在枪托上都挤歪了,眯着眼稳稳地点射。在一次敌人重新组织力量进行反扑的间歇中,他抱着枪,嚼着一根草根,扑眨着眼睛愣神,问他想什么,他说:我在想,咱们胜利后,现在这阵地用来干啥呢。这个问题把大伙儿活跃起来了,有人说,在这造大工厂;有人说,这儿长一年几熟的好庄稼;还有的说,要盖几十层的楼房。小家伙一直没吭声,半晌,才慢悠悠地开口了:你们说得都好,可都不是最好最好的,我说呀……”这时,敌人的反扑开始了,我们牺牲了三个同志,其中就有那个小鬼。老魏老是在想,当时,小鬼想说什么呢,什么是最好最好的呢?而眼下这个姑娘,送几十万斤粮食,似乎很不在她的眼里,她又是要什么呢?

第一个交试卷的是个高个儿,穿着大红球衣的小伙子。老魏看见那姑娘站起身向他迎了上去。哦,这就是那个他。

你是报的那个系吗?姑娘问。

当然,自动控制系!

老魏又抬起头向窗外瞭望,只见远处火红的两团,越来越远,渐渐融为一点,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初试以后不几天,老魏在地区文教局门口又碰见了那个姑娘,姑娘也认出了老魏,笑了。

他看见姑娘身旁一挂平车上放了好多铁锹,便问:冬季搞什么工程啊?

挖河,这儿是一片盐碱地,引来微山湖的水就好了。

看到姑娘火红的围巾,老魏不由想起那个穿大红球衣、要学自动控制的李江江,忍不住问道:他为什么填自动控制系呢?

姑娘拉起车子,边走边说:我要他学会自动控制,回来用电子操控技术侍弄这大片的土地,你不知道,咱们那土地有多好。

望着姑娘在渐浓的暮色里远了,老魏心里感到一阵安慰:她知道,知道这土地好,尽管有盐碱,眼下还没好庄稼。是啊,为了这每一寸土地,为了这土地上有工厂,有丰收,还有更好更好的……对了,小鬼想说的不会是自动控制吧?不,他连拖拉机还没见过呢。

复试的日子到了,老魏又来到了大李公社中学。

晚上,他在办公室临时搭起的床上刚躺下,就听见从后窗传来说话声,声音很轻,但在夜深人静中,很清楚地传来。

挖了一冬的河,微山湖的水能浇咱们的地吗?这是姑娘清脆的声音。

……我感觉这次考得不错,等我学成回来,治治这些盐碱地。一个浑厚的低音。

好呀,微山湖的水一定能引来,咱们的盐碱地一定能治好,还有菜园、拖拉机、加工厂,我们想到的,都要有……”

还有自动控制、电子操控。

月光洒在老魏的床前,白花花亮堂堂的。老魏和窗外的两个人,一同沉浸在一种最好最好的向往之中。他似乎明白了姑娘为什么对着几十万斤粮食说这有啥。他不知道当年那块阵地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小鬼说的最好最好的到底是什么,可是他知道,在这平原上,有一个青年,正准备为这块盐碱地去学自动控制……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地方变得太快,变得太多了”“今儿这里立起个烟囱……明儿那边又破土动工”“这儿是一片盐碱地”,这些叙述表现出老魏对当年阵地遭受破坏的忧心。
B.“系着块鲜亮惹眼的红围巾”“穿着大红球衣”“只见远处火红的两团”,小说对姑娘和小伙子的装扮描写,以红色为主色调,表现了青年一代的朝气和希望。
C.姑娘对着几十万斤粮食说“这有啥”,小战士牺牲前说“你们说得都好,可都不是最好最好的,我说……”,这些悬念的设置,巧妙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穿红球衣的小伙子报考电力工程系,为了“回来用电子操控技术侍弄这大片的土地”,为了治理好这片盐碱地,表现了姑娘和小伙子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E.“月光洒在老魏的床前,白花花亮堂堂的”,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既营造了美好宁静的氛围,又烘托了老魏的心情,正是姑娘和小伙子的言行给了他欣慰和希望。
2.老魏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赏析小说中画线句的作用。
月光洒在老魏的床前,白花花亮堂堂的。
4.仔细赏读全文,结合最后一段的语境,仿照以下句子,创作一段理想宣言。
红色精神革命战斗忙,战胜之后,改造阵地,种好庄稼方能开垦未来。
2024-08-21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卓越中职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