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炊烟的味道

余继聪

很喜欢炊烟的味道!一位萍水相逢的朋友说。她说出了我心底的话。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②我爱曲曲弯弯从村落农家升起的炊烟,更爱炊烟的味道。

③每次乘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总是会经过很多村庄。我总是会睁大眼睛,很惬意地欣赏村庄。

④我羡慕这些庄户人,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炊烟,就是守着幸福。离开一座城市,我总是很激动,因为我又可以靠近一缕缕温暖的、香喷喷的炊烟。每当接近一座城市时,我总是会不断地回头,目光总是不愿离开那远去的炊烟,就好像每次离家时,总不愿放开母亲温暖的手。

⑤十三岁以前,我曾拥有过一缕炊烟。那是从滇中的一个小村庄里升起的炊烟。守住一缕香喷喷温暖暖的炊烟,当然也就守住了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⑥青涩的少年时代,贫穷与欢乐共存。每到农忙,学校都放假回家,即使上学作业也寥寥无几,没有任何负担,给了我们这些半截缸疯跑玩耍的机会。记得最清的是,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酷夏,一连几天的雨下个不停,我们几个小伙伴在村里玩游戏玩腻了,不知谁出了个主意,何不趁着下雨去偷黄瓜吃,于是一呼百应。看菜园的于老头因为雨天也没有出来瞭望,坐在屋里发呆,我们几个毛孩子趁机下手,黄瓜架不高,尽管小心翼翼、蹑手蹑脚,但不知谁不小心扑腾一声把黄瓜掉在地上,惊动了于老头,他疯一样从屋里出来,边骂边追,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背起自己的猎物撒腿就跑。慌不择路,从小河里窜过去,身上、脸上布满了泥水。他毕竟是上了岁数的人了,哪是我们的对手,眼看追不上就停了下来。于是我们带着胜利的果实回到了家。

⑦从十六岁开始,我离家到更远的城里读书,就离我所熟悉的炊烟越来越远了。上大学的时候,尽管庞大的食堂里有几十种菜,只有角落里那位大妈常摆的一小盆腊肉最受我的青睐,它久经炊烟熏炙,自然有了炊烟的味道。吃着腊肉,我可以暂时忘记孤独,会想到炊烟,想到家乡的村庄和亲人。

⑧工作后,一个人孤零零生活在这冷冷的城市,我常常会怀念小时候扶着灶头,一边添柴,一边煮腊肉的日子。腊肉香,炊烟也香,我知道这只是我心理上的感觉。那时家里有时烧辣椒秆、烤烟秆,烟常常熏得我眼睛生疼,鼻涕涟涟。于是,每隔一段我都得回家一趟,否则我就会无心做事。那是因为我离炊烟、离村庄、离家、离母亲太久了。我急切地赶回村庄,随着村庄和一缕缕炊烟越来越近,浑身就有一种温暖踏实的味道。我一踏进家门,母亲就会急急地去拾柴,生火,为我做饭,尽管我一再表示自己吃碗开水泡饭就行了,但她仍旧会急急地到地里去拔蒜苗,因为她知道我爱吃腊肉炒蒜苗。

⑨山一程,水一程,身向天涯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故园炊烟梦里萦,心乡有此影!也许,在各种清洁、高效能源走入了千家万户的今天,已很少有人对炊烟有什么感情,但我对炊烟的情感依然如故,万分牵挂。炊烟是乡村的丝巾,炊烟是母亲伫立街头呼唤儿女的回音,炊烟是古典田园诗的韵脚,炊烟是流传在土地深处的民间摇篮曲的一部分。

⑩如今我的笔下,炊烟依然是天下苍生的一根命脉,血液一样写在土地上。行书叫温暖、楷书则叫骨架一样凝重的古训,明明暗暗,昭示千秋万代。没有炊烟,我魂魄里总有种漂泊无依的感觉。在故乡的袅袅炊烟里,做个黄粱梦,也美在心头!

(摘自《流行哲理小品(中国卷)》中国三峡出版社,有删改)

1.文章题目是“炊烟的味道”,第六段却花大量笔墨写童年趣事,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
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炊烟是母亲伫立街头呼唤儿女的回音”的含义?
4.下列对“我爱曲曲弯弯从村落农家升起的炊烟,更爱炊烟的味道”这句话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守住炊烟,就是守住幸福。
B.炊烟里有饭菜的香甜的味道,侧面反映出作者对城市饮食的不习惯。
C.炊烟里有故乡温暖踏实的味道。
D.炊烟里有老母亲浓浓的关爱之情。
2024-07-19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综合职教中心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对口升学高一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①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②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③他的外孙女给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④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所在。⑤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被忘掉了。⑥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⑦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他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⑧

1.选文选自《世间最美的坟墓》,是____(国别)著名作家____的一篇游记散文。
2.给语段划分层次,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3.作者说“新的、更美好的启示”指什么?
4.本语段有一句话,高度概括出托尔斯泰墓给作者留下的总体印象,请写出来。
2024-07-1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龙翔高级技工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中职高考对口升学12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下列不属于选文内容的是(     
A.落蕊清扫B.秋蝉残鸣C.北国秋雨D.都市闲人
2.下列各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A.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更有味,下得更像样。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3.有关景物描写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     
A.在写北国之秋蝉,北国之秋雨时,都与南国进行比较,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喜爱和对南国之秋的否定。
B.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与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C.作者用轻松的笔调描写都市闲人无忧无虑的生活片段,描写了他们的着装、行动、说话的语调,表现他们的悠闲,抒发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D.对秋雨的描写,作家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和细腻清新的描写,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2024-07-1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拉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②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③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④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⑤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⑥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节选自史铁生《合欢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        侍弄:
瞪着眼睛看树影儿。                  瞪着:
2.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叙述合欢树的由来。
3.作者不用“我的母亲”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有什么含义?
4.“我”对“合欢树”由不敢看到想去看,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2024-07-1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职业中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荷塘月色》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①月光如流水一般,( )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②(   )的青雾起在荷塘里,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过一样;又像 着轻纱的梦。④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   )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⑤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上文括号处应填入叠音词,应依次填入的一组是(     
A.淡淡 静静 薄薄 弯弯B.薄薄 淡淡 静静 弯弯
C.静静 薄薄 淡淡 弯弯D.静静 淡淡 薄薄 弯弯
2.对“月光如流水一般,()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横线处的字表达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泻”字写出了月光的皎洁
B.“泻”字写出了月光的浓重
C.“泻”字写出了月光的寒冷
D.“泻”字赋予了月光以流动
3.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是(     
A.月光下的荷塘
B.月下荷塘的荷与树木
C.荷塘上的月色
D.从荷到树
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这种“好处”指的是(     
A.因为不能朗照,显得特别宁静。
B.因为不能朗照,表现出了静美淡雅的韵味。
C.因为不能朗照,正好与作者希望求得恬静的心境相吻合。
D.因为不能朗照,适合作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5.“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中的“酣眠”与“小睡”都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们分别指的是(     
A.满月与淡淡的云。
B.满月与淡淡的云遮住月色。
C.朗照与被淡云遮隔后的疏朗的月光。
D.朗照与朦胧的月色,
2024-07-16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会昌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班2023-2024学年春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

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是她,这个四十六岁的高龄产妇,在19663月的一个下午把我带到故里。这之前,她曾生育三个女儿,两个存活,一个夭折。我是她最后的念想,是她强加给未来生活的全部意义,所以,不管是上山砍柴或是下田插秧,甚至于大雪茫茫的水利工地,她的身上总是有我。挖沟的时候我在她的背上,背石头的时候我在她的胸口。她对我加倍呵护,好像双手捧着一盏灯苗,生怕有半点闪失。

因为不停地升学,这个小心呵护我的人,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我离开她,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为了挣钱供我读书,每到雨天,母亲就背着背篓半夜出门,赶在别人之前进入山林摘木耳。家里养的鸡全都拿来卖钱,一只也舍不得杀。猪喂肥了,一家伙卖掉,那是我第二个学期的路费、学费。母亲彻底想不到,供一个学生读书会要那么高的成本,但是她不服输,像魔术师那样从土地里变出芭蕉、魔芋、板栗、核桃、南瓜、李子、玉米和稻谷,凡是能换钱的农产品她都卖过,一分一分地挣,十元十元地给我寄,以至于我买的衣服会有红薯的味道,我买的球鞋理所当然散发稻谷气息。

直到我领了工资,母亲才结束农村对城市的支援,稍微松了一口气。但这时的她,已经苍老得不敢照镜子了。她的头发白得像雪花,皮肤黑得像泥,脸上的皱纹是交错的村路,疲惫的眼睛是干水的池塘。每个月我都回村去看她,给她捎去吃的和穿的。后来,父亲过世了,我把母亲接到城市,以为故乡可以从我的脑海淡出。其实不然,母亲就像一本故乡的活字典,今天说交怀的稻田,明天说篮淀塘的菜地,后天说代家湾的杉衣。每一个土坎、每一株玉米都刻在她记忆的硬盘上,既不能删除也休想覆盖。一位曾经批斗过她的村民进城,她在不会说普通话的情况下,竟然问到那个村民的住处,把他请到家里来隆重招待。只要能听到故乡的一两则消息,她非常愿意忘记仇恨。谁家的母牛生崽了,她会笑上大半天,若是听到村里某位老人过世,她就躲到角落悄悄抹泪。

有一天,这个高大的矮个子母亲忽然病倒,她铁一样的躯体终于抵挡不住时间的消耗,渐渐还原为肉身。从来不住院从来不吃药的她被医院强行收留,还做了化疗。她躺在病床上越缩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她昏过去又醒过来,即便痛成这样,嘴里喃喃的还是故乡的名字。临终前一晚,不知道她哪来的气力,忽地从床上坐起来,叫我姐连夜把她背回故乡。我何尝不想满足她的愿望,只是故里没有止痛针,没有标准的卫生所,更没有临时的抢救。因此,在她还有生命之前,我只能硬起心肠把她留在县城医院,完全忽略了她对故乡的依赖。

母亲是在一场瓢泼的大雨中回归故乡的土地的。我怕雨水冷着她的身体,就在新堆的坟上盖了一块塑料布。当母亲彻底离开我之后,故乡猛地就直逼过来,显得那么强大那么安慰。故乡像我的外婆,终于把母亲抱在怀里。

今年十月,我重返故乡,看见母亲已变成一片青草,铺在楠竹湾的田炊上。我抚摸着那片草地,认真地打量故乡,发觉天空比过去的蓝,树比过去的高,牛比过去的壮,山坡上的玉米棒子也比过去的长得大……曾经被我记忆按下暂停的村民,一个个都动起来,他们脸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第一次那么醒目。我终于明白,故乡已经代替了我的母亲。有母亲的地方就能止痛疗伤,就能拴住漂泊动荡的心灵。

(选自《天涯》2009年第3期,有删改)

(1)从全文看,文章开头“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一句有哪些作用?请具体说明。
(2)文中画线处,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结合选文具体内容,简要概括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4)试探究本文题目“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的深刻含义。
(5)读了本文后,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收获。
2024-07-16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翰文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仙人掌花

曹乾石

①看见别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煞是艳羡,激起了我养花的兴致。我从花草市场陆续买了一些回家种养,海棠、月季、杜鹃、米兰、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施肥,但终究是很难坚持,结果一盆盆花草都枝枯叶落。我这才意识到,养花并非只是闲情逸致,那完全是精明勤快人的事儿,与我这个愚汉、懒汉无缘。

②例外的是,有一盆仙人掌活了下来。

③不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皲裂,它总是绿色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和空气。

④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强呢?要是海棠、月季、杜鹃、米兰也这样易于生存该有多好啊。对于仙人掌的存在,我也不再关心。

⑤许久后的一个黄昏,我倚着阳台观望,无意中又瞥见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却忍不住大笑起来。

⑥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活像一张老人的脸。

⑦我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都困难。这可怕的东西!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一到,奇迹竟发生了。一个雨后的清晨,我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发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映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竟然是花!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12个金黄色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⑧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⑨此刻,仙人掌正骄傲地高擎着它。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朵,能不倾注全部心血吗?可以想象,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正是有了这冷峻和坚强,在沙漠吞噬掉无数娇美的花之后,我们还能欣赏到仙人掌神奇的金色花。

⑩它绝非一朵仅仅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肃然起敬。

⑪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1.文章中作者对仙人掌的情感是不断变化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仙人掌独自活下来感到惊喜。
B.对仙人掌的不美且倔强感到遗憾。
C.对仙人掌横竖添新节大笑嘲弄。
D.对仙人掌开花感到震撼并由衷赞美。
2.下列对文章中加点词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啄食”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仙人掌的毛刺获取阳光和空气的情态,突出了仙人掌顽强的生命力。
B.第⑦段“可怕”一词恰恰体现了仙人掌生命力的顽强。
C.第⑨段“骄傲”表现了作者对仙人掌的赞美、敬佩之情。
D.第⑩段“不甘泯灭”指仙人掌对“我”的漠视奋起抗争。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养海棠、月季、杜鹃、米兰、文竹等是用反衬手法表现仙人掌的顽强。
B.第②段,从内容上看,突出了仙人掌与众不同的生命特点;从结构上看,为下文赞美仙人掌的生命活力做了铺垫。
C.第⑤段“大笑”为下文埋下伏笔,因为我预料到仙人掌即将开出最美的花。
D.作者对仙人掌态度的变化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4.这篇文章给人很多的启示和感悟,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越是环境恶劣,越要顽强执着地绽放生命。
B.外表美不是真的美,只有内在美才是正确的人生追求。
C.即使遭遇冷漠和轻视,也要自信地实现人生价值。
D.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崖柏

杨晓升

①陡峭的太行山犹如一道屏障,横陈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这两大文明发源地之间。从低处看,太行山是一面巨墙,壁立万仞,隔绝一切信息。若从高处俯视,又如一阶阶石梯,拾级而上似乎就能抵达新的世界。太行山中多峡谷,因了刀削斧砍、陡峭雄奇的山势,峡谷中便多有惊世骇俗的风景。然而,如今的太行山,最吸引我的却是山上山下那满目的绿。假若与印象中的黄土高原相对照,你会感到那耀眼的绿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②行走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抑或徜徉于惊世骇俗的太行山大峡谷,放眼望去,你会发现绿色像上天撒下的绿雪,这绿雪不仅覆盖着大地山川斜坡峡谷,而且附着在陡峭的悬崖峭壁,青翠悦目,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这绿色当然不是什么绿雪,而是绿树。到底是什么样的树才敢如此不惧贫瘠干旱、险恶高寒,不屈不挠宣告着自身的存在,孤傲地彰显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当地的朋友告诉我:崖柏。

③崖柏——极富内在气质和精神质感的名字!

④据悉,太行崖柏乃国之瑰宝,素有活化石之称。太行崖柏是天然长生的一种植物,并且生长环境非常恶劣。尤其千年崖柏,一般都会生长在无人问津的悬崖峭壁之上,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在悬崖绝壁生长千万年的树种。史料记载,崖柏源于三亿年前,是恐龙时代白垩纪的孑遗植物,被植物学家称为世界上最珍稀、最古老的裸子植物,素有植物大熊猫”“活化石之称,是我国特有国宝级植物。因其生长在海拔较高的悬崖峭壁上,故而得名为崖柏

⑤在被誉为太行第一雄峡的壶关八泉峡景区,我久久地凝视着生长在一处陡峭悬崖上的丛丛崖柏。从外形看,它们都不高大,都属于大小不一且枝叶茂盛的灌木丛,但都长得仙风道骨。单丛看,它们或破崖而出,或傲然挺立,或倒挂金钩,或不屈不挠,或搏命攀缘;成片看,它们桀骜不驯、脱俗超群、多姿多彩、气势非凡。如此神树,我不由得肃然起敬,耳边回响起清代诗人郑燮《竹石》中的著名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⑥少雨干旱,高山险境,太行崖柏却依然能破崖而出,不屈不挠,傲然生长,千年不朽——如此高贵的品质和英雄气概,不正是太行人民古往今来的精神象征?

⑦壮哉!巍巍太行,钟灵毓秀,遗世独立,无欲则刚,崖柏不朽。

(选自《2019年中国散文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太行山的斜坡峡谷植被茂盛,但陡峭的悬崖峭壁上罕有绿树。
B.从外形看,崖柏高大挺拔,枝叶茂盛,仙风道骨,有如神树。
C.作为已知最古老、最珍稀的裸子植物,崖柏有“活化石”之称。
D.崖柏生长在贫瘠干旱、险恶高寒的环境中,故寿命极为短暂。
2.下列对文章思路与结构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③段从太行山满目耀眼的“绿”写起,引出太行崖柏。
B.④⑤段叙写太行崖柏独特的生长习性和非凡的丰神气概。
C.⑥段由人及树,以崖柏之品质映照人之精神,耐人寻味。
D.⑦段收束全文,铿锵有力,营造出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
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夸张的动作描写,摹写出崖柏的千姿百态。
B.从单丛到成片,呈现崖柏个体形态和群体气质。
C.用工笔细描姿态,以写意勾勒精神,形象而传神。
D.想象丰富,笔力雄健,令人印象深刻且浮想联翩。
4.下列对太行崖柏精神特质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强不息B.不屈不挠C.桀骜不驯D.郁郁寡欢
2024-07-0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安徽省普通高校分类考试招生和对口招生文化素质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寂寞的浯溪

王青伟

走进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这种隐秘世界可能表达着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

泰山的雄奇壮观,暗含了中国帝皇的大一统思想,于是历代帝皇为其立封受禅,顶礼膜拜,浸淫到文化领域,儒家思想一统数千年,蔓延到文学领域,豪放派永远占主导地位。公元七世纪中叶,一个政治失意,受到牵连的落魄文人元结被贬永州刺史,路途愈走愈逼仄,景物愈行愈荒凉,心地愈来愈灰暗。突然,他先听见一声清脆的水流声,他本来想放下行李,掬一捧水喝喝,或者洗洗双脚,但是他忽然惊呆了,顺着溪流望去,到处一片姹紫嫣红、树叶成荫,灰暗的心境一下子为之明亮,荒凉的景物倏忽为之绚丽。这个小小的地方,溪是小的,山是小的,石头也是被分割为小块小块的,就连奔流的湘江也远没有长江黄河那样大气。那一刻,元结一下子看见一个大我,面对浩茫的宇宙,他一下子又觉得自己就像浯溪这个小盆景,在天地之间变得那么渺小。

于是他把那条溪命名为浯溪。浯溪,就是我的溪。古代的文人,以山水来造个字,并公然声称这块山水是属于我的,怕只有元结了。他当时的得意之情因这个字而情形毕现,他尽管远离了高官厚禄,车水马龙,皇城大气,但天地之大,总有一块小小的地方是可以安放和融会我的心灵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在王气触摸不到的地方,我拥有一块小小的无名之处。

于是浯溪成为元结另一种文化精神的关照。他在这里感悟和寻找到了人生的另一面

我总感觉到浯溪碑林的诗书之中,就是这种半归隐文化的典型代表。浯溪这块小小的天地盆景,就是那种寻求半归隐境界的最佳场所。极度得意和极度失意的文人都不大到得浯溪,因为浯溪既不宏大,也不苍凉,得意时需要一个宏大的场所来抒发一下豪情,失意时则需要一个苍凉的处所来哀叹人生的不幸。浯溪就夹在这两者之间,成为一个狭窄的不言而喻的心灵通道,驱使着一帮文人悄然而至,因此,在这样一个不易激起情感大起落的场所,自然也很难得产生惊天动地的诗篇。每次我去浯溪,除了看它的碑林和山水之外,最令我流连忘返的是元结当年弹琴的浯台。那里是浯溪的最高点,每到月夜,元结总是执一把琴,坐在那里对江而弹,琴声激活了浯溪山水,浯溪山水浸润了他的琴声,元结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任千古忧愁万古功名顺琴而去,随水而流,在虚无中掺杂着沉重,在缥缈中偶尔跳出一声叹息,在归途中时而张望,在空灵中排挤着一丝无奈。我站在那个地方,常常缅怀的只是一种渐去渐远的影子,听见的只是一缕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进浯溪,极可能会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内心对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
B.儒家思想造就了文人的豪放,但元结却是偏婉约风格的文风,这也是他能和浯溪产生共鸣的原因。
C.元结初见浯溪,体会到了大我和小我并存的自我。
D.在浯溪,浯台是令作者最流连忘返的地方,在那里他能深切地体会到元结的复杂心态。
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中的“寂寞”,既契合元结对自己“半归隐”状态的感悟,也突出了在山水间灵性触动而有所感悟是极为难得的。
B.本文以叙述和描写元结在浯溪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在皇权统治下悲惨的命运。
C.全文最后一句,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元结的同情和理解,也表达了自己的追思之情,意蕴深远。
D.全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生动地展示出古代文人隐秘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半归隐”文化产生的背景。
3.你对文章中“他在这里感悟和寻找到了人生的另一面”一句中的“另一面”如何理解?请联系全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2024-06-28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语文联考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寥寂。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这片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②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③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④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⑤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⑥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涵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这样,红柳就枝丫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⑦连年砍伐,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⑧我们餐风宿露。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不曾堆聚过亿万颗沙砾。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⑨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地?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摘编自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老兵说,你本末倒置       本末倒置:________
②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       盘根错节:________
2.请联系文章内容,赏析第①段加点词“微笑”的表达效果。
3.文中用⑥⑦两个段落描写挖掘红柳的工作量和方法,有何作用?
4.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蕴含什么深意。
2024-06-2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