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各题。

走近芦苇

陈所巨

清寒的早晨,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割了去,或当柴烧,或做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土地,在那里顽强地过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下越冬的小动物。生命的顽强在于有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

但芦苇毕竟真的变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有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

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

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散,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是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

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槃的过程,也是自我解脱、自我净化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也只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

猛然地发现脚下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锥,那是芦苇的苇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置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生命,那就是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

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真。

(选自《品味书香》)

1.阅读文章第二段,联系文章内容回答。
(1)寒冷“征服”“改变”了芦苇什么?
(2)芦苇生命之中“最重要的”“本质的”东西是什么?
2.第三段开头“你这样做了”“这样”指代什么?
3.第四段中“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似乎”二字意在暗示说明什么?三个“无可奈何”中哪一个“无可奈何”的含义与其他两个不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文章中“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中加引号的“我”应如何理解?
5.本文写“走近芦苇”,抒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其中多次提到“泥土”,试分析文章中作者写泥土的用意是什么。
6.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以芦苇为题材的文章,但它不仅仅写芦苇,而是既写芦苇又写人生,写与芦苇的对话,揭示生命的意义。
B.第二至四自然段对芦苇的称谓从第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这样写的目的是便于作者抒发感情。
C.“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就是在困难来时,要接受它,听凭它摆布,顽强地固守自己的本质。
D.“枯叶在风中呜咽”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芦苇在寒风中的神态描摹得形象逼真。
E.文章意在告诉人们,以芦苇“苇尖”为代表的新生事物代替以枯老芦苇为代表的旧事物是历史必然。是任何人改变不了的。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北片区中职学校2019-2020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调研考试-语文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现代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白鹭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分则嫌白,黛之一分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本文重点是赞美白鹭,为何要插入对白鹤、朱鹭、苍鹭的描述?
2.上文开头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赞美白鹭,表现了作者爱寻常之美、爱平凡之美的思想感情。
B.第四小节运用了排比句式,主要突出了白鹭匀称的体态和谐调的色彩。
C.本文由里及表写出了白鹭易被人忽视的内在的质朴的美,文章富有哲理。
D.从全文看,白鹭的美主要体现自然、宁静、悠然、匀称、和谐几方面。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的四季(节选)

郁达夫

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得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了一道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都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 Summer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

1.北平的秋季与其他季节相比,具有什么特点?(引用原文回答)
2.第二段第一句勾画北平近郊的秋色,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保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
3.作者为什么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
4.下列选项是对这篇短文与《故都的秋》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意在表现北平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B.在描绘自然之景中都浸透着一种文化意韵
C.都把南国之秋与北平之秋作对比,突出“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
D.都运用了形象的比喻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交通技师学院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荷塘月色》(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塘月色》借月下荷塘和塘中月色抒发情感,表现了作者希望在自由宁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B.选文景物描写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
C.选文最后感叹道“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抒发了作者安于现状,不喜热闹,超然为好的美丽心情。
D.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寓对荷塘与月色的描写之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作者“却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理由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朦胧的月色下一切都很美好,正与作者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情相吻合。
B.因为它使作者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心情。
C.朦胧的月色赋予景物一种“静穆美”。
D.与作者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的心情相吻合。
3.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4.作者写月下荷塘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5.选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江州寻陶潜

钱红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供职于长江轮船航运公司的父亲常年奔波于九江——上海航线,每次回家他必拎一兜鱼给我们姐弟改善伙食。所以小城九江于我少年记忆里,曾深深印刻过一笔。二十余年后的晚秋,我来到九江,似多了一层故旧的熟稔。

字面意思看九江,无非九条江河汇合处,实则不然,这里的为虚指,是众水汇合之意。我更爱它的古名——江州,氤氲着无限诗性的一座小城,一条大江傍城而过。陶潜在此做过江州祭酒。

车子一直往南疾驰,平畴野畈里,铺着黄金的晚稻。车窗外忽现白亮亮的湖水,接天莲碧,南方气息乍出,想必九江到了。一座城市何以拥有如此多湖泊,有水的地方自有灵性。酒店坐落于湖畔,八里湖、赛城湖,携手相依。落日徐徐,映照两湖碎金,橘橙、玫瑰红相互交织,有众神会聚的虚幻。

我心里只有陶潜。

别人在陶潜的田园诗里读出了闲适恬淡,我读出的唯有困苦忧惧——年岁愈长,愈甚。

终于来到柴桑,是陶渊明纪念馆。解说大姐一身紫丝绒,脸盘丰盈,正大仙容的气质。她大约不知眼前这班人皆操持文学这一行当,且大方自信地引领我们进进出出。

我像个游魂漠漠然四处晃荡。院中翠竹修篁,洒下浓荫一地。荷池干涸,莲蓬枯如青铜。秋风羽羽,阴影处颇有寒意。最后一爿小屋内,玻璃长柜里陈列一帧陶潜山居图卷,大姐热情招呼众人来看。她指这里,复指那里,仿佛我们手持《辋川集》去终南山寻访王维遗踪那么珍重。末了,进入忘我之境的她,滔滔迭迭大段背诵《归去来兮辞》,抑扬顿挫,有音韵之美,令独自面墙而立审视陶潜一生行旅图的我忽然哽咽,泪水大颗大颗往下滚……慌忙摸出墨镜,狼狈而窘迫,仿佛听闻别人的讥讽:这人莫非有病,室内戴墨镜?此时此刻,我似与他心意相通,体恤着他精神上的困苦、愤激。这首辞赋,也是他的精神自况,千年之后的我们来读它,也是温习着他清洁的人格。故欧阳修才要说,《归去来兮辞》是东晋唯一文章。诗赋文章向来是一个人的灵魂自传,映照出的,正是他的心性、骨骼。

一直觉得,陶潜是天下文人中第一等真人,他守住了知识分子的个体尊严——岂止不折腰?我最佩服的,是他的坦然自若,你看《归去来兮辞》小序写得何等坦诚: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如此磊落坦荡,却无寒酸相,彻底超脱于主流俗世之外,大多文人,一贯擅长半遮半掩,早早丢失掉安身立命的趋真精神。现实里,我给予一个人最坏的评价,无非是——文假,人更假。

时间之河顺流而下,一路至晋、隋、唐,到宋,有了一个苏轼,一贬再贬,何等困苦受辱,怎么就不曾崩溃过?他谪居黄州时,便早早找到了精神支柱陶潜啊。苏轼生命中的这一段,虽说早前于史料中厘清过脉络,但直至真正伫立江畔眺望对岸黄冈,我方才恍然有悟:黄州、江州两地何等之近!黄州当地政府也曾辟了一片东坡荒地给苏轼,让他自耕自食。东游西逛排遣苦闷的苏轼,日日饮酒迟归,时不时乘扁舟一叶,过江到访庐山东林寺、西林寺,而此地正是陶潜故乡、苏轼一下抓住了灵魂知音。

日后,为了向这位东晋第一人致敬,他自黄州、惠州、儋州,一路书写和陶诗不辍。

或许,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正是为陶潜精神所滋养着的。《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宇宙观,不正呼应着《归去来兮辞》中天地自然的和谐吗?二人性情迥异,陶潜的困苦皆藏于诗文的肌理中,不深拓,看不见,苏轼外露些,但两人终究殊途同归了,皆走向了怀良辰以孤往之境,也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向内求索。

一个文人岂能种好地?难免窘迫,内外交困。但看他的田园诗中丝毫不见怨尤,孜孜白描天地自然之美。偶尔的一次低落情绪,见《乞食》诗。长期营养不良的他,大约罹患低血糖症吧。一日饿得心慌,他敲了陌生人家的门。人一看是大诗人,欣然开门纳客,恭敬招待。末了,他又添愧疚,怅惘一声,我不能像韩信那样报答一饭之恩了。何等自责啊。

继续往柴桑乡下深入。农家门前便是南山,视野开阔,满谷满坡野草闲花。我把南山看了又看,心里什么也没有。天是空的,山也是空的,人类生死一场,可不就是终归当空无

陶潜入公职十三年。四十一岁上,受叔父引荐,独自一人往彭泽,任县令一职。履职八十余日后,乡官前来视察,旁人令其束带迎候,深觉灵魂受辱的他忽然恼了,索性辞官回乡。这个乡,便是柴桑——中国诗歌史上熠熠生辉之地。

世间官场,只要肯弯腰,周旋之,钻营之,何愁不可腾达飞黄?岂止报答不了陌生人一饭之恩,甚或妻儿,也不会跟着受苦。你说一个人为了不违逆自己心性,执意溺陷于世俗窘境之中,要付出多少孤勇?他的嗜酒成瘾,正是排遣精神困苦的根源吧。人非神佛,除了孤勇,矛盾,想必也是有的。

高蹈出尘之余,该有多少困顿挣扎?一个有人格的人,也是千疮百孔的人。主流俗世的失败,正是他的勋章。

中国的诗歌史,三篇辞赋不能绕过去。屈原的《楚辞》,愤慨激烈。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转为冲淡平和。苏轼的《赤壁赋》,彻底明心通透。这三人的诗文内核中,有一种共通的东西,那就是知识分子的温暖心肠,以及不曾折曲的气节。近年,我读鲁迅古体诗,也读出了屈陶苏的影子。

洪荒宇宙中的时间轴,说长也短,说短也长,江州这一片广袤的土地,都是陶潜的故乡啊,他所热爱的天地自然之景,我也领略过了。千年之前,千年之后,一切不曾改变过。无论日升月落,无论星移斗转,人类的一颗诗心大抵总是相通的。夜色愈发深了,望着车窗外掠过的遥遥星火,惊觉天地之间没有人,唯余群山暮霭。

(有删改)

【注】①柴桑: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是陶潜的故乡。

1.作者在陶潜的作品里读出了哪些“困苦忧惧”?请结合文本分析。
2.本文着重写作者在江州寻访陶潜,却为何用大量篇幅写苏轼?请结合文本分析。
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到江州寻陶潜的原因与收获。
4.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我的心里只有陶潜”,简约之中表达出的作者的喜爱与敬佩之情,正是文章的情感主线。
B.文中两处画线句都使用了比喻,前句表现讲解大姐的热情投入,后句表达作者对陶潜的高度赞美。
C.作者在文中将陶潜和大多数文人对比,也与鲁迅类比,都是为了深入透彻地探究陶潜的精神世界。
D.本文综合采用描写、叙述、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将历史与文学、理性与感性巧妙地结合。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卓越中职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了盛开的______

刘建东

①初春时节,莽莽苍苍的大山里,寒气袭人,如果没有人提醒,根本意识不到,被冰霜包裹着的任性生长的古树,竟然是杜鹃。放眼望去,漫山遍野,枝枝杈杈,层层叠叠,在悬崖绝壁上在平缓的漫坡上,在竹林掩映处,它们生长得无拘无束,恣意率性。它们属于高山乔木杜鹃,在这海拔2000米之上的山林间,如果不是我们的到来打破片刻的宁静,它们会继续与穿行于山间的风,与不期而遇的冰雪,与飘洒自如的雾霭,一起耐心地迎接着昼夜轮转、寒暑交替、时光荏苒,迎接着下一次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

②我们来的目的,并不是专程看杜鹃。很明显,这个季节,并不是杜鹃绽放的时候。我看到过杜鹃开满山谷的图片,各种粉的、红的、白的杜鹃花,千娇百媚,一丛丛、一片片硕大的花朵,向着阳光,向着更高处,展现着俏丽的身姿和缤纷的笑颜。而这番美景,这番期盼,只能留待日后,只好暂时地把它珍藏在心中。因为刚刚下过一场雪,通往山顶的盘旋山路湿滑难行。望着车窗外依旧阴沉的天空,我的心中也是一片乌云不散。因为见不到阳光,雾的颜色暗淡,阴郁。起初还能看到山的模样,越往山顶走,雾气越浓重,山的形状也就慢慢地被湮没了。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无缘目睹杜鹃的芳容,也将完美错过山峦披金的奇景。我只是暗自祈祷,希望雾散云消,金佛山全貌能一览无余。

③终于到达山顶。此时,北方已经加快了春回大地的节奏,而金佛山却仍然不愿脱离冬天的拥抱,在无休止的寒意中沉睡。

④随处可见的杜鹃树,仍然是一道顽固而无法绕开的风景。它不时出现在视野之中,令人忍不住驻足。在高山寒冷空气的包裹中,寒湿的空气凝结成水汽,一旦与赤裸的树干、树枝相遇,便迅速地紧紧相拥在一起,结成冰霜。树枝变粗了,变壮了,外观呈透亮的洁白。相比于花朵满枝的季节,此时,在冰霜的陪伴下,古杜鹃树显得安静,似是陷入沉思,怀念它们经历过的漫长岁月。也许,它们更愿意相信一个事实,它们生命所及的并不是童话,而是更严酷的现实。花朵满枝的景象还停留在并不遥远的、不断重复的记忆里,我看到的一棵棵古杜鹃树更有骨感,更能展现出每一棵树的个性和灵魂。那棵传说中的杜鹃王子,据说经历过1000多年的雨雪风霜。它树身伟岸,树冠巨大,成一面扇形,体态雍容华贵,含蓄内敛,丝毫不张扬。

⑤古佛洞口,一棵形状奇特的杜鹃树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它从山石的缝隙之中,顽强地伸展出坚硬却并不高大的身体,枝杈斜着向空中生长。令人稀奇的是,它肥厚的树叶仍然保持着青绿之色,因为外表薄冰的衬托,绿叶更加鲜嫩欲滴。在绿叶的烘托和簇拥中,一枚鹅黄色的花蕾饱满圆润,像是一场梦,正随时等待着花季的召唤。这是金佛山特有的品种。据介绍,阔柄杜鹃是世界上最美的杜鹃,每年的45月开花,钟状花朵呈粉红色,随风摇曳时,仿佛有钟声回响。花开后果实不落,称为蒴果,经历89个月漫长的蛰伏和等待,经日月光华、雨打风吹,才再次喷薄而出,把最美的笑颜开放在春风里。这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更是一种自然的精神。唯有恒久的蕴积与蓄势,唯有不懈的耐心与坚持,才能迎来爆发的瞬间,才能舒展最畅快的身段,才能绽放出最美丽的姿色。

⑥赶路匆匆,就会有失之交臂的遗憾与感伤。也许,把最好的春光里山花烂漫的景象,留在日后的想象中,才会生出最美的幻想和最长久的期待。而有关金佛山,有关冰与雾的留恋与抒怀,在记忆里,会如同阔柄杜鹃般,慢慢地成为一枚花蕾,等待着,一朵鲜艳夺目的杜鹃花的盛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采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记叙、说明等为辅,既记叙了金佛山的游览经历,又描绘了满山随处可见的杜鹃树。
B.作者对山中冰雪的描写,不仅交代了没有看到金佛山全景的原因,还表现了杜鹃耐心迎接昼夜轮转、寒暑交替、时光荏苒的品格。
C.文章第②段插入了杜鹃开满山谷时的美景描写,与眼前所见的杜鹃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为下文主旨的表达作了铺垫。
D.文章结尾意蕴丰富,有与美失之交臂的遗憾与感伤,有对金佛山、冰与雾的留恋与抒怀,也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令人遐想,回味无穷。
E.本文语言朴实无华,笔法细腻老到,围绕金佛山杜鹃营造了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放眼望去,漫山遍野,枝枝杈杈,层层叠叠,在悬崖绝壁上,在平缓的漫坡上,在竹林掩映处,它们生长得无拘无束,恣意率性。
3.根据文意,在题目横线处补上合适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题目补充:为了盛开的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用一句古诗词来表现杜鹃的精神,并说明理由。
古诗词: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市进行市花征选,请你为杜鹃写一则推荐语。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语言富有感染力,至少使用一种修辞,并在使用修辞的句子下面画上“          ”,100字以内。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单独考试文化招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枫叶礼赞

叶孟

我爱枫叶,因为它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多少年来,一想到秋,我首先就会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就会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感慨。在萧瑟的秋天,枫叶红得那么动人,不能不使我心驰神往。

在北京,重阳节过后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时节。过去的文人骚客,在这样的时候,往往骑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陶醉于枫叶那鲜艳的色彩,流连忘返。有时,他们还会即景遣兴,吟诗作赋。我虽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但我也爱枫叶。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说,就是因为她红!

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夜晚的街头,常常传来萝卜赛梨的清脆叫卖声,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萝卜有红到心的别称,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才见分晓。这哪里赶得上枫叶。枫叶是那么直接、那么毫不遮掩地展现自己的色彩。枫叶敢于红,红得有气魄。

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当别的叶儿经秋枯落时,她偏偏红得艳丽。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之摧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赞美。

有人说,枫叶虽红,可毕竟是到了肃杀的秋天。《董西厢》中有一警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以枫叶吟离别,把枫叶比作血,这是随人的心情而生发的。但在我看来,说肃杀也好,比作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在于枫叶;把枫叶之红比作血,这是因为她抗得住肃杀之气啊!

枫叶也并不因为红而孤独。你看,去香山看红叶的人那么多;而且,东篱黄菊,山涧青松,挺拔的竹,清香的梅,或跟她同时,或相继绽放,都与枫叶相伴,在耐寒抗冷中各显风采。

一想到秋,我就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往往使我又联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他们抗严寒,战酷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弘扬了时代的精神。他们尽管很普通,却是我们时代的英雄。我觉得,用枫叶来比喻这样的英雄人物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儿红!

1.从上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
2.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引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
3.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
5.本文是围绕枫叶展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行文思路。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河南的24载中,洛阳是我去得最勤的地方,特殊的机遇和亲缘,使我对洛阳十分偏爱。我总觉得这个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不然的话,历代文人墨客,也不会把对洛阳的赞誉,写进千首万阕诗词里了。

…………

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许多城市的风景点,常冠以天下第一的美称,但都没有白马寺这个第一叫我感到真切实在。

…………

洛阳绝,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这种运用赭、白、绿色铅釉烧制的三彩陶名扬天下。其中造型最优美的马和骆驼,已成了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不久前,在洛阳还发掘了隋代的三彩骆驼,它釉色苍晦素净、姿态生动逼真,无愧是隋代工匠的杰作,也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而今,唐三彩驼、马,已带着它特有的明光丽色向世界各地——我在不止一个外国朋友的柜橱中,看到了它们的丰姿。去年,当我告别中原时,谙熟我心思的哥哥,一下为我来了五匹大小不同的唐三彩马,真是愿借明驼千里足,送我还故乡呢!

(节选自叶文玲《洛阳诗韵》)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它釉色苍晦素净、姿态生动逼真,无愧是隋代工匠的杰作,也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
②去年,当我告别中原时,谙熟我心思的哥哥,一下为我“牵”来了五匹大小不同的唐三彩马……
2.简析文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而今,唐三彩驼、马,已带着它特有的明光丽色‘走’向世界各地”的“走”字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根据文段内容,谈谈你对标题“洛阳诗韵”的理解。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中等专业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段考二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首先,我希望长久地凝视我亲爱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梅西太太的面庞。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来到了我面前,为我打开了外面的世界。我将______要看到她面庞的轮廓,______我能够将它珍藏在我的记忆中,______还要研究她的容貌,发现她出自同情心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迹象,她正是以此来完成教育我的艰巨任务的。我希望从她的眼睛里看到能使她在困难面前站得稳的坚强性格,______看到她那经常向我流露的、对于全人类的同情。

第一天,将会是忙碌的一天。我将把我所有亲爱的朋友都叫来,长久地望着他们的脸,把他们内在美的外部迹象铭刻在我的心中。我也将会把目光停留在一个婴儿的脸上,以便能够捕捉到在生活冲突所致的个人意识尚未建立之前的那种渴望的、天真无邪的美。

我还将看看我的小狗们忠实信赖的眼睛——庄重、宁静的小司格梯、达吉,还有健壮而又懂事的大德恩,以及黑尔格,它们的热情、幼稚而顽皮的友谊,使我获得了很大的安慰。

在忙碌的第一天,我还将观察一下我的房间里简单的小东西,我要看看我脚下的小地毯的温暖颜色,墙壁上的画,将房子变成一个家的那些亲切的小玩意。我的目光将会崇敬地落在我读过的盲文书籍上,然而那些能看的人们所读的印刷字体的书籍,会使我更加感兴趣。在我一生漫长的黑夜里,我读过的和人们读给我听的那些书,已经成为了一座辉煌的巨大灯塔,为我指示出了人生及心灵的最深的航道。

在能看见的第一天下午,我将到森林里进行一次远足,让我的眼睛陶醉在自然界的美丽之中,在几小时内,拼命吸取那经常展现在正常视力人面前的光辉灿烂的广阔奇观。自森林郊游返回的途中,我要走在农庄附近的小路上,以便看看在田野耕作的马(也许我只能看到一台拖拉机),看看紧靠着土地过活的悠然自得的人们,我将为光艳动人的落日奇景而祈祷。

当黄昏降临,我将由于凭借人为的光明看见外物而感到喜悦,当大自然宣告黑暗到来时,人类天才地创造了灯光,来延伸他的视力。在第一个有视觉的夜晚,我将睡不着,心中充满对于这一天的回忆。

1.选文第一段横线上应填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     
A.不仅             以便       而且       并且B.不仅             而且       而且       
C.因此             以便       所以       D.不仅                          并且       而且
2.文中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拟B.借代C.比喻D.夸张
3.下列对选文表述正确的一项(     
A.表现作者对亲情的重视。
B.表现作者对“世界的物质方面”和“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的关注。
C.表现作者对世人生活的关心。
D.表现作者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______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________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②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________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③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________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又没了你的时候。
A.沉静   镇静   宁静B.镇静   宁静   沉静
C.宁静   沉静   镇静D.沉静   宁静   镇静

(2)最初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闯入地坛?为什么他会在地坛中驻留?
(3)作者再来地坛,看到风儿、蚂蚁、瓢虫、露珠时,感到“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为什么?
2024-07-2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太原文赢教育培训学校对口升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第3次模拟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