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选自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1.选文第一段中的“它们”和“内心的生存”分别指什么?
2.选文第二段和第三段回忆有何不同和相同?
3.如何理解选文第四段的含义?
4.举例分析选文的语言特点。
2024-08-1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江苏省职教高考一轮复习系统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故园

彭家河

①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

②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在发现有水有树后,那一队队从猿一路迁徙成人的村民们便驻扎下来,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谈婚论嫁,生儿育女。于是,乡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识。

③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树要七八个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每天晚上,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闹一会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④风雨过后,我家房顶上便落满了白老鹳粪和长长短短的枯树枝,有时还有些鱼骨头,我爹便把那些粪扣下来堆在一起,作自留地里的底肥,那些树枝和圆圆黑黑的柏树果便撮回灶屋烧锅煮饭。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刮几次大风,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于是我不敢入睡。然而就在恐惧之中,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慢慢睡着了。

⑤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作出了最后的牺牲。村里要通电了,要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代了。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就是人穷,哪里找钱买电线电杆呢?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决定砍掉一棵古树。

⑥那树在我家的东面。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工。我们周围的大人小孩便围着那树张望,那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合抱那么粗了。村里木匠专门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了一个特大号的锯子,几个青壮年坐在树的两边,轮流使劲拉锯。在来回的锯齿中,热腾腾的金黄锯末便在一颗颗雪亮的锯齿间落下,很快就在树干的两边积了一大堆。看着那两堆细软的散发着热气的锯末,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半个时辰过后,那宽大的锯条还卡在粗壮的树干中间,仿佛咬在树干上的一排锋利牙齿。周围的老老少少都端着饭碗过来看看,嘴里啧啧地说:这树真大。长了几百年,难道不大吗?哪个人能活这么久呢?

⑦那棵大柏树在几天后便支离破碎了,中间的树干也成了一段段的木料,这些上好的木料都先后运出了村,有的换成了电线,有的变成了电杆。那棵大柏树的根也慢慢挖出了一些,那个巨大的有一人多深的大坑也填平了,种上了胡豆。每次看到那里长出的开着紫黑小花的矮矮胡豆,我便想起那个地方曾经站着的巨大的柏树。

⑧房前屋后全都是树和竹子,这些我都心中有数。后檐有棵柚子树,东面路边有棵紫薇树,房子后面还有几棵大柏树。多年没有回家,这些东西依然清楚。然而,多年没有回家打扫院坝,不少不知名的草也慢慢慢过屋外的石板,蓬勃向前。

⑨与我的老家一样,李家湾、蒲家湾、杨家山的那些院落也慢慢人去屋空。老的去世了,年轻的外出打工去了,年幼的也跟上年轻的父母进城当了农民工子弟。他在乡下的家园也日渐荒芜,还给了草木。那些没有砍下的树,那些没有除掉的草,又慢慢地,静静地,把曾经撕开的伤口一点一点缝合,把曾经的人世悲欢一点一点地掩埋。

⑩回望老家,草木葱茏。

(摘编自《在川北》)

1.文章第⑨段中“那些没有砍下的树,那些没有除掉的草,又慢慢地,静静地,把曾经撕开的伤口一点一点缝合,把曾经的人世悲欢一点一点地掩埋。”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做简要的分析。
2.赏析文中划线句“看着那两堆细软的散发着热气的锯末,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的妙处。
3.村民祭祀大柏树这件事反映出村民哪些心理?请简要分析。
4.文末“回望老家,草木葱茏”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有人认为“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请结合本文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6.下列对这篇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⑩段写回望老家,草木葱茏,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树木茂盛而感到欣慰之情。
B.第②段写乡村属于草木,草木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为全文情感的展开率先作了铺垫。
C.③④两段围绕树叙写老家生活留给“我”的印象。文中写出了树与人、鸟相处的状况。
D.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表达了村民对大树的尊敬。
E.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刮几次大风,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表达了作者十分讨厌家乡的大树。
2024-08-1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②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③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④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7月,北京清华园。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对“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中“忽然”一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采莲”的回忆和江南的惦念由来已久,只是忙于生计无暇顾及。
B.对“采莲”的联想并非刻意安排和设计,对江南的惦念是自然流露。
C.对“采莲”的欢愉和热闹向往已久,对江南也是时时刻刻地惦念。
D.对“采莲”的联想是作者刻意的安排和设计,抒发对现实的不满。
2.“这真是有趣的事”和“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中的两个“这”分别指代什么?
3.分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和深意。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回忆了江南采莲的旧俗,深情怀念江南,直接抒发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
B.“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中“可惜”“早已”体现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C.选文引用《采莲赋》《西洲曲》等古诗文,只是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和典雅美。
D.全文构思缜密、布局精巧,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值得我们悉心品鉴。
E.全文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流露出作者心中的矛盾和痛苦。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淡竹

苏沧桑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有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

贪婪的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甚至那口奇异的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真的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他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干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癫癫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揭示了江南湖州“百草原”中与众不同的竹子的精神品质,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B.文中说“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这其实是作者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
C.作者笔下的竹子既是正直、虚心、淡泊者的化身,也是岳飞、辛弃疾等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者的象征;既是兼有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圣人,也是心灵自由快乐的凡夫俗子。
D.本文采用对比、象征的手法,着力刻画了淡竹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娴熟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活泼,摇曳多姿。

(2)本文题为“淡竹”,第3段却写到了稻子、银杏、梧桐等,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3)文中画线的语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修辞手法赏析。
(4)阅读全文,揣摩文中“淡”的丰富含义。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①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往往在打开魏晋艺术史册时,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②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雨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③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④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里边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谍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道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⑤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了。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楔,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鏖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⑥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力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⑦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党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③段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文笔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④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指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2.请结合文章第②段,分点简要概括竹子一生的功用。每点不超过15字。
3.在阅读中,同学小可产生了疑问: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描写了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请你结合文章帮他解决困惑。
4.请简述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5.同学们将竹子选为本班班级文化的象征物,请你结合文中竹子的精神气质和生活实际,拟一段班级励志语,书写在班牌上。要求:语言连贯、得体、生动,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70字左右。
2024-08-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中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升学班)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对选文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清晨静观B.落蕊轻扫C.秋蝉残鸣D.胜日秋果
2.有关选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一椽破屋”等体现了悲凉的特色。
B.“驯鸽的飞声”以声衬静。
C.“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体现了故都的“清”。
D.这幅画面的主体是“院子里面”,画面的背景是“皇城人海”。
3.对“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一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紫黑色次之”与作者当时失意绝望的心情相符。
B.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C.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D.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
2024-08-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普通班语文期末调研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地泉之灵

林 子

①十月。一场秋雨。

②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③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慢转,不骄不躁,不温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性感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④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它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是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智慧和底气的聚舞。他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⑤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并且让运河路线迂回,降低河床比降,平缓水势,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⑥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20111130日,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月。一场秋雨”简洁明了而意味深长地交代了时间,营造了清静神秘的氛围。
B.灵渠从漓江水流淌过来,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给人一种厚重飘逸的感觉。
C.灵渠更像一只鹤,凝聚了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胆识,铸就了智慧和底气的魂魄。
D.当海阳河流来大水时,通过灵渠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和行船的安全。
2.下列对课文内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第②自然段写雨后秋景,突出兴安明朗开阔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和描写。
B.第二自然段写作者心情,强调作者心情的放松和欣喜,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的过往作铺垫。
C.第③段划线句子由短而长,结构简单整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用“婉约”“不骄不躁”“引”等词语写出灵渠飘逸的特点,赋予灵渠鲜明的个性。
D.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比喻及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灵渠比喻成隐者,用“安然”“从容淡泊”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泊、安详(宽阔、坦荡、从容)的特点。
3.请结合全文探究标题“地泉之灵”的意蕴和作用。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中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升大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文,完成各小题。

苏东坡的故乡

夏饮

岭南的日子过得很苦吧?”“此心安处,即是吾乡。这是1083年,苏东坡与好友王巩久别重逢,王巩的侍妾柔奴在为他们喝酒助兴表演歌舞时,苏东坡与柔奴的一番对话。柔奴漫不经意的寥寥几句,让苏东坡泪光点点,万千感慨化为一首家喻户晓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伶俐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道尽了苏东坡的故乡观。这种故乡观,伴随着他20岁离开故乡眉山后的全部人生经历。

②苏东坡的故乡情怀激烈,却又做到了严格意义上的四海为家,两种相反矛盾的情感集于一身。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无人超过他。他每到一地,总是说似曾相识,猜想前生去过。

③苏东坡的故乡在杭州。对一生京城之外惟一两度工作过的杭州,苏东坡尤其迷恋。这里的好山好水都给他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莺飞草长的江南,吴侬软语的诗意,让他乐不思蜀,乃至赋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甚至,他从心里上,认为自己前世就是江南人,而四川则是他的异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

④他要急着回的,要回的故乡,也是江南,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能有异乡的故乡化、故乡的异乡化思维,是苏东坡在心里上实现了与异乡的和睦共处,熟稔的人事感情,让他产生了异乡故乡化的情感。遗憾的是,尽管时隔十五年两度为官长达近五年,苏东坡在杭州却没有置一星半点的房产。从某种意义上,苏东坡把杭州当作故乡,更多是精神层面上的慰藉。

⑤苏东坡的故乡在黄州。正值人生的黄金年华,44岁的苏东坡在经历了密州、徐州两任太守岗位的历练,正准备在湖州大干一场时,仕途的戛然而止带来命运急转弯,让他领悟到了人生的无常。

⑥一路顺风顺水的苏东坡在命运的挫折面前,和我们普通人一样脆弱,最初也是闭门思过,亲朋好友纷纷躲避他。后来发现黄州不仅鱼美笋香能满足他的口腹之欲,东坡雪堂也能经常高朋满座,厚重历史能激发他的创作欲望后,数次说,便为齐安(黄州)民,何必归故丘”。

⑦苏东坡的故乡在惠州。贬遣岭南,是有宋以来,对文官最严厉的处罚,可见当初宰相章惇对他的追杀有多急迫。但苏东坡到后不久,就说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⑧从定州到惠州,4000里长途跋涉的磨难,被59岁的苏东坡这样云淡风清地化为他乡变故乡的亲近与热爱。到后来,这种异乡前生化的思念,演变得更加浓烈直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苏东坡看来,仅仅是美食,就值得让他成为一名岭南人。三年瘴海上,越峤真我家。三年的朝夕相守,在心里,苏东坡早已把惠州当故乡了,于是倾尽积蓄,在白鹤峰筑屋,准备终老于此。新居建成只住了两个月零五天,又随一纸谪令上路了。

⑨苏东坡的故乡在儋州。在仕途的最后一站,被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本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的凄凉境地,但三年后,乐观旷达的苏东坡早已和生活和解,和周边纯朴的黎民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写下了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的诗句。

⑩当他接到朝廷北归的诏令离开海南时,恋恋不舍的心情油然而生,土著朋友黎子云等人纷纷饯行时,苏东坡睹人思情,写下的《别海南黎民表》却是这样一种节奏: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原本是咀嚼贬谪痛苦的伤心之地,因为超然的处世态度,乐观旷达的情怀,最终却成为临别依恋的热土。

⑪当然,苏东坡的故乡肯定也在眉山,在成都,在四川。对生他养他的出生地成长地,苏东坡有着浓厚的情乡情结,他对家的指向多姿多彩: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江水发源之地等。无论是秀美的峨眉、青城、嘉陵、岷江等山川,还是海棠、松杉等植物,都是他信手拈来吟诵家乡的风物。无论是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的思念,还是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的吟唱,都是对出生坐标地的深情回望。

⑫但苏东坡的回家与归隐,都停留在诗行,人世的各种羁绊使得他的愿望与行动并不能一致,对故乡眉山总有一种时空阻隔、凄然遥望的痛苦感觉。浓厚的故乡情结,化作他乡遇故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的惊喜诉说,化作在他乡与故乡同道中人故乡在何许,西望千山赤的唏嘘感慨,化作眉州太守请他为家乡高楼吟咏《眉州远景楼记》的缕缕情丝中。

⑬一路行走,寻寻觅觅。到底是黄州的定惠院、临皋亭、东坡雪堂,还是惠州的合江楼、嘉佑寺、百鹤峰,到底是儋州的桄榔庵,还是眉州的纱縠行,哪一个才是苏东坡的归宿?哪一个才是他故乡的家园?我苦苦思索,终不得解。

⑭为什么苏东坡在他人生最失意的黄州、惠州、儋州,会把异乡故乡化、异乡前生化?把生活的苟且过得像诗和远方,也许这就是苏东坡作为生活大师,不同于我们寻常人之处。他通过对宗教认识的笃定,吸取了佛道两家随缘自适、人生如寄的思想,慢慢适应被贬之地、融入被贬之地,努力发现异乡的优点,然后放大成快乐的元素,从而在迁流无定的生命苦旅中,不仅有活下去的勇气,还活出了人生最后的精彩。

⑮故乡永远是背井离乡的人在怀念。与当今世界一些人喟叹谁的故乡不沦陷”“容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的悲观不一样,苏东坡既有地理生养所的故乡,又有宗族结聚地的故乡,更有文化心理生活区的故乡。也许,他的故乡在庙堂之上与庙堂之外的广阔世界,在大宋的每一寸去过或没去过的大地之上,在他真实恬淡的心灵之中。

(有删改)

1.第①段开头对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作者介绍了苏东坡的哪些故乡?请简要说明。
3.为什么苏东坡在他人生最失意的黄州、惠州、儋州,会把异乡故乡化、异乡“前生化”?
4.“哪一个才是苏东坡的归宿?哪一个才是他故乡的家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5.文章大量的引用了古诗词,请任意选取文中的三处古诗词简要分析作用。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围绕“苏东坡的故乡”作为叙事线索,有效统摄了全文,使文章的思路更加清晰,结构更加严谨,主题更加鲜明。
B.“此心安处是吾乡”道尽了苏东坡的故乡观,文章书写东坡20岁离开故乡眉山后的全部人生经历来呼应。
C.全文从第③段开始,作者逐一描绘了苏东坡的故乡:杭州、黄州、惠州、儋州、眉山等,作者苦苦思索,最终认为眉山才是苏东坡的故乡。
D.文中第⑫段“浓厚的故乡情结,化作他乡遇故……缕缕情丝中”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的传达了苏东波的故乡情结的浓厚。
E.文章最后一段写到“故乡永远是背井离乡的人在怀念”,作者将当今人们的故乡观与苏东坡的故乡观进行比较,赞扬苏东坡真实恬淡的心灵。
2024-08-1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宜宾市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②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     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     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     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只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了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1.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字词,正确的一项是(     
A.仍   盯着     B.却     盯着     
C.却   望着     D.仍     望着     
2.文中“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具体指(     
A.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B.好好地活下去。
C.找到一条通向幸福的路。D.认真踏实地写作。
3.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在那……在那……”句式相同,强调了时间的漫长,也凸显出母亲深受痛苦、惊恐的折磨。
B.用词确切细腻,“空落”突出了母亲的茫然不安,“不眠”又点出了母亲的担忧焦虑。
C.通过“我”和母亲的对话,一方面表现出“我”给母亲带来的苦难,另一方面显示母亲的坚忍。
D.选句情感真挚,书写母亲日复一日的期盼与担忧,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沉不张扬的爱。
4.给选文第②自然段拟写一个小标题。
5.选文中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刻画母亲的形象。请任选一种方法,并结合原文简析母亲的形象。
方法:     
分析:     
6.分析画横线句蕴含的丰富情感。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2024-08-10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风景谈》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作者插入一段有关贴照簿上小号兵的描写,其作用是(     
A.贴照簿的小号兵形象是真有其事,这样的内容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B.体现出散文的特点;“形”的散,有利于丰富文章内容,突出“神”的聚——表现小号兵的形象。
C.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个号兵形象相互对照,为下文主题的揭示作了铺垫。
D.使山岗上小号兵形象更加真切、丰满、清晰。
2.对划线两句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红绸子的暖色与刺刀寒光的冷色互相映衬,表现两个战士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形象。
B.用红绸子的动与刺刀的静互相映衬,显示出一种既生机蓬勃又庄重肃穆的气氛。
C.用吹喇叭的小号兵和荷枪的战士的两个形象互相对照显示感人的民族精神。
D.“我看得呆了”一句写人的震惊心理,从侧面描写了风景激动人心,显示了民族精神的感人力量。
3.对结尾一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指自然风光和两个战士的活动。
B.“伟大者”指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
C.前一个风景是指民族精神化身的两个战士的形象,用引号表示强调。
D.这节议论,不仅揭示了上节文字的深刻含义,而且和文章中其他议论段一起成为连接六个“画面”的线索。
4.为这两节文字拟个标题:______
5.“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以这两节为例,指出它的“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又是什么?
2024-08-09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