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抒情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837748
阅读下文,完成各小题。

苏东坡的故乡

夏饮

岭南的日子过得很苦吧?”“此心安处,即是吾乡。这是1083年,苏东坡与好友王巩久别重逢,王巩的侍妾柔奴在为他们喝酒助兴表演歌舞时,苏东坡与柔奴的一番对话。柔奴漫不经意的寥寥几句,让苏东坡泪光点点,万千感慨化为一首家喻户晓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伶俐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道尽了苏东坡的故乡观。这种故乡观,伴随着他20岁离开故乡眉山后的全部人生经历。

②苏东坡的故乡情怀激烈,却又做到了严格意义上的四海为家,两种相反矛盾的情感集于一身。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无人超过他。他每到一地,总是说似曾相识,猜想前生去过。

③苏东坡的故乡在杭州。对一生京城之外惟一两度工作过的杭州,苏东坡尤其迷恋。这里的好山好水都给他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莺飞草长的江南,吴侬软语的诗意,让他乐不思蜀,乃至赋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甚至,他从心里上,认为自己前世就是江南人,而四川则是他的异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

④他要急着回的,要回的故乡,也是江南,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能有异乡的故乡化、故乡的异乡化思维,是苏东坡在心里上实现了与异乡的和睦共处,熟稔的人事感情,让他产生了异乡故乡化的情感。遗憾的是,尽管时隔十五年两度为官长达近五年,苏东坡在杭州却没有置一星半点的房产。从某种意义上,苏东坡把杭州当作故乡,更多是精神层面上的慰藉。

⑤苏东坡的故乡在黄州。正值人生的黄金年华,44岁的苏东坡在经历了密州、徐州两任太守岗位的历练,正准备在湖州大干一场时,仕途的戛然而止带来命运急转弯,让他领悟到了人生的无常。

⑥一路顺风顺水的苏东坡在命运的挫折面前,和我们普通人一样脆弱,最初也是闭门思过,亲朋好友纷纷躲避他。后来发现黄州不仅鱼美笋香能满足他的口腹之欲,东坡雪堂也能经常高朋满座,厚重历史能激发他的创作欲望后,数次说,便为齐安(黄州)民,何必归故丘”。

⑦苏东坡的故乡在惠州。贬遣岭南,是有宋以来,对文官最严厉的处罚,可见当初宰相章惇对他的追杀有多急迫。但苏东坡到后不久,就说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⑧从定州到惠州,4000里长途跋涉的磨难,被59岁的苏东坡这样云淡风清地化为他乡变故乡的亲近与热爱。到后来,这种异乡前生化的思念,演变得更加浓烈直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苏东坡看来,仅仅是美食,就值得让他成为一名岭南人。三年瘴海上,越峤真我家。三年的朝夕相守,在心里,苏东坡早已把惠州当故乡了,于是倾尽积蓄,在白鹤峰筑屋,准备终老于此。新居建成只住了两个月零五天,又随一纸谪令上路了。

⑨苏东坡的故乡在儋州。在仕途的最后一站,被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本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的凄凉境地,但三年后,乐观旷达的苏东坡早已和生活和解,和周边纯朴的黎民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写下了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的诗句。

⑩当他接到朝廷北归的诏令离开海南时,恋恋不舍的心情油然而生,土著朋友黎子云等人纷纷饯行时,苏东坡睹人思情,写下的《别海南黎民表》却是这样一种节奏: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原本是咀嚼贬谪痛苦的伤心之地,因为超然的处世态度,乐观旷达的情怀,最终却成为临别依恋的热土。

⑪当然,苏东坡的故乡肯定也在眉山,在成都,在四川。对生他养他的出生地成长地,苏东坡有着浓厚的情乡情结,他对家的指向多姿多彩: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江水发源之地等。无论是秀美的峨眉、青城、嘉陵、岷江等山川,还是海棠、松杉等植物,都是他信手拈来吟诵家乡的风物。无论是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的思念,还是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的吟唱,都是对出生坐标地的深情回望。

⑫但苏东坡的回家与归隐,都停留在诗行,人世的各种羁绊使得他的愿望与行动并不能一致,对故乡眉山总有一种时空阻隔、凄然遥望的痛苦感觉。浓厚的故乡情结,化作他乡遇故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的惊喜诉说,化作在他乡与故乡同道中人故乡在何许,西望千山赤的唏嘘感慨,化作眉州太守请他为家乡高楼吟咏《眉州远景楼记》的缕缕情丝中。

⑬一路行走,寻寻觅觅。到底是黄州的定惠院、临皋亭、东坡雪堂,还是惠州的合江楼、嘉佑寺、百鹤峰,到底是儋州的桄榔庵,还是眉州的纱縠行,哪一个才是苏东坡的归宿?哪一个才是他故乡的家园?我苦苦思索,终不得解。

⑭为什么苏东坡在他人生最失意的黄州、惠州、儋州,会把异乡故乡化、异乡前生化?把生活的苟且过得像诗和远方,也许这就是苏东坡作为生活大师,不同于我们寻常人之处。他通过对宗教认识的笃定,吸取了佛道两家随缘自适、人生如寄的思想,慢慢适应被贬之地、融入被贬之地,努力发现异乡的优点,然后放大成快乐的元素,从而在迁流无定的生命苦旅中,不仅有活下去的勇气,还活出了人生最后的精彩。

⑮故乡永远是背井离乡的人在怀念。与当今世界一些人喟叹谁的故乡不沦陷”“容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的悲观不一样,苏东坡既有地理生养所的故乡,又有宗族结聚地的故乡,更有文化心理生活区的故乡。也许,他的故乡在庙堂之上与庙堂之外的广阔世界,在大宋的每一寸去过或没去过的大地之上,在他真实恬淡的心灵之中。

(有删改)

1.第①段开头对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作者介绍了苏东坡的哪些故乡?请简要说明。
3.为什么苏东坡在他人生最失意的黄州、惠州、儋州,会把异乡故乡化、异乡“前生化”?
4.“哪一个才是苏东坡的归宿?哪一个才是他故乡的家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5.文章大量的引用了古诗词,请任意选取文中的三处古诗词简要分析作用。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围绕“苏东坡的故乡”作为叙事线索,有效统摄了全文,使文章的思路更加清晰,结构更加严谨,主题更加鲜明。
B.“此心安处是吾乡”道尽了苏东坡的故乡观,文章书写东坡20岁离开故乡眉山后的全部人生经历来呼应。
C.全文从第③段开始,作者逐一描绘了苏东坡的故乡:杭州、黄州、惠州、儋州、眉山等,作者苦苦思索,最终认为眉山才是苏东坡的故乡。
D.文中第⑫段“浓厚的故乡情结,化作他乡遇故……缕缕情丝中”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的传达了苏东波的故乡情结的浓厚。
E.文章最后一段写到“故乡永远是背井离乡的人在怀念”,作者将当今人们的故乡观与苏东坡的故乡观进行比较,赞扬苏东坡真实恬淡的心灵。
【知识点】 抒情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野里的精灵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尓一瞬,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篷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1.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
2.划线句“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下面的句子主要使用了那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作答。
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
4.作者为什么说“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5.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用生活中的三个场景,从三个角度说明小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文,含意深远。
B.银杏树以其在时空中的伟大,谱写了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我”从第一次见到它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
C.文章提到人们嘲笑“朝菌”“蟪蛄”生命的话,目的在于衬托小花小草的伟大,揭示渺小与博大、短暂与永恒都是相对而言的。
D.“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其中的“美”,不仅指小花的外观,也指它们的精神。
E.结尾一段的意思是,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的生命。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情的菩提——报岁兰

林清玄

童年时代,每到过年,我们祖宅的大厅里,总会摆几盆报岁兰和水仙,浅黄浅红的报岁兰和鲜嫩鲜白的水仙,一旦贴上红色对联,就成为一个色彩丰富的年景了。

报岁兰有一种极特别的香气,那香轻轻细细的,但能在空气中流荡很久,所以在乡下有一个比较土的名字香水兰,因为它总是在过年的时候开,又叫做年兰,在乡下,年兰年柑一样,是家家都有的。

我们家的报岁兰和水仙花都是父亲亲手培植的,父亲虽是乡下平凡的农夫,但他对种植作物似乎有特殊的天生才能,只要是他想种的作物很少长不成功的。父亲在世的时候,我们家的农田经营非常多元化,他种了稻子、甘蔗、香蕉、竹子、槟榔、椰子、莲雾、橘子、柠檬、番薯,乃至于青菜。中年以后,他还开辟了一个占地达四百亩的林场,对于作物的习性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亲不知从哪里知道了种花可以赚钱,在我们家的后院开建了一个广大的花园,努力地培育两种花,一种是兰花,一种是玫瑰花。那时父亲对花卉的热爱到了着迷的程度,经常看花卉的书籍到深夜,自己研究花的配种,有一年他种出了一种黑色玫瑰,兴奋非常,那玫瑰虽不是纯黑色,但它如深紫色的绒布,接近于黑的程度。

对于兰花,他的心得更多。我们家种兰花的竹架占地两百多坪,一盆盆兰花吊在竹架上,父亲每天下田前和下田以后都待在他的兰花园里。田地收成后的余暇,他就带着一把小铲子独自到深山去,找寻那些野生的兰花,偶有收获,总是欢喜若狂。

在爱花种花方面,我们兄弟都深受父亲的影响,是由于幼年开始就常随父亲在花园中整理花圃的缘故。但是在记忆里,父亲从未因种花而得到什么利润,倒是把兰花的幼根时常送给朋友,或者用野生兰花和朋友交换品种,我们家的报岁兰就是朋友和他交换得来的。

父亲生前最喜欢的兰花有三种:一是报岁兰,一是素心兰,一是羊角兰。他种了不少名贵的花,为何独爱这三种兰花呢?记得有一次他对我说:有很多兰花很鲜艳很美,可是看久了就俗气;有一些兰花是因为少而名贵,其实没有什么特色;像报岁、素心、羊角虽然颜色单纯,算是普通的兰花,可是它朴素,带一点喜气,是兰花里面最亲切的。

父亲的意思仿佛说:朴素、喜乐、亲切是人生里最可贵的特质。这些特质也是他在人生里经常表现出来的。

我对报岁兰的喜爱就是那时种下的。

报岁兰要开的那一段时间,差不多是学校里放寒假的时候,我从小就在外求学,只是寒暑假才有时间回乡陪伴父亲,报岁兰要开的那一段日子,我几乎早晚都要陪父亲整理花园,有时父子忙了半天也没有说什么话,父亲会突然冒出一句:唉!报岁兰又要开了,时间真是快呀!父亲是生性乐观的人,他极少在谈话里用感叹号,所以我每听到这里就感慨极深,好像触动了时间的某一个枢纽,使人对成长感到一种警觉。

报岁兰真是准时的一种花,好像不过年它就不开,而它一开就是一年已经过去了,新年过后不久,报岁兰又在时间中凋落,这样的花,它的生命好像只有一个特定的任务,就是告诉你:年到了,时间真是快呀!在人的一生中,无常还不是那么迫人的,可是像报岁兰,一年的开放就是一个鲜明的无常,虽然它带着朴素的颜色、喜乐的气息、亲切的花香同时来到,在过完新年的时候,还是掩不住它的惆怅,就像父亲,他的音容笑貌时时从我的心里映现出来,我在远地想起他的时候,这种映现一如他生前的样子,可是他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我知道,我忆念的父亲容颜虽然相同,其实忆念的本身已经不同了,就如同报岁兰老的凋谢,新的开起,样子、香味、颜色没什么不同,其实中间已经过了整整的一年。

偶尔路过花市,看到报岁兰,想到父亲种植的报岁兰,今年那些兰花一样的开,还是要摆在贴了红色春联的祖厅。唯一不同的是祖厅的神案上多了父亲的牌位,墙上多了父亲的遗照,我们失去了最敬爱的父亲。这样想时,报岁兰的颜色与香味中带着一种悲切的气息:唉!报岁兰又开了,时间真是快呀!

(选自《林清玄经典散文菩提十书之紫色菩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29月版)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报岁兰开放于新年到来之际,也凋谢于新年过去之时,花开无常,人生苦短。报岁兰悲切气息的特质使人感觉时间真快呀。
B.朴素、喜乐、亲切是人生最可贵的特质,“我”的父亲即如此,就像报岁兰素心兰羊角兰一样单纯而又普通。
C.浅黄浅红的报岁兰和鲜嫩鲜白的水仙,再加上红色的对联,这是家乡新年到来的特殊标志。
D.有的花虽然名贵是因为少,却没有特色,有的花虽然普通却有特色,真是花如其人,人如其花。
E.“我”的父亲虽然是平凡的乡下农夫,但对于种花却有很深的研究,其高雅的情趣并不逊色于城市的文人。
2.纵观全文,概括作者笔下父亲形象的特点。
3.谈谈你对文章最后“报岁兰又开了,时间真是快呀”这句话的理解。
4.林清玄曾经说过:“所有美的感受都要穿过心灵,就好像海岸、溪边的卵石,一切杂质都已流去,只剩下最坚实、纯净、浑圆的石心。”结合文本探究“美”的内涵。
2024-06-14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北伐胜利之后,我们的兴致很高。有一天在先生家中吃饭,有几个同学都喝醉了酒,蔡先生喝的更多,不记得如何说起,说到后来我便肆口乱说了。我说:我们国家整理好了,不特要灭了日本小鬼,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赶出苏伊士运河以西,自北冰洋至南冰洋,除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都要郡县之’。蔡先生听到这里,不耐烦了,说:这除非你作大将。蔡先生说时,声色俱厉,我的酒意也便醒了。

此外如此类尚多,或牵连他人,或言之太长,姑不提。即此三事,已足证先生责人之态度是如何诚恳而严肃的,如何词近而旨远的。

蔡先生之接物,有人以为滥,这全不是事实,是他在一种高深的理想上,与众不同。大凡中国人以及若干人,在法律之应用上,是先假定一个人有罪,除非证明其无罪;西洋近代之法律是先假定一人无罪,除非证明其有罪。蔡先生不特在法律上如此,一切待人接物,无不如此。他先假定一个人是善人,除非事实证明其不然。凡有人以一说进,先假定其意诚,其动机善,除非事实证明其相反。如此办法,自然要上当,但这正是《孟子》所谓君子可以欺其方,难罔以非其道了。

(选自傅斯年《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1.概括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2.第一段中,作者采用哪些手法刻画蔡先生形象的?
3.选文第三段画线句中“高深的理想”有何含义?
4.作者引用孟子话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2024-08-09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