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羊来羊去

阿慧

①我的第一次呼吸就有着羊味,羊的记忆里留有我的第一声啼哭。妈生我在羊圈,确切地说,羊圈就在妈的床边。冬夜里,人和羊相互温暖,我在这温暖里势不可挡地来到人世,迎接我的是奶奶。还有,就是那只年轻的山羊。

②在一个冬天来临时,爷爷在不再年轻的老羊身边蹲了半个时辰。他摸摸老羊的胡子,又摸摸自己的胡子说,它老了,卖了吧。第二天早上,爷爷把一条长带紧系在腰间,将一顶白色帽子戴在头上说,走吧。身后就跟了我和羊。老羊出门时,回头看了看我们的院子,我也回头,看见人和羊生活过的日子。老羊在地头停下,低头嗅着土地的气息。爷爷抚摩着它的头,它伸出舌头舔爷爷粗糙的手,舌头和手在白雾里发出粗糙的声音,我的心开始变得粗糙

③接近集市的时候,大雾散了,人和羊的脚步在街上显得凌乱。当爷爷把老羊拴在树桩上时,它开始不停地叫唤。它每次竭尽全力想挣脱都是徒劳,它灰褐色的眼睛朝我投来无助的光芒,我的眼泪滚落出一片凄凉。一个买主向爷爷神秘地伸出指头,俩人悄声嘀咕了一阵儿,那人付了钱。那人拉起老羊走时,羊的四只蹄子将土地蹬出四个小坑,又变成两道一丈长的小沟,像地里播种时耧脚划过的痕迹。

④我站在羊站过的地方哭泣,我的泪水不断在地上砸落,那两道被羊蹄犁开的土沟,更如两道新鲜的刀口。爷爷和我在城北的路上走着,羊的叫声凄然响起,我站住四处寻找那声音。有人骑着自行车赶路,车后的大柳条筐里,我家的老羊被搁了四蹄仰面装着,它是老远认出我们的,它的喊叫带着血的颜色,变成一条细碎抖动的声音渐渐远去。我扔掉手中的半串糖葫芦,追着那人疯跑,我喊:不卖了,俺不卖了,回来呀!那人像没听见一样径自走远。

⑤当婆婆丁、苣荬菜等野花在田埂上竞相开放的时候,那只老羊的女儿悄然发育成一只俊俏的小山羊。羊的脸总是一副温和善良的模样,从不见有生气的时候。眼是细长的,双眼皮比俊俏姑娘还美。

⑥在一个月色如洗的夜晚,小山羊生下了滚滚。滚滚是一只小公羊,腿长身圆,浑身雪白,出生的第二天就会在院子里蹦跶了,还会伸出粉红色的舌头亲热地舔我的手。奶奶看到这眼前的一幕说,这小羊就由你来养吧。我就欢天喜地地给它起了一个男孩的名字叫滚滚

⑦滚滚断奶以后,我就常喂饭给它,这样有很多时候我就空着肚子上学。我越来越瘦,我的肉不断变成羊肉结实地长在滚滚身上。我喜欢看小羊滚滚在草地上撒欢儿,它跳过一个土坎又要蹦过一条小沟,四只小蹄子踏得草屑翻飞、花瓣纷落,它雪白的身影跃出满野的灵动。

⑧开斋节到来的时候,我和奶奶兴冲冲地迎回了在城里生活的爸爸妈妈,还有小弟弟。大人们在这个祥和夜晚,把目光移向了我那圆滚滚的滚滚。我在这个夜晚无眠,搂着我的滚滚泪水滚滚而下,我想了许多救滚滚的方法,其中一个就是带着我的滚滚趁着黑色逃走,逃到羊的自由世界里去。大人在宰羊的时候,我把自己关在屋里,我的哭声掩盖了滚滚的哀叫。我把头埋在被子里,但滚滚的叫声还是穿过棉被锥子一样扎着我的耳朵。院子里平静了,灶房里却叮叮当当地响起来,有香味飘出来,我的滚滚已经化成了股股肉香,我把鼻子堵上不闻。

⑨奶奶和爸妈轮换来敲门,我不开;弟弟端一碗羊肉放在我窗前,让风劝降我的胃,我不吃。弟弟就搬来高凳坐在窗前,歪着脑袋颠来倒去地啃着羊骨头,啃得满嘴流油,我的口水滴答个不停。家里人都出去了,小弟的声音最后一个消失在大门外。我小心地探出头来,确信诺大的院子只剩下我一个人。饥饿牵着我走进灶房,锅灶里暖暖的白烟轻飘着,灶上一大盆赭色的羊骨杂乱地高出了盆口。我掀开大锅盖,半锅浓香使我忘掉了呼气,鲜美和滚烫使我肠胃热烈。我坐在灶边的矮凳上,用草棍扒拉着灶膛的灰烬,灰烬里跳起了星星点点的金花。

⑩晨光穿过窗棂柔柔地照在我的小床上,我眯着残留着泪痕的眼睛看尘土在光柱里莹虫般翻飞。奶奶的笑容使小屋更加明亮。她把怀里包裹着的衣服缓缓展开,一只小羊,湖水般的眼睛,雪一样的皮毛,花朵般的嘴头,正怯怯地看着我。它竟跟小时候的滚滚一模一样

1.下列对文本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的“人和羊相互取暖”是对“我”出生情景的描述,也是文章线索,为全文定下情感基调。
B.③段中爷爷与买主交易时的“神秘”和“悄声嘀咕”,表明他们顾忌“我”的感情而小心翼翼。
C.⑥⑦段写“滚滚”的灵动可爱,衬托下文“我”对“滚滚”被杀的不舍与难过。
D.作者饱含深情叙述了“我”与羊的故事,生动表现了“我”幼时对羊的依恋之情。
2.文章第二段加点的两个“粗糙”在文中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文章结尾写到“它竟跟小时候的滚滚一模一样”,请结合“羊来羊去”的标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8-23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春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轮廓

麦哲生

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②每当母亲用一些类似牙膏未从最尾端挤出”“冰箱门没关紧”“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等等小事向我兴师问罪,并且总是将矛盾转向我的成绩上面去时,我便知道,夜里,父亲又会来到我的房间。

③父亲个性之中有一种非常腼腆的特质。他总是等我和母亲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有时,纸条里面还会包着一张五十块钱的钞票。偶尔,在情况较糟的时候,父亲会在纸条上用歪斜支离的字迹写下那句忍一时,风平浪静与我共勉。这句话成了我们彼此之间的默契,那表示父亲知道我和他一样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心灵,又遭受了一次无情的考验。父亲识字不多,总是把风平浪静写成风平浪近,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特殊情谊。

④曾经有过几回,父亲来到时我并未睡着,我听到父亲用力握住门把,再缓缓转开的声音,便立刻翻过身面向墙壁眯着眼睛。尽管父亲极力不愿发出声响,我还是听到一双塑胶拖鞋在黑暗中轻轻地向书桌移动,然后是纸张摩擦桌面的窸窣声,父亲迟重的呼吸声……有时,父亲会拉开椅子,把台灯扭开一点点亮,然后坐在我的书桌前沉默不动。离去前,父亲会替我把桌上的书本和作业簿摆放整齐,然后才扭熄台灯。那一刻,我的眼前又恢复成一片黑暗。我从不知道父亲坐在我的椅子上,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一双清醒的目光来打破沉默。我没有勇气,我怕自己会在父亲面前哭了起来。更让我恐惧的是,若是走下床来,看见父亲的眼角也含着泪光默默地坐在我的书桌前,我不知该如何面对。

⑤接近联考前一个月的某个夜晚,我正在教室里做考前冲刺,日光灯管把教室照得明亮而冷清,同学们都埋首书桌,互不交谈。我选了一个邻接走廊靠窗的座位,设法让自己专心在书本上。突然,我听到一阵用手指关节轻轻敲打玻璃的声音,抬起头来,父亲的脸出现在窗格里面。父亲必定是不愿吵到其他同学,我悄悄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绕到教室后面出去和他会合。

⑥我永远记得和父亲并肩坐在空荡、黑暗的体育馆长椅上,心里渴望时光永远停止,或是快速跨过我的情景。父亲先是取出温热的蒸饺和我一起吃,他细心地把白色保丽龙盒子掀开,然后为我撕开卫生竹筷子的封条,我知道那是父亲在夜市入口的小摊上买的,摊子后面是宏光钟表行,隔壁是一间杂货铺,杂货铺的天花板上吊着一包包的干鱿鱼和紫菜,老板娘是个扎着一条蓝围裙的胖女人……父亲取出口袋里的餐巾纸放在我前面备用。我知道父亲拙于言辞,在面对生命中难以省略的伤痛时,更无力打破沉默。吃蒸饺的时候,我想起那些蒸饺原先排列在小蒸笼里冒着蒸汽的模样;我仿佛看见父亲孤独地走上前去,卖蒸饺的老人从圆凳上站起来,剥下一只保丽龙盒子,再给它穿上一层透明的塑料袋,然后掀开其中的一个蒸笼……我想到那些蒸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我想到这个世界上必定还有类似蒸笼那样温热且快乐的角落。

⑦我永远忘不了,那天晚上,他为了避过校门口警卫的询问,索性爬墙离开的那一幕。在那淡蓝色的月光映照下,他奋力攀上围墙,骑坐在墙顶上向我挥手,将手掌划向眉梢,向我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才纵身跳落到校外的小路上。我站在墙内,听到父亲落地的一声轻响,顿时热泪盈眶。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④段中“我”翻过身装睡,是因为“我”知道父亲会等“我”熟睡后进入房间留纸条,而“我”没有勇气面对。
B.⑥段详细描写夜市入口小摊的周边环境,再现了平凡而真实的市井生活,富有生活气息。
C.文中的父亲性格腼腆,沉默寡言,做事谨慎小心,时常用纸条与“我”交流沟通。
D.文章以“父亲的轮廓”为标题,是因为文章未对父亲进行细致描绘,呈现给读者一个模糊的形象。
2.⑥段中“吃蒸饺的时候”的想象,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
3.为什么说“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请结合全文分析。
2024-08-2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春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识

张晓风

①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极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和弟弟说: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②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圆。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圆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听说小学时代,他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走,一面大声背书。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圆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啊!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④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颗树吗?

⑤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

⑥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王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⑧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共冒出来。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⑨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所列的“不识”事件,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不识父亲小时候的一心苦读和上进。
B.“我”不识父亲对家乡香椿的怀念。
C.“我”不识父亲对孙中山的敬佩和心悦诚服。
D.“我”不识父亲年轻时爱好射猎。
2.下列对文中“不识”的含义,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是无知的,包括对我们熟悉的人和事。
B.“不识”指我们对至亲的了解,只是肤表的而不是刻骨的感觉。
C.“不识”二字是行文的主线,贯穿全文,引起读者的思考。
D.作者对父亲有一个由“不识”到识、理解和情感逐步加深的过程。
3.下列对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勤奋上进B.怀念故土C.忠诚耿介D.倔强不知变通
4.下列对文中四处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而不是刻骨的感觉”一句引起下文对父亲的迫忆,与后文写认识到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一个人相呼应。
B.第①段“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一句生动表现出父亲对故土的留恋,使父亲的形象更加亲近有趣。
C.第⑤段“我们……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写父亲说话时断时续,意犹未尽,更加突出父亲年老的形象及他对敬仰者的信任与追随的精神品质。
D.第⑦段“《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一句引述了贾宝玉俗缘已毕、拜别父亲的例子,给人世间家人的关系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2024-08-2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安徽省中职江淮十校职教高考第六次联考模拟测试文化素质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

诸位在墙壁上攻击□□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诸君对□君有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这才是正当的办法。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凡作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渐。

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不欺暗室,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但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

蔡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的文化,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此两种伟大文化,具其一已难,兼备尤不可觏。先生殁后,此两种伟大文化在中国之寄象已亡矣!至于复古之论,欧化之谈,皆皮毛渣滓,不足论也。

(选自傅斯年《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1.概括选文所写的事件。
2.选文所写事件体现了蔡先生怎样的人格形象?
3.试根据选文概括画线句中作者“大彻大悟”的内容。
4.分析选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2024-08-2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盐城市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枕乡音梦里听

包利民

①离得越远,越容易听见乡音。因为在更遥远处,故乡的地域被扩大,乡音也成为一地之音。若在国外,可能闻汉语而动乡情。而其实,如果细究到每一个村子,语言都是有着些许差别,生于斯长于斯,感触细微。比如在同省,听到同一城,或者同一镇的声音,都会有着难抑的激动。

②而在我家乡的小村子,语言没有什么特殊的音调变化,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发音,基本属于普通话,只是有一些词语或者句子是外人难以弄懂其中意思的,这或许是东北话的普遍特征。当将乡音细化到村,那么,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缘故,更是因为同饮一井水的那种情感,才使得他们的话语也亲切入心。

③当时村里有一个孩子,说话极让我们讨厌,倒不是他说什么难听的话,而是他说话时的嗓音和动作。他的声音很尖细,却又不似女孩声,所以听起来很不舒服,而且每一说话必手舞足蹈,因此大家都远远躲着他。直到长成少年,他说话依然如此。当搬离那个村子时,我竟是很庆幸可以不再见到他,不再听到他的声音。

④多年以后,当我在几千里外的异地他乡,回想起故乡的种种,也从没有那个孩子的影子出现。那个夏天的午后,我正躺在宿舍的床上看书,他便找了来,虽然十多年不见,已经面目全非,可是他一开口,我便认出了他。声音依然很尖细,依然手舞足蹈,可是,这曾经讨厌的一切,此刻,在陌生的土地上,竟差点逼出我的泪水来。

原来,曾经的一切,在经过距离的遥远和思念的累积之后,都会变得美好,哪怕是曾经讨厌的声音,也是游子心中的天籁。

⑥当年的邻家老奶奶,白发苍然,一肚子的传说故事,每天晚上,我们都会聚集到邻家,听她讲故事。她盘坐在炕头上,那略带山东口音的故事便流淌出来,每一天都不重样。我们听得上瘾,虽然害怕那些鬼神之事,却欲罢不能。后来,那个老奶奶去世,也带走了她一肚子的故事。当离开故乡后,总是想起那个黑黑的屋子,想起昏暗的烛光,想起那张满是皱纹的脸,想起那略带山东口音的故事,才觉故乡遥远,而飘荡在记忆中的声音,却比故乡更远。

⑦一个冬天的夜,窗外是无边无际的寒冷,拥被而眠,竟是梦见了当年的情景,梦里,邻家老奶奶清晰的声音,穿过沉沉的梦境,化作醒来时的一枕清泪。有些乡音,真的只能在梦里重闻,梦,是比故乡更遥远的地方。

⑧那时,村里有个智力障碍者,每日里站在村口,嘴里发出哇啦哇啦的声音,他只会发出这一种声音,谁也听不懂他要表达些什么。那一年在外历尽风尘重返故乡,一进村口,便听见他独特的声音,带着巨大的亲切感一下子便穿透了风霜覆盖的心,泪落如雨。只要是故乡的声音,只要是乡亲的声音,不管那是怎样的声音,总能抵达我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⑨可是,离乡日久,许许多多的乡亲,却再也见不到了,更多的,都星散在外,而故乡也正一日日变得让我们不认识,心中的故乡渐渐远去。所以,我们越走越远,回去的时候越来越少,熟悉的乡音,也只能在偶尔的旧梦中响起。或许,我们一辈子不曾改变的口音,就是故乡给我们留下的印迹,一直相伴,一如心中的故乡。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标题里“乡音”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音”即自己故乡的本土话,它是我们最能表达情感的载体。
B.“乡音”是离别家乡在外的游子心中共同的情怀,是流动的故乡。
C.“乡音”是最美、最动听的语言,是父老乡亲,是蛙鸣虫吟……
D.“乡音”是听得见的家乡,它凝聚着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2.下列对作者所列举的“乡音”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亲人那没有什么特殊的音调变化,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发音的声音,因为同饮一井水的原因,总能抵达我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B.当时村里那个孩子,虽然他尖细的声音总让人不舒服、想远离,但无论过去多久,那都是不折不扣的乡音。
C.当年邻家老奶奶夹着山东口音说故事时的声音,那是另一种“乡音”,是作者和诸多游子再也回不去的、曾经生活在故乡的日子。
D.那时村里那个智力障碍者每日站在村口,嘴里发出哇啦哇啦让人永远听不懂的声音,那是代表故乡、代表父老乡亲的声音。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和画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⑤段画线句写出了“我”他乡遇乡亲内心的激动。因为他那不好听却极亲切的乡音填补了“我”灵魂中因乡愁而产生的落寞、孤寂,更让“我”体会到了那些生命中远离后的思念、失去后的珍惜。
B.第⑥段中四个“想起”回忆的是当年邻居老奶奶讲故事的场景,是那颇显简陋却异常温暖的环境,是装满故事亲切异常的故乡人,是作者乡愁萦绕心头的表现。
C.第⑧段中“穿透”一词,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乡音的亲切感给作者带来的巨大震撼,表达了作者对当年那个智力障碍者的理解和怜爱。
D.第⑨段画线句写出了作者漂泊在外,离乡久远,归乡少,且心中的那个故乡已经随着岁月越走越远,物是人非,不复当年,所以只能梦回故乡、梦闻乡音来聊作宽慰。
4.文中多次写到落泪,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泪是他乡遇故人的激动。
B.这泪是独自在外漂泊的艰辛。
C.这泪是回忆往昔的甜美。
D.这泪是故乡难归、岁月不再的隐痛。
2024-08-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联盟2023-2024学年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是农民

郭震海

①和天下所有的农民一样,父亲痴心固守着几亩责任田,整整半个世纪。

②在父亲的思维里好像早已设定好了某一种特定的程序,除了一日三餐端着大海碗吃饭,剩下的时间就是在田地里永无休止地劳作,每一个节令都会像鞭子一样使劲抽打着父亲的脊梁。父亲是属于节令和田地的奴隶。

③在麦熟的季节,火辣辣的正午,从来没有午睡习惯的父亲也许是太累了,把镰刀抱在怀里就坐在一块青石上睡着了。睡着睡着突然醒来,揉着双眼一头扎进烈日里,嘴里还不住地嘟囔:“我怎么就睡着了!”仿佛在跟天和地道歉。

④父亲有时候十分固执。比如春天他和解冻的泥土同时醒来,不管天有雨还是没有雨他都会固执地将一粒粒种子坚定地播进泥土里,然后站在一望无际的田地里,抱着锄头滴着汗水望天,一遍又一遍,尽管天没有丝毫要下雨的意思,但父亲总会这样张望,他已经习惯了这样,这是上千年来一代又一代农民流传下来的独特的姿势。

⑤有时候父亲会哭,哭起来就像个孩子。比如一场冰雹将已经挂穗的玉米打坏了,父亲看着光秃秃的玉米秆哭,我知道这时候谁也别去劝,劝也劝不住,等他哭够了就好了,哭够了他会再一次坚定地在伤痕累累的玉米地里补栽萝卜或者大白菜。在父亲心里,这就是他的责任,是义不容辞的。

⑥父亲发脾气的时候不多,但发起脾气来就很可怕。有一年秋天,玉米收获后留下口粮,其余的要拉到镇上去出售。头一天父亲就蹲在玉米堆里忙着清灰打包。母亲说,听说别人都在忙着往玉米粒里搅小石子儿,这样可以增加玉米的重量。父亲坚决不同意这样做。父亲说这样做是亏心,母亲说父亲从来就是死脑筋,于是母亲就悄悄指使我们弄了好多小石子儿,趁父亲去一旁抽烟的工夫全搅了进去。我忘了父亲当时是怎样发现的,从来都不多言语的父亲那天发了很大的脾气,瞪着血红的眼睛骂人。到最后,父亲将包里的玉米全倒了出来,一粒一粒地往外拣小石子儿。第二天别人家的玉米都顺利出售了,我们家的玉米就因为这几粒石子儿父亲没有让卖。过后父亲说:“人无论到啥时候就是亏本也不能亏心。”

⑦现在,父亲老了,但他依然守着那几亩责任田。父亲说,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就是土地,你只要去种,它永远都不会让人吃亏。其实父亲在利用着土地,土地也在利用着父亲,有时候我真怕飞速的城市化进程有一天会夺去父亲的土地,这样父亲一定会很伤心。

(有删改)

1.文中第⑦段连用两个“利用”,下列对其理解最全面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土地需要父亲的劳作实现价值。
B.父亲需要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料。
C.父亲和土地都需要对方为自己服务。
D.父亲和土地相互依存,由此实现自己的价值。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父亲劳作会固守节令规律和土质要求。
B.父亲劳作完全遵从节令规律,从不浪费土地。
C.父亲遵从节令规律,执着地在土地上劳作。
D.父亲劳作受节令和土地的约束,没有变化。
3.概括父亲的品质特征。
2024-08-22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卓越中职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位老朋友、老邻居,近几年来,屡次建议我写写“大嫂”。因为他觉得她待我太好,帮助太大了。老朋友说:

“她在生活上,对你的照顾,自不待言。在文字工作上的帮助,我看也不小。可以看出,你曾多次借用她的形象,写进你的小说。至于语言,你自己承认,她是你的第二源泉。当然,她瞑目之时,冰连地结,人事皆非,言念必不及此,别人也不会作此要求。但目前情况不同,文章一事,除重大题材外,也允许记些私事。你年事已高,如果仓促有所不讳,你不觉得是个遗憾吗?”

我唯唯,但一直拖延着没有写。这是因为,虽然我们结婚很早,但正像古人常说的: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我们的青春,在战争年代中抛掷了。以后,家庭及我,又多遭变故,直到最后她的死亡。我衰年多病,实在不愿再去回顾这些。但目前也出现一些异象:过去,青春两地,一别数年,求一梦而不可得。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按照迷信的说法,这可能是地下相会之期,已经不远了。因此,选择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记述如上。已散见于其他文字中者,不再重复。就是这样的文字,我也写不下去了。

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问道:

“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说:

“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选自孙犁《亡人逸事》)

1.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何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概括妻子对“我”一生的帮助包括哪几个方面。选文表达了作者对妻子怎样的情感?
3.第三段末尾作者说“就是这样的文字,我也写不下去了”,为什么还要写下面的内容?
4.结合选段,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2024-08-21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对口单招教学联盟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单招班期中联合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一张诊断书》(节选),完成小题。

这是一张珍藏了许多年的诊断书,纸已变黄。这是一则刚刚播放出来的消息,我和我的妻子都大为悲痛!

诊断书上有林巧稚大夫的亲笔签名。消息却说她已溘然长逝。

林大夫毕生献身于医学事业,数十年中经她亲手治疗过的病人何止千万,由她亲笔开出的诊断书也是无以数计。可是,林大夫,您还记得我们吗?您对我说过的,像这样的诊断书一生中你仅仅开过这一次。

那是一个人妖颠倒的年代。因为我妻曾担任过外国专家的译员,又自愿由首都调到边疆小城来教书,因而便被人合理逻辑出来,她一定是个特务。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便把她抓起来,关入牛棚。当然,紧接着就是审讯,无休止的批斗……

皮肉的折磨并没有使她屈服,精神上的摧残几乎断送了她的生命。一个大汉对她宣布:经查证,你是个特务,是个男扮女装的特务!你的孩子是搞特务活动的掩护,你根本就不会生孩子!

多么荒唐的审查啊!

一个母亲凭空失去了孩子,她整夜痛苦,终日依窗守望,呼唤着孩子的名字,又不许会见!她无法忍受,她歇斯底里地大叫,愤怒、狂奔,她终于被逼成疯子。

我背起小小的行李卷,领着妻子进京求医。那时候精神病院里拥挤不堪,其他医院大都不愿接受这种有政治色彩的病人,茫茫长街,无处落脚。我们只好寄居在天安门广场的金水桥边。地上的灯光和天上的星光一样彻夜不灭。我们也睁大眼睛,彻夜不眠。

大约是广场上的寒风吹醒了她,半夜里,她突然以正常人的思维向我提出要求说:找林巧稚大夫去,她是专家,只有她才有权证明我是男是女。

早年间我就听她说过,有一次,她的妈妈在生产中病危,经过林巧稚大夫抢救,才转危为安的。这位医术精湛、品格高洁的林大夫,一直保留在她的记忆中。

第二天清晨,我们迎着太阳朝东走,走到当时已被更名为反帝的协和医院,挂过号,等候就诊。

一位瘦小的老太太,坐在妇科门诊部外走廊里为患者叫号。她戴一副银丝边眼镜,前额高高的,显示着她的智慧。她的神态安然自若,给人一种可以信赖的感觉。我把妻子安置在长椅上,便走上前求这位叫号的老护士帮助,希望她能将我妻的病历卡,直接送到林巧稚大夫手里。她听完我的要求,竟脱口说出:

我就是林巧稚。

噢!我望着她,和我在报上见到过的她的照片一模一样。可是,这又是为什么呢?让一位著名的妇科专家,坐在走廊上叫号!

我向她陈述着我妻悲惨的遭遇,林大夫耐心地倾听着,时而摇头,时而叹息。终于她激动地从椅子上站起来,手里的病历卡在瑟瑟发抖。她那充满慈爱的目光,被晶莹的泪水模糊住了。她又强忍着把泪水吞了回去,果断地问我:

病人在哪里?领我去看看!

她走到我妻身边,用母亲般温暖的手,梳理我妻子面颊上散乱的头发,她以专家的锐利目光,观察她痴呆的眼神、瞳孔。最后,她沉重地对我说:

把一个知识分子糟蹋到这种地步,残酷!请你们稍候一会,我去向他们要求,我要亲自为她检查,给她治疗。

林大夫迈着急促的脚步走进室内,好大一阵子又和另外一名女大夫一起走了出来,她们小心地搀扶着我的妻子,进了妇科门诊室。

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只见林大夫亲手扶着我妻从一条长长的走廊里走了出来。我迎上去,林大夫把一张长方形的诊断书递交给我,她说:

是我和我的学生孙爱达医生共同给她检查的,诊断书上有我们两人的签名。将来即使到了法庭上,我们也对她完全负责任。

我看到诊断书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最后一条的结论是:患者是正常女性。腹部有多条妊娠纹,证明患者曾有过正常分娩。

我把这些逐一地念给妻子听,起初,她的脸上露出惨笑,继而沉默,最后伏在林大夫的肩头,放声大哭起来。

林大夫替她擦去眼泪,扶着她一直把我们送到大门外,就要分手时,只见她面容严肃地说:

这样的诊断书,一生中我只开过这一次。

我心头酸楚地走下协和大门口那段青石台阶。我妻一直勾着头,反反复复地阅读着诊断书上的文字。走下台阶以后,我们回头望望,只见可尊敬的林巧稚大夫,还依然守在门外,默默地向我们招手。

……

15年过去了,我妻的病已完全康复,并且已经正常地工作。她果真又新生了一个孩子。那张挽救了我妻生命的诊断书早已变黄。可是,林巧稚大夫的高尚品格和革命人道主义的医疗作风,在我们心上,永远也不会褪色。

林巧稚大夫一生中的业绩,是一棵伟岸高大的常青树;她给我们开出的这份诊断书,是常青树上一片苍翠的绿叶。

(1)文章开头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一张荒唐的诊断书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张诊断书的意义。
(3)找出能表现作者对林巧稚大夫献身医学的精神和治病救人的职业操守进行赞美的一句话(用原文句子回答),并进行分析。
2024-08-2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山西省第四届第三次对口升学联考语文试卷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吴起镇战斗之后,有一天,我和黄开湘同志由于事先接到通知,要去参加中央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而这个会为了防止敌机骚扰,确定天一亮就在吴起镇附近开,于是便从驻地骑着马直奔会场。

路上碰到了我们的老首长邓小平同志,我们赶紧勒马下来,向他敬了个礼。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然后问:你们驻扎在哪里?离这儿多远?我们一一作了回答。

他又问道:听说你们团在青石嘴一仗,缴了敌人不少布?

是的,上交了不少,还留了一点儿。我说。

小平同志说:关心一下宣传队的同志,给剧团的小鬼每人做套衣服怎么样?

好,照指示办!我回答得很爽快。

我们牵着马跟着小平同志,边走边说,不一会儿,就到了会场。

天刚蒙蒙亮,会议开始了。

毛主席首先讲话,他说:同志们,辛苦了!话音刚落,顿时响起了热烈的口号声。

是的,今天在这里开干部会,同志们格外兴奋。毛主席、周副主席、张闻天总书记,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领导同志和大家一起,度过了长途跋涉、征战万里的艰难岁月。你们——党的领导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红军的胜利,不知疲倦地操劳着,全都消瘦了,花去了多少心血啊!你们在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运筹帷幄,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另一个新的胜利,是多么不易啊!要说辛苦,你们最辛苦了!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

长征万岁会场里霎时升起欢呼声。

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

毛主席继续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______,长征是______, 长征是________。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

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

最后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同志宣布大会休息一下,休息后全体进行盛大会餐。

(节选自《杨成武回忆录》,有删改)

1.对“勒马”中“勒”的读音、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lēi   用绳子套住,再用力拉紧B.lēi   收住缰绳不让马前进
C.lè     用绳子套住,再用力拉紧D.lè     收住缰绳不让马前进
2.依次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宣传队                  ②播种机                 ③宣言书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①③②
3.下列选项做选文题目最恰当的一项是(     
A.偶遇邓小平B.长征胜利大会
C.毛主席的讲话D.长征伟大意义
4.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是(     
A.议论抒情B.细节描写C.肖像描写D.心理描写
5.下列不属于长征意义的一项是(     
A.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B.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C.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D.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2024-08-2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高职高专院校单独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我的母亲》(节选),完成小题。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事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象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质朴无华、情真意切的回忆母亲的散文。
B.“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一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三姐是母亲的得力助手。
C.文中作者将自己比拟为插在瓶中的花草,“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D.文章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饱含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2)那个凄惨的除夕夜,作者连用了哪四个传神的动词写母亲?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3)我们能看出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2024-08-2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山西省第四届第三次对口升学联考语文试卷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