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 题号:2393809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位老朋友、老邻居,近几年来,屡次建议我写写“大嫂”。因为他觉得她待我太好,帮助太大了。老朋友说:

“她在生活上,对你的照顾,自不待言。在文字工作上的帮助,我看也不小。可以看出,你曾多次借用她的形象,写进你的小说。至于语言,你自己承认,她是你的第二源泉。当然,她瞑目之时,冰连地结,人事皆非,言念必不及此,别人也不会作此要求。但目前情况不同,文章一事,除重大题材外,也允许记些私事。你年事已高,如果仓促有所不讳,你不觉得是个遗憾吗?”

我唯唯,但一直拖延着没有写。这是因为,虽然我们结婚很早,但正像古人常说的: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我们的青春,在战争年代中抛掷了。以后,家庭及我,又多遭变故,直到最后她的死亡。我衰年多病,实在不愿再去回顾这些。但目前也出现一些异象:过去,青春两地,一别数年,求一梦而不可得。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按照迷信的说法,这可能是地下相会之期,已经不远了。因此,选择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记述如上。已散见于其他文字中者,不再重复。就是这样的文字,我也写不下去了。

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问道:

“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说:

“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选自孙犁《亡人逸事》)

1.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何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概括妻子对“我”一生的帮助包括哪几个方面。选文表达了作者对妻子怎样的情感?
3.第三段末尾作者说“就是这样的文字,我也写不下去了”,为什么还要写下面的内容?
4.结合选段,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离太阳最近的树》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1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2)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寥寂。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褶皱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3)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4)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5)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6)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7)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8)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9)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10)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锹、镐头和斧子,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11)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12)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13)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14)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15)把红柳根从沙丘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这样,红柳就枝丫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16)连年砍伐,人们先找那些比较幼细的红柳下手,因为所费气力较少。但一年年过去,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了。

17)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18)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19)我们餐风宿露。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堆聚过亿万颗沙砾。

20)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21)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1.2段中“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一句从哪两个角度描写了红柳树?请分析其中“微笑”一词的手法和作用。
2.文章结尾段连用两个反问句,蕴涵着什么深意?
3.文中关于红柳的描述具体而形象,特别是第12-15段,说说这样描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了司务长的话,你会想些什么,请写出你的感触。
2024-07-27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半日的游程

郁达夫

去年有一天秋晴的午后,我因为天气实在好不过,所以就搁下了当时正在赶着写的一个短篇小说,从湖上坐汽车驰上了江干,在儿时习熟的海月桥花牌楼等处闲走了一阵,看看青天,看着江岸,觉得一个人有点寂寞起来了,索性就朝西直上,一口气便走到了二十几年前曾在那里度过半年学生生活的之江大学的山中。

路上走着看着,又微微地叹着,自山的脚下,走上中腰,我竟费去了三十来分钟的时刻。半山里是一排教员的住宅,我的此来,原因是在湖上在江干孤独得怕了,想来找一位既是同乡,又是同学,而自美国回来之后就在这母校里服务的胡君。

两个人本来是上下年纪的小学同学,虽然在这二十几年中见面的机会不多,但或当暑假,或在异乡,偶尔遇着的时候,却也有一段不能自已的柔情。

哦!真难得!你是几时上杭州来的?他惊笑着问我。

来了已经多日了,我因为想静静地写一点东西,所以朋友们都还没有去看过。今天实在天气太好了,在家里坐不住,因而一口气就跑到了这里。

好极!好极!我也正在打算出去走走,就同你一道上溪口去吃茶去吧,沿钱塘江到溪口去的一路的风景,实在是不错!

沿溪入谷,在风和日暖,山近天高的田塍道上,二人慢慢地走着,谈着,走到九溪十八涧的口上的时候,太阳已经斜到了去山不过丈来高的地位了。在溪房的石条上坐落,等茶庄里的老翁去起茶煮水的中间,向青翠还像初春似的四山一看,我的心坎里不知怎么,竟充满了一股说不出的飒爽的清气。

等老翁将一壶茶搬来,也在我们边上的石条上坐下,和我们攀谈了几句之后,我才开始问他:

久住在这样寂静的山中,山前山后,一个人也没有得看见,你们倒也不觉得怕么?

怕啥东西?我们又没有钱,强盗绑匪难道肯到孤老院里来讨饭吃的么?并且春二三月,这里的游客,一天也有好几千。冷清的,就只不过这几个月。

我们一面喝着清茶,一面品味着这阴森得同太古似的山中的寂静,不知不觉,竟把摆在桌上的四碟糕点都吃完了,老翁看了我们的食欲旺盛,就又推荐他们自造的西湖藕粉和桂花糖说:

我们的食品,非但在本省有好口碑,就是外省,也常有信来邮购的,两位先生冲一碗尝尝如何?

大约是山中的清气,和十几里路步行的结果吧,那一碗看起来似鼻涕、吃起来似泥沙的藕粉,竟使我们嚼出了一种意外的鲜味。等那壶龙井芽茶,冲得已无茶味,而我身边带着的一包香烟也只剩了两支的时节,今天行得特别快的那轮秋日,早就在西面的峰旁躲去了。谷里虽掩下了一天阴影,而对面东首的山头,还映得金黄浅碧,似乎是山灵在预备去赴夜宴而铺陈着浓妆的样子。我昂起了头,正在赏玩着这一幅以青天为背景的夕照的秋山,忽听见耳旁的老翁以富有抑扬的杭州土音计算着账说:

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我真觉得这一串话是有诗意极了,就回头来叫了一声说:

老先生!你是在对课呢?还是在作诗?

他倒惊了起来,张圆了两眼呆视着问我:

先生你说啥话语?

我说,你不是在对课么?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你不是对上了‘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了么?

说到了这里,他才摇动着胡子,哈哈地大笑了起来,我们也一道笑了。付账起身,向右走上了去理安寺的那条石砌小路,我们俩在山嘴将转弯的时候,三人的呵呵呵呵的大笑的余音,似乎还在那寂静的山腰,寂静的溪口,作不绝如缕的回响。

(有删节)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章中使用过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借代B.反问C.拟人D.对偶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发生在“秋晴的午后”,起因是作者创作遇到困境,不想静静地写小说了。
B.作者从湖上坐汽车驰上了江干,又从江干走到山里,目的是拜访旧日同学。
C.胡君是小学教员,茶庄老翁懂茶道,与“我”共赏秋景就有了文人雅集的感觉。
D.文章中多次出现的秋日阳光,陪伴了“我”从下午到黄昏的半日野外游历旅程。
3.下列对文章思想感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江干孤独得怕了”不仅点明作者当时的心情,也透露出他喜欢与朋友交往。
B.胡君见到“我”时的“惊笑”既表明了他的惊喜,也表现了两人间友情的真诚。
C.文章记录了“我”由寂寞到开心的游历过程,侧面反映了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意趣。
D.文章借回忆一次秋游,除了表达对秋晴天气的喜爱,也暗含对朋友的回忆想念。
4.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细节描写生动雅致,结账时和老翁的对话,不仅表现了自然和谐、人情静好的诗意环境,更表现出作者精灵剔透的诗意心灵。
B.文中宕开一笔提及“强盗绑匪”,与前后文的和美恬然构成反差,通过记述老翁不怕强盗的话语,反衬了杭州乡村的生活岁月静好。
C.文章善于运用映衬烘托,且不露痕迹,例如三人的欢声笑语与山腰、溪口的寂静相对映,动静对比间产生了非常巧妙的艺术张力。
D.文章的叙事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对人物和风景的书写也简单勾勒,并不浓墨重彩,使得这篇散文有中国古典山水画的清远意境。
2024-05-07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1)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2)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3)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5)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的心情,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6)但是南宋朝廷毕竟是将他闲置了20年。20年的时间让他脱离政界,只许旁观,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辛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倒是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辛与柳不同,你想,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7)这回可真的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8)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人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愁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

(9)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_________。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两项是(     
A.文章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指出了辛弃疾独特的历史地位。
B.第7段描述辛弃疾在乡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说明辛弃疾很享受这种生活。
C.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D.本文皆为实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代词人的形象,完全真实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的辛弃疾。
E.本文语言富于形象性和节奏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

3.本文第4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根据文意,补全文章最后一段空白处内容,并阐明你的理由。要求:不超过五个字。
5.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最近要举办古今名人展,请你为辛弃疾写一则推荐词。要求:体现辛弃疾个人特色,至少使用一种修辞,字数80字左右。
2024-07-16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