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20 道试题
1 .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女儿的书桌

飘飘落叶

主人不在。留守的台灯

领着一本本伏案的夜晚

自觉温习往事

A.“领着一本本伏案的夜晚”,“一本本”量词别用,回放了女儿伏案苦读的无数夜晚。
B.“自觉温习往事”,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从母女不同角度交叉闪现了往事镜头。
C.“留守的台灯”连缀起思女的中介小桥,表达了母亲的无限失落和伤感。
D.整首诗没有一个大词,没有一处刻意拔高,语言朴素,语势平缓。
2024-08-1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选文出自______________一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
(     )       (     )       (     )
3.选文①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若把句中的“泻”字改用“照”字或“铺”字好不好?为什么?
5.选文②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中的“酣眠”与“小睡”的含义。文中“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但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试分析其原因。
6.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句话。
2024-08-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选自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1.选文第一段中的“它们”和“内心的生存”分别指什么?
2.选文第二段和第三段回忆有何不同和相同?
3.如何理解选文第四段的含义?
4.举例分析选文的语言特点。
2024-08-1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江苏省职教高考一轮复习系统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4 .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末闲谈》以闲谈的方式将自然之物人格化,用形象说理揭露了统治阶级“治术”的险恶本质,表达了人民群众必胜的信心。
B.《采石工》描写了采石工的劳动环境和采石场面,塑造了采石工与寂寞苦斗、与困难苦斗、具有坚韧不拔精神的群体形象。
C.话剧《茶馆》截取了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三个不同的历史横断面,反映了前后近半个世纪的纷繁复杂的社会面貌。
D.《落日》不直接发表议论,将观点融于叙述、描写之中,流露出浓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沧桑感,因而成为永垂史册的新闻经典。
2024-08-1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江苏省职教高考一轮复习系统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松二爷   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   (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   (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   (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   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   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要动手)

……

(二德子同黄胖子入内。)

茶房们一趟又一趟地往后面送茶水。老人进来,拿着些牙签、胡梳、耳挖勺之类的小东西,低着头慢慢地挨着茶座儿走;没人买他的东西。他要往后院去,被李三截住。

      老大爷,您外边蹭趾吧!后院里,人家正说和事呢,没人买您的东西!(顺手儿把剩茶递给老人一碗)

松二爷   (低声地)李三!(指后院)他们到底为了什么事,要这么拿刀动杖的?

      (低声地)听说是为一只鸽子。张宅的鸽子飞到了李宅去,李宅不肯交还……唉,咱们还是少说话好,(问老人)老大爷您高寿啦?

      (喝了茶)多谢!八十二了,没人管!这年月呀,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呢!唉!(慢慢走出去)

(选自老舍《茶馆》)

1.根据选文,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中,以鸽子之争,表现了清末百姓的无所事事,荒废时间。
B.选文节选自《茶馆》第一幕,也是相对最精彩、艺术成就最高的一幕。
C.《茶馆》抓住人物语言,揭示人物性格,同时也暗示时代背景。
D.选文中,老人的话,“这年月呀,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呢!”是用对比手法反衬出当时贫富分化的严重程度。
2.对《茶馆》所表现的主要戏剧冲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与巡警的矛盾冲突。
B.正直、善良的常四爷与社会渣滓的矛盾冲突。
C.新旧社会的矛盾冲突。
D.人民与旧时代的矛盾冲突。
3.下列各句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茶馆》以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三个时代为背景。
B.《茶馆》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
C.“将!你完啦!”的潜台词是:清政府完了,清朝社会完了,这个时代灭亡了。
D.常四爷和松二爷这两个形象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
2024-08-1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南五市三区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___

吴昌勇

①几年前母亲从乡下进城,空荡荡的一个屋子,就她一个人居住,显得清冷且孤寂。我每逢周末就去陪母亲吃顿饭。

②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母亲开始和我念叨起乡下老家的零碎小事儿:谁家的田里庄稼长势喜人,入秋后苞谷穗子能码半间屋,汗水算是没白流;谁家新娶的儿媳妇添丁进口了,胖乎乎的大小子惹人爱,一家人乐得合不拢嘴;谁家又在老宅旁起了新房,坐北朝南,是个二层小洋楼;谁家的鸡圈拆了,群养的土鸡赶到了山坡上,鸡肥蛋多,城里人争着买哩……她滔滔不绝,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③开始我没太在意,直到有一次母亲提及,老家荒芜了多年的田里种上了朝天椒,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辣椒采摘后有人上门收购,一斤能卖好几块钱,我这才忍不住问了一句:你住在城里,哪得来这么多的好消息?

④坐在一旁的姐姐回话道:妈是从抖音上看到的,如今乡下的亲朋好友都爱玩抖音,就算农活再苦再累,也会忙里偷闲上传个视频。

⑤我突然意识到,古稀之年的老母亲有了新的爱好。

⑥母亲递过话:刷抖音挺费流量的,我要了楼上邻居家的wifi密码,人家怕我忘了,还专门给我写在纸条上。

⑦我乐了,望着坐在对面的母亲,她也正笑盈盈地望着我,一脸得意的神情,像一个淘气的孩子。

⑧去年母亲过生日,姐姐专门给她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在这之前,母亲一直使用老年机,只简单地用于接打电话,我还担心智能手机功能太多她反倒不会用。

⑨暑假,外甥从外地回来,无意间又向我透露了一个信息。平日里,他隔三岔五会和外婆视频聊天,了解她的饮食起居,也看看她的容颜气色。后来我又得知,母亲的微信里已添加了不少好友,大多是和她一个年岁的老朋友老姐妹。

⑩我不知道母亲是如何用微信聊天的,是视频、音频,还是文字输入?

⑪总之,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脑海里总是闪现母亲刷抖音、用微信和朋友聊天的画面。

⑫窗明几净的客厅里,母亲戴着老花镜,半眯着眼睛,斜靠在沙发上,左手紧握着手机,右手不时地刷新屏幕上的视频,方言或者土味普通话配着不长的画面,母亲看得专注,听得入神,消瘦的脸上笑出了褶子,整个屋子是那样安静,又是那样热闹。那一刻,母亲仿佛是一个坐在乡村教室里的小学生,一部手机就是一册课本,课本中的每一幅插画、每一段描写,以至于每一个活泼可爱的表情,都深深地吸引着她。不大一会儿工夫,她便好像完成了一次丰富多彩的乡村游。揉揉眼睛,回味一番,意犹未尽,她再次将手机捧在手里,那些乡间的人间烟火,那些斑斓的果园农田,让她嗅到了久违的泥土香,这香气也充盈着她单调的晚年生活。

⑬这是在田里劳作了三十多个年头的母亲,在告别故土,告别田舍、庄稼和牛羊牲口之后,对曾经的家园以另一种方式亲近、回望。一桩桩故事,发生在她最熟悉不过的那片土地上。只是岁月流转,曾经在她播种大豆、玉米、小麦的梯田里,如今种上了高产的辣椒、油菜,栽种着柑橘、核桃和拐枣:曾经扶犁深耕的黄土地,现在清一色地换作了旋耕机机械化作业; ①        ②     ;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四季辛勤劳作的乡亲们,如今化身新农人,一手握着农具,一手握着手机,将乡村的美景和趣事直播到天南海北。

⑭母亲再熟悉不过的小山村,眼下还成了拍摄视频的热门取景地,明丽灿烂的油菜花、挂满枝头的柑橘、漫山遍野的山花、在果园里低头劳作的老农蝉嘒嘒(huì),鸟啾啾,连同铺满稻田的蛙声,汇成了田间的音乐,成为了视频清新的背景音乐。这一切,都让母亲魂牵梦萦。

⑮一部智能手机,成为母亲和乡下老家情感交流的介质。正在发生的美好,都在她的指尖下轻轻滑过。母亲握在手中的不仅是一部智能手机,也是一卷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老家的每一处景致、每一个变化、每一副面孔,都让她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脉动,让她骄傲与欢喜。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母亲一人居住的清冷孤寂与后文手机带给母亲的快乐形成对比,表现了手机对当代人的重要性。
B.本文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从“我”的视角来呈现母亲的生活状态,叙述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C.第③段通过对比、排比等手法,展现了家乡的发展变化,表现出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革。
D.文章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普通家庭妇女晚年生活的故事,塑造出一位淘气、沉迷手机的母亲形象。
E.结尾呼应标题,手机在文中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见证家乡振兴发展的介质。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蝉嘒嘒,鸟啾啾,连同铺满稻田的蛙声,汇成了田间的音乐,成为了视频清新的背景音乐。
3.请给文章拟一个标题,并简述理由。
题目: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
4.仿照③段划线句的句式,另选两个能反映家乡变化的角度,补写句子。

曾经在她播种大豆、玉米、小麦的梯田里,如今种上了高产的辣椒、油菜,栽种着柑橘、核桃和拐枣;曾经扶犁深耕的黄土地,现在清一色地换作了旋耕机机械化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河县委宣传部将于2023512日在县府大礼堂举办家乡文化发展论坛,邀请母亲参加,请你拟写一份邀请函。要求:内容合理,语言得体,格式正确。
2024-08-1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普通高职单独考试温州市统一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
7 . 对有关课文的表述,正确的是(     
A.《化装舞会》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观察某个晚上化装舞会的热闹与奇幻,折射出当时上流社会的奢靡与颓废,而女仆施蒂娜的一个玩笑却为“我”打开了另一个从未接触过的世界的大门。
B.说明文《蝉》按照幼虫到成虫、卵到幼虫的顺序来写,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引起读者的兴趣,突出了蝉“四年黑暗中的苦工”这个重要特点。
C.戴望舒的诗歌《寻梦者》感情真挚深沉,艺术精熟圆润,唱出了诗人和他那一代知识分子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D.《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吗?》是一篇科普读物,结构上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
2024-08-1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中等职业学校高考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周朴园   (点着一支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向侍萍)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么?

鲁侍萍   (看着他)大概是的。

周朴园   (拿起看看)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

鲁侍萍   嗯。

……

周朴园   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鲁侍萍   就是他!他现在跟你完完全全是两样的人。

周朴园   (冷笑)这么说,我自己的骨肉在矿上鼓动罢工,反对我!

鲁侍萍   你不要以为他还会认你做父亲。

周朴园   (忽然)②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鲁侍萍   什么?

周朴园   留着你养老。

鲁侍萍   (苦笑)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么?

周朴园   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那么,我先说我的意思。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不过——

鲁侍萍   你不要怕,你以为我会用这种关系来敲诈你么?你放心,我不会的。大后天我就带着四凤回到我原来的地方。这是一场梦,这地方我绝对不会再住下去。

周朴园   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

(选自曹禺《雷雨》)

1.请分析划线句①舞台说明的作用。
2.文中周朴园和鲁大海的矛盾焦点在哪里?本质的冲突是什么?
3.请分析划线句②③台词的作用。
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鲁侍萍的人物形象。
2024-08-1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单招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

①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②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最著名的莫过于松、竹、梅、兰、菊这五种不同科目的植物了。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③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身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

④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做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来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⑤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⑥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⑦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再如歌曲《红梅赞》,现代京剧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名曲。传统文化的表达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竹梅作为一种被中国人所推崇的人格精神象征,它既能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也能表达中国文化。
B.“物我同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以物喻人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修辞手法能体现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这一传统。
C.欣赏松的岁寒后凋、竹的宁折不弯、梅的玉洁冰清等内在品格,有利于中国古人养成一股“浩然之气”。
D.从现代意义角度看,松、竹、梅所体现的风骨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是个人风骨的彰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林逋的典故,是为了论证中国文人除了观赏其外在形象外,更多地是欣赏其内在品格。
B.中国古代曾用松、竹、梅所具有的内在风骨品评人物、鉴赏书画,后来这种风骨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
C.文章用陈毅的诗、陶铸的散文、歌曲《红梅赞》等例子,论证了“松、竹、梅被赋予了现代新意义”这一观点。
D.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层进式结构,论证了松、竹、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具体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喜爱松、竹、梅,本不在于对其外在形象的观赏,而是在于对其内在品格的欣赏。
B.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C.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既有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也有对现代精神文明的创新。
D.为使传统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在今天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有必要对意象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
2024-08-1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
10 .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阵地

升旗仪式结束了

人群渐渐散开

一位抗战老兵,仍站在原地久久不愿离去

仿佛一走开,阵地就会失守

A.诗歌选用老兵这一寻常意象,借此传达出一份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
B.本诗采用白描手法,塑造了坚守“阵地”的“抗战老兵”形象,极具画面感和震撼力。
C.标题“阵地”,就是指当年老兵和战友们浴血奋战用生命守卫的阵地。
D.“老兵观摩升旗”这一典型场景,表达出这种“观摩”既是一种缅怀,更是一份坚守。
2024-08-1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普通高职单独考试温州市统一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