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基因污染是环保新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和提出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反映了人类的预警意识。生物繁殖的本质是基因复制,而基因污染是在天然的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了人工重组的基因。这些外来基因可随被污染生物的繁殖得到增殖,再随被污染生物的传播而发生扩散,使其成为其他天然生物基因的一部分。因此基因污染是唯一一种可以不断增殖和扩散的污染,而且无法清除。这是非常特殊又非常危险的。

现在已推广的几十种基因工程作物在审批时都认真考虑过它们的安全性,但事实证明过去的认识有局限性,更缺乏长期的数据。为了争夺市场,各生物工程公司过早地向田间释放转基因作物,来不及充分考虑和进行对人体、特别是对环境长期影响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则寄希望于转基因食物能够解决所面临的粮荒问题。有人认为发达国家在企图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的安全试验。

自从掌握了对生物基因进行手术的技能,人类就学会了被一些人斥之为任意篡改上帝作品的本领。这些作品已经不只是密封在实验室的试管内,它们早已散播在几千万公顷的土地上,那就是基因工程农业作物。的确,我们现在所有的传统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它们与原先的生物种类都已有很大的不同,基因都有所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因改造并非什么新鲜东西。人类的远祖从几千年前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开始,就不断地对作物和家畜、家禽进行基因改造,但这并不能说明基因工程农业生物与传统农业生物没有本质区别。传统农业生物通过染色体重组发生的基因交换基本上是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而基因工程作物或动物则是移植了人工设计和装配的与某些特定性状有关的基因,使它们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预期的新性状。基因工程生物还有一点非常特别,就是移植的基因可以来自 任何生物,完全打破物种原有屏障,强制性”“移植,这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是极少可能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在自然状态下,西红柿绝对不会有鱼类的基因,玉米也绝对不会有萤火虫的基因。因此从生物安全性这一角度分析,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是不能画等号的,而过去对基因工程食物所得出的实质等同性评价原则是不全面的。

地球现在已发现和未发现的生物物种有一千多万种,其各自独特的基因是在30亿年地球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的生物基因库是人类的巨大宝藏,也维系着人类自身的命运。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现在还能守得住这个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吗?

(选自沈孝宙《基因污染——新世纪的忧患》,有改动)

1.下列对“基因污染”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基因污染”是反映人类预警意识的环保新概念。
B.基因污染是在天然的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了人工重组的基因导致的污染。
C.基因污染是唯一一种可以不断增殖和扩散且无法清除的污染。
D.基因污染是天然物种掺进的人工重组基因不断增殖扩散的污染。
2.下列对“任意篡改上帝作品”在文中实际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散播在几千万公顷土地上的基因工程农业作物。
B.从几千年前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开始,不断对作物和家畜、家禽进行基因改造。
C.“移植”人工设计和装配的与某些特定性状有关的基因,使生物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预期的新性状。
D.通过染色体重组进行基因交换。
3.下列不能成为基因污染原因的一项是(     
A.各生物工程公司过早地向田间释放转基因作物。
B.发达国家在企图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的安全试验。
C.基因工程完全打破物种原有屏障,“强制性”“移植”,破坏了生物的原有基因。
D.人类没有充分考虑和进行基因工程作物对人体、特别是对环境长期影响的研究。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基因污染无法清除使其有别于其他的污染。
B.对生物基因进行手术产生了大量的转基因作物。
C.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不能画等号,是因为基因工程食物与传统杂交食物没有实质等同性。
D.天然的生物基因库正在遭受污染。
5.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能解决世界的粮荒问题,便可杜绝基因污染。
B.目前没有可行的方法可以清除基因污染。
C.必须认真考虑和研究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否则将加剧基因污染。
D.如果改变生物在30亿年地球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独特的基因,那么,人类的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
2024-09-05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中职生对口高职考试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三)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宣纸的前世今生

曹天生

宣纸制作技艺2009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纸虽为世人熟知,但不少人对其发展演进级内涵变化并不十分了解,仍将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内涵的宣纸混为一谈,因为有必要对选址的前世今生一探究竟。

宣纸二字连用,成为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始于唐代《历代名画记》: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种宣纸还不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而是蜡之后才可以用的皮纸。可见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是以产地而称的。

③宋末元初,以蔡伦术为生业的曹氏一支因避乱迁徙到安徽泾县小岭,根据当地条件开始了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试制和生产。宋末经元到明中叶之前,皖南山区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促进了当地造纸业的快速发展。小岭盛产优质青檀皮,而当地的两股山泉一股偏碱,一股偏酸,为宣纸制浆时需要偏碱、捞纸时依赖弱酸的用水要求提供了恰到好处的保障。天时之机、地利之便加上人之勤奋,沾着黄山,九华山的秀气,染着巢湖、太平湖的灵气,泾县宣纸开始崭露头角。当然这时的宣纸还是稚嫩,主要用于装裱托纸等,还不宜用于书画。

④明朝中叶后,选址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一中,而是掺和了沙田稻草。由于青檀皮的纤维较长,单一用青檀皮浆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法绘画时,润墨性稍逊。而稻草的纤维较短,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及至清代,宣纸已经普遍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制成。宣纸因其质地绵韧、纹理纯净、不蛀不腐、润墨性强的独特禀赋,成为书画家们的最爱。

⑤如今,宣纸产地早已由小岭传播到泾县及其周边地区。国内少数地方曾在原产地技术人员指导下生产过仿宣,但产品质量难与正宗宣纸相比。今天所谓正宗宣纸,就是用生产自安徽泾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做原料,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书画、裱拓用纸。

⑥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经历了上千年岁月,独占天时地利、绝活秘笈的宣纸,依然花信尚存,青春不衰。

1.“宣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请按时间顺序加以说明。
2.第④段中划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024-09-0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5届江西省中职语文对口升学语文模拟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日前,加拿大魁北克省舍布鲁克大学附属医院的流行病学家雅克·佩潘及其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加拿大医学会杂志》上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他们发现,一种普通的肠道细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历经两年变异,已成为致命的超级病菌,它可引起65岁以上老年人和服用抗生素的病人产生严重痢疾,并最终致死。从2003年年初至今,这种超级病菌已使舍布鲁克大学附属医院的100多名病人死亡,如不采取紧急行动,这种病菌可能引发一场致命传染病的蔓延。

此种病菌引发的痢疾异常严重,因此传染率也很高。雅克·佩潘预测,今年魁北克省因感染该种变异病毒而导致死亡的人数将达到1000人。他认为,过去几十年来,政府对医院的投资不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问题的严重性。他说,目前加拿大大部分医院床位紧张,只有老人或是病情非常严重的病人才有资格住院,有许多病人不得不几天或是更长的时间躺在医院走廊的简易病床上。医院内的医护人员严重不足,医院内的清洁工作也问题多多……这些情况都使院内和院际之间的疾病传染率急剧上升,住院实际上并不安全。

同时,这种超级病菌的出现再次向人类敲响了不能滥用抗生素的警钟。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警告:由于滥用抗菌药物,医生手里能够对付病菌的武器已经越来越少,再这样下去,人类很可能将回到无抗菌药的时代。

截至上世纪末,全世界每年死于细菌性感染的人数已达到2000万,这是40年前的3倍。造成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耐药菌,由于抗菌药无法控制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最终导致病人死亡。

老一代抗菌药物失去了原有作用,新一代抗菌药物的临床寿命又越来越短,耐药菌的发展速度令人触目惊心。医学工作者开发一种新的菌药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两年,抗菌药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更不幸的是,耐药菌是全人类的敌人,因为它可以在人群中传播,即使从来没有使用过抗菌药的人,同样可能成为抗菌药滥用的受害者。有人指出,人类正在与耐药菌赛跑,胜者是谁,尚无法预料。

1.下列对“超级病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级病菌”由一种普通的肠道细菌历经两年变异而成。
B.“超级病菌”可使病人患上严重痢疾,并最终致人死亡。
C.“超级病菌”是一种耐药菌,一般抗菌药无法控制由它引起的感染。
D.截至上世纪末,“超级病菌”每年在全世界夺走2000万人的生命。
2.下列对雅克·佩潘认为“住院实际上并不安全”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超级病菌”引发的痢疾非常严重。
B.医院内的医护人员严重不足,医院内的清洁工作也问题多多。
C.院内和院际之间的疾病传染率急剧上升。
D.许多病人不得不几天或是更长的时间躺在医院走廊的简易病床上。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使用抗菌药物,医生手里能够对付病菌的武器越来越少。
B.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杀死细菌,也会致人死亡。
C.滥用抗菌药物将使人们对病菌越来越束手无策。
D.如果继续滥用抗菌药物,人类就会回到无抗菌药的时代。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超级病菌”得不到控制,可能会引发一场致命传染病的蔓延。
B.抗菌药无法控制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最终会导致病人死亡。
C.耐药菌的繁殖速度很快。
D.老一代抗菌药物失去了原有作用,新一代抗菌药物的质量却越来越差。
5.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超级病菌”的出现也具有积极意义,它向人类首次敲响了不能滥用抗生素的警钟。
B.滥用抗生素是耐药菌出现的根本原因,这类细菌今后有可能还会大量出现。
C.从来没有使用过抗菌药的人,最容易成为抗菌药滥用的受害者。
D.随着耐药菌的不断产生,人类将没有任何办法对付耐药菌。
2024-09-04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中职生对口高职考试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一)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色浅层地温能

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根据《百科知识》等有关资料综合编写而成)

1.结合文章内容,下列不属于“浅层地温能”的优点的是(     
A.浅层地温能资源量非常丰富。
B.浅层地温能具有经济价值。
C.浅层地温能可就近利用,成本低。
D.浅层地温能清洁无污染,可循环利用。
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是(     
A.浅层地温能的来源有太阳辐射和地心热量两种,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
B.地球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
C.一般情况下,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具有一定的温差。
D.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的能量。
3.根据文意,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浅层地温能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般低于25℃的热能,距离地表越近它的储存量就越大。
B.浅层地温能是清洁无污染能源,它的使用基本不会对空气形成污染。
C.利用热泵,我们冬季就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再把室内热能取出来为室内降温。
D.随着能源危机的加重,以往被忽视的浅层地温能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2024-09-04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春季高考研究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三第四次联合考试语文联考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天文学也是物理。现在的天文学,不是光研究太阳、月亮、星星在天上的位置和运行规律,还要研究星星里头的变化,研究宇宙的演化。比如研究太阳内部、恒星内部。人去不了,怎么研究?一是研究可见光,把可见的星光分成光谱,把不同频段的光摄下来进行研究。再就是研究看不见的频段,如波长比较长的红外线、无线电波,波长很短的紫外线、X光,波长更短的γ射线等。这么一研究,就发现天上可是热闹———到处有星的爆发,一颗星爆发像氢弹爆炸一样。一个爆发的过程是一两个月、几个月。中国古书上有所谓客星,实际上就是星的爆发。爆发时亮了,就看得见,天上来了“客人”;过一段时间爆发过程结束,看不见了,就以为是“客人”走了。天上还有一些更怪的现象。如中子星,是由中子组成的密度非常大的星,一颗芝麻点大小的中子星物质就有几百万吨重,而且转得很快,转时发出X光强度不一样,变化周期不到一秒。还有一种星,名叫“黑洞”,其实不是洞,是光出不来的星。这种星密度更高,引力场特别强,强到光线被吸住射不出来,只有当其他物质被吸引掉进去时才发光,发射出X线。不但恒星会爆发,而且由亿万颗恒星组成的星系,像我们所在的银河星系,中心也会爆发,还会爆发得更强烈。一颗恒星爆发起来产生的能量等于十万亿亿个氢弹爆炸的能量,而一个星系爆发起来的能量等于亿亿个恒星爆发的能量。要了解这些天文现象没有物理学是不行的。

(选自钱学森《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1.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先指出天文学研究的内容,再介绍天文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中对物理学的依赖关系。
B.“天文学也是物理”是指要了解天文现象,没有物理学是不行的。
C.现在的天文学不仅研究星体的运行规律及其内部变化,而且还要研究宇宙的演化。
D.文中提及的“客星”“中子星”“黑洞”,是研究银河星系的发现。
2.下列对“黑洞”的知识介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黑洞其实是天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
B.黑洞本身是没有光的,只有当其他物质被吸引掉进去才会发光。
C.黑洞其实不是洞,只是由于引力场特别强,时常有物质被吸引,好像掉进洞中。
D.物质被黑洞吸引掉进去时会发出比γ射线波长更短的X线。
3.所选文字没有用到的说明方法是(     
A.打比方分类别B.下定义举例子C.列数字作解释D.作比较打比方
4.联系全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和《伯格曼法则在北极》都是事理说明文,都是以科学考察的事实来验证科学理论的。
B.本文运用总分结构先从整体说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到整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C.本文在按学科类别分说时,按“天、地、化、生”的顺序说明,这是依照新兴学科出现的顺序,这样的顺序安排符合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是依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D.本文的语言准确严谨又平实通俗,切合科普说明文的要求。由于作者是针对公众来介绍科学体系的知识,所以还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语言形象且富有韵味。
2024-09-0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对口单招教学联盟单招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光脑,人们也许还陌生,但制造光脑的尝试,科技界早在50年代就开始了,直到80年代中后期才可以说有了决定意义的突破。90年代中期,世界上第一台光脑已由欧共体的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等国的70多名科学家研制成功,其运算速度比电脑快1000倍。

②科学家们预计,光脑的进一步研制将成为21世纪高科技课题之一。专家们预言,21世纪将是光脑时代。

③光脑在哪些地方优越于电脑呢?

④光脑并行处理能力强,具有超高速运算速度。电子的传播速度为593千米/秒,而光子的速度为30万千米/秒。同时,超高速电脑只能在低温状态工作,而光脑在室温下即可展开工作;和电脑相比,光脑信息存储量大。

⑤众所周知,对于电脑来说,电子是信息的载体,它只能通过一些相互绝缘的导线来传导,因此,尽管现今的电脑运算速度不断提高,但电脑的能力极限还是隐约可见的。那就是在最佳情况下,电子在固体中的运行速度也远远不如光速。另外,无论微电路中的电流是多么微弱,但随着装配密度的提高,散发热量也在不断增加,使导体之间产生电磁作用,从而制约了电脑的运行速度。

⑥此外,还有极为理想的光辐射源——激光器可供使用。最主要的一点是光子不需要导线,即使在光线相交的情况下,它们之间也丝毫不会相互影响。

⑦和电脑相比,光脑的无导线计算机传递信息的平行通道其密度实际上是无限的。一枚直径5分硬币大小的棱镜,它的通过能力超过全世界现有电话电缆的许多倍。

⑧科学家正试验将传统的电子转换器和光子结合起来,制造一种杂交的计算机。这种计算机能更快地处理信息,而又可克服目前巨型机的一大痼疾——内部过热。而一台光脑只需要一台电脑所需要能量的一小部分就能驱动,从而大大减少机器产生的热量。光脑的许多关键技术,如光存储技术、光互连技术、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都已获得突破。目前,科研工作面临的迫切任务是最大幅度地增加光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即光开关的数量。

⑨科学家预计,21世纪将是光脑时代。

1.下面筛选的信息,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光脑,50年代开始研制,80年代中后期才研制成功。
B.世界上第一台光脑是由70多名科学家研制成功。
C.科学家预计,21世纪高科技课题之一,将是光脑的进一步研制。
D.一枚直径5分硬币大小的棱镜通过信息的就超过了全世界现有电话电缆的许多倍。
2.下面是电脑与光脑优越性的比较,表达有误的一项(     
A.光脑并行处理能力强,光脑的运算速度远远超过电脑。
B.超高速电脑只能在室温状态下工作,而光脑可以在低温状态下工作。
C.光脑信息储存量比电脑大。
D.和电脑相比,光脑是“无导线计算机”,它传递信息的平行通道其密度实际上是无限的。
3.下面是对“杂交”计算机的解说,有误的是(     
A.“杂交”就是将传统的电子转换器和光子结合起来。
B.它能更快地处理信息,并能克服高速运作时内部过热的痼疾。
C.“杂交”计算机正在研制中。
D.目前科学家们需要突破的是减少光开关的数量,这是研制“杂交”计算机最为关键的难题。
4.下面是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证明了21世纪是普遍研制光脑的时代。
B.文本采用对比的方法来说明光脑的优越性。
C.激光器的使用可为光脑提供理想的光辐射源,光子不需要导线,而且抗干扰。
D.世界上第一台光脑的研制成功,进一步说明集体智慧的力量、合作精神的重要。
2024-09-0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隆回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3-201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肥胖元凶:糖分or脂肪?

为什么我们身边有那么多人变得肥胖?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世卫组织认为,肥胖及超重的根本原因是,能量摄入和消耗的不平衡。简单地讲,就是这些人吃得太多,运动太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按照这个解释,人体任何多余的热量,不管来源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还是脂肪,最终都会转化为体重。因此,肥胖的解决方法说到底还是——少吃,多运动。

另一种激素假说则将焦点集中在脂肪细胞的生理调节机制上。他们认为,体重上升的根源在于,日常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让体内胰岛素水平居高不下。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糖分的谷类食物的摄入使得血糖(葡萄糖)浓度上升,激活机体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维持血糖的稳定,造成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还会发出信号,使脂肪细胞停止向机体供能,并可能促进脂肪的积聚。过去20年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一假说的观点或许是正确的。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分的摄入,不仅是肥胖和2型糖尿病,甚至也是心脏病乃至癌症的重要诱发因素。所以,通过严格的实验,弄清楚碳水化合物和胰岛素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此类实验的最终目的在于准确找出诱发肥胖的环境因素,因此,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直接通过实验去寻找导致多余脂肪积聚的生理机制。但是,肥胖的产生过程往往需要数十年,人体在几个月中积累的脂肪量往往很少,很难检测得到。所以NuSI机构的研究人员逆向思考,打算第一步先通过减肥实验来检验不同假说,这样得出结论所需的时间就可以短很多。

在整个实验期间,16名超重和肥胖的受试者将会受到严格监控,各种实验设备会精确检测他们摄入的热量,以及消耗的能量。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受试者得到的食物类似当今美国人的日常饮食——由50%的碳水化合物、35%的脂肪以及15%的蛋白质构成。而在第二阶段,食物所含热量不会改变,但食物结构则会完全不同。调整后,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比重非常低——仅有5%,而且是肉类、鱼类、家禽类、蛋类、奶酪、动植物油以及绿色蔬菜中天然携带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比重仍占热量摄入的15%。至于剩下80%的热量,则都由以上日常食物中所含的脂肪来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实验的目的并不是测试上述饮食方式是否健康,是否可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维持,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降低受试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

这个实验创造了非常理想的环境,可以很好地检验出哪一个肥胖假说是正确的。如果能量失衡假说成立,这些受试者在实验结束时体重将不会变化,因为他们摄入和消耗的热量始终会相互抵消。如此的话,目前比较流行的的看法将从理论上被证明,肥胖确实和摄入的热量直接相关,不管热量是来自脂肪、碳水化合物还是蛋白质,效果是一样的。如果食物结构会影响脂肪积聚,那在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受限的情况下,受试者体重和脂肪量都会下降,这将是对激素假说的强力支持,说明在胰岛素的作用下,与脂肪或蛋白质相比,碳水化合物更易使人发胖。

1.下列关于“我们身边有那么多人变得肥胖”的可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吃得太多,运动太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导致能量摄入和消耗不平衡。
B.来源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多余热量,转化成了体重。
C.血糖浓度上升使得机体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维持血糖的稳定,造成胰岛素抵抗。
D.脂肪细胞在胰岛素的信息干扰之下,停止向机体供能,并促进脂肪在身体内的积聚。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关于肥胖的解决方法,世卫组织和激素假说完全不同,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B.研究人员对16名超重和肥胖的受试者摄入热量和消耗能量的监控实验,是为了证明世卫组织的观点是否成立。
C.和直接通过实验去寻找导致多余脂肪积聚的生理机制相比,弄清碳水化合物和胰岛素的影响的实验并非最理想的情况。
D.在实验的第二阶段,受试者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所占比重很低,且都由肉鱼禽蛋、绿色蔬菜、动植物油等天然食物来提供。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目前关于人们肥胖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能量失衡假说,一种是激素假说。
B.将碳水化合物和胰岛素的影响搞清楚,不仅有利于治疗肥胖,还能增加人们对于心脏病和癌症的发病机制的了解。
C.NuSI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了更快地得出结论,所以他们逆向思考,打算第一步先通过减肥实验来检验不同假说。
D.肥胖的产生过程需要数十年,所以很难检测得到人体在几个月中积累的脂肪量。
2024-09-01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中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汉字,已走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她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留存下来的使用者众多的充满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的象形文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象征;在这四方的世界里有着无穷魅力和神奇力量。

汉字具有二维特性:一是象形,二是会意。汉字的象形,就是根据事物的特征,使之固定化,这表现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汉字先是画形,即把事物的形状描绘下来,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规范,最后慢慢地固定下来。汉字的会意,与汉字的象形特征密切相连,象形本身就蕴含着会意这一特性,也就是说人们见到汉字的形状就知道其意思,可以说象形和会意是和谐地融合在汉字的结构中的。

汉字的结构,给予人们的是一种稳重、端庄的整体感,这表现在汉字的左右、上下都处在相互平衡、相互对立统一的状态中。汉字给予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整体感,还有一种审美感,即人们见到它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审美愉悦之情,这是因为汉字的形态具有艺术特质,也就是说汉字的偏旁、部首大都是对自然形状的描绘,同时它也能使人一下子进入自身所创造的意境里。

汉字的构造和形成往往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即中国人在造汉字时把自己的文化心态熔铸到汉字的形状、结构里了。如字,就像一把刀放在心头上,形象地表现出人的一种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一个字,更传达出中国人特有的一种心态,即中国人对自我个性的压抑,这从好的一面说可以委曲求全,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从不利的一面说让人失去自我,埋没自我。像字那样传达出中国人文化心态的汉字不胜枚举。汉字能透露出中国人的文化心态,这一特性是其他文字所没有的。

中华民族在广阔的生存土地上之所以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汉字起到了一种维系团结的重要作用。中国有着相隔千山万水的广阔大地,有着众多的南腔北调的方言,按理说这样的国土、这样的民众是很难统一、很难沟通的,事实上却不是如此,具有广阔土地的中国、拥有众多民众的中国却统一在一起,大家彼此相互沟通,而形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汉字的中介作用。汉字是带有固定与特定意义的象形文字,是官方确定、众人可学可认的文字,虽然在中国人民的语言(主要是方言口语)中存在差异,但是因为大家都拥有相同的汉字,所以能彼此沟通起来,求得共识。

1.下列有关汉字特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字具有象形与会意的二维特性,使人们可以见其形而知其义。
B.会意与象形密切相连,二者和谐地融合在汉字结构中。
C.汉字在结构上处于互相平衡、对立统一状态中,具有整体感。
D.汉字具有艺术特质,是因为人们造字时特意赋予了它美的形态。
2.关于汉字的作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字全部源于对自然形状的描绘,能使人进入其自造的意境中。
B.汉字能反映出中国人的文化心态,这样的汉字可以说不胜枚举。
C.汉字是维系广阔土地上中华民族大一统局面的唯一原因。
D.汉字因为官方确定,可学可认,所以具有固定与特定意义。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汉字中的象形文字充满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是中国人集体智慧的象征。
B.汉字中象形字的形成过程是先画形,然后不断规范并逐渐固定化。
C.“忍”字的结构和形成,形象地传达出中国人的文化心态。
D.“忍”这个字里所蕴含的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在造字之初就被熔铸在里面。
2024-09-01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山东省青岛市中职学校高三4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染病指的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它传染性强,致死率极高。为了消除天花,人们经过多年探索,最终研发出牛痘疫苗。1976年,全球开始推行牛痘疫苗接种,天花病毒的感染势头被大大遏制,死亡率也有了明显地降低,进而成功阻断了天花的传播。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根除天花,这是人们用疫苗消除的第一种传染病。

传染病的传播离不开三大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控制住其中任意一项都可以阻断传染病的传播,而疫苗的作用就是保护易感人群。

那么,疫苗到底是如何帮助我们抵抗疾病的呢?形象地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城池,外有皮肤、黏膜这样的城墙和护城河的保护,内有免疫细胞这样的警察巡逻、站岗,而警察手里的武器、信号弹等就是免疫细胞所分泌的免疫因子。当细菌、病毒这种的不法分子偷偷进入城内以后,就会被巡逻的警察发现并歼灭,同时他们还会记录这个不法分子的特征,并在全城张贴通缉令,以保证相同的敌人再次来犯时,能够在第一时间消灭敌人。接种疫苗就是为了帮助人的机体建立针对某种疾病长期的防御力,以实现主动免疫。

如果未来新冠病毒疫苗上市了,是否就可以彻底消灭该病毒了呢?个人观点认为,想法是可行的,但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一方面,相比于天花病毒这一类基因组稳定的DNA病毒而言,新冠病毒属于RNA病毒,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而这很有可能会让病毒本身的性质发生改变,从而造成疫苗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即使成功消灭了人群间的新冠病毒,也请不要忘记病毒依然附着于其天然宿主蝙蝠身上。

疫苗的研发,需要时间以及科学家们的努力,不同种类的疫苗也因其原理、效果和安全性、制备工艺等方面的不同而各有利弊。在新冠病毒疫苗尚未面世前,大家能做的便是多休息,少聚集,均衡营养,适度运动。一方面提高自身免疫力,一方面降低传染可能性,保护自己,同时也保护他人。

1.下列对文章中“疫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痘疫苗是人们为了消灭天花这种传染病而研发的。
B.疫苗通过保护易感人群来阻断传染病的传播。
C.疫苗可以帮助人的机体实现对某种疾病的主动免疫。
D.不同种类的疫苗在原理、效果等方面大同小异。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将传染病传播的三大要素都控制住,才可以阻断传染病的传播。
B.人的皮肤、黏膜可以确保人体不被细菌、病毒侵入。
C.新冠病毒属于RNA病毒,所以疫苗对新冠病毒没有效果。
D.即使成功消灭了人群间的新冠病毒,新冠病毒仍会在自然界存在。
3.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了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过程,条理清晰。
B.表述简洁准确、幽默风趣,充分体现了说明文最重要的语言特点。
C.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抽象的科学知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D.全文先分别介绍两种疫苗,再总结疫苗特征,形成分总结构。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往判断一件纺织品是不是丝绸,可以从形貌、结构和成分等三个层面开展研究,基本涵盖了纺织纤维科学认知的三个层次。首先是形貌,所谓形貌,就是形态和面貌,对于丝绸而言,在显微镜下放大数百倍,就能很明显地看出其特征形貌;其次是结构,丝绸是天然高分子材料,不同的高分子材料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利用光谱分析,可以明确指认是否是丝绸;最后是成分,丝绸是由18种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通过对氨基酸的分析,也可以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

丝绸属于蛋白质,在埋藏过程中极易降解,加之三星堆出土文物大多有烧灼痕迹,燃烧和高温对丝绸的保存非常不利。同时,丝绸残留物和坑内的灰烬、泥土、各种器物混杂在一起,给寻找丝绸带来巨大挑战。不难想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当年埋藏入坑的丝绸早已失去本来面貌,以肉眼难以辨识的残留物或者印痕状态存在。三星堆遗址中的丝绸正是呈现出这种极致状态——泥化、矿化和灰化。当年埋入地下的丝绸,要么化作尘泥碾作土,要么只是在金属器物的表面留下矿化印痕,要么就被焚烧成灰烬。严格意义上来说,要寻找的丝绸已经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纺织品范畴,上述常规方法难以奏效。要于无形处寻丝踪,就要突破常规思路,研发新方法。此时,基于免疫学原理的丝绸微痕检测技术就以其敏感、特异、便捷的技术优势进入视野。

简单来说,免疫学原理的精髓就是抗原抗体反应,这种反应具有一定优势,适用于考古现场的信息提取。其一是敏感,考古遗址中,丝绸残留物也许只是非常微弱的存在,即便抗原(丝绸的分子标识物丝素蛋白)浓度很低,抗体(丝素蛋白抗体)也能在复杂环境中突破重重障碍,找到抗原并与之结合;其二是特异,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抗原抗体之间具有非常专一的关联;其三是便捷,不需要依赖大型设备,测试结果立等可取,适合在考古工地快速检测;其四是价廉,与大型仪器动辄几百块甚至上千块的样品测试单价来比,这种方法的测试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推广。基于免疫学原理的丝绸微痕检测技术的突破对寻找三星堆丝绸十分关键。

(选自《三星堆遗址祭祀坑中丝绸的发现及其意义》,《文史知识》202112期)

1.下列对“三星堆丝绸”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三星堆丝绸甚至还被焚烧,以肉眼难以辨识的残留物或者印痕状态存在。
B.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当年埋藏入坑的丝绸早已失去本来面貌。
C.三星堆丝绸正是呈现出这种极致状态——泥化、矿化和灰化。
D.严格意义上来说,要寻找的丝绸已经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纺织品范畴。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是(     
A.从形貌、结构和成分等三个层面开展研究,涵盖了纺织纤维科学认知的三个层次。
B.于丝绸而言,只要在显微镜下放大,就能很明显地看出其特征形貌。
C.通过对氨基酸分析,可以判断一件纺织品是不是丝绸。
D.基于免疫学原理的丝绸微痕检测技术对寻找三星堆丝绸十分关键,这启示我们,丝绸考古检测都应该采用这一技术。
3.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①段首句先总说,然后,从“形貌”“结构”“成分”三个方面具体解说。
B.本文将从前的丝绸检测的常规方法与基于免疫学原理的丝绸微痕检测技术对比,突出了前者的优势。
C.“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手法,形象直观,深入浅出。
D.文章从敏感、特异、便捷、价廉四个方面来介绍抗原抗体反应的优势。
2024-08-31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中职学校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