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垃圾食品,一般情况下是指高热量食品,这些食品很容易使人发胖,而营养素却不足。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是:油炸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肉类食品、饼干类食品、汽水可乐饮料、方便类食品,罐头类食品、话梅蜜饯果脯类食品,冷冻甜品类食品、烧烤类食品。

(摘自《百科知识》20133月)

【材料二】

其实在传统的中国饮食中,真正算作垃圾食品的并不多,而如今受到很多年轻消费者青睐的洋快餐却大多与垃圾食品挂钩。比如炸鸡,炸薯条,巧克力奶昔,培根芝士汉堡等,无一例外都是能量极高的食物。其实,洋快餐也并非洪水猛兽,正如许多营养专家所说,没有十全十美的食物,也没有一无是处的食物,关键在于如何食用。这一类快餐食品的缺点就在于能量含量极高,对于普通人来说远远超标,但对于日常能量消耗极大的人来说,却是一种很好的补充能量的食物。比如北京奥运会上力摘八金的菲尔普斯,每天都有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其能量消耗是非常惊人的,因此他的饮食必须以高能量膳食为主。对于他而言,这些快餐就不再是垃圾食品,反而成了宝贝。

【材料三】

记者就饮食习惯问题对某班50名中职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调查项目购买食品时的首要考虑常喝饮料类型
营养价值包装好看味道好纯净水果汁汽水可乐白开水
人数比例72%8%20%25%30%40%5%

1.对材料二中的加点词“洪水猛兽”的表达效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洋快餐可能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提醒人们绝对不能吃这类食品。
B.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洋快餐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的严重危害,提醒人们杜绝这类食品。
C.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洋快餐可能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提醒人们尽量少吃这些食品。
D.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洋快餐可能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所以人们还是可以吃这类食品的。
2.阅读材料三,这些调查数据表明(     
A.中职生在购买食品时首选考虑味道好。
B.中职生常喝饮料类型是纯净水。
C.中职生在选择饮料方面还是比较合理的。
D.中职生在购买食品时首选考虑上还是比较科学的。
3.垃圾食品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一些传递正能量的宣传语能给人们温馨的提示。请设计一个正确对待垃圾食品的宣传语。不超过20字。
2024-08-0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通往伟大心灵的最好途径

4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定下的世界阅读日。之所以选择这个日子,也许是因为在这天出生或逝世的有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这样一批著名作家。在我看来,这个纪念是在提醒人们,阅读可能是又一面临消亡的事物,尽管阅读物和阅读形式空前多样。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形式的万花筒般的景观,人们的阅读时间和内容呈现出整体下滑的趋势,其后果是人的精神追求普遍通俗化。今天的许多学说和理论,常常只是激励人们爱慕当下,爱慕物质和权力,却窒息了对高贵东西的热爱,它们让人只生活在世界的表层、实用性和外观之中。如果说,一般民众的阅读大多是一些营销、时装、化妆、养生,体育新闻或漫画之类,那么被称为知识分子的人的阅读往往又过于抽象、专门,琐碎,很多人已不再寻求把世界当作一个可直观理解的整体来看待了。这些东西当然是有用的,但问题是,没有深度,没有整体的内容很容易被既无思想又无道德的势力所利用

19世纪法国学者托克维尔提出了诸多令人痛苦的问题:为什么当文明扩展时,杰出的个体却减少了?为什么当知识变得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时,智力天才却越来稀少?为什么当不存在较低等级时,较高等级也不复存在了(好像洪堡说过:杰出的头脑离开了思想)?为什么当统治的才智延及大众时,应该领导社会的那些伟大的天才就消失了﹖他无比沉痛地说:我们生活的时代,个体,甚至最伟大的个体都变得微不足道了。未来的社会更多是由聪明的动物,而不是由自由、文明的人构成的庸碌之辈的社会

③也许,记忆人的伟大可以通过阅读伟大著作来实现。我深信阅读好书,特别是阅读经典,是通往伟大心灵的最好的途径。今天的人可能很难想象1819世纪的欧洲人是怎样热爱阅读的。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卢梭出生地日内瓦的居民有三分之一从事钟表制造,珠宝加工和纺织业。那时(如1712年左右)人民勤劳而衣食颇丰,但不尚奢侈,崇尚自由,理性和良知。社会没有太大的贫富悬殊。工人在闲暇时常常阅读洛克,孟德斯鸠、牛顿等人的著作(对今天的人简直是不可思议)。卢梭的父亲就是一个钟表匠。卢梭回忆说:每天吃过晚饭,我们就开始阅读这些书籍,没完没了,往往通宵达旦。这位思想家认为,童年时代的这段经历是自己在以后的艰难岁月中没有沉沦的重要原因。俄国的天才导演塔可夫斯基也多次谈到阅读经典对他的影响。他说:在我孩提时代,母亲第一次建议我阅读《战争与和平》而且于往后数年中,她常常援引书中的章节片段,向我指出托尔斯泰文章的精巧和细致。《战争与和平》于是成为我的一种艺术学派、一种品位和艺术深度的标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办法阅读垃圾,它们给我一种强烈的嫌恶感。我们总在讨论什么是人文教育,在我看来,人文教育就是仔细阅读伟大心灵留下的伟大著作。

④鼓励人们要读书,特别是要读经典的人常常会说:我们都是矮子,但是阅读可以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大概不是事实。巨人的作品产生的背景已不复存在,现代人又过于世俗化,我们与大师的心灵距离已太远了。但这绝不是拒绝伟大作品的理由。以为自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爬上巨人的肩膀,或者干脆不承认有什么高于或优于自己的巨人存在,这相反的两极也许是许多现代人的通病。拒绝神话,躲避崇高,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常识,但这个常识不是真理。

⑤今天许多人对书籍是人生重要伴侣的道理很陌生。我想,一个人要想使自己不至沉溺于微不足道的欲望,并发现真正严肃的东西,他需要使当下的生活与真正的严肃性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只从当下的影视中是找不到这种距离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定下世界阅读日的原因,它可以让人们暂时停一下匆忙的脚步,暂时地让人的灵魂摆脱一下物质的束缚。瞥一眼大师的心灵世界,哪怕是体会一下天堂的滋味也好。

⑥我现在非常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这种享受源于有充裕时间自由地阅读。现在,日常劳作一点也不让我厌烦,因为我知道有一本好书在等着我,有一个新的世界正等着向我敞开。我不想否认,我真实生活的这个世界还很不完善,还充满了让人厌恶的东西,但有那么多伟大的作品,我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是非常值得的。

1.对第①段“万花筒”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生活的五光十色,充满各种诱惑。B.现实生活的瞬息万变。
C.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D.现实生活中各种色彩缤纷的图案。
2.阅读选文,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A.每年4月23日被定为“世界阅读日”,就是因为一些大文学家的出生或逝世纪念日。
B.第②段运用了排比和设问手法对人们精神生活现状表示了担忧。
C.第⑤段中“只从当下的影视中是找不到这种距离的”的原因是影视粗俗,书本高雅。
D.以卢梭阅读经历为例,说明常读名人名作在以后人生中能抵制沉沦堕落。
3.让阅读成为重要伴侣的条件是____________
2024-08-0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植物王国中,苔藓可以说是不起眼的小矮人,一不留神就会被我们踩在脚下。从寒冷的极地到炎热的赤道,从寸草不生的沙漠到生机盎然的绿洲,从人烟稀少的原始森林到人口稠密的都市,在土壤、岩石壁、树干、台阶或混凝土壁上,我们都能发现苔藓的身影。

与常见的乔木、灌木和草本相比,苔藓非常矮小,一般只有几毫米至几厘米高。由于无法合成木质素,所以苔藓不能形成维管束(我们可以把维管束想象为植物体内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方便将水分和养分快速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缺乏维管束的苔藓,其水分和养分运输都受到限制,苔藓只能通过茎和叶从大气沉降和生长基质等外界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这也就是苔藓长不高的主要原因。清代诗人袁枚在《苔》中形容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中提到的苔花其实不是真正的花,而是苔藓的孢蒴,其大小如米粒一般。孢蒴里的孢子成熟后,可以借助风的力量将孢子带向更远的地方,从而开辟新领地。

正因为苔藓植物矮小又没有鲜艳的花朵,所以容易被忽视,其实苔藓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作用。

苔藓是地球上重要的初级生产者,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成多糖类物质满足自身生长需要。同时,苔藓的植株排列紧密,叶片之间具有良好的毛细结构,其毛细作用易吸附空气中的降尘,增加成土物质来源。

此外,苔藓结皮中菌丝的渗透会导致岩石逐渐裂解,并且苔藓能够分泌碳酸酐酶和草酸等物质,从而对岩石产生化学溶蚀作用,促进岩石风化,加快土壤形成速率。土壤的形成能够为其他高等植物提供生长环境,因此苔藓是其他植物生长的开路先锋。也正因为苔藓是拓荒者,所以苔藓在陆地上广泛分布。

苔藓物种丰富、功能多样,以上仅是几种重要功用。古代也时常有文人雅士用诗句描写苔藓,比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代诗人贾岛在《寄华山僧》中写的苔藓嵌岩所,依稀有径通。苔藓植株矮小,若想观赏这些小可爱,以后出门不妨随身携带一个放大镜和一瓶矿泉水。干燥状态和吸水状态的苔藓都值得一看。欣赏之余,请不要随意采摘野外的苔藓,这些小矮人是很脆弱的。保护生态环境,从呵护每个微小的生命做起!

(摘编自肖露梅《小矮人苔藓如何发挥大用途》)

1.下列关于文中“苔藓”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是(     
A.苔藓缺乏维管束,导致不能合成木质素,因而普遍长得不高。
B.“苔花”含有苔藓的孢子,孢子可以随风分散,孕育新生命。
C.苔藓能分泌碳酸酐酶和草酸等物质,对岩石产生化学溶蚀作用,促进岩石风化。
D.苔藓生存意志顽强,但生命又很脆弱,需要我们用心呵护。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是(     
A.在土壤、岩石壁、树干、台阶或混凝土壁上,我们都能发现苔藓的身影。
B.孢蒴里的孢子成熟后,可以借助风力飘向更远的地方,但是不易生存。
C.苔藓的植株排列紧密,因此叶片之间具有良好的毛细结构,增加成土物质来源。
D.苔藓植株矮小,若想发现它们,甚至需要出门随身携带一个放大镜。
3.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第二段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的方法,说明苔藓非常矮小。
B.引用袁枚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表现了对苔藓植物的喜爱。
C.“这些‘小矮人’”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既突出其特点,又表明喜爱之情。
D.本文对苔藓的介绍丰富、全面,苔藓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被完整地呈现出来了。
2024-08-0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山东省青岛市职教高考高三11月定位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盾,古人称,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作为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盾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杀伤,通常和刺杀格斗类兵器,如刀、剑等配合使用。

②传说我国最早的盾,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山海经》中有关于刑天这位英雄人物的神话,描写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挥舞不停的雄姿。陶渊明为此写诗赞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周礼·司兵》写明周时已有五种盾。士卒用手执盾,可以遮挡敌人兵器,尤其弓箭的进攻。春秋战国时,战车上专门有人执盾,以遮挡矢石。城头上多设盾橹,作为守城护具。

③盾的形状多种多样,有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圆形、燕尾形及不规则形,背后都装有握持的把手。盾所用材料主要有皮革、木材、藤条、金属等。盾牌则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铜牌、铁牌等。早期的盾都用木、皮革等材料制作,表面涂漆,形状多呈长方形或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一般不超过50厘米。商周时期,盾多用于车战和步战,用木、革制作或者用藤条编制的盾是军队中的重要防卫武器。这时的盾,形状近似长方形,前面镶嵌青铜盾饰,有虎头、狮面等,个个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借以恐吓敌人,增强盾牌的防护效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盾仍然以木和皮革为材料制作,但其形状却有较大的变化,其上部大多做成对称的双弧形,表面涂漆,并常绘有精美的花纹,盾高一般60多厘米,宽45厘米。

④我国明代时期曾经发明过能与火器并用的多种盾牌。这种盾牌不同于以往的盾,它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威力很大,可以说是古代的坦克。这类新式武器,有许多响亮的称呼:神行破敌猛火刀牌、虎头火牌、虎头木牌、无敌神牌等。这种牌是用生牛皮制成,内藏火器。战斗时,牌手持牌掩护士兵前进,先向敌人喷火,火焰喷射约6米~10米远,足可抵挡强敌十余人。虎头牌内藏猛箭20余枚,临敌时,突然发射,以杀伤敌兵。明代最大的一个牌后面可以遮蔽25人,作战时,可施放火焰,阻止敌骑兵的冲击,又能掩护士兵免受箭枪射杀,还能数面无敌神牌相连,迅速布成城墙,阻挡敌兵进攻。这些与火器并用的盾牌是明代所特有的。

⑤藤牌也是军队中常用的一种盾牌。这种藤牌,编制简单,使用轻便,质坚而富有伸缩性,圆滑坚韧,兵器不易砍破射入。清军入关时已有藤牌军,士兵用其抵御刀剑枪斧及矢镞弹丸,颇有效,多为冲锋陷阵之步兵用。

⑥今天这古老的防御武器,却成了我们武术锻炼中的器具。用盾牌进行的对练项目,如盾牌刀对单刀、盾牌刀对朴刀等,不仅在国内表演时受到大众的欢迎,而且在国外表演也颇受好评。此外,盾牌还是当今各国防暴警察的必备装备。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久远的盾今天仍在使用。

1.第②段引用神话传说和诗歌,对其作用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说明盾有着悠久的历史。B.增添了文章的神奇色彩。
C.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D.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文是按照从__________________顺序写作。
3.第③段中加点词“大多”“一般”“约”是否能删去,为什么?
2024-08-0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空清洁工的质量只有6千克,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不到100万美元。别看它个儿不大,本领可不小。它装有4台摄像机,能搜索上下、左右、前后的情况。一旦看到太空垃圾,它就立刻靠近,然后紧紧地抓住那个捣蛋鬼,接着迫使太空垃圾和自己一起减速飞行,在重力的作用下降低高度,一起进入稠密的大气层,这时剧烈的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就会将它们一同烧毁。从地面上看,就像______坠落的流星一样。

1.联系上下文,填入文中画线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A.宇宙B.高空C.天空D.太空
2.下图是太空“清洁工”清除太空垃圾的过程。根据内容,填入□内正确的一项是(     

一旦看到——立刻靠近——紧紧抓住——□——进入大气层——高温烧毁

A.减速飞行B.降低高度C.摩擦D.减速飞行降低高度
2024-08-0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拉巴比拉深入钻研了发明和设计轮椅、自行车的技术文献,钻研了陆上交通工具的设计原理,从这些研究中他发现,为什么对大多数动物来说没有轮子比有轮子更好,为什么人类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使用轮子,有这样三方面的原因:

1.轮子仅在坚硬平整的路面上才有效。用工程技术的术语来说:滚动阻力随着路面变软或凸凹不平而增加。交通工具的自重越重,在软的路面上运行的效率就越低,人类发明的轮子依赖于人类自己铺设的道路,而自然界并没有为动物准备平整坚硬的轮子之路。

2.轮子常会遇到路面上的垂直障碍。骑自行车的人都熟悉从马路驶上人行道边沿的台阶时遇到的困难。这台阶就是一种垂直障碍。美国国家宇航总局在设计登月车时,曾花很大气力研究克服月球表面的垂直障碍问题。一般说来,车轮要爬上高度为轮子直径一半的垂直障碍是很困难的,而爬上高度与轮子直径相等的垂直障碍几乎不可能。自然界的垂直障碍物太多,动物依靠腿可以上爬下跳,甚至______上山崖,______过矮墙,_____上绝壁,而如果依靠轮子就无能为力了。

3.轮子还会遇到许多空间障碍,像树木、石块之类,都会阻挡轮子的滚动。

因此,在自然环境中,腿对于动物来说比轮子更优越。所以陆上动物始终没有进化出轮子那样的组织来。

那么,为什么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没有进化出像螺旋桨那样的组织来呢?在自然界,其实也有有生命的螺旋桨,那就是一些微生物的鞭毛组织,鞭毛是一种尾丝,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些细菌的尾丝像螺旋桨那样旋转,推动着细菌在水中前进。在生命世界,只有像细菌那样微小的生物才有类似螺旋桨的组织,较大型的水生没有这种组织,这是因为螺旋桨作为推进器,其效率并不是最高的。据测定,在水中,典型的由内燃机带动的螺旋桨推进器推进船舶,其能量转换率为60%;在天空中,高速飞行的飞机的螺旋桨推进器,能量转换率为80%;一架设计精巧的人力飞机的效率为88%,而相比起来,鲸、海豚和一些大型鱼类,依靠鳍和尾部推进的效率要高得多,可达96%98%!这样问题就清楚了:鱼类不进化出螺旋桨来,因为它们自身的鳍和尾部比螺旋桨高明。倒应该反过来问:为什么船舶工程师们不向鲸和鱼类学习,设计像鱼类的鳍和尾部那样高效率的船舶推进器?

(选自周立明《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吗?》)

1.横线上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科学小品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B.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最突出的就是列数字和作比较。
C.本文语言准确严谨,但因为是科学小品文,所以用了大量专业术语。
D.本文介绍了生物进化的有趣现象。通过典型的例子的引用,多角度分析了动物身上不能进化出轮子的原因,为我们揭示了生命进化的奥秘,激发了探索科学的兴趣。
3.关于这段选文的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滚动阻力随着路面变软或凸凹不平而减少。
B.对动物来说没有轮子比有轮子更好。
C.人类发明的轮子依赖于人类自己铺设的道路,而自然界并没有为动物准备平整坚硬的轮子之路。
D.车轮要爬上高度为轮子直径一半的垂直障碍是很困难的,而爬上高度与轮子直径相等的垂直障碍完全不可能。
4.选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D.程序顺序
5.对选文使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举例子     分类别B.分类别     下定义
C.作比较     举例子D.列数字     作诠释
2024-08-0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职业学校职教高考校际联盟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在消失的土地

土地是支撑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重要资源,但近年来世界各地土地都在逐渐丧失。事实上,农业活动是土地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岩石风化而形成新土壤的过程在地球表面一直持续着,据估计,岩石风化形成新土的速度每年大约为0.1毫米厚。在日本,土壤的厚度大约为1米,所以现有土壤大概是经历1万年左右的时间形成的。在没有人类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这种成土过程逐渐形成新土的同时,现有的土壤也会因雨水和冰雪融化的水而流失(水蚀),或被风吹走(风蚀)而稍有损失。当两者基本均衡时,整体土量会不变,或是土层稍有增长。

不过,如果为了农业活动而大规模开垦土地,就会一下子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覆盖表面的植被会因耕作表土而消失,造成土壤裸露,结果导致水蚀和风蚀的速度远远快于形成新土的速度,土壤就会迅速流失。倒如,在20世纪2030年代,美国利用农业机械和化学肥料在中西部的黑钙土上大规模种植小麦和玉米,结果,草原变成了裸露的农田,大量土壤被风吹走,频繁出现被称为尘盆dust bowl,尘暴区)的沙尘暴,结果导致三百多万农民不得不抛弃农田而迁移他乡。由于这种因农业所导致的土壤退化,使美国中西部地区黑钙土的黑色土层厚度在过去一百年间大约减少了一半。

即使土壤本身没有减少,但由于森林砍伐等原因而导致植物消失,地表的水分蒸发量会超过降雨量。这样一来,土壤就会变得逐渐干燥,水中所含的盐分也会积累到地表,出现盐碱化现象。另外,由于干燥,土壤温度会升高,微生物分解腐殖质的速度会加快,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也会随之流失。这种人为造成的沙漠化的土壤已经无法生长植物了。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因盐碱化而荒废的农田面积大约为1.5万平方千米。

目前,全球人口约为78亿,估计到2050年将会超过100亿。而农田面积已经达到顶点。据预测,如果肥沃的土壤以目前的速度继续减少,2050年的全球粮食总产量将比现在减少20%。面对这种情况,为了今后养活地球上100亿人,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一些方法。

作为防止土壤流失的方法之一,在北美黑钙土的土地上正在广泛推广不耕作农田的免耕栽培技术。收获农作物后,通常要翻地,把茎和叶翻到土里。与此相反,免耕栽培则是让收获后剩下的茎和叶子就地枯萎,堆积在地表。这样做,虽然可能会减少收成或增加病虫害的风险,但可以保护表土,防止因风蚀等原因造成的土壤流失。

另外,研究人员也正在考虑比以往更加有效利用堆肥技术,也就是说,把落叶和家畜的粪便堆积起来,利用微生物自然分解后用作肥料,就像利用动植物的遗骸形成腐殖质那样,堆肥也有增加土壤中有机物的效果。另外,如果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能够封存的碳就会增多,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望起到缓和气候变化的作用。

最新研究表明,如果全球土壤中碳含量每年增加0.4%,就可以阻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因此,为了抑制全球气候变暖,2015年召开的国际会议(COP21)通过了巴黎协定,规定了世界各国行动内容协议,并确定了千分之四全球土壤增碳计划,目的是通过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将来既可继续维持粮食生产,又能抑制全球气候变暖。

(选自《科学世界》2021年第7期)

1.根据原文表述,下列各项中与土壤流失原因无关的一项是(     
A.农业活动会造成覆盖土壤表面的植被消失。
B.土壤裸露时,风蚀的速度会加快土壤流失。
C.土壤裸露时,水蚀的速度会加快土壤流失。
D.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会加快土壤流失。
2.下列各句,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地球上现有的土壤大概是经历1万年左右的时间形成的。
B.美国中西部地区黑钙土的黑色土层厚度在过去一百年间大约减少了一半的根本原因是大量种植了小麦和玉米。
C.“堆肥”是把落叶和家畜的粪便堆积起来,利用微生物自然分解,以增加土壤肥力的技术。
D.如果肥沃的土壤以目前的速度继续减少,2050年的全球粮食总产量将减少到现在的20%。
3.下列各项中与土壤盐碱化无密切关系的一项是(     
A.乱砍滥伐致使地表植物消失。
B.农民抛弃农田迁移他乡。
C.地表水分的蒸发量超过降雨量。
D.土壤内水中所含的盐分逐渐积累到地表。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土壤中能够封存大量的碳,一定不会减缓气候变化。
B.现有土地的耕作方式,不能够满足即将到来的100亿人口时代的需要。
C.免耕栽培技术是防止土壤流失的有效措施之一。
D.如果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腐殖质的速度加快,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会随之流失。
2024-08-0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日待升,晨雾缥缈,远山如幻。林中某处,黑啄木鸟凌厉的叫声一如既往,转眼间百鸟齐鸣,如歌如潮。百鸟来朝是人类的想象,天下万物实在无高下之分。但是确实,某些物种似乎更加重要,如同枢纽。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啄木鸟,森林将会怎样?

《辞源》说,枢纽,“比喻事物互相联系的中心环节”。这个中心环节如枢如纽,本身并不起眼,然而一旦缺少,整个系统会发生重大改变。1969年,美国生态学家佩因提出了关键种的概念,它的英文是keystonespecies,其中keystone 的本义是指石拱门上方中间的那块石头,它在所有组成拱门的石头中受力最小,但没有它,拱门就会倾倒,keystone的含义与汉语里的“枢纽”异曲同工。

关键种的概念并非凭空而来,佩因教授分析了一系列的例证,特别是他在196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开始于1963年,他在马考海湾做了一个有趣的去除实验。佩因选择了一块海滩作为样地调查底栖生物。样地的中段——中潮间带,布满了贻贝、藤壶和一种称为茗荷儿的节肢动物,这些动物都固着在岩石上。有一种海星以这些动物为食,哪种动物增多,海星便优先取食哪种,所以没有谁能占据绝对优势。

这个例子里的海星,便可称之为“关键种”。它们虽数量不多,却对生态系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种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我们只要保护好这个物种,那么生态系统就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而从理论上讲,保护一个关键种,所花费用应该不大,四两拨千斤,何乐而不为?

1.下列对“关键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在“关键种”概念提出时,文章先引用《辞源》中关于“枢纽”的解释。
B.1969年,美国生态学家佩因根据《辞源》的意义提出了关键种的概念。
C.“关键种”英语keystone的本义是指石拱门上方中间的那块石头。
D.关键种的概念并非凭空而来,佩因教授分析了一系列的例证。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是 (     
A.百鸟来朝的流传,说明天下万物实在无高下之分,虽然某些物种似乎更加重要。
B.啄木鸟是森林系统的枢纽,如果缺少,整个森林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它显得分外重要。
C.海星以动物为食,哪种动物增多,海星便优先取食哪种,所以没有谁能占据绝对优势。
D.关键种的特点在于数量不多,但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3.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文章开头的描写,表现百鸟和鸣的美好景象,激起人们对美妙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B.文章用英文的构成,准确而形象地说明关键种的作用,这体现了科普文的特点。
C.关于佩因教授的去除实验,文章采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让读者理解实验的意义。
D.本文行文活泼,语言生动,如“四两拨千斤”之类的词语,增添了可读性。
2024-08-0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低碳的误区

①现在我们大多有个共识,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策略是低碳发展。我们天天在说低碳,要投资低碳项目、采用低碳技术,最重要的是确定这一项目或技术是否真为低碳

②以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为例,它就很难说是否是低碳技术。整个太阳能发电的产业链,首先把沙子经过矿热炉,由氧化硅生产出工业硅,然后再得到晶片,这个过程需要电力的投入,属于原料生产阶段。随后把电池组件运到一个地方安装起来,建成太阳能发电站,这是设备生产阶段。最后到了发电阶段,就是运行这个电站发出电。

③这样一个过程,真正发电之前的工作都是消耗能源的排放产业,只有到了最后一步才有可能做到低碳。而前面工业硅的生产属于高耗能行业,它的产值能耗一般来说是高于当地的平均值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不是一个低碳产业。如果排除工业硅的生产。只提光伏电池的组装,可能降低碳排放,但是整个过程都需要电,耗电量非常大。

④纯电动汽车使用过程大家都知道,先发电,然后通过电网把电输到充电站。新型纯电动汽车充电后才能上路。上路后,纯电动汽车的优势显现了出来,就是行驶过程中零排放。

⑤与传统的汽油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就是把汽车移动性的分散排放转化为电厂静态的集中排放。比起汽油汽车在大街上边行驶边排气,纯电动汽车的排气自然要容易控制得多。但是是否因此就能判定它属于低碳技术呢?

⑥要判断这一点,其实就是要了解纯电动汽车的供电问题。如果电力全部来自于无碳或者低碳电源发出的电,它的每千瓦小时的电量排放非常低,那么毫无疑问纯电动汽车有利于降低排放,是低碳技术。但是从我国现有技术及以煤为主的发电燃料结构来看,情况并非如此。我们做过分析,得到的答案是目前我国纯电动汽车发电端的排放,实际上高于汽油汽车。

⑦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低碳减排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节电就是间接低碳减排。有些低碳项目从理论上看无排放,但是消耗电力,属于间接排放。同时,有时候直观判断一个项目是否低碳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判,比如某些低碳园区的发展,消耗的能源反而更多。所以确定一个项目是否低碳,要从整个产业链来看,这是个很复杂的过程。

1.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发展”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这是所有人的共识。
B.太阳能光伏电池和纯电动汽车不是低碳技术。
C.所有低碳园区消耗的能源更多。
D.一个项目是否低碳,要从整个产业链来看。
2.以下理解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投资低碳项目、采用低碳技术,最重要的是确定这一项目或技术是否真为“低碳”。
B.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只有到了最后发电阶段才有可能做到低碳。
C.纯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零排放,因此属于低碳技术。
D.有些项目从理论上看无排放,但是如果消耗电力,它就属于间接排放。
3.对文章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向读者介绍了判断一个项目或技术是否低碳的相关知识。
B.文章主要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两个低碳技术的事例具体说明低碳减排项目的特点。
C.第⑤段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电动汽车的排气相对更容易控制。
D.第⑤段画线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承上启下,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①跟人和上述各种动物的眼睛不同,另一类动物的眼睛别具一格。②例如蜻蜓的眼睛,没有人眼的那种眼球,也不能转动,而是靠着头部的转动朝向物体的。③它的表面是一层比较硬的半透明角膜,边缘与头部表面融为一体。④我们用显微镜观察,会惊异地看到,蜻蜓的一只大眼睛竟是由两万多只表面呈六边形的小眼紧密排列组合而成的。⑤每只小眼都自成体系,有自己的光学系统和感觉细胞,都能看东西。⑥这类由几十至几万个独立小眼构成的眼睛,叫做复眼。⑦虾、蟹、蜂、蚁、蝇等节肢动物的眼睛都是复眼。⑧复眼构成的精巧、功能的奇异,在某些方面为人眼所不及。⑨因此,复眼已成为人们极感兴趣的研究对象,给了人们种种有益的启示。

1.文中“另一类”的准确含义是(     
A.蜻蜓的眼睛B.虾、蟹、蜂、蚁、蝇等的眼睛
C.虾、蟹、蜂、蚁、蝇等节肢动物的眼睛D.节肢动物
2.文中“这类”是指(     
A.蜻蜓的一只大眼睛竟是由两万多只表面呈六边形的“小眼”紧密排列组合而成的
B.每只小眼都自成体系,有自己的光学系统和感觉细胞,都能看东西
C.自成体系,有自己的感受细胞,表面呈六角形的眼睛
D.虾、蟹、蜂、蚁、蝇等节肢动物的眼睛
3.对“另一类动物的眼睛别具一格”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没有人眼的那种眼球,也不能转动
B.构造精巧,功能奇异
C.由几十至几万个独立小眼构成
D.每只小眼都有自己的光学系统和感觉细胞
4.对第一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5.这段没有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举例子B.列数字C.下定义D.打比方
6.用一句话概述这段文字最重要的信息。
2024-07-3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三年级第二次对口升学模拟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