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海的波涛声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然而是谁弹奏了这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呢?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浪花中大大小小的气泡便是一位位天才的演奏家

海洋学研究所科学家认为,涛声的音质取决于形成海浪所特有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他们分别对在实验室水池和海洋中拍摄到的高速录像进行了分析,并测算了浪端气泡的体积,进而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浪花中气泡形成的完整图画。

根据测算,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气泡直径约在1毫米至1厘米之间,而小气泡的直径则小于1毫米。科学家介绍说,大气泡和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尽相同。海浪形成初期,浪尖会卷裹一部分空气形成一个管状空洞,当海浪下落时,这个空洞便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形成大气泡。当浪尖与海水再次相遇,飞溅起的浪花将海水表面的空气带入水中,小气泡就此诞生。根据科学家的结论,小气泡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大气泡更为激烈。虽然大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同,但两种过程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这一规律在自然界中十分常见,如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现象中都可以找到它。

科学家认为,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不起眼的气泡,它们不仅是大海之音的缔造者,更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通常,大大小小的气泡会将空气带入海水中,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大小决定着海水溶解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气中这一温室气体的含量。与此同时,气泡在海面爆裂的一瞬间,又向空中输送了丰富的水汽,有助于云的形成。上述看似简单的正反两个过程,却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1.第四段中加点的“两个过程”指的是(     
A.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同时为海洋生物提供二氧化碳气体。
B.飞溅的浪花形成小气泡,并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
C.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并向空中输送丰富的水汽。
D.气泡溶解二氧化碳气体,并将它提供给海洋中的生物。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浪中的气泡能发出纯美、浑厚的声音,这是海洋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测发现的。
B.地球上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影响着大气的温度,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海水中的大小气泡影响。
C.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小气泡形成的过程不尽相同,但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D.浪尖卷裹的空气被海浪分割成大气泡,与此同时,海水表面的空气进入水中形成小于1毫米的小气泡。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气泡是管状空洞被海浪切割形成的,其直径超过了1毫米,因此在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也就更急促、更洪亮。
B.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现象中都可以发现能量守恒的规律,可见这个规律是对物质运动现象的准确的抽象概括。
C.有关科学家都很重视改善大气环境,他们对海水溶解二氧化碳的研究,可能为减弱地球“温室效应”提供新的思路。
D.浪花气泡成了弹奏动人音乐的天才的演奏家,这种奇妙的比喻表明科学和艺术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2024-06-2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理工学校职教高考部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混合能源网

有人设想汽车在将来的能源领域发挥一种全新的作用。他们将停车场称为搁置的资产——一种没有投入全部生产能力的发电站。汽车可以成为一座微型发电站,如果把停车场的所有汽车接入电网,就能产生许多兆瓦的电——相当于一座小型发电站。如果把全世界所有停车场里停放的汽车都接入电网,产生的电将相当于目前全球消耗量的10倍。

这种想法可能成为能源难题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源专家们知道,世界经济不可能永远依赖石油和其它碳氢化合物,因此需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能源,从太阳能和风能,到汽车和地下室的氢燃料电池,还有以玉米和其它植物为燃料的微涡轮机。目前还没有一个能源网络能够容纳这样的大杂烩。现在的输电线大多是单向的;从大型电站输送到家庭、工厂和城市。美国纵横交错的输电线有30多万公里,输送着占全世界1/4的电力。去年东部地区的停电事件表明,这一电网连应付目前的能源需求都很困难。

如果能源网络能像因特网一样更分散、更灵活,那就可以通过缩短能源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平均距离而提高效率,网络受高负荷、风暴和恐怖袭击破坏的可能性也会变小。人们的想法是创建一种灵活的电网,可以双向输送——既输出能源又接受无数家庭输送回来的能源。

有了混合型能源网,讨论矿物燃料与再生能源孰好孰坏就毫无必要了,而且混合型能源网本身就成了氢燃料的最大优点。几乎每一种能源都可以用来产生氢,氢又可以转化成电,不仅输送到家庭和工厂,也可以让汽车运转。在混合型能源网中,人类将第一次有可能用任何能源来支持交通运输和电力。

根据这种观点,汽车在将来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发电站。未来的汽车里加的将不是汽油,而是氢。你可以在加气站加气,也可以利用家里的氢储备,你外出上班时太阳能电池和风车就可以把氢储存起来。如果你需要的能源较少,而得到的能源多于自己的需要,你随时都可以把能源卖给公用事业公司。只要在用电高峰期、在价钱最高的时候通过能源网把电输送回去,你就可以得到额外的收入。白天在你上班的时候,你也可以把汽车接入能源网,这又能给你带来一笔额外收入。

从理论上讲,混合能源网可以为电力行业带来一连串的革新。它可以引起人们对氢燃料汽车的兴趣,并为发电设备开辟消费市场。

当然,这一切要成为现实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障碍。电力行业需要制定一大堆标准和规范,这很难,但并非不可能——许多聪明的工程师正为此而努力。更大的难题是让公用事业接受变革。在许多国家,公用事业都是安于现状的垄断行业。

尽管如此,电力行业已经出现了变革的迹象。日本由于担心对进口能源的依赖过于严重,于1993年实行了推广太阳能的计划。现在约17万个日本家庭向电网送电。一个名叫五百川的1997年在房顶上安装了太阳能装置,当时花了约3.3万美元,其中政府补贴了约1万美元。此后,他每年通过向电力公司卖电获得收入约460美元,足以抵消家里的电费。美国、新西兰和德国等地都出现了这种趋势。

当然,开放能源网对印度等电力供不应求的国家最有好处。由于常常停电,印度的糖生产商已经开始用甘蔗发电了。

1.下列对“混合能源网”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将停车场停放的汽车接入电网使它成为一座小型发电站。
B.开发和利用各种能源并将它们容纳在一个共同的能源网络中。
C.一种可通过缩短能源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平均距离而提高效率,受高负荷、风暴及恐怖袭击破坏可能性变小的能源网络。
D.一种既能输出能源又能接受家庭、工厂、城市输送回来的能源双向输送的灵活电网。
2.下列表述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世界经济对石油和其它碳氧化合物不可能永远依赖,这使人们去设想建立开发和利用各种能源的混合能源网。
B.混合能源网几乎能使任何一种能源由氢向电转化,这就使得人们所关注的矿物燃料与再生能源孰好孰坏的问题再也没有讨论的意义。
C.混合能源网能使停车场的汽车成为不用汽油而加氢的一种发电站,从而使停车场不再被人们称为“搁置的资产”。
D.尽管目前电力行业很难接受混合能源网的变革,但日本、美国、新西兰、德国及印度等国都已经出现了开放能源网的迹象。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汽车是一种没有投入全部生产能力的发电站,如果能把停车场内停放的汽车接入电网,产生的电将相当于目前全球消耗量的10倍。
B.美国纵横交错的单向输电线输送着占全世界1/4的电力,这一电网很难应付目前的能源要求,因此只要将它接入混合能源网就能使它更加灵活高效。
C.因为每一种能源都可以产生氢,以利用氢燃料为最大优点的混合能源网将使人类有可能用任何能源来支持交通运输和电力。
D.混合能源网能使家庭发电装置将多于自己需要的能源卖给公用事业公司,家庭在用电高峰期高价卖出能源将获得可观的额外收入。
4.请概括混合能源网的特点。
2024-06-2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职业技术学院自主招生文化科目测试试卷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地学也是靠物理。地学家们讲,研究地学有三个时代。第一时代是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研究地质年代时引入了生物观念(化石观念),用生物的化石来断定地质年代,称为生物学地球观。第二时代是20世纪初,开始研究地球上地壳和海洋的化学成分的变化,矿物元素的分布,借此来推论地球在地质年代中的演化,称为化学地球观。现在是第三时代。地学上最大的发展是所谓板块理论,发现地球的外壳(包括大陆和海洋)是一块块拼起来的,像七巧板似的。块与块之间有相互作用。这主要是根据海底岩石的地磁走向推论出来的。有了这种理论就可以解释火山带、地震带的形成了。这一些理论,加。研究地球深处的情况,都要靠物理学,所以称为物理学地球观。

生物学的发展,现在达到了研究分子的水平,也要归结到物理上面。分子生物学,不是过去那样研究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而是一直追到分子,把生命现象看作是分子的运动,分子的组合和变化过程。最近生物学上有一个轰动世界的发现,就是可以把影响遗传的信息,挂在一种叫去氧核糖核酸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某一段上传下去。这就是把这种高分子人为地变化一下,把一个高分子的某一段遗传信息切下来,接到另一个上面,改变遗传的某一特性,创造新的物种,这样,就有可能打破植物和动物的界限,把植物的某一特性接到动物上面。这样,不但能使细胞内部发生变化,而且使细菌发生变化,如把胰岛素的遗传信息切下来,接到容易繁殖的大肠杆菌上面去,使产生出来的新的大肠杆菌能制造大量胰岛素。这项技术叫做遗传工程,用它建立了一门新的工业。

所以,天、地、生、化四门基础学科,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观点看,都可以归结到物理和数学。根本的基础学科,就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物理,加上作科学技术工具的数学。数学不只是演算,也包括逻辑的推理。靠六门基础学科的现代工程技术,也靠物理和数学这两门基础作为支柱。所以,物理和数学也可以称为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基础。当然,说物理和数学是基础,并不是说物理和数学可以代替其他学科,在此之上还有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和化学这些基础学科,以及各种分支学科,如力学等;再在上面是工程技术学科,如工程结构、电力技术、电子技术、农业技术等。这就是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构成。

(选自钱学森《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1.对选文第一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是(     
A.举例子   下定义B.举例子   打比方
C.打比方   作比较D.下定义   分类别
2.选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A.空间顺序B.时间顺序
C.逻辑顺序D.程序顺序
3.下列对选文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物理学地球观是根据地球上地壳和海洋的化学成分的变化推论出板块理论,以解释火山带。地震带形成的科学观点。
B.作者以现代分子生物学作为比较对象。介绍了传统生物学“把生命现象看作是分子的运动,分子的组合和变化过程”的理论发展。
C.生物学有个轰动世界的发现,就是打破植物和动物的界限,把植物的某一特性接到动物上面。
D.遗传工程是把可以影响遗传的信息,挂在高分子化合物去氧核糖核酸的某一段上并使之遗传,从而改变遗传的某一特性,创造新物种的一项技术。
4.下列对选文第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一部分既强调了文章第一部分,又照应了第二部分。
B.紧扣化学、天文学。地学和生物学各科的研究发展对物理。数学两科的依赖关系,从整体到局部,使说明的重点突出。
C.从现代自然科学纵。横两个方面着眼。说清楚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轮廓和内部层次。
D.突出了现代自然科学的严密、综合的特点,再一次强调物理和数学为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根本的基础学科这一核心问题。
5.结合全文,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钱学森,浙江杭州人,中国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1957 年,作品《工程控制论》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B.本文和《伯格曼法则在北极》都是以科学考察的事实来验证科学理论的事理说明文。
C.作者针对公众介绍科学体系的知识,深入浅出,语言形象且富有韵味。例如“过一段时间爆发过程结束,看不见了,就以为是‘客人’走了。”这里的“客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达出了星的爆发的特点。
D.本文语言平实严谨又不失生动幽默,切合科普说明文的要求。
2024-06-2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职业学校对口单招联盟2019届高三第二轮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牛郎织女》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恒星的字,只是和行星的字相对而言。实际上天上没有一个星是绝对的;每个星都在动,动多动少而已。牛郎星每年在地球上移动0.658角秒;此外,每秒钟还以26公里(每小时93600公里)的速度离开我们往外跑。所以,牛郎星在空间的速度比地上最快的客机还快几十倍。织女动得慢一点,不过在女子百米比赛里还是可以得冠军。她每年在天球上移动0.345角秒,每秒钟以14公里的速度离开我们往外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上没有绝对不动的星,每个星都在动。
B.牛郎星每年移动的角秒比织女星的小。
C.牛郎星在空间上的速度比织女星的快。
D.牛郎星和织女星都在离开我们往外跑。
2.选段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A.摹状貌   下定义B.列数字   摹状貌
C.下定义   做比较D.做比较   列数字
3.选段中加点字“一点”能否删掉?请简述理由。
2024-06-2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综合卷I(语文)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节期选择本身,便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与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相应,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春祈、夏伏、秋报、冬腊。所有节日井然有序地分布在一年四季,顺应岁时节候的变化,应和着农业生产的节奏,张弛有度,自然和谐。

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千百年来,传统节日已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只要是中国人,都可以从中真切地体验到一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亲和力。

深究各种节俗活动产生的根源,不难发现一个简单而又永恒的推动力,即人们祈望五谷丰登、岁岁平安、吉祥如意。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如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巫术、禁忌等直接相关。最早的节俗活动,意在敬天、祈年、驱灾、辟邪。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前,禁忌、迷信等观念在节俗中依然占主导地位。到后来,节日逐渐从避忌、防范的神秘气氛中解脱出来,而成为人神共欢的日子。隋唐以后,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空前发展,节日风俗也以极快的速度向娱乐方向发展。传统节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集信仰、经济、社交、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中国广大民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是民众集体创造的文化产品,是古代信仰物化形态的一种遗留;同时,它也是一种生活节奏,一种逐渐形成的自我调节机制。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节奏的,人的生活不可能没有张弛。生活不可无节日,节日不可无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传统节日虽已基本失却了早先的信仰内核,但许多传统节俗却依然存活在民众生活之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丰富多样。

1.与“夏锄”相对应的节日活动是(     
A.开春鞭春劝农B.端午驱邪避瘟
C.金秋荐新祭祖D.腊月祭灶扫尘
2.下列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传统节日的节期体现着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规律性。
B.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
C.魏晋南北朝以前,我国的传统节日已摆脱了避忌、防范的神秘气氛。
D.如今,我国的传统节日已基本失却了早先的信仰内核,但许多传统节俗活动却依然存活在民众生活之中。
3.下列哪项活动不属于我国的传统节日活动?(     
A.清明节扫墓B.三月学雷锋C.端午节抹雄黄D.七夕节打扮女孩
4.下列理解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传统节日井然有序地分布在一年四季,顺应岁时节候的变化和生产生活的节奏,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生活的张弛有度。
B.诸多贵人伦、重亲情的礼俗活动,让中国人从传统节日中真切地体验到一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和力。
C.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信仰关系不大,主要是为了社交、娱乐。
D.隋唐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节日风俗迅速向娱乐方向转变。
2024-06-2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年河南省开封市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单独招生考试文化素质测试试卷语文部分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2000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福建荔枝旧无记载,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就为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有少有人说起。

记述荔枝的古籍包括蔡襄这一本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而以记福建所产的为最多,除了一种失传以外,尚存8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还有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史实、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等,并记载了荔枝的32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名莆田荔枝,仍然广为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活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

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遇到微霜,就会受害。所以成都、福州都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徵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选自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1.下列不属于对选文内容概括的是(     
A.荔枝的产地和栽培史B.古代的荔枝书谱
C.荔枝的生长北限D.荔枝的贮藏
2.科学小品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下列选项中体现其“文学性”特点的是(     
A.语言准确,形象生动B.概念清晰,定义准确
C.数据准确,方法得当D.逻辑严密,思路清晰
3.选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A.逻辑顺序B.空间顺序C.时间顺序D.程序顺序
4.对选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是(     
A.列数字、作引用、举例子B.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C.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D.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
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各项不正确的是(     
A.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见荔枝原产于我国。
B.古代讲荔枝的书一共有13种。
C.世界树志中最早的一部是我国的蔡谱。
D.未来科技发展,荔枝北移,也许能够做到。
2024-06-2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高三年级第三轮复习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25任港督的庭院。

4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选自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

1.概括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说说本段运用了哪种叙述顺序。
2.分析选文第三段划线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选文第四段属于新闻的什么组成部分?如何理解“历史的陈迹”的含义?
4.结合全文,说说课文标题的含义。
2024-06-2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江苏省徐州市职业学校升学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和水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又称之为可燃冰或者气冰”“固体瓦斯。它在自然界分布十分广泛,海底以下01500米深的大陆架和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世界上已有79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藏。

②从能源的南度看,可燃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是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的两倍以上。

③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在苏联科学家的帮助下,可燃冰终于翻了身。科学家们想此前不论是在实验室里的,还是输气管道里的可燃冰,都是人为环境中产生的,那么在自然环境中,如果满足低温高压有气有水的条件,是否有天然的可燃冰生成?况且,这种条件在自然界还真有不少,例如永冻区、冻土带、海底地表层等等,就连彗星上也不能排除。由此推测,自然界中应该存在着天然的可燃冰。果真,1968年,人们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北部的麦索雅哈气田(现已关闭)发现了它的身影,这成为天然气水合物气藏的一个典型的实例。

④现在,随着对可燃冰在未来能源方面所扮演角色重要性的认识,人们现在巴不得其储量越多越好,尽管当前技术还不足以规模开采,但是可以预见,利用可燃冰作为第四代能源只是时间上早晚的问题。

⑤此外,可燃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可燃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美国地质调查所的调查表明,开采可燃冰可能导致大陆斜坡上发生滑坡,这种地质灾害对海岸及海底的各种设施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可燃冰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发方案。

可燃冰气藏的最终确定必须通过钻探,其难度比常规海上油气钻探要大得多,由于可燃冰遇减压会迅速分解,极易造成井喷,进而使海水汽化,引发海啸导致翻船。

⑦由此可见,可燃冰作为一种被寄予厚望的未来新能源的同时,也是一种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能源。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加以小心对待。

(选自向杰《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

1.关于选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下列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下定义             列数字       作比较B.列数字             作比较       举例子
C.作比较             举例子       分类别D.作比较             举例子       下定义
2.下列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60年代末,苏联科学家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北部发现天然气水合物气藏,并且随着这一发现,转变了人们对“可燃冰”的价值的认识。
B.选文中,科学家们经过大量实验,准确地判定出“可燃冰”存在的具体位置,并成功开采。
C.根据上文可知,“可燃冰”终于翻了身,说明人们对它不再是讨厌,而是好奇,并由此展开探究之旅。
D.经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只要满足低温高压、有气有水的条件,就能自然形成“可燃冰”。
3.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     
A.文末提出全文的核心观点:对于“可燃冰”的开采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一定要谨慎对待。
B.对“可燃冰”的钻采和利用工作是实现以“可燃冰”来“解千年忧”的关键所在,因此只要全力以赴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可以了。
C.人们对“可燃冰”的认识过程,经历了由好奇到讨厌,最后到喜欢的曲折过程。
D.美国地质调查所的调查表明,近年来世界各地地震、海啸频发,是开采“可燃冰”造成的。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开采“可燃冰”旳泄露了大量甲烷气体。
4.对本文写作特点的表述,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为科技新闻,在写作上体现出新闻性,其是文章末尾,对于“可燃冰”的开采、运输、可能造成的灾害等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上的报道。
B.本文在写作上体现出科学性,首先是内容的真实性,其次是逻辑严密,思路清晰,最后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使说明具体形象。
C.作者采用规范的新闻文体,向读者介绍了“可燃冰”作为第四代能源的额价值以及对于解决能源危机的可能性,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语言通俗形象。
D.本文在写作上体现出通俗性,本文重点介绍“千年能源忧”的基本情况,还介绍了人们对于气水化合物的一系列探究历史,语言生动活泼,使这篇新闻具有故事性。
2024-06-2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江苏省徐州市职业学校升学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间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的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理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上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②所以,洞察变化和相互适应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我开始观察的时候,便觉得细心研究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会给了解这个难解的问题提供最好的机会。结果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选自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

1.下列对选文段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地球上的无数物种曾经是怎样经历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
B.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是对事实加以思考,进而推断。
C.作者在选段中批判的错误学说是神造论。
D.这段文字介绍的主要内容是物种是演变而来,而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
2.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  )
A.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B.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
C.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D.以上都是
3.第①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
A.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一般的自然学者们,常以气候、食物等外界条件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C.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D.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生物变异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各项有错误的是(  )
A.进化论研究的对象是物种起源问题。
B.进化论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验法。
C.进化论批判了神创论。
D.选文中加点的“惟一”“可能”“仅仅”等词语起修饰和限制作用,准确严谨,体现了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5.课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D.程序顺序
2024-06-2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中等职业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本书以后几章将要叙述这些事实。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经过了五年的工作之后,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并且写出若干简短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已将近结束了,但是因为要完成它还需要许多年月,又因为我的健康很坏,所以被催促来发表这个摘要。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华莱斯先生现在正在研究马来群岛的自然史,对于物种起源,他得到了差不多与我完全相同的一般结论。1858年他寄给我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并且要求我把它送给赖亦尔爵士,后者把这篇论文交给林那学会,并刊登在第三卷会报上。赖亦尔爵士和虎克博士都是知道我的工作的人,虎克博士曾读过我写的1844年的纲要,他们给我荣誉,认为可以把我的原稿中的若干提要和华莱斯的优秀论文同时发表。

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我不能在这里为我的一些论述提出参考资料和证据;我期望读者对于我的论述的正确性能有所信任。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根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这里我只能举出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用少数事实来作说明,但我希望这样做通常可以把事情说清楚。没有人比我更感觉到有把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在这里详细刊印出来的必要,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中做到这一点

(选自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

1.对选文第一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划线句说明了作者开展物种起源研究的触发点和时间。
B.概述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
C.段中“如果”“也许”“经过”“当时”等加点词语分别从条件、可能、数量、时间等方面作出严格限制,说明自己探索过程的艰辛与不易。
D.这个部分突出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但是,从全文看来,与专著本身并不相关,一般的绪论无需涉及这样的内容。
2.第一段下列语句中不能体现达尔文严谨审慎,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的一项是(     
A.经过了五年的工作之后,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并且写出若干简短笔记。
B.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
C.本书以后几章将要叙述这些事实。
D.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3.下列理解与选文第二段相符的一项是(     
A.1859年,作者的工作已经结束了。
B.华莱斯先生对于物种起源得到了差不多与作者完全相同的一般结论。
C.但是因为要完成它还需要许多年月,又因为健康很坏,所以作者急于发表《物种起源》。
D.赖亦尔爵士和虎克博士都认为可以把我的原稿和华莱斯的优秀论文同时发表。
4.对选文第三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末句中的“这一点”是指刊印出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
B.文中“必然”“无疑”“虽然”“但是”等词语使得表述更加准确、周密。
C.作者认为“摘要”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是通过研究只能得出一般结论。
D.从选文可以看出达尔文谦虚、审慎、充分尊重事实的科学研究态度。
5.联系课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B.《(物种起源)绪论》语言准确严密,多用结构复杂的句式。
C.绪论亦称导言,是著作后的概述部分,用于说明作者撰写著作的目的、过程、资料来源,并扼要地说明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或结论,使读者能整体理解整部著作。
D.《物种起源》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否定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2024-06-2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职业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