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科技污染

凡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活动的现象都叫作高科技污染。高科技污染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无形污染指信息、声、光等非实体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有形污染指高科技工业产生的新的垃圾(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造成的污染,这种垃圾我们也叫作高科技垃圾。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从太空到海底,凡是人的高科技影响能到的领域,都存在高科技垃圾。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耐用产品很快被消费者淘汰,造成垃圾量激增。在发达国家,过时的汽车、家用电器甚至电脑部件等都成了无人要、无人处理的垃圾。这种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堆置对环境有破坏。

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太空垃圾是指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遗弃了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在近地轨道上高速环绕飞行的太空垃圾,对单位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各种卫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且直接事故概率越来越大。而由于核电的开发产生的大量核垃圾,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将大范围危害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这样的垃圾,依靠新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物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氯烃(tīng),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近十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公里,接近地球表面积的10分之一。所幸目前这些空洞均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区,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

1.下面对“高科技污染”的特点表述不准确的是(     
A.防治难度大B.影响科技进步
C.对人类危害大D.种类多,分布范围广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同的是(     
A.高科技污染指高科技无形垃圾造成的污染。
B.高科技垃圾全部分布于太空的各个角落。
C.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虽然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危害很大。
D.高科技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难度大,堆置影响环境,因此,人类对它束手无策。
3.下列对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①段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介绍了什么是高科技污染。
B.第②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阐述了高科技垃圾激增的原因。
C.第③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核垃圾的巨大危害。
D.第④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阐述了高科技垃圾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职业院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不美,大脑说了算

①那些在很多凡人眼里看起来的信手涂鸦,怎么一到艺术家眼里就成了了不得的神来之笔?到底是他们夸大其词、装模作样,还是你眼睛出了问题?

②美好的事物谁都喜欢,不管是美景、美图还是帅哥美女,光是看看都能让人赏心悦目。但同时又是一个神秘而主观的词,对于美的理解和看法,人跟人之间可能相去甚远。比如,面对同一幅毕加索的画,有人激动不已,觉得这简直是传世尤物,但也有人对此毫无感觉——不就是一堆不规则图形的随意拼凑吗?

③你看,不同的审美眼光很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那么,为什么面对同一个对象时常会出现有人欢喜有人愁的状况呢?近期,一项研究发现,这可能与人类大脑某些特定区域的结构或功能有关。如果给予这些特定区域一些刺激,则能够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强和激发人们对视觉图像的审美鉴赏能力。

④为此,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志愿者观察了70幅抽象派绘画作品和80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并让他们记录下自己对每一幅作品的喜爱程度。就结果来看,两种类型的绘画作品得分都很低,志愿者大都反映看不懂这些画作或压根儿没有什么感觉。

⑤随后,学者给他们颅腔的左背外侧前额皮质进行了直流电刺激(向大脑发送的微弱电脉冲,过程中志愿者完全无法察觉)或刺激。这个区域就位于眉毛后面,它与人类的情绪加工息息相关。处理完志愿者的大脑后,学者再次为他们提供了一组与之前作品类似的画作,并要求他们对此进行鉴赏评估。

⑥结果显示,被直流电刺激过的志愿者对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大大提高了。在他们看来,这些画作无论是视觉冲击力还是情感表现力,都有了更立体而丰富的含义。而接受刺激的志愿者则没有发生这种变化。科学家相信,这是因为刺激左背外侧前额皮质能促进人们将具象物体转变和联想成具有美感的图像。虽然这一区域的刺激并未改变人们对抽象派绘画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但学者相信,大脑中一定有另一个特定区域与抽象图形表达相关,而这个区域究竟在哪里,目前学者还在进行下一步的探索。

⑦看来,审美这件事还真是有天赋的。是不是做画家的料还得大脑说了算。

⑧其实,不仅的体验可以靠后天大脑刺激,许多其他方面的能力都可以通过人为刺激激发。比如,一些实验也证实,刺激大脑的特定区域能够提高志愿者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那些之前难倒他们的奥数,经过大脑电脉冲刺激,瞬间成为一碟小菜。另外,也有一些实验发现,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刺激还能提高动作技能的学习,从而帮助运动员更快地掌握一个新的高难度动作,也使得音乐家能够更熟练地把玩一种新的乐器。

⑨除了锦上添花之外,学者发现,对大脑的电刺激还能雪中送炭。比如,神经系统科学家认为,这项技术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或许就是一个福音。在他们眼里,周围世界的色彩和美好都被压抑遮挡了,而只要找到与之相关的大脑区域并进行电刺激,则有可能唤回他们对过往的美好回忆,从而增加对生活的信心和乐趣。

⑩但学者也指出,人们还是应该尊重和接受自然规律。除非治病、救人或其他紧急关头偶尔为之,否则,人为操控大脑,以期升级自己能力的事儿还是在科幻电影里看看就好。

1.从说明手法的角度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文章第四段的结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文章中的实验对大脑功能的提升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4.最后一段认为我们不应人为改变大脑,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中等专业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段考三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说好的暴雨总是不来?

①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②眼看窗外阴云密布,晦暗的天气似乎正在酝酿一场暴雨,这时候,你听到了电视里传来的暴雨预警,微微一笑,把早已准备好的雨具又放下了。暴雨预警,在你看来简直就是反向预言。天气预报每次都把气氛烘托到位,眼巴巴地等待一天,幻想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场景却迟迟未到,暴雨的影子呢?为啥说好的暴雨,总是不来呢?

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暴雨是如何形成的。在太阳的照射下,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遇冷变成小水滴,小水滴又组成了云。这些小水滴并不安分,而是在云里面不停冲撞,等到云无法承载它们的重量,它们就会从天上落下来,变成雨。但一场普通的雨想要变成暴雨,过程并不简单,它还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因素。

④首先是丰富的水汽输送。暴雨是由水蒸气组成的。这些水蒸气就相当于小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某个地区大量集中,全部凑在一块儿,变成一场暴雨大兵团

⑤其次则是快速的上升运动。根据测算,在水平尺度为100—300km的中尺度系统中,空气上升速度可达到101cm/s,水蒸气像坐了电梯,迅速上升到高空指定地点。

⑥另外,大气中的两种类型的对流在一起相互冲撞,积雨云和层状云共存,导致雨的结构不稳定,扰动对冲,变成暴雨。

⑦还有地形也起着密切的作用。很多暴雨往往发生在山区。这是因为我国大尺度地形总体呈东低西高的态势,国内有大量的东西向山脉。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时,潮湿空气被地形抬起来,暴雨大多会在山脉东侧或南侧的迎风坡聚集。比如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部是燕山山脉,西部是太行山脉,东南部是平原,夏季暴雨多次出现在西部和北部的山坡上。

⑧针对暴雨量的不同,以及其可能造成的破坏及灾害的不同,我国目前会用暴雨预警信号将暴雨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蓝,黄、橙、红。如果预报员判定12小时内降雨量将在50毫米以上,或者已经出现了50毫米以上的降雨,就会发布蓝色预警。如果6小时,甚至3小时内,降雨量达到50毫米以上,就会发布黄色及橙色预警。如果3小时内降雨量达到100毫米,或者已经出现100毫米以上的持续降雨,就要立即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提醒公众和有关部门采取防范措施,避免灾害发生。

⑨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会导致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在山区和乡村地区,容易导致山洪,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在排水系统不好的城市,也容易出现内涝、交通瘫痪,甚至造成人身安全危害和财产损失。所以,对暴面的预警,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⑩为什么暴雨预警有时候会让你感觉不准呢?

⑪首先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存在差异。我们之前说了,发布暴雨预警,一定要看在一段时间内的累计降水。有些短期强降水,虽然雨量很大,但持续时间不长,只有几分钟,甚至都达不到大雨量级。有时候雨下得平缓,累计雨量大,但感受不深,你会以为自己遇到了假的暴雨。

⑫另外,暴雨预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题,比你想象的要难很多。暴雨是一种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空间尺度相互作用所出现的一种复杂的气象。如果想要暴雨预警准确,就需要对有关暴雨的各方面条件和资料进行全方位分析。常规高空观测系统对中小尺度的观测不充分,暴雨就像是有人在天空朝地面泼一盆水,水不会均匀地落在地面上,有些地方更湿,有些地方更干,想知道每个点被打湿的程度,难度很大。目前我国预测暴雨使用的数值模式时空分辨率越来越高。GRAPES全球数值预报体系甚至已经成为国之重器。

⑬虽然自然总是充满了不可测性,但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我们一定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对不测风云

(摘编自2022815日《科普中国》,有改动)

1.下列对暴雨形成因素的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要有丰富的水蒸气。
B.空气的快速上升运动。
C.大气中的对流在一起相互冲撞,积雨云和层状云共存。
D.地形起着密切的作用,很多暴雨往往发生在山区。
2.下列对上文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暴雨预警蓝、黄、橙、红四个等级是根据暴雨雨量大小来分的。
B.蓝色预警雨量最小,是最低等级,不值得太过重视。
C.因为人们主观感受存在差异,暴雨预警本身也是难题,所以暴雨预警有时候会让我感觉不准。
D.目前我国预测暴雨使用的数值模式时空分辨率越来越高,预报准确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3.下列对这篇说明文结构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中职“江淮十校”高三第三次联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拉巴比拉深入钻研了发明和设计轮桥、自行车的技术文献,钻研了陆上交通工具的设计原理,从这些研究中他发现,为什么对大多数动物来说没有轮子比有轮子更好,为什么人类只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使用轮子,有这样三方面的原因:

1.轮子仅在坚硬平整的路面上才有效。用工程技术的术语来说:滚动阻力随着路面变软或凸凹不平而增加。交通工具的自重越重,在软的路面上运行的效率就越低,人类发明的轮子依赖于人类自己铺设的道路,而自然界并没有为动物准备平整坚硬的轮子之路。

2.轮子常会遇到路面上的垂直障碍。骑自行车的人都熟悉从马路驶上人行道边沿的台阶遇到的困难。这台阶就是一种垂直障碍。美国国家宇航总局在设计登月车时,曾花很大气力研究克服月球表面的垂直障碍问题。一般说来,车轮要爬上高度为轮子直径一半的垂直障碍是很困难的,而爬上高度与轮子直径相等的垂直障碍几乎不可能。自然界的垂直障碍物太多,动物依靠腿可以上爬下跳,甚至跃上山崖,跳过矮墙,攀上绝壁,而如果依靠轮子就无能为力了。

3.轮子还会遇到很多空间障碍,像树木、石块之类,都会阻挡轮子的滚动。

因此,在自然环境中,腿对于动物来说比轮子更优越。所以陆上动物始终没有进化出轮子那样的组织来。

那么,今天,人类的活动已经使陆地上的面貌大为改观,许多地方出现了纵横交错的车路,在这样的条件下,动物身上会不会进化出轮子来呢?有些生物学家相信一种被称为精确平衡的化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加速动物的进化,当一种新的生态环境出现并可能为生物所利用时,总会有一些生物迅速地进化发展出适应的手段来,占据这一种生态环境。如果这种理论正确的话、那么,也许若干年之后,人类将会看到有些动物、例如老鼠,进化出像溜冰鞋那样的轮子器官,在人类修建的高速公路上飞速向前滚动。

(选自周立明《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吗?》)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大多数动物来说没有轮子比有轮子更好”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使用轮子时会遇到许多空间障碍。
B.自然界的垂直障碍物太多。
C.在自然环境中,腿对于动物来说比轮子更优越。
D.自然界没有为动物准备坚硬平整的路面。
2.下列选项中,选文均使用的一项说明方法是(     
A.作比较   打比方B.作比较 举例子
C.举例子   下定义D.举例子   列数字
3.关于选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顺序B.逻辑顺序
C.空间顺序D.程序顺序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中等职业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就业班)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绿豆那些事儿

①据考证,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种植绿豆了。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对绿豆的记载。绿豆跟大豆一样,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华作物。只是与大豆相比,绿豆总是显得地位卑微。大豆位列五谷,与稻、黍、稷、麦被供奉于庙堂之上,而绿豆呢,只能与山芋为伍,居于杂粮之中。其实,有这样的差别,也不难理解。因为,就营养成分而言,绿豆的确太过中庸,只含有淀粉(61%)和蛋白质(22%)。而大豆就不一样了,营养丰富,且蛋白质含量高达40%,于是有了田里长出的肉的美誉。

②除了蛋白质含量不如大豆外,绿豆的淀粉含量不如水稻,产量更是敌不过小麦,所以,它被分在杂粮之中也就合情合理了。

③虽然身为杂粮,绿豆却是不甘寂寞的配角。在每家每户的厨房里面,总会多多少少存点绿豆,且不说那些绿豆粥、绿豆糕、小朋友吃的绿豆冰棍以及我们餐桌上的凉拌绿豆芽,单是夏日里每家每户的绿豆汤,就足以证明其对餐桌的贡献之大。

④更为特别的是,绿豆的淀粉有着优良的烹饪性能。中国美食中有一种特殊的食材——粉条(一种纯淀粉面条),而在粉条之中,又以绿豆淀粉制成的为佳。绿豆淀粉颗粒出奇的细腻,降低了制作粉条所需的剪切力。说通俗点,就是可以在制作粉条时进行充分的搅拌。这样,生产出来的粉条就会既透亮,又筋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种作物能够提供如此高质量的淀粉,这也就是假冒绿豆粉条横行的一个原因吧。

⑤另外,富含淀粉的绿豆还有一个特殊用途,那就是制作冻冰棍。绿豆细腻的淀粉赋予了冰棍特有的疏松感。当然了,这种纯绿豆汤冻出来的冰棍,远远没有后来的绿豆雪糕那样松软。不过在早些年那些被糖精水冰棒统治的夏天里,绿豆冰棍已经算得上是极品了。

⑥只是,绿色的绿豆真如其颜色一样能为我们遮挡烈日,提供凉爽吗?

⑦其实,绿豆汤作为消暑饮品,并不是因为它有带走酷热的魔力。而是因为其中富含钾、钠、钙等各种矿物质。夏天我们很容易出汗,这时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水分,还有各种宝贵的矿物质。此时喝绿豆汤,可以迅速补充体液和流失的矿物质,达到消暑的目的。所以,在抢救中暑病人的时候,不能给他们喝纯净水,这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⑧于是,富含各种矿物质的绿豆,便成了消暑的佳品。其实,在夏天喝绿豆汤,跟我们激烈运动后最好补充带盐分的饮料是一样的道理。同时,绿豆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有芳香气味的物质(如香豆素类等),在饮用时会带给我们清爽的心情。

⑨虽然名为绿豆汤,但通常情况下,我们煮的绿豆汤是红色的,这是因为绿豆中含有的多酚类物质被氧化形成了红色物质,而氧化跟水中的金属离子浓度,以及与氧气的接触情况有关。所以,如果我们用纯净水和不锈钢高压锅来煮,会更容易得到理想的绿豆汤。当然了,要及时喝掉,否则在空气中放久了,汤色迟早是要变红的。

⑩绿豆之所以能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跟它身上的解毒光环有关。有一个传说,神龙氏之所以能在尝百草时逢凶化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带着绿豆。这个绿豆解百毒的故事明显只是个传说,但记载绿豆解毒的医学典籍还真不少。比如,《开宝本草》中说,绿豆可以消肿下气,压热解毒;《本草纲目》中说,绿豆可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仿佛绿豆就是万能解毒药。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迷信绿豆可以解百毒的话,那很可能会延误治疗。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豆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农作物,虽然地位不高,但是其历史十分悠久。
B.绿豆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淀粉,因此有了“田里长出的肉”的美誉。
C.早些年,用纯绿豆汤所制作出的绿豆冰棍,虽不是很松软,却很受欢迎。
D.夏天中暑之后,可以及时喝富含矿物质的饮品,但不能立即喝纯净水。
2.根据文中信息,对“绿豆汤”概述正确的一项(     
A.在抢救中暑病人的时候,给他们喝绿豆汤,会很好地解除症状。
B.绿豆汤中一些特殊的有芳香气味的物质能增加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
C.绿豆汤要及时喝掉,否则在空气中放久了,就会变红变质的。
D.喝了绿豆汤,神龙氏在尝百草时逢凶化吉,所以绿豆拥有“解毒”的光环。
3.对本文的文章体裁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议论文B.说明文C.记叙文D.小说
4.下面句中画波浪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绿豆之所以能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跟它身上的“解毒”光环有关。
5.第①自然段的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现代职业高中2020 ~ 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环境DNA技术助力监测外来入侵物种

近一个月内,全国多地先后报告发现外来入侵物种鳄雀鳝。近年来,由外来入侵物种带来的生态危害不在少数。

外来物种入侵指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因素,使原产于外地的生物进入本地生态系统,并在本地快速生长并繁衍,使其种群不断增大、分布区不断扩展,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现象。

外来物种入侵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威胁全球粮食安全的因素之一。外来物种入侵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危害:一是造成农林产品产值和品质的下降,增加了农林产品的成本;二是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特别是外来入侵物种侵占了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造成本地物种死亡和濒危;三是对人畜健康和贸易造成影响。

如果今后水体中再次出现外来入侵物种,我们怎样快速知晓?在上海海洋大学环境DNA技术与水生态健康评估工程中心主任李晨虹教授看来,尽早发现、尽早防范,才可避免这些外来客反客为主,对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我们所做的就是通过环境DNA监测入侵物种。李晨虹解释,任何生物在水体里生存都会出一些DNA,取一升湖水,里面就有可能有鱼的黏液或者随鳞片脱落而排放的DNA。因此可以将其中的DNA进行提取,形成监测网络。

环境DNA应用前景广阔,不仅能用于监测入侵物种,还可以用来保护濒危物种。如在寻找中国大鲵(娃娃鱼)时,我们发明了一个有点类似抗原试剂的检测盒,水体取样过滤后滴在试剂卡上,呈现两道杠’则说明存在娃娃鱼,一道杠’则说明没有。李晨虹和团队还将把这种技术应用于长江鲟、中华鲟的野外监测上。

研究团队期待建立起环境DNA数据库,开展相关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断完善外来物种监测机制,从被动防御变为主动监测,在保护濒危动物的同时,也让水体中的鳄雀鳝们无路可逃。

(摘自《文摘报》2022092406版)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外来物种入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灭绝是由于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
B.外来物种入侵会威胁到全球的粮食安全,造成农林产品产值和品质下降。
C.外来物种入侵侵占了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造成本地物种死亡和濒危。
D.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有多个方面,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危害。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测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取湖水里可能拥有的生物排放的DNA,可以形成监测网络。
B.尽早发现、尽早防范,就能完全避开外来物种入侵给生态系统带来的威胁。
C.环境DNA技术能用于检测入侵物种,从而减少其带来的危害。
D.建立起环境DNA数据库,开展相关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2024年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百校联考高二下学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出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②所以,洞察变化和相互适应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我开始观察的时候,便觉得细心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会给了解这个难解的问题提供最良好的机会。结果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选自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有改动)

1.对上文中“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解释寄生植物的结构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
B.获得动物家养变异的知识。
C.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
D.大量的遗传、变异是可能的,人类选种的力量是伟大的,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起来。
2.对选文第①段的主要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
B.气候、食物等外界条件是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
C.点明了自然学者得出生物进化论观点的几种渠道。
D.提出生物进化的观点并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3.下列表述与选文内容一致的一项是(     
A.自然科学家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就可以得出物种进化论的观点。
B.自然学者们把变异的原因归结为气候、食物等外界条件。
C.啄木鸟的巧妙构造,既有外界条件的原因,又离不开其他条件。
D.研究家养动物与栽培植物给作者带来了完备的关于变异的知识。
4.你能看出达尔文具有哪些品格?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理工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考前冲刺卷2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8 . 《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先介绍荔枝的生态知识,后介绍其生产知识,下列选项中 对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使行文活泼,避免平铺直叙。
B.符合人们由表及里的认识顺序。
C.先略后详,主次分明。
D.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孔祖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1.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是(     
A.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的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人体内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和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
D.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大。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这是一篇说明有关“时间去哪儿了”的事理说明文,从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你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似箭的问题。
B.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幼年时光去哪儿和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快的原因,结果清晰,层次分明。
C.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
D.本文的语言平实严谨,融科学术语通俗的表述中,再加上标题和开头都与流行歌曲有关,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瓷

智能手机、液晶电视、电脑、汽车是受到最尖端技术的驱使而诞生的产品。其中,陶瓷是不可缺少的材料。例如在智能手机中使用的微小电子元器件陶瓷电容器,在一部手机里可达数百个之多。这类使用高精工艺生产的陶瓷部件被称为先进陶瓷(又称特种陶瓷、精细陶瓷),它们为产品的高性能及小型化做出了贡献。

街道上随处可见的陶瓷制品有输电线上的绝缘子。陶瓷具有坚硬耐热的物理特性、很强的抗酸防锈性能(耐腐蚀性),同时还不导电。先进陶瓷将陶瓷的特性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烧结粉末固化成形

陶瓷材料的定义是既非金属也非有机材料(树脂或橡胶等)的固体材料。正因其范围广泛,像玻璃、水泥这些通常不会与陶瓷联系起来的材料,从广义上来说,也都是陶瓷的同类。

我们日常生活所熟知的陶瓷,通常指的是在历史上堪称中国代名词的传统陶瓷(陶瓷器)。先进陶瓷可以说是传统陶瓷的衍生品。

传统陶瓷是由粉末塑形并烧制成的物品。作为原料的粉末大致可分为天然矿物粉碎后直接使用的天然原料人工原料。人工原料指的是从天然原料中提取出特定成分的高纯度粉末,或者是由人工合成的化合物。

先进陶瓷制品是由人工原料制造的。高纯度的超细人工原料颗粒均匀,组成也可以自由配比。通过采用精确的化学计量和新型制备技术制成的先进陶瓷可以弥补传统陶瓷的缺陷,附加新的功能。

煅烧之后为什么会变得坚硬

本文所指陶瓷的硬度为摩擦表面时不易呈现划痕的程度(摩氏硬度)。由于许多先进陶瓷比金属更坚硬,当两者相互摩擦时,金属表面会产生划痕。但是当施加足够外力时,金属会产生变形,而陶瓷制品则会破碎。陶瓷具有高硬度与高脆性的特点。

陶瓷硬度的关键在于煅烧过程。在煅烧前,粉末颗粒是以独立状态存在的;通过高温加热,粉末彼此结合为一体,形成更大的颗粒。同时,颗粒之间的间隙变小或消失。当材料中的颗粒以非常致密的状态结合在一起时,就构成了高硬度的陶瓷。

另外,与构成金属和有机材料的原子相比,陶瓷材料中原子之间的结合力更为强大。正因如此,陶瓷材料具备了耐热和耐腐蚀等特有的性质。

(摘编自《科学世界》2017年第8期)

1.下列关于陶瓷属性,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瓷具有坚硬耐热的物理特性。
B.陶瓷具有很强的抗酸防锈性能(耐腐蚀性)。
C.陶瓷具有不导电的性能。
D.陶瓷具有不易碎的特点。
2.下列关于先进陶瓷,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进陶瓷为产品的高性能及小型化做出了贡献。
B.先进陶瓷实为传统陶瓷的衍生品。
C.从广义来说,先进陶瓷与玻璃、水泥为不同种类材料。
D.先进陶瓷通过采用精确的化学计量和新型制备技术制成,可以弥补传统陶瓷的缺陷。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现代工业中陶瓷成为不可缺少的材料。
B.我们通常所熟知的陶瓷,实为中国代名词的“传统陶瓷”。
C.陶瓷比金属更坚硬,当两者相互摩擦时,金属表面会产生划痕。
D.先进陶瓷材料中原子之间的结合力比金属中原子之间的结合力更为强大。
4.依据文意,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先进陶瓷因受易碎特点所限,因此不能将陶瓷的特性发挥到最大限度。
B.先进陶瓷之所以具备高硬度特点,是由于煅烧时材料中的粉末颗粒以非常致密的状态结合在一起。
C.先进陶瓷的原料为人工原料,是由人工合成的化合物。
D.陶瓷在煅烧时,原本以颗粒状态独立存在的粉末,颗粒间隙变大。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