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4463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瓷

智能手机、液晶电视、电脑、汽车是受到最尖端技术的驱使而诞生的产品。其中,陶瓷是不可缺少的材料。例如在智能手机中使用的微小电子元器件陶瓷电容器,在一部手机里可达数百个之多。这类使用高精工艺生产的陶瓷部件被称为先进陶瓷(又称特种陶瓷、精细陶瓷),它们为产品的高性能及小型化做出了贡献。

街道上随处可见的陶瓷制品有输电线上的绝缘子。陶瓷具有坚硬耐热的物理特性、很强的抗酸防锈性能(耐腐蚀性),同时还不导电。先进陶瓷将陶瓷的特性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烧结粉末固化成形

陶瓷材料的定义是既非金属也非有机材料(树脂或橡胶等)的固体材料。正因其范围广泛,像玻璃、水泥这些通常不会与陶瓷联系起来的材料,从广义上来说,也都是陶瓷的同类。

我们日常生活所熟知的陶瓷,通常指的是在历史上堪称中国代名词的传统陶瓷(陶瓷器)。先进陶瓷可以说是传统陶瓷的衍生品。

传统陶瓷是由粉末塑形并烧制成的物品。作为原料的粉末大致可分为天然矿物粉碎后直接使用的天然原料人工原料。人工原料指的是从天然原料中提取出特定成分的高纯度粉末,或者是由人工合成的化合物。

先进陶瓷制品是由人工原料制造的。高纯度的超细人工原料颗粒均匀,组成也可以自由配比。通过采用精确的化学计量和新型制备技术制成的先进陶瓷可以弥补传统陶瓷的缺陷,附加新的功能。

煅烧之后为什么会变得坚硬

本文所指陶瓷的硬度为摩擦表面时不易呈现划痕的程度(摩氏硬度)。由于许多先进陶瓷比金属更坚硬,当两者相互摩擦时,金属表面会产生划痕。但是当施加足够外力时,金属会产生变形,而陶瓷制品则会破碎。陶瓷具有高硬度与高脆性的特点。

陶瓷硬度的关键在于煅烧过程。在煅烧前,粉末颗粒是以独立状态存在的;通过高温加热,粉末彼此结合为一体,形成更大的颗粒。同时,颗粒之间的间隙变小或消失。当材料中的颗粒以非常致密的状态结合在一起时,就构成了高硬度的陶瓷。

另外,与构成金属和有机材料的原子相比,陶瓷材料中原子之间的结合力更为强大。正因如此,陶瓷材料具备了耐热和耐腐蚀等特有的性质。

(摘编自《科学世界》2017年第8期)

1.下列关于陶瓷属性,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瓷具有坚硬耐热的物理特性。
B.陶瓷具有很强的抗酸防锈性能(耐腐蚀性)。
C.陶瓷具有不导电的性能。
D.陶瓷具有不易碎的特点。
2.下列关于先进陶瓷,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进陶瓷为产品的高性能及小型化做出了贡献。
B.先进陶瓷实为传统陶瓷的衍生品。
C.从广义来说,先进陶瓷与玻璃、水泥为不同种类材料。
D.先进陶瓷通过采用精确的化学计量和新型制备技术制成,可以弥补传统陶瓷的缺陷。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现代工业中陶瓷成为不可缺少的材料。
B.我们通常所熟知的陶瓷,实为中国代名词的“传统陶瓷”。
C.陶瓷比金属更坚硬,当两者相互摩擦时,金属表面会产生划痕。
D.先进陶瓷材料中原子之间的结合力比金属中原子之间的结合力更为强大。
4.依据文意,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先进陶瓷因受易碎特点所限,因此不能将陶瓷的特性发挥到最大限度。
B.先进陶瓷之所以具备高硬度特点,是由于煅烧时材料中的粉末颗粒以非常致密的状态结合在一起。
C.先进陶瓷的原料为人工原料,是由人工合成的化合物。
D.陶瓷在煅烧时,原本以颗粒状态独立存在的粉末,颗粒间隙变大。
【知识点】 科普文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即是生物与它们的环境互相作用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地球上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是由环境造成的。考虑到地球的漫长历史,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环境的实际影响相对较小。只有在由本世纪所描绘的时光瞬间中,一个物种——人——才获得了有效力量去改变他所在世界的大自然。

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其性质亦发生了变化。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用危险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造成污染。这种污染多数是无法救治的;由所引发的恶性循环不仅存在于生物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存在于生物组织中,而这种恶性循环大都不可逆转。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的根本性质——它的生物的根本性质。由核爆炸释放到空中的锶90以放射性尘埃的形式随雨水或漂浮物落到地球上,留在土壤里,进入地上生长着的草、玉米或小麦等植物体内,最后钻进人体,停留在骨骼里直到人死去。同样,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进入活的生物体内,在一种毒害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个生物体。或者这些化学药品随地下溪流神秘地流淌直至冒出地表,通过空气和阳光的化合作用构成新形式,毒死植物,使牲畜得病,对那些饮用曾一度纯净的井水的人们造成人所不知的危害。正如艾伯特·史怀哲所说: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选自雷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

1.对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们”是指地球上的生命,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B.“这种力量”是指人类能够改变大自然的有效力量。
C.“它”是指人类用危险甚至致命的物质对地球造成的污染。
D.“新形式”是指放射性尘埃和化学药品通过化合作用构成的新型有害物质。
2.对选文中划线的语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化学药品和辐射线是同谋,它们都是凶恶的,而且是被忽视的。
B.辐射线是化学药品的同谋,辐射线是凶恶的,也是被忽视的。
C.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同谋,化学药品是凶恶的,也是被忽视的。
D.化学药品和辐射线是同谋,化学药品是凶恶的,辐射线是被忽视的。
3.根据选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直接决定了地球上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
B.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恶性污染多数是无法救治的。
C.迄今为止,除了人类,其他生物对环境的实际影响相对较小。
D.放射性物质和化学药品都能以某种形式进入生物体内,并产生危害。
4.请分析选文引用艾伯特·史怀哲话语的作用。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渤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也有一些品种,肉的内壁有褐色层,果脐处即接近果蒂处,色更浓而质硬,这一类品种不适于制作罐头荔枝。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宋代用盐梅卤和扶桑花制成红浆,浸渍荔枝,然后晒干,壳仍红色,叫做红盐,现已失传。单纯晒干的叫做白晒,就是现在通行的干制法。还有剥出肉来蜜渍的,现在也没有了。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早在1800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是昼夜奔腾,有毒蛇猛兽之害(宋蔡襄),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载(宋苏轼)。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的不易。

(选自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的一层通常白色而紧贴壳的内壁的薄膜。(作诠释)
B.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所以说它“莹白如冰雪”。(打比方)
C.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引用)
D.早在1800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列数字)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一段文字中引用《咏荔枝膜》中的诗句是为了说明白居易《荔枝图序》的错误。
B.荔枝真正的果肉恰恰是连同果壳一起扔掉的那一层膜。
C.我们所品尝的荔枝果肉实际上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也就是假种皮。
D.“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的诗句是对壳膜的形状作形象的描写。
3.对荔枝肉是假种皮的说明,反映了什么问题?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本文语言准确严密,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B.说明作者具有辩证法思想,看到事物的变化。
C.说明作者观察细致,能发现事物的微细和特殊之处。
D.说明白居易对荔枝果肉的认识完全正确。
4.联系全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优美的文学性。
B.本文较多地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既能启人思考,也能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C.本文按照从主到次,由里到外的顺序进行说明,既使得说明对象的特征突出,又使得文章的层次清晰,结构严密。
D.本文从生态特征和生产情况两个方面介绍荔枝的知识,提出发展荔枝生产的建议。
5.文中引用杜牧诗的目的是什么?
2024-03-27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睡眠之谜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糖体,白天配糖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糖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糖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糖体,在夜晚配糖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只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作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

(有删改)

1.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糖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
C.铁扫帚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2024-08-28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