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 题号:2364557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环境DNA技术助力监测外来入侵物种

近一个月内,全国多地先后报告发现外来入侵物种鳄雀鳝。近年来,由外来入侵物种带来的生态危害不在少数。

外来物种入侵指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因素,使原产于外地的生物进入本地生态系统,并在本地快速生长并繁衍,使其种群不断增大、分布区不断扩展,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现象。

外来物种入侵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威胁全球粮食安全的因素之一。外来物种入侵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危害:一是造成农林产品产值和品质的下降,增加了农林产品的成本;二是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特别是外来入侵物种侵占了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造成本地物种死亡和濒危;三是对人畜健康和贸易造成影响。

如果今后水体中再次出现外来入侵物种,我们怎样快速知晓?在上海海洋大学环境DNA技术与水生态健康评估工程中心主任李晨虹教授看来,尽早发现、尽早防范,才可避免这些外来客反客为主,对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我们所做的就是通过环境DNA监测入侵物种。李晨虹解释,任何生物在水体里生存都会出一些DNA,取一升湖水,里面就有可能有鱼的黏液或者随鳞片脱落而排放的DNA。因此可以将其中的DNA进行提取,形成监测网络。

环境DNA应用前景广阔,不仅能用于监测入侵物种,还可以用来保护濒危物种。如在寻找中国大鲵(娃娃鱼)时,我们发明了一个有点类似抗原试剂的检测盒,水体取样过滤后滴在试剂卡上,呈现两道杠’则说明存在娃娃鱼,一道杠’则说明没有。李晨虹和团队还将把这种技术应用于长江鲟、中华鲟的野外监测上。

研究团队期待建立起环境DNA数据库,开展相关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断完善外来物种监测机制,从被动防御变为主动监测,在保护濒危动物的同时,也让水体中的鳄雀鳝们无路可逃。

(摘自《文摘报》2022092406版)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外来物种入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灭绝是由于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
B.外来物种入侵会威胁到全球的粮食安全,造成农林产品产值和品质下降。
C.外来物种入侵侵占了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造成本地物种死亡和濒危。
D.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有多个方面,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危害。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测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取湖水里可能拥有的生物排放的DNA,可以形成监测网络。
B.尽早发现、尽早防范,就能完全避开外来物种入侵给生态系统带来的威胁。
C.环境DNA技术能用于检测入侵物种,从而减少其带来的危害。
D.建立起环境DNA数据库,开展相关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
【知识点】 科普文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月光宝盒

①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它只是光的传送者,把照射它的太阳光孜孜不倦地反射出去。月球绕地球运行,它永远只以它的一面对着地球,因而它可以呈诸种月相,从峨眉月、弦月,直到满月。

②从月球中心到地球中心的最大距离是40万公里,按照宇宙标准看,这个距离相当于青蛙在地球上的随意一跳。可是月球直径却又是地球直径的1/4,是水星直径的2/3。一个足够大而有适当重量的月球,离地球又如此之近,所以它能使地球充分感受到它的引力。

③在月球上发现水之前,大体是这样的:月球上没有可以觉察到的大气层以及随之而来的水汽循环,因此月球地貌的形成,是陨星不断冲击及温度急剧变化所致。月球的白昼可达127摄氏度的沸腾温度,而在夜晚会冷至零下183摄氏度,月球表面因着极热和极冷而胀缩无定,随意扭曲没有空气也没有液态水的月球景色,其特征是一片片广阔的暗色的平原。月球上的环形山曾经一度让地球上的天文学家以为是火山喷发的产物,不过现在可以肯定了,那些巨大的环形山及海形盆地,均是远古时代不计其数的陨星无数次轰击而成的。从月球上带回地面的石头也令科学家大吃一惊:首先是月球至今仍在遭受撞击折损;其次是这些石头上留下的宇宙射线的痕迹表明,亿万年间它们不断飞来飞去。这使人们想起,由于陨星带来的冲击和震荡,因而月球表面到处都是飞来石。它们居无定所,永无宁日,不知哪天又会因撞击而飞走。

④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月亮不再宁静了。从1969721阿波罗11抵达,到1972阿波罗17离开,曾经降落过6次宇宙飞船,留下了12名宇航员足迹的月球,又恢复了曾经长达45亿年的沉寂。但这样的沉寂不会是久远的了,因为人类的意志和目标在。

⑤月亮上发现了因为彗星和冰陨石袭击月球时留下的大约1100万~3.3亿吨水,月亮表面有可供地球世界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能源需求——氦-3(最近,科学家又指出:月球上的氦-3在土壤里大概有100500万吨,可供人类用一万年。)以及其他远远不明白的月球矿藏等等,这些物质的发现使得人类开始毫不在乎月亮形象所带来的感觉与体验的崇高、美妙,而是要把它踩在脚下,当做第二个地球实行全面开发。

1.从原文看,下列对第③段月球地貌形成的原因,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月球上发现水之前,天文学家认为月球上巨大的环形山是火山喷发的产物。
B.在月球上发现水之后,科学家则认为月球上的暗色平原是大水冲积的结果。
C.不少科学家认为,月球上那些巨大的海形盆地是一两次陨星轰击造成的。
D.一般科学家认为,月球的地貌是陨星不断冲击及温度急剧变化而形成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月球是“光的传送者”,这就是说它本身并不发光,而是把照射它的太阳光再反射出去。
B.“相当于青蛙在地球上的随意一跳”一句,是喻指月球就像青蛙一样,无论怎样蹦跳都是离不开地球的。
C.科学家看到月球上的石头之所以大吃一惊,是因为月球至今仍在遭受撞击折损,并且可以推断至今月球表面还到处都是飞来石。
D.文中“人类的意志和目标”,显然是指人类要把月球踩在脚下,当做第二个地球进行全面开发。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相的形成与月球反射太阳光,且永远只以它的一面对着地球,绕着地球运动相关。
B.太阳比月球的体积大、质量大、所以它的引力就更大,因而也就更能使地球产生涨潮现象。
C.由于月球上的矿藏丰富,因此世界各大国都会争先恐后地计划到月球上建立自己的开发基地的。
D.展望未来,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蓝图上,月球作为人类星际航行、宇宙开发第一站的设想,已经确定无疑了。
2024-03-31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调查问卷相关知识

调查问卷,指为调查了解人们对特定的人、事、问题等的看法、意见而设计、制作、发放的征答卷。调查者对回收的问卷所提供的答案进行统计分析系统整理,得出研究结果。调查问卷一般不要求被调查者填写姓名,以便被调查者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情况和想法。

问卷调查是市场调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开展问卷调查时,调查对象是否愿意作答,调查者能否获取真实有效的调查数据,并对市场作出客观准确的研判,取决于调查问卷质量的优劣和调查活动的成败。一份高质量的调查问卷,一次周密的调查活动,是调查者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体现。

学习任务:编制调查问卷

1.分析调查主题。分析调查主题的内涵和外延,如产品满意度调查,就要理解什么是产品满意度,从哪些方面可以反映满意度等,以确保设计出符合主题的调查问卷。

2.确定调查内容。根据调查目的,以及希望了解的情况和解决的问题确定调查的具体内容。如调查消费者对某类商品的需求情况,调查内容可包括购买的原因、品种、数量、频率、时间、方式、习惯和购买后的评价等,以全面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情况。

3.编制调查问卷。借鉴学习资源中的《调查问卷相关知识》和《公益广告传播效果调查问卷》,将调查内容转化为问题,编制本次调查活动的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的基本结构

调查问卷通常由标题、说明、主体和结束语四个部分构成。

1.标题

标题一般由调查内容和文种构成。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这个标题可以让被调查者对调查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说明

一般说明调查目的、重要性和答题方式等。语言要简明易懂、礼貌诚恳,能够激发被调查者的兴趣。

3.主体

主体是核心部分,由一系列问题组成,供被调查者回答。

4.结束语

结束语简要表达对被调查者的感谢。

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

1.问题的种类

一般可将问题分为三类。一是封闭式问题,即为问题设定了可能的选择答案,被调查者只需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答案即可。答案边界清楚、发挥余地较小的问题,宜用封闭式。二是开放式问题,即没有限定答案,被调查者可自由问答的问题。答案没有一定之规、有较大发挥余地的问题,宜用开放式。这类问题多用于有深度的调查。三是半封闭半开放式问题,即将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融合在一起设问。对部分答案共性比较明确,但还可能存在比较有价值的个性答案的问题,宜用半封闭半开放式。

2.设计问题的注意点

一是问题指向要明确。一题一间,问题之间要界限分明,既不重叠交叉,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问题的表述要清晰,让人一看就明白,以便被调查者准确理解和客观回答。二是问题的排列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一般是先易后难、先具体后抽象,开放式问题通常放在后面。三是问题设置要便于整理和分析,选择题多,问答题少。四是控制问卷容量,回答问题数据的统计、 以避免引起被调查者的反感。想的时间不宜太长。

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问卷调查是市场调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B.调查问卷的标题一般由调查内容和文种构成。
C.调查问卷的说明部分一般说明调查目的、重要性和答题方式等。
D.调查问卷的说明部分是问卷的核心。
2.实施问卷调查期间,调查者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3.有效问卷和无效问卷分别指什么?
4.设计调查问卷的问题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2024-06-10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一向关注传播的内容,但是现在随着传播媒介急遽的更新换代,人们开始意识到,媒介形态本身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最早的传播活动是借助语言进行的,由于言语的稍纵即逝,具有特殊记忆力的人便拥有了一定的话语特权,这就是历史上祭司之类的人为什么一定程度上控制酋长的原因。

随着文字及其书写材料的出现,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当年苏格拉底反对使用文字,因为一旦使用文字,识字的人远比记忆非凡的人多得多,那些独占精神世界的人的地位将不复存在。文字的使用本身,构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传播中来。但是,文字本身也造成新的社会隔阂,因为它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字世界,造成识字者与文盲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说话是通过生活就能获得的能力,识字和书写则需要长期的学习,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掌握这种技艺并成为统治者,构成一种等级性极强的线性的社会权力链。

文字虽然可以较长久地记录下历史的信息,然而手写文字对信息的复制效率过于低下,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传播,社会交流的扩大要求人们设想文字书写复制的传播技术,于是,印刷术应运而生。

印刷术的发明通常被视为信息传播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11世纪的中国人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但在几百年内,这一发明并没有被用于新闻的规模化传播。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958/19876)就此写道:印刷术是中国早就有的;但是,只是为了付印而且通过付印才成其为作品的那种印刷品(尤其是报纸和期刊),却只是在西方才得以问世。当时的中国缺乏新闻传播的规模化社会需要,恐怕是首要原因;其次,笔划繁多的古代汉字,用胶泥塑造字模也十分困难。1450年前后,德国人约翰·古登堡重新发明出活字印刷术,一开始就是金属字模,在发明过程中,这项技术即被广泛应用。1448-1450年,欧洲246个城市建立了1099个印刷所,印刷了4万种共1200万册书(董进泉,1988347)。社会需要刺激传播技术的创造,看来是一条规律。

大批宗教书籍、记事性小册子以及印刷新闻纸的出版,使得被垄断在中世纪僧侣阶层的文化得以迅速传播到世俗社会,新思想的涌现成为统治者无法遏制的潮流。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就此写道: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商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不仅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写字的状况,而且业已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接受较高级的教育的状况。在知识领域也出现劳动分工了。新出现的法学家把僧侣们从一系列很有势力的职位中排挤出去了。(人民出版社,1959391)显然,印刷术又一次造成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动。它造就了信息传播向社会下层转移的契机,印刷媒体成为第一种规模人群可以共同接触的传媒,并为启动公共教育提供了充分条件。

印刷文化蕴藏了最近数百年人类的深刻思考,但是,它的解放意义仍然是有限的,它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又形成了新的传播垄断,因为数量巨大的没有足够读写能力的人自然被排除在外,传播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被当作了知识本身。印刷传媒内容的复杂和理解循序渐进的特点,造成阅读群体明显的等级差异和相互间交往的隔绝。不过,现代新闻传播毕竟首先开始于一种印刷媒介——报纸和期刊。随着19世纪中叶工业化国家普及国民教育、废除知识税,报刊以货币的最小单位的低价得以进入千家万户。信息流动的加快,打破了社会的封闭状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传播首次显现出自己的力量。

19世纪的电报、电话、电影,到20世纪的广播、电视、卫星通讯、计算机网络,电子媒介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子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的限制。电话、广播诉诸人的听觉,电视、网络传播同时诉诸听觉和视觉,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获得信息。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它把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都调动了起来,将鲜活生动的声音和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无形中,电子媒介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电子媒介使得使用者不再与既定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相关联,而传统的文字传播则是人的特定身份的标志。电报是第一个使人体运动与信息运动分离的发明。电话无形中打破了个体间保持适当距离的社会规则,它无一例外地获得了只有在朋友和情侣间才被允许的耳边呢喃的距离,手机电话则完全实现了只要有电话就有家的理想状态。电视将不同类型的人群带到了相同的场景,于是不同的社会角色在电视面前变得模糊了,而网络传播则进一步提供了隐去身份、同步参与交流的条件。

特别是电视与网络传播,构成了最为广泛的公共领域,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信息共享,它们将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从而整合了信息系统。声调和画面,无论经过怎样的准备,一旦显现,情感、情绪的隐秘就不可能完全被遮蔽。以往被间隔在人际交往和印刷传媒狭小空间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某些地点和方面的神秘正在消失。公开与私下场合的模糊,使得社会对许多模糊的社会类别给予了更多的宽容。

电子媒介克服了空间的隔离,不再使人们限制在一个给定的信息系统中。例如,儿童通过各种电子传媒可以直接体会许多成人的观念和感觉;女性与男性获取信息的差异明显减少;权力机构的信息系统不得不适当公开。

电子媒介无形中创造着新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例如在许多情况下,传媒报道一种态度的转变可以取代必须的行动,公开的民意调查部分替代了大街上的示威游行。当电子传媒使距离的意义消失时,人与人接近在道德上便是一种好的选择。

现在,继续分别讨论印刷、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传播的意义正在减弱。所有的传媒技术上数字化已经成为可能,传播媒介正在作为一个包容性术语。这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既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

今天的学生可以戴着耳机、看着电视、在网上与别人聊着天,同时做着作业,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单一的感觉。如果研究传媒如何影响社会结构,了解新生代对新传媒的感受能力,将有利于得出理性而全面的结论。

2003年起,两种新的传播媒介开始被学界注意,这就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短信,以及数码相机(DV)。

手机短信是一种延长时间而不是缩短时间的传播方式。它对社会和日常生活产生的冲击力,不是来自信息交换的内容,而是来自它的发送数码技术、发送方式这些形式主义要素。这使得传播过程更倾向于强调延续关系,而不是强化内容或追求一种个性化的传播方式。符号成为被延缓的在场,接受方式由静态向动态演变;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完满结合;互动及时实现,信息自主选择。DV导致影像方面的革命,使大众传播传-受失衡状况得到改善。由于DV使用便利和经济上廉价的优点,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公众进入媒介的技术障碍和经济障碍。

当我们自豪地回顾数百年来传播科技如何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的时候,忧虑也同样相伴着。一旦这些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成为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那么一种新的异化或统治便产生了。我们可能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而痴迷于电视、网络的现象不过是一种极端的表现。科技的合理性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即统治的合理性。人们创造了新的传播科技,会不会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异化?不论未来的传播科技会变化出多少更新鲜的媒介形态,这个问题始终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

1.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原始社会,祭司的权力比酋长要大。
B.手写文字对信息的复制效率较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传播。
C.西方僧侣阶层直至中世纪后才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如读书写字。
D.电子媒介出现后,权力机构的信息系统向大众完全公开。
2.最早的印刷术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但是它在几百年内并未被用于新闻的规模化传播。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结合历史背景,谈谈报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4.请问你如何理解“电子媒介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5.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于传播科技负面影响的忧虑。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024-06-01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