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64584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拉巴比拉深入钻研了发明和设计轮桥、自行车的技术文献,钻研了陆上交通工具的设计原理,从这些研究中他发现,为什么对大多数动物来说没有轮子比有轮子更好,为什么人类只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使用轮子,有这样三方面的原因:

1.轮子仅在坚硬平整的路面上才有效。用工程技术的术语来说:滚动阻力随着路面变软或凸凹不平而增加。交通工具的自重越重,在软的路面上运行的效率就越低,人类发明的轮子依赖于人类自己铺设的道路,而自然界并没有为动物准备平整坚硬的轮子之路。

2.轮子常会遇到路面上的垂直障碍。骑自行车的人都熟悉从马路驶上人行道边沿的台阶遇到的困难。这台阶就是一种垂直障碍。美国国家宇航总局在设计登月车时,曾花很大气力研究克服月球表面的垂直障碍问题。一般说来,车轮要爬上高度为轮子直径一半的垂直障碍是很困难的,而爬上高度与轮子直径相等的垂直障碍几乎不可能。自然界的垂直障碍物太多,动物依靠腿可以上爬下跳,甚至跃上山崖,跳过矮墙,攀上绝壁,而如果依靠轮子就无能为力了。

3.轮子还会遇到很多空间障碍,像树木、石块之类,都会阻挡轮子的滚动。

因此,在自然环境中,腿对于动物来说比轮子更优越。所以陆上动物始终没有进化出轮子那样的组织来。

那么,今天,人类的活动已经使陆地上的面貌大为改观,许多地方出现了纵横交错的车路,在这样的条件下,动物身上会不会进化出轮子来呢?有些生物学家相信一种被称为精确平衡的化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加速动物的进化,当一种新的生态环境出现并可能为生物所利用时,总会有一些生物迅速地进化发展出适应的手段来,占据这一种生态环境。如果这种理论正确的话、那么,也许若干年之后,人类将会看到有些动物、例如老鼠,进化出像溜冰鞋那样的轮子器官,在人类修建的高速公路上飞速向前滚动。

(选自周立明《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吗?》)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大多数动物来说没有轮子比有轮子更好”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使用轮子时会遇到许多空间障碍。
B.自然界的垂直障碍物太多。
C.在自然环境中,腿对于动物来说比轮子更优越。
D.自然界没有为动物准备坚硬平整的路面。
2.下列选项中,选文均使用的一项说明方法是(     
A.作比较   打比方B.作比较 举例子
C.举例子   下定义D.举例子   列数字
3.关于选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顺序B.逻辑顺序
C.空间顺序D.程序顺序
【知识点】 科普文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系统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全球变暖引起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都将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并预测全球变暖所产生的生态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对它的响应,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

作为生态系统生产者的植物,其组成和生长发育对全球变化表现得十分敏感。许多观测和研究已经证实,一方面,在全球变暖的作用下,植物个体形态首先发生明显的变化,特别在极地等一些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显著,如随着温度升高,苔原植物的枝条显著变长,且叶片增大。全球变暖对物种的生长发育过程会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最为显著的影响就是物候的变化:随着气温的升高,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导致植物的生长季延长。这一过程可能有利于植物生长量的积累,但物候的提前也会使得植物提前开花放叶,这对某些植物(如早春的林下植物)完成生命周期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全球变暖显著影响物种的分布,不少地区物种分布的暖化现象就是明显的证据。譬如,对欧洲山地的研究发现,不同物种的数量有所变化,适应温暖环境的物种增加,而适应低温环境的物种显著减少。此外,随着全球变暖,很多动植物向高海拔和高纬度迁移。例如,20世纪以来,欧洲西部山脉发生了植物物种集中向山顶迁移的现象,每年的平均速度达3m;在英国、美国及芬兰等地发现鸟类大量向北方迁移,其北扩幅度在20年内可高达70km

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组成的影响——例如通过改变物种的生长发育过程和分布,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最终可能改变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类型,引起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温度升高和干旱的加剧,更有利于喜温、耐旱植物的扩散和入侵;而一些极端气候事件(旱灾、霜冻、雪灾、洪涝、飓风等)的发生则会造成本地物种的快速死亡,从而增加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最终,那些在生态系统中处于劣势的物种被迫退出,新的物种侵入,从而形成新的生态系统类型。

现有研究表明,极地增温会导致木本植物在极地苔原带扩张,并导致其优势度及群落生物量的增加;相对地,苔藓和地衣的高度、覆盖度出现下降,苔原群落的多样性降低,进而改变极地植物群落的结构。模型研究显示,随着全球变暖,温带将向极地方向扩展,而温带森林也将侵入当前的北方森林地带。对于北方森林来说,高纬度地区显著的增温将使其分布面积缩小;同时温带内陆地区由于受夏季干旱的影响,现有的森林——草原景观将向草原——荒漠景观转变。生态系统类型的变化引起区域乃至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显著变化,并可能打破全球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态。

总之,气候变暖使得全球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其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可能发生改变。生态系统的这种改变又会对全球变化产生反馈作用,减缓或者加剧气候变化的发生。这将深刻影响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能源、粮食和环境问题。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数十年,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反应及其可能后果仍将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

(选自《科学通报》2018年第2期)

1.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不属于全球变暖引起的变化的一项是(     
A.极地的苔原植物较以往长得茂盛茁壮。
B.在欧洲山地,适应温暖环境的植物种类有所增加。
C.在美国及芬兰地区,鸟儿迁徙到北方更远的地方。
D.在温带内陆地区,森林的面积不断向四周扩大。
2.关于“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变暖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植物生命周期的完成。
B.全球变暖影响了植物物种的分布,这些植物生长的地区或数量发生了变化。
C.受全球变暖影响,植物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的变化可能会改变原来的生态系统类型。
D.生态系统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后,通过反馈作用,也会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其他地区相比,高纬度的地区如极地更容易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
B.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中,喜温、耐旱的植物可能会不断扩张生长空间。
C.目前科学家对全球变暖现象的研究,能使人类在未来避免全球变暖带来的风险。
D.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反应,将影响到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024-08-23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到底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可燃冰?专家认为,形成可燃冰最少要满足三方面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的温度在2℃4℃时,适合可燃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可燃冰。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可燃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上述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可燃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可燃冰分解为甲烷和水。最有可能形成可燃冰的区域一个是高纬度的冻土层。如美国的阿拉斯加、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都已有发现,而且俄国已经开采了近20年。另一个是海底大陆架斜坡。如美国和日本的近海海域,加勒比海沿岸及我国南海和东海海底均有储藏,估计我国黄海海域和青藏高原的冻土带也有储藏。二者之中,海底的可燃冰储量较大。

天然可燃冰主要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汪集认为,开采这种气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可燃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可燃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可燃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可燃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而这种气体如果进入大气,无疑会增加温室效应,进而使地球升温更快。

(选自向杰《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

1.对形成“可燃冰”条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家认为,形成“可燃冰”只要满足三方面条件。
B.首先是温度,海底的温度在2℃4℃时,适合“可燃冰”的形成。
C.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可燃冰”。
D.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
2.下面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可燃冰因具有丰富的甲烷,所以有很高的开采价值。
B.可燃冰的开采是一个艰苦又必须十分谨慎的事情。
C.可燃冰不易开采,可能会加剧全球温室效应,严重破坏环境。
D.可燃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
3.选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举例子     列数字B.打比方     下定义
C.举例子     打比方D.列数字     打比方
4.下列说法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网型结构接纳,生成网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
B.作为短期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比甲烷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
C.甲烷进入大气,不会增加温室效应,进而使地球升温变慢。
D.甲烷是由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而产生的。
2024-08-11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评估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对农作物带来的影响,世界上有许多研究人员在进行实验,对试验田的农作物施放高浓度二氧化碳,而相邻的对照试验田则保持自然二氧化碳水平。实验结果显示,高二氧化碳浓度可以让一些农作物产量提高大约13%。不过这种产量优势并不能长期维持。在随后的几年,两块试验田的产量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专家认为,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因素很多,像氮肥和水的灌溉都对产量有很大影响,二氧化碳的影响只是其中一方面。而且,二氧化碳增多对农作物的影响在不同地区是不一样的,比如,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这虽然会促进寒冷地区植物生长,但在本来就很热的赤道地区则会起到反作用。一项对巴拿马和马来西亚热带雨林地区持续了20年的研究表明,当地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就会让植物生长减缓50%。

二氧化碳对农作物产量影响到底如何,这个问题是过于复杂了。粮食作物在世界上广泛种植,每个地区各类条件都是不同的,如土壤类型、气候、水、天气、基础设施、经验等等。气候变化太厉害,可能会使农作物不再适应于原来地区的条件,有些可以被转移到其他地区,有些则不行。因此,预测二氧化碳增多给世界整体农作物产量带来的变化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1.下列对上文说明对象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增多对农作物产量变化的影响。
B.二氧化碳增多对农作物生长时间的影响。
C.二氧化碳增多对农作物所需水分的影响。
D.二氧化碳增多对农作物所需土壤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增多对农作物的影响因地域而不同。
B.二氧化碳增多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唯一因素。
C.二氧化碳增多给农作物带来的产量优势不能长期维持。
D.二氧化碳增多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问题。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