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要发展 环境需宽松

当下,文化成为最热的词之一。人们现在都同意,文化很重要,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已成热门话题。但这种共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很多争议正因此而生。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包括这几天引发如潮批评的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但讨论的背后都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深层次辨析。

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作家池莉对中国文化的远去深感忧虑。这种忧虑肯定不止她一个人有。

文化内涵十分宽泛庞杂。我们所言的传统文化其实仅是纸上记载的文化,而且多半是今人带着有色眼镜改造过的文化

从今年开始,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可以放假了,我们因此就能接续传统吗?凭空造起一座文化城,炎黄子孙就能拥有精神家园吗?那些主持孔子或其他某子祭拜典礼的官员,对孔子或某子的精神思想有多少理解?讲庄子的于丹登上了福布斯财富名人榜,讲三国的易中天粉丝如潮,说明国学复兴了吗?

我们先得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什么是我们当下的文化,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可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文化。

文化是不断变迁的,而且这种变迁并不完全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个族群的文化会与环境不断发生互动。在当代世界中,我们的文化将如何演变,将来形成一个怎样的格局、得到怎样的结果,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但结果无法断言。

思考和追求时,我们需要正视三个问题:一、发展文化是为了什么?为了人民的幸福,还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抑或为了方便治理?二、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是什么?三、政府在塑造文化方面的可能性和限度在哪里?

文化的演变有自身规律。如果不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所谓复兴就可能变成复古——复古不一定不好,但别打着复兴的旗号忽悠人。如果不尊重文化进化的自然规律,所谓建设文化就可能变成戕害文化。

拿现在人们纷纷说要复兴的国学为例。据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国学最繁荣的时期有三个,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清末民初,这三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权威破碎,人们思想上的禁锢被打破,因此迸发出灿烂的创造之光。

文化需要繁荣和发展,但如何给文化发展一个宽松的环境,如何更加解放思想,也许是更需要我们各方人士共同思考研究的问题。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A.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
B.于丹和易中天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庄子和三国。
C.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D.建造“中华文化标志城”。
2.下列不属于“文化”成为人们热门话题理由的一项是(     
A.发展文化可以使人幸福,增加财政收入,方便治理。
B.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因此形成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C.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
D.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引发了人们对“文化”概念深层次辨析的讨论,人们迫切希望政府有一个明确的主导方向。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也是族群文化,但发展传统文化,除立足自身实际外,还必须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
B.文化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并且需要宽松的环境,如果权威加以干预,那么,建设文化就可能成为戕害文化。
C.“文化”很重要,也需要发展,但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即使是政府也还没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
D.解放思想,创造一个发展文化的宽松环境,比思考发展文化的方式更重要。
2024-09-0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2009-201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性推向顶峰。

信息是什么?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但是它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沟通。客观世界所包含的各种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人的意识,并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被翻译成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人类语言成为这种被意识到的信息存在的唯一载体。因此,信息与人的关系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然而,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而恰恰是这种人对信息逐渐形成并且巩固的心理依赖,将信息与人的本质关系置于了深刻的矛盾之中。

如前所述,现实中的信息必须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信息化时代诞生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用以再现被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获取、被保存、被利用以及被再造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虽然也是人类创造的,并且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但是其背后支撑它的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却掌握在少部分专业人士手中,公众被远远地甩到了高科技发展的边缘,他们只能按照少数人事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在仅有的范围内去选择,成为数字化产品的被动接受者。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

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能够广泛参与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甚至情感性活动,形成对人的智能的精确模拟,这使它得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

面对网络普及和信息泛滥,我们要从华丽的科技陷阱和繁杂的信息现象当中超拔出来,确立起人与科技和信息之间主体与对象、控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

1.下列对“信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信息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现实中的信息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
B.信息是由主体主观认知反映、揭示出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
C.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沟通,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
D.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意识,并被大脑加工处理为可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
2.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所说“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的一项是(     
A.习惯使用电脑打字的人常常感慨,有些字不会写了,有些字写不好了。
B.家务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生活,使很多人逐渐由“不用干”变成了“不会干”。
C.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使一些人患上严重的手机依赖症。
D.“阿尔法狗”程序战胜顶级围棋大师后,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训练,提高水平。
2024-09-0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模拟考试语文练习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线教学不能掉线

胡雪龙

24日,教育部发布通知,提醒各地学校、教培机构,在各地原计划的正式开学日之前,不要提前开始新学期课程网上教学,以免增加学生负担。这一官方声明的背后,首先是出于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考量。

___①___比如,对于日常练习中体现的薄弱环节,在线教育可利用人工智能优势,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巩固提升。对于有标准答案的作业,智能学习工具也可以帮助老师自动批改,从而让老师有更多精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同时,在线学习的可重复性,也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课堂上不理解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回放,达到强化学习、巩固知识的目的。此外,在线教育可以将一线城市最好的师资资源输出,从而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___②___

___③___目前仍处于寒假期间,学生的任务原本是完成寒假作业,而不是开始新学期的正式课程学习;教师的任务是利用好各种资源,做好引路人。笔者认为,要保证在线教育的学习效果,有两条基本线不能放松。一个是学习情境,另一个是知识呈现和组织方式。

___④___首先,知识的获取总是在一定的规约情境下进行的,而在线教育需要家庭提供规范性、规训式教学场景。在家学习,学生周边缺乏教师的督促和同学之间有意无意的互相监督。此时,无论是电脑、手机里的游戏,还是收藏夹里的电视剧,甚至是微信群里的各种轰炸消息,都会成为他们高效学习路上的挡路虎。

教育从来不仅意味着习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完成社会化——习得一定的社会秩序。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了解和掌握道德规则和行为准则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只是作为一种隐性补贴存在。当网络授课成为主导模式时,家庭从次要习得空间成为最重要的教育空间,完成社会化的重担就落在了家庭教育上。

不少学生家长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教育意识,无法将学生成功地引入教学情境中。有的家庭甚至都没有电脑,那么线上学习将无从谈起。考虑到目前疫情形势严峻,家长和学生不仅要承受因开学时间推迟、教学方式改变等带来的学业压力,也可能经历由疫情带来的心理问题。

对此,一方面,家长要尤其注意为在家学习的孩子提供必要的约束,让学生与日常生活做适度切割;另一方面,如何保障处境不利的学生在开学后的正式教学中不掉队,也是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与传统面对面授课相比,在线教学的知识组织、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借助连麦互动、屏幕书写等方式,已经可以实现实时音频互动。但是,在网络授课中,由于师生经常要关注技术操作问题,使得干扰因素变多,认知负荷加重,影响深入、认真的思考和学习。再加上在家学习的环境局限,学生学到的知识很有可能陷入碎片化状态,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概念化吸收。

任何教学模式都预设了一定的教学进度、教学节奏和教学评价规则。由于网络授课不可避免地存在时间的滞后性和空间的异质性,因此,必须重新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知识组织规则,并尽可能地将教学进度和规则向学生公开,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需要预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以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秩序。随着国家网络云课堂的开展,线上教育或将成为未来学校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保障在家学习的教学场景、课程质量和学习深度,应成为线上教育未来发展和改进的主要方向。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0020702版)

1.“与传统课堂授课相比,在线教育可以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交互方式。”将此句放回原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要保证在线教育的学习效果,下列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线教育需要家庭提供规范性、规训式教学场景。
B.家长要给在家学习的孩子必要的约束,让孩子与日常生活做适度切割。
C.线上教育随意性较大,视频可以回放,学生没有必要按时听课。
D.教师要借助连麦互动、屏幕书写等方式,实时进行音频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就是意味着习得知识,在线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
B.在线教育会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碎片化,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概念化吸收。
C.随着国家网络云课堂的开展,线上教育必将成为未来学校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D.网络授课中,由于师生要关注技术操作问题,干扰因素增多,认知负荷加重,会影响深入、认真的思考和学习。
4.在线教育与传统面对面授课相比,有哪些优势?
5.今年寒假期间的线上学习,对你来说,有什么利弊?针对弊端,你有什么建议?请你根据文本,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2024-08-3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2020学年浙江省高职考试研究联合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管理屏幕时间是必修课

强薇

①随着智能电子设备不断普及,儿童首次接触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电视等屏幕的年龄逐渐降低,对孩子的屏幕时间进行限制的呼声也随之升高。

②无节制屏幕时间带来的生理影响和心理影响,在不少国家都成为问题。比如,英国电信局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一些孩子认为出门交友太费力气,不如在家看视频。毫无疑问,如果任凭沉溺于屏幕时间的惯性最终使孩子们不仅视力受损,还降低了交流欲望,就有可能催生心理健康风险,进而衍生出人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社会问题。

③一些国家出台的相关建议,折射了人们对屏幕时间的戒备。美国儿科学会2016年即建议,1岁半以下的孩子应杜绝屏幕时间2岁至5岁的孩子应限制在每天1小时内。加拿大曾出台类似指南,建议将儿童的屏幕时间限制在两小时以内。 a 不久前英国皇家儿科和儿童健康学院发布了首份针对青少年屏幕时间的指导意见,强调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应对孩子的屏幕时间有所规划,家长也应掌控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和方式等,旨在保护孩子身心健康。

④学校管控屏幕时间,在一些国家颇受关注甚至引发了争论。法国去年9月禁止15岁以下的孩子在学校和幼儿园期间使用手机后,不少英国等国教育界人士呼吁尽快学习法国,为手机进入学校设置禁令。但对此持保留态度的人认为,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让孩子脱离电子设备不现实,有因噎废食之嫌;还有家长担心学校的手机禁令会让孩子想尽办法偷偷使用手机,使问题更加隐蔽化。 b

c 更深一步看,青少年在家或是在学校沉迷屏幕时间,往往核心问题未必在于是否允许他们使用手机。来自家庭的关怀不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都可能成为青少年在网络和游戏中寻求认同感的原因。因此,能否在屏幕时间之外为孩子建立一片充满乐趣和知识的天地,比起简单地向手机说更加考验成年人。

d 屏幕时间管控,其实得不出非黑即白的简单结论。科技产品是辅助人们生活的手段,如何扬长避短,才是人们更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有评论指出,现代人手机不离手,成年人每天进手机不能自拔,还如何要求孩子远离屏幕?显然,正确管理屏幕时间,日益成为每个现代人的必修课。

(选自《人民日报》20190216版)

1.“辩证看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将此句放回原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A.a处B.b处C.c处D.d处
2.以下有关“屏幕时间”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不少国家,“屏幕时间”带来的生理影响和心理影响,都成了不得不认真对待的社会问题。
B.英美均强调,应对孩子“屏幕时间”有所规划,建议将儿童的“屏幕时间”限制在两小时以内。
C.法国学校管控“屏幕时间”的举措,颇受英国教育界人士的关注,还引发了教育界人士的争论和家长的担心。
D.因为“屏幕时间”日益成为每个现代人的必修课,所以必须正确管理。否则,将贻害无穷。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童首次接触手机、平板电脑及电视等“屏幕”的年龄和对儿童花在上面的时间进行限制的呼声,这两者成反比。
B.对孩子的“屏幕时间”的戒备,在一些国家出台的相关建议中有所体现,这些国家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和中国等。
C.作为辅助人们生活的科技产品,扬长避短,才是人们更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不能一下子得出非黑即白的简单结论。
D.正如标题所说的,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必须正式“屏幕时间”管理,把它作为必修课,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4.青少年沉迷“屏幕时间”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5.“有评论指出,现代人手机不离手,成年人每天‘钻’进手机不能自拔,还如何要求孩子远离屏幕?”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如何营造一个正确管理“屏幕时间”的家庭氛围。
2024-08-3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虹桥职业技术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为移动支付系好安全带

从线下实体消费,到网上实物类消费,再到水电气等指尖上的城市公共服务,移动支付覆盖的人群和支付场景越来越广,也让支付风险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话题。

移动支付带来的消费人群改变,不仅体现在性别比例上,也体现在年龄结构上。如今,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用手机下单、支付。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调查显示,“60是最易受骗的人群。报告指出,中老年更容易受优惠信息吸引,对于不明二维码防范意识差,更易遭受网络欺诈。

频发的移动支付安全事件,与一些用户缺乏警惕有关,比如有人习惯于扫不明来历的二维码和网络链接,随意下载不可靠的软件,以及在移动转账时未查证对方真实信息,等等。调查显示,近五成人群在二维码来源不明的情况下,因有优惠信息而去扫码。因扫描李鬼二维码遭到诈骗的比例,已从15%上升到30%。移动支付运营方在技术防范上缺乏更有力的制度设计,在事后补救上缺乏更有效的善后措施,也导致用户被骗而追不回损失。

目前中国的移动支付交易额雄居全球首位。移动支付规模越大,越需剔除安全风险。一定程度上,移动支付关涉国家金融安全,如此之大的移动交易规模,倒逼监管部门未雨绸缪。央行日前就发布相关通知,对条码支付作出细致规范,设置支付限额,规定支付机构向客户提供基于条码的付款服务时,应取得网络支付业务许可……诸如此类的立柱架梁,被称为为二维码支付系上安全带’。针对移动支付的监管在加码,正是为了让支付更安全。

降低支付风险,运营商和服务商需要提高风控水平,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最大程度拆掉可能点燃风险的引线。除此之外,中国人民银行日前还受理了个人征信业务申请,以期让个人的信用画像更全。完善征信体系,除了有利于遏制多头借贷、诈骗借贷等乱象,也与移动支付密切相关。技术赋能,建设信用社会,让信用真正成为我们的第二张身份证。

中国已成全球移动支付领导者,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越来越多,增长越来越快,使用频次越来越多,交易规模越来越大,已是不争的事实。管控风险,兼顾便利与安全,让支付更值得托付,移动支付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据调查,近一半的人群在二维码来源不明的情况下,因有优惠信息而去扫码。因扫描“李鬼”二维码遭到诈骗的比例,已经从15%上升到30%。
B.运营商和服务商需要提高风控水平,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最大程度拆掉可能点燃风险的“引线”,以便降低用户的支付风险。
C.建设信用社会,让信用真正成为我们的第二张身份证,这样涉及移动支付的骗局将会完全消除。
D.只要有效管控住风险,同时兼顾到便利与安全,支付才值得托付,移动支付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2.对如何有效降低支付风险、预防移动支付安全事件发生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为移动支付的个体,要增强防范意识。不扫来历不明的二维码和网络链接,不要随意下载不可靠的软件,移动转账时要查证对方真实信息等。
B.移动支付的运营商和服务商需要提高风控水平,加大对移动支付的监管。比如对条码支付作出细致规范等。
C.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信用社会,消除涉及移动支付的骗局。
D.保持中国移动支付交易额全球第一的位置,为移动支付打好基础。
2024-08-29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浙江省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能力大赛“面向人人”高一语文模拟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作为一股风潮席卷世界,中国符号成为世界的商业利器。比如迪斯尼电影《花木兰》,全球总票房高达3.043亿美元,《功夫熊猫》更以5.771亿美元的票房,创造了好莱坞动画电影史上的票房奇迹。

为什么同样的故事我们很难讲到国外去,别人来讲却可以风靡全球?区别在于我们讲花木兰的故事只突出了忠孝,而迪士尼塑造的花木兰,则是一位追求实现自我和男女平等、具有丰富情感的女人。

要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先要清楚应向世界传递怎样的价值观,悉心研究和调整讲故事的策略,提高再创作故事的能力,采用能引起世界共鸣的方式来讲述。2016G20峰会上,《最忆是杭州》就是对中国故事的一次成功讲述。

《最忆是杭州》共有九个节目,其中《采茶舞曲》是由300名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舞蹈演员集体演绎的,采茶姑娘们用优美的身姿尽情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和美丽。在《美好爱情故事》中,导演择取伟大的爱情这一视角来赞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坚贞爱情,通过戏、曲、舞、歌等多种艺术形式,形象表达了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茉莉花》作为最负盛名的中国民歌,其经典旋律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是极具代表性和辨识度的东方音乐符号。此次晚会上的《难忘茉莉花》是基于《茉莉花》的一次再创作。这些表演,都恰当地使用了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并提取能与世界人民互通、互感的部分,用情感引起国外观众的共振,这就是情感共振的故事讲述

《最忆是杭州》中来自外国艺术原型的节目也巧妙融入了中国符号。在世界知名的芭蕾舞《天鹅湖》中,导演将西湖的断桥融入其中;《月光》是法国钢琴家德彪西的传世之作,当承载着钢琴和演奏家的平台缓慢地在水面上移动时,背景仍然是断桥。整台晚会采用中西合璧的叙事视角将中国文化进行讲述、传播,向世界传递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力量,传达着融合共处的美好愿景和中国文化的自信。

(取材于郑英明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迪斯尼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风靡全球原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B.能够引起世界的共鸣
C.拥有独特的文化符号D.取得优秀的票房成绩
2.请概括《最忆是杭州》表演成功的原因。
3.请你结合文段中成功案例的经验,为杭州亚运会设计一个节目并简述理由。
2024-08-28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浙江省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能力大赛“面向人人”高一语文模拟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手起家,不能手无寸铁

鲁先圣

①我们常常说,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手无寸铁。这里的,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资本和能耐,也可以说是你创业的本领。

②哈佛大学教授哈恩曼曾经这样说:即使你再羸弱、再贫穷、再普通,你仍然拥有别人羡慕的优势。对于梦想难成的人来说,不是缺少才能,而是缺少对自己才能的发现,缺少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开发利用。

③美国人马克·吐温作为职业作家和演说家,在文学领域和演说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世界范围内受人尊敬的文学和演说大师。但是,在他选择文学和演说之前,他曾经试图成为一名商人。他先是投资开发打印机,花费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最后把千辛万苦借来的5万美元全部赔光了。他又发现出版商因为发行他的著作而赚了大钱。他很不服气,心想,我自己写了文章自己出版发行,所有的利润不都是自己的吗?为何不自己开一个出版公司呢?他于是又投资开了一家出版公司。但是,他不知道,写作与经商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他很快就因为债务陷入了困境,出版公司破产了,他也陷入了更大的债务危机当中。

④经过两次经商失败的打击,马克·吐温终于认识到自己经商的无能,他彻底断绝了经商的念头。痛定思痛,他发现自己没有找到自己的强项,自己有写作和演讲的才能,而没有很好地使用。到全国巡回演讲,在演讲的间隙里埋头写作。很快,风趣幽默的马克·吐温声名大噪,成为全国知名的演说家,脍炙人口的作品也迅速走红。

⑤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说: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废物。马克·吐温开始经商的经历就是把宝贝放错了地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也许兴趣广泛,掌握多种技能,但是,在所有的长处中,总是有你的强项。成功者的原则是:去选择最能够使自己全力以赴的、最能够使自己的品格和长处得以充分发挥的职业。因为,唯有充分利用了自己的长处,才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增值;相反,你总是选择自己的短处,你的人生就只能贬值了。

⑥很显然,一个人的成功,来自对自己优势的发现,来自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专注和投入,来自对自己事业的无怨无悔!而这些,正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人生之

⑦当你发现培养了自己的手中之的时候,等待你去采摘的,都是人生甘甜的果实。

1.“不能手无寸铁”中“铁”指的是________;本文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和________论证的论证方法。
2.对本文主题理解恰当的是。(多选)(     
A.一个人的成功,来自对自己优势的发现。
B.一个人的成功,来自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专注和投入。
C.一个人的成功,来自对自己事业的无怨无悔。
D.一个人的成功,来自祖先的物质财富。
2024-08-2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宁夏高职分类考试文化基础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创造条件   搭建平台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有利于吸引人才到农村创业扎根。

为吸引农业科技领域的人才到农村创业,北京市平谷区从住房安居、交通出行等6方面为博士农场量身定制人才政策服务包,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整理出耕地、果园、日光温室、科研实验室、厂房、园区等应用场景,为前来创业的博士提供可选择、能落地的基础场地保障。不断优化乡村创业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才能推动更多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田野,惠及更多农民群众。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为乡村人才提供工作与生活条件支持,让农业科研人员、农业学子留得下、能创业,就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汇聚强大的人才力量。

《人民日报》

材料二

②_______________

前不久,湖南省委组织部主办的田间课堂在岳阳县杨林街镇开课。面对当地鸽农抛出的一个个养殖难题,来自湖南农业大学的授课专家逐一作答,气氛热烈。

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力军。秉承人才先行的理念,湖南省整合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加强全省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在种植养殖基地、生产车间等场地开设田间课堂,对养殖户、种植户等开展面对面指导。浏阳市深入实施乡村人才素质提升等人才培育工程,近5年共培训职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53万余人次。有序开展的人才培育工作,推动农民技能水平不断提升。

久久为功,以培训课堂为纽带,引导专家团队与农户建立长期联系,持续把新技术、新理念传递到乡村一线,进一步提升培训的实效,就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人民日报》

材料三

③_________________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做好乡村人才工作,不仅要引得来”“育得出,还要用得好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建立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实施以村居、村集体为主体的合伙人招募模式,各村成立乡村振兴合伙人服务站点,搭建互助共建共赢平台。有了这一平台,不仅能够掌握村里厂房、人力、原材料等情况,也能够了解合伙人的资金、规模、标准、技术等情况,可以实现快速准确匹配村庄、合伙人的需求,为合伙人结对提供决策依据。政府搭台+合伙人唱戏+集体收益+合作共赢的探索,让流向乡村的发展要素和乡村原本沉睡的资源都得到激活。

制度具有长期性、根本性。积极创新制度,优化服务保障,最大程度拓宽乡村人才发展空间,才能对人才形成长久稳定的吸引力,让更多人才在乡村汇聚、在乡村扎根,更好为乡村振兴赋能。

《人民日报》

材料四

《行业干货:2022年中国乡村振兴全景分析,返乡入乡人才数量1120万人》

1.对材料四中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2021年中国返乡入乡人才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返乡入乡人才总量不断创新高。
B.2017年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启动到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持续推进,成为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排头兵、乡村产业兴旺的新样板。
C.2016-2021年中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及零售额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1年农村网络销售额超过2万亿元。
D.2016年到2020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2.下列关于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所以有利于吸引人才到农村创业扎根。
B.湖北省整合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加强全省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在种植养殖基地、生产车间等场地开设“田间课堂”,对养殖户、种植户等开展面对面指导。
C.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建立“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实施以村居、村集体为主体的合伙人招募模式,各村成立乡村振兴合伙人服务站点,搭建互助共建共赢平台。
D.浏阳市深入实施乡村人才素质提升等人才培育工程,近5年共培训职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53万人次。
3.根据材料内容,以下属于“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做法的一项是(     
A.必须更加重视人才,更多地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人才,并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以更好地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B.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
C.专业(技能)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D.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4.根据材料内容,参照①处的标题,在②③处补写标题。每处限8个字。
________   ________
5.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以下活动成功的原因。

沈杰在物联网研究领域卓有成效后,回宁波东钱湖打造物联网生态渔业,带领团队于2016年创建了庆渔堂,以庆收于渔,创富于民为宗旨,以科技赋能,为天下百姓养好鱼为使命,专注于数字渔村”“数字渔仓”“设施化无人渔场等场景的技术和服务创新。

2024-08-2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单独招生考试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对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从简单化的角度看,有两种一般性处理办法。一种是由管理者无差别回收后进行填埋,另一种是居民按管理者要求进行严格分类后投放,由管理者进行回收再利用。无疑,随着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管理者会倾向于采取后一种处理办法,即强制性要求居民进行前端的分类投放。但到底采取哪种办法好,还是要对两种办法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看哪种办法在扣除成本后的相对收益更高。否则,即便是出发点很好,也可能干出违背规律的事。

把垃圾进行无差别回收,然后进行填埋,其温室气体排放已占全球排放总量的5%,而且问题还在变得日益严重。建设大型垃圾填埋场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这对人口密度较高而土地资源较少的国家来说,显然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垃圾场的存在造成周边土地商业价值损失,居住在填埋场大约三公里内,房产价值可能会降低一半。另外,还会导致工业材料供应减少,例如废弃的金属,因为是从矿产中经过工业开采、提炼和加工所得,而矿产资源是用一分则少一分,提炼和加工也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人力成本,因此,对其进行填埋,会因人为造成稀缺而不断抬高后续开采、提炼和加工的价格。

如果管理者要求居民进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并对其可回收部分再利用,无疑,上述成本就会减少,由此构成了垃圾分类并回收利用的收益。但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并回收利用,同样要付出另外的成本,比如收集垃圾将其运至通常比垃圾填埋场更远的回收利用设施,运输成本会增加不少。而再回收利用同样需要能耗,一些垃圾回收利用需要的能耗,并不低于直接生产新产品的能耗。还有,垃圾回收利用前的强制分类,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以及管理者为确保垃圾分类雇用监督者,总社会劳动时间成本将很高,导致回收再利用的实际成本可能被低估,经济效率被高估。而对垃圾进行分类并回收利用那些低价值材料的劳动时间,原本可以用来做一些更有利于富有生产性的环境保护工作。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反对垃圾分类和回收再利用。严格来说,正因为两种简化的一般性处理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到底采取何种办法来处理垃圾就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更需要一种组合式策略。制定组合式策略的出发点则是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成本:或者说,最大限度提高社会收益。垃圾回收利用是否划算,取决于类型的不同。有一些诸如锅、铝和钢,从最初的原材料中提炼出来困难而且昂贵,因此回收利用的回报率也往往较高。而破烂家具的回收成本通常高于社会收益,填埋产生的污染也不会很高,干脆填埋更好。因此,管理者即使是对可回收利用的垃圾,也不宜一刀切要求全部回收利用。

垃圾回收也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比如,发达国家垃圾处理表面上看水平很高,甚至有的国家提出所谓垃圾零投放目标,但即使是垃圾处理水平最高的芬兰,也就能够处理50%左右。而美国和欧洲产生的绝大多数垃圾,都出口到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由此,一方面培育了发展中国家回收再生性产品市场,但另一方面,对广大发展中国家造成了更大的环境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权衡。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只有两种处理办法。
B.管理者总是强制要求居民对垃圾细致分类投放。
C.填埋任何垃圾,都一定会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产生。
D.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成本就是最大限度提高社会收益。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理垃圾需要进行成本—收益比较分析,选择相对收益更高的方式。
B.如果要降低成本,关于垃圾分类利用的各种见解的矛盾就无法调和。
C.在人口密度高而土地资源少的地方建设大型垃圾填埋场成本会很高。
D.严格的垃圾分类并再利用可回收物,既有收益但也会产生新的成本。
2024-08-2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湖南地区中职语文对口升学综合模拟试题一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贺年的文化本色

①贺年,简而言之就是向他人庆贺新春、祝贺新年。作为一种官方文化礼仪形式,贺年肇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秦代和两汉时期,兴旺于南北朝和隋唐阶段,至宋代由于受程朱理学的浸润与影响,逐渐在民间市井中传播扩展,到了明清两朝无论寻常百姓还是三教九流皆行贺年之礼,进入清末民初贺年日益畸变,走向庸俗化和流俗化,尽管彼时贺贴形式繁杂多样,但贺词内容单调乏味,大都是些升官发财之类的俗语,于不觉间将市侩气味和交运心理传递到人际关系中,久之沉积为痼疾与陋习。时至今日,即便不是逢年过节,人们也经常以微信、短信、视频和抖音等现代通信方式,频频转发一些做大官发大财行大运之类的口彩。贫乏的语言表述和低俗的思想情趣,导致贺年越来越远离其良好的初衷。

②事实上,贺年作为一种传统礼仪形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赡的文化内涵。我国已故著名民俗学家兼散文作家钟敬文先生在《中国地方传说》中指出:贺年不同于西方国家杂乱无序、狂欢嬉闹的圣诞节,它是以一种悠缓节奏和优雅的方式来进行的。也就是说,贺年与众多西式节日礼俗迥然有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文化礼仪的贺年,呈具规范功能和教化作用。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淘洗和时光磨砺,贺年早已演化为国人的一种民俗仪式,早已递嬗为具有某种人伦亲和性和情感归属性的交际载体。每年春节期间,人们不仅相互齐之以礼,而且道之以德,以真情实感互相慰藉,以理想情怀互相鼓励,以担当尽责互相期许,从而赋予了贺年以更多社会意义和更大人文价值。特别是中国古代一些文化典籍,记载了过年时诸多家人间的贺戒、亲朋间的贺赞、同事间的贺勉、邻舍间的贺慰,不仅为贺年注入了温情暖色,而且为贺年增添了文明色彩。

③时光流转到当下,伴随改革开放全面深入推进,国民经济呈现出稳步健康发展态势,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攀升,礼贺仪式逐渐回归和兴盛起来,尤其是在元旦、春节期间,最为集中和频繁。保持贺年的文化礼仪的本色和属性,使其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敬重气节风范、增进感情友谊的路径和手段,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在秉持贺年文化礼仪方面发挥了引领带动示范作用,比如春节前夕通过举办茶话会、座谈会,向各行各业的英杰骨干贺年,通过到边关哨卡、生产一线,向解放军战士和基层职工贺年,通过深入深度贫困地区向孤寡困难老人贺年,一份礼轻义重的年货,一番嘘寒问暖的话语,彰显出新型人际关系的温馨和热度。

④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国人的心灵仪式。贺年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节日习俗,承载着一个民族悠远的记忆和情怀,绵延着一个社会的情感归宿力和文化凝聚力。多年来,受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由共同事业建立起来的城市业缘关系的冲击,人们的血缘关系有所淡漠,亲情关系有所削弱,贺年这一文化习俗在维护家族和谐与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也有所下降。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核心定力和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传承文化是每一个文化人的责任与使命。文化人过春节,更应葆有一份心灵的高贵、性情的儒雅和为人的亲和。作为一个文化人,我欣赏更钟情充满家国情怀和民族胎记的贺年活动,愿意秉持和坚守这一被当代人看来很原始很遥远的文化礼仪。

(作者刘金祥,有删改)

1.下列对“贺年”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A.贺年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到清末民初已经庸俗化和流俗化,远离了良好的初衷。
B.贺年开始于官方,后因程朱理学的影响而扩展到民间,到了明清时代达到历史高峰。
C.贺年不同于西式节日的重要原因在于它是以一种悠缓节奏和优雅方式来进行的节日。
D.贺年最终演化为民俗仪式,导致了其在维护家族和谐与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下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一段作者回顾历史发展过程中贺年习俗的演变,引出对越来越远离贺年初衷的思考。
B.第二段将贺年与西方节日进行对比,论证贺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赡的文化内涵。
C.第三段领导干部慰问一线彰显新型人际关系,举例论证了贺年的规范功能和教化作用。
D.文章末段论述了文化人的责任和使命,对第一段中当代社会应该改正的缺陷作出回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春节期间进行贺年活动体现了文化礼仪在维系社会正常生活中的重要功能和特殊作用。
B.不重形式而重内容是贺年与西方节日礼俗的区别,贺年注重的是人伦亲和和情感归属。
C.春节前举办茶话会,到生产一线慰问,到贫困地区访问等形式符合当代礼贺仪式要求。
D.如今,作为新时代公民,特别是文化人过春节时要葆有气节风范,共同维护精神家园。
2024-08-27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南市中职学校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