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401890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作为一股风潮席卷世界,中国符号成为世界的商业利器。比如迪斯尼电影《花木兰》,全球总票房高达3.043亿美元,《功夫熊猫》更以5.771亿美元的票房,创造了好莱坞动画电影史上的票房奇迹。

为什么同样的故事我们很难讲到国外去,别人来讲却可以风靡全球?区别在于我们讲花木兰的故事只突出了忠孝,而迪士尼塑造的花木兰,则是一位追求实现自我和男女平等、具有丰富情感的女人。

要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先要清楚应向世界传递怎样的价值观,悉心研究和调整讲故事的策略,提高再创作故事的能力,采用能引起世界共鸣的方式来讲述。2016G20峰会上,《最忆是杭州》就是对中国故事的一次成功讲述。

《最忆是杭州》共有九个节目,其中《采茶舞曲》是由300名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舞蹈演员集体演绎的,采茶姑娘们用优美的身姿尽情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和美丽。在《美好爱情故事》中,导演择取伟大的爱情这一视角来赞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坚贞爱情,通过戏、曲、舞、歌等多种艺术形式,形象表达了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茉莉花》作为最负盛名的中国民歌,其经典旋律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是极具代表性和辨识度的东方音乐符号。此次晚会上的《难忘茉莉花》是基于《茉莉花》的一次再创作。这些表演,都恰当地使用了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并提取能与世界人民互通、互感的部分,用情感引起国外观众的共振,这就是情感共振的故事讲述

《最忆是杭州》中来自外国艺术原型的节目也巧妙融入了中国符号。在世界知名的芭蕾舞《天鹅湖》中,导演将西湖的断桥融入其中;《月光》是法国钢琴家德彪西的传世之作,当承载着钢琴和演奏家的平台缓慢地在水面上移动时,背景仍然是断桥。整台晚会采用中西合璧的叙事视角将中国文化进行讲述、传播,向世界传递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力量,传达着融合共处的美好愿景和中国文化的自信。

(取材于郑英明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迪斯尼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风靡全球原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B.能够引起世界的共鸣
C.拥有独特的文化符号D.取得优秀的票房成绩
2.请概括《最忆是杭州》表演成功的原因。
3.请你结合文段中成功案例的经验,为杭州亚运会设计一个节目并简述理由。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下面的文章是刘念的《也说“佛系青年”》,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无可无不可的佛系一夜风行,其实是击中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痛点:累。生活节奏快、事业追求高、精神压力大成为常态……

这让我想起了乔布斯。同款牛仔裤、T恤衫,可能得有十几条不止。脏了随手一换就得,不在这方面花心思。可是,在工作上,一个细节不满意,能把自己和下属都折腾个半死。金庸笔下的张三丰也这样,一件青道袍污秽不堪,人称邋遢道人,但是大节大义不含糊。

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须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

……

除了坚持与随意的辩证法,还有一层分寸感的道理。古人也好闲好从容,但讲究偷闲,不从容,人生太急;太从容,生命浪费,其要在度。终日碌碌不是美好生活,但光轻轻松松、敲锣打鼓,美好生活肯定也实现不了。

有人戏言,佛系也行,愿做一个斗战胜佛系青年。西行路上,那悟空会玩耍、敢担当、勇打拼,做下偌大事业,此真有志者言。

(资料来源:刘念:《也说佛系青年》,《人民日报》20171213日,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乔布斯对于工作细节的要求很高。
B.金庸笔下的张三丰被称为“邋遢道人”是因为武功稀松平常。
C.古人讲究的“偷闲”蕴含着辩证法的哲理。
D.终日忙碌和无所事事都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美好生活。
2.“佛系”在全社会迅速流行,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请指出“佛系青年”应当坚守的底线,并分析他们为什么要坚守这条底线。
4.在你心中,“斗战胜佛系”青年应是什么样子的?
2024-06-10更新 | 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发展变化。这种变动不居的特性正是谋事要“生于虑”的深刻背景。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充满了先人智慧的这句谚语,告诫人们不要忘却了远景期待,而只盯着眼前的事物。孔子一再警醒世人,“虑之不远,其忧即至”。荀子说得也很通俗:“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虽然今天的时空环境同先贤们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但是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并无二致。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未雨绸缪。对于改革开放来讲,更是如此。它本身就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创新性探索,其间难免会遇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特别是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在这种关键时刻,更应有超强的远见意识,能对未来的发展态势洞若观火,而不能“临时抱佛脚”,更不能寅吃卯粮。唯有怀以深谋远虑的洞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万物中站稳脚跟□求得先机。

1.下列在文中方框内所填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 、B., , ”。 ,
C., 。 。” ,D.: 。” 。 、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有人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这句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人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远景期待。”从表达上看,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相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2024-03-07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要务。我国粮食生产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我国存在触目惊心的餐饮浪费现象。2018年《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披露,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聚会浪费达38%,学生盒饭有1/3被扔掉。造成如此惊人的餐饮浪费,原因有多方面。

家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使得当今的大多数国人失去了对食物的敬畏感。如果将餐饮浪费现象分为集体性浪费个体性浪费的话,个人或家庭浪费占很大比重。轻易地浪费来之不易的餐饮食品,核心因素是我国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式微或断裂。今天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已经很少参与家务劳动了,不懂得食物的来之不易。

制止餐饮浪费的法律和监管制度不健全。餐饮浪费既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法治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尽管在我国现行诸多法律中均体现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精神,但这些规定比较分散,缺乏必要的约束措施和惩戒机制。

国人的爱面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餐饮浪费行为。一些集体性用餐不是以人为本不考虑能否吃掉,而是以讲排场、争面子、讲攀比为主,唯恐客人对宴席菜品有怨言。这一文化基因既增加了主办者的经济负担,更加剧了餐饮食物的浪费。

让每一个人学会尊重劳动,明白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对食物心存敬畏感,是制止餐饮浪费的前提和基础。加强全社会的劳动教育,增强人们对劳动和食物的敬畏感,弘扬勤俭节约的中华优秀传统,是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首要任务。

在道德教育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建立健全制止餐饮浪费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是制止餐饮浪费的重要补充。现实表明,仅仅依靠道德力量,还是无法有效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尤其是一些浪费行为严重的发达国家,法治就成为重要治理手段,如美国2019年推出《食品日期标签法案》,法国在2016年推出的《反食物浪费法》。从这一点看,我国除了加强劳动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需要在现有法律体系基础上,制定一部类似《反食物浪费法》的专门法律,以刚性的制度约束来依法整治舌尖上的浪费

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发挥党和政府的作用外,更要发挥和调动市场企业社会组织、社区民众的多元力量,尽快形成一套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长效机制。推动政府部门、市场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共治,切实杜绝家庭、社会的餐饮浪费行为。

(摘编自陶希东《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需要采取系统性综合治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家庭中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是造成餐饮浪费的原因之一。
B.造成餐饮浪费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现有法律缺乏必要的约束和惩戒。
C.加强劳动教育,对劳动和食物心存敬畏,是杜绝餐饮浪费的首要任务。
D.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德治法治并举,以法治为主,全社会共建共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指出存在的现象,然后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B.第一段列出了具体的数据,既论证了餐饮浪费触目惊心,又引出了下文对原因的分析。
C.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很强说服力。
D.文章最后三段提出了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三种方法和措施,三者角度不同,各有侧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讲排场、讲攀比为主的“爱面子”文化加剧了餐饮食物浪费。
B.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我国还缺少专门的法律和刚性的制度约束。
C.对于依法治理餐饮浪费的做法,美国和法国为我国提供了借鉴。
D.为整治“舌尖上浪费”,我国已形成一套共建共治的长效机制。
2024-08-15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