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间文化中的生态观

王文超

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守住青山绿水,是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的体现。失去了青山绿水,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就失去了依托。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是中国人认识自然的起点。如在先秦古籍《山海经》(包含神话、地理、物产等内容)中,我们可以感受神州大地幅员之辽阔,见识山川物产之丰饶,更会为里面诡谲华丽的自然世界所震惊。日本民俗学家伊藤清司曾将《山海经》中的空间划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前者指人类的生活空间,与之相对的即外部世界,二者相对独立、互为依存。

在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大自然之余,人类对神秘而又神圣的未知世界充满了敬畏。循着对善灵瑞兽的正面想象,人类赋予自身走向自然的合法性;对怪力乱神的负面想象,又恰如其分地给予人类种种约束,避免因过度索取而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不仅在《博物志》《述异记》等历代文献中得以记载,而且在世代民众生活中实践传承。我们在乡间田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正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象征边界。敬畏在信仰中流淌,想象在仪式中演绎。

进入内部世界,民众对生活环境的选择更有能动性,对秀美山水的悦纳更具艺术性,同时也更能反映民众的生活美学。风水便是一例,它既能体现中国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又对民众寻求生存空间、布置生活格局产生实际作用。姑且不谈风水的科学性,就其知识受众而言,风水通常被动地与个人运势、家庭盛衰和宗族繁衍相关联,在古代社会,甚至被认为会影响帝国兴亡,一切美好的期望都寄托于风水的选定、维系与改变。这种宇宙观念及现实需求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们越来越重视营造风水环境,试图通过栽树遮蔽、引水通渠等具体操作办法,去争取风水宝地,有些村落及宗族之间甚至因为争风水、护风水产生了激烈的社会冲突。无疑,人们对风水的迷信,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当然,风水实践在客观上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清代湖南宁远,境内有舜帝陵,正是由于当地民众囿于风水观念,当地丰富的钢矿资源才没有遭到过度开采和破坏;东北长白山,因龙兴圣地被列入皇家禁地,从而保护了东北长白山原始森林。风水实践,从某种角度,可以看作是民众主动争取和自然世界、生活环境相互融合的外在表现,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客观上形塑了传统人文景观的生态美学,营造了与人类生活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在民众的乡愁记忆和口头叙事中,我们还能发现生态环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分量。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人离开故土,走进城市,住进楼房,但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最割舍不下的经常是乡间的那棵古树、村头的那口老井,抑或是环抱村庄的那条小河。

(选自王文超《民间文化中的生态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A.人们对善灵瑞兽的想象所产生的影响是正面的,给予人类走向自然的合法性;人们对怪力乱神的想象则产生了负面影响。
B.日本伊藤清司曾将《山海经》中的空间划分为相互独立又互为依存且代表人类生活空间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C.体现中国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宇宙观念的风水,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望,其科学方面的贡献值得肯定。
D.人类敬畏自然,对传统人文景观的生态美学,对人类生活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客观上可以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山海经》内容广博,描写了辽阔的神州大地,丰饶的物产,以及诡谲华丽的自然世界,反映了先民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
B.作为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的交汇点,乡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在生活中的实践传承。
C.如果没有风水实践,清代湖南宁远的钢矿和东北长白山原始森林等自然资源恐怕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D.古树、老井、小河等标志性的乡土环境成为离开故土的民众精神世界的核心,这说明乡村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以守住青山绿水为立论前提,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逐层分析。
B.文章提及因风水而产生的社会冲突,是为了论证迷信风水产生的消极作用。
C.文章第四、五段论述民众对生活空间的叙述、表达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D.文章从民间文化的角度,将生态问题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视角独特。
2024-08-0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国开中学(中职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唐诗当然有着不同的读法。买一本《全唐诗》,皓首穷经将它背得滚瓜烂熟,是否就意味着读懂了唐诗?长篇随笔《唐诗的读法》,阐述了诗人西川对唐诗的另一番理解。他认为,读唐诗,不能把古人供起来读,而应以同代人的立场去理解唐代诗人所关心的问题,理解他们创作的秘密何在,思考古人为什么这么做只有当我们深入古人之间,看他们互相争吵,这时,古人才能活起来。这应当也是唐诗的另一种读法。

采用何种态度阅读古文学,英伦才子亨利·希金斯在《如何读懂经典》中专用了一章的篇幅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物质世界中无所用的诗,在物质世界以外却大有可为。作家乔治·普登汉姆把诗比作良药若能从容地悲伤,也是件乐事。难过的时候,悲伤本身也有助于治愈心病。在唐诗里,不但每一个物象都有其代表的意境,唐诗还给我们当头棒喝……使我们从醉生梦死中惊醒,看到生命有多宽广(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语)。阅读经典,一是从古诗词中获得修养,二是创造的秘密,就是古人为什么这样做?唐人怎么写诗?又为什么写诗?为什么好诗人多集中在唐代?唐人写诗跟他们的生活方式之间是什么关系?唐代诗人、读者、评论家的诗歌标准与今下相异还是相同?他们又是如何处理他们的时代?西川认为,诗追求深层含义值得讨论的问题太多了……”在他看来,唐人写诗,是充足才情的表达,是发现、塑造甚至发明这个世界,而不是简单地把玩一角风景、个人的小情小调。

哲学家能在政治与道德思想的语言上另辟蹊径,诗人最重要的是在情感语言上别出心裁。西川并不完全认同亨利·希金斯这一观点,他认为,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发音来阅读以中古音写就的唐诗,这本身就有令人不安之处……”在他看来,即便看出、分析出唐诗的立意之高、用语之妙,也未必读出唐诗的真实面。正如评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所言,所有文学形式中,就属诗最为隔绝在历史洪流之外。客观上,科举制度以及进士文化的存在,使得我们几乎没有读唐诗的资格。就像西川说的,这话有些冷酷,但现代人真正进入进士文化确实不容易。一方面,唐诗的字词和其意义的关系,比日常语言更加紧密,而我们对唐诗的理解,多与我们过去的经验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唐代诗人(比如唐宋八大家)多为进士出身,就是普通士子所读的那些书我们也没有读过,他们受过整套儒家教育,而我们没有受过。偶有接触,也不过皮毛乎?尤其唐诗用典,我们真读不懂。

很多人讨论唐诗,讨论的只有诗’,没有唐’。他们讨论唐诗的方式与他们讨论宋诗或明清诗的方式没有区别。在西川看来,唐朝的诗人们也从未考虑或者改造诗歌的本身,既不改造诗歌的形式,也不发明诗歌的写法。唐朝之所以成为诗歌的朝代,是付出代价的。而最大的代价,是没有大思想家的出现。在《唐诗的读法》中,西川从进士文化”“儒家道统等多个层面重返唐诗的写作现场。

(选自刘英团《回到唐诗的写作现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A.唐诗确实有不同的读法,诗人西川的唐诗读法,角度新颖,赢得了读者的心。
B.作家乔治把诗比作“良药”,认为多读诗歌有益于治愈我们的“心病”。
C.布鲁姆“给我们当头棒喝……”的评论,让我们明白了如何读懂唐诗。
D.西川认为用普通话发音读唐诗,既不能看出其意高语妙,也不能读出其真面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诗人西川认为,读唐诗要站在唐代诗人的立场思考诗人创作的秘密。
B.文章引用普登汉姆的言语,回答了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阅读古文学的问题。
C.西川对希金斯观点的不完全认同,在于他认为诗人的情感语言代表了唐诗的“真实面”。
D.文章结尾引用西川的原话再次申明若要读懂唐诗,就应该从多层面重返唐诗现场。
3.下列对文段写作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开门见山,首段点明观点,指出唐诗的不同读法,引出下文相关论述。
B.文中以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为主要论证方法,以西川的观点为重点论述如何读懂唐诗。
C.文章论证翔实,采用名家论点佐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从阅读态度和唐诗语言两方面共同论证读唐诗要“重返唐诗的写作现场”的总论点。
2024-08-07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精品解析【中职专用】2025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       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        达到天地境界。       道德境界,       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规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的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1.文章第段,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划分标准是什么?(限用4个字概括)
2.阅读文章第段,分别写出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1)自然境界(20字以内)___________
(2)功利境界(8字以内)___________
(3)道德境界(10字以内)___________
(4)天地境界(10字以内)___________
3.第⑦段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   也能   但是   也能B.因为   才能   但是   也是
C.由于   才能   因为   也是D.由于   也能   因为   才能
4.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024-08-0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民族职业中专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论敏捷》,完成下面小题。

急求速成是必须谨慎的,犹如狼吞虎咽将令人消化不良一样。

真正敏捷的人,并非事情仅仅做得快,而是做得快而好的人。譬如在赛跑中,优胜者并非步子迈得最大或脚抬得最高者;在人生事业上,真正的能干者也并非急于求成的人。

某些人所追求的只是徒具外表的敏捷。为了炫耀工作的效率高,就把并未结束的事草草了结。然而这种做事往往是了而不结,使一件早该收尾的事,却不得不重复几次。所以我所熟识的一位精明人常告诫这种性急者:如果更耐心些,我们的事情就会进行得更快。

然而另一方面,真正的敏捷又确实很有价值。如果说金钱是商品的价值尺度,那么时间就是效率的价值尺度。因此一个办事缺乏效率者,必将为此付出高昂代价。据说斯巴达和西班牙族人是行事迟缓的。因为有一句谚语说:我宁愿采用西班牙式的死亡。那也许能让死亡来得慢一些吧。

当你听取别人介绍情况时,最好首先耐心听,而不要急于半途插话。因为话头一被打断,陈述者就不得不旧题重复一遍。所以那些乱插话者,比发言冗长者更令人生厌。

说话啰嗦也是浪费时间的。而善于抓住论题的实质,不使之漏掉,却能节省时间。周密申辩的修辞有助于提高效率,正如松快合适的衣着有助于奔跑。最浪费效率的修辞,恐怕无过于那种老一套长篇大论的套话了。而这种套话虽然貌似谦虚,实质却总是掩盖浮夸矫饰。但应当注意的是,假如面前遇到一个持反对意见者,言论就有必要谦和而避免坦率。否则就会像把盐撒入伤口一样,会使他已有的成见更深。

敏捷而有效率地工作,就要善于安排工作的次序、分配时间和选择要点。只是要注意这种分配不可过于细密琐碎。善于选择要点就意味着节约时间,而不得要领地瞎忙却等于乱放空炮。

做事常可分为三步——筹备、审议、执行。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审议时博采众论、集思广益是必要的。但筹备和执行的人手却应当尽可能的少而精。

在把一件计划交付审议之前,先准备一个草案也能有助于提高效率。即使这一草案在审议中完全可能被推翻,但这也意味着事情获得了进展,因为就否定了不合理的方案。这种否定正如被燃烧后的草木之灰对于田地,还是有利于植物生长的。

选自《培根随笔》

1.对原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反对做事拖拉、迟缓的态度,主张做事要敏捷,越快越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B.文章认为做事不能只图快速,那样容易导致并未结束的事草草了结,反而了而不结,所以凡事都要重复几次。
C.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真正敏捷的人是做事又快又好的人。
D.此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做事要善于安排工作的次序,合理分配时间和选择要点。
2.文章谈道:“说话啰嗦也是浪费时间的。”从一个“也”字可知,还有其他浪费时间、做事没有效率的情况,请从文中再找出两种。
3.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任选一种论证方法,从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
4.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连用几个“这”字,加点的“这”字指代什么意思?
2024-08-06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单独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海洋(节选)

①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建设数字海洋,就是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实现海洋信息化。在科学家们看来,数字海洋是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地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它能够将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要素数据变成人类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并通过对当前海洋景观的直接表达和对未来海洋场景的预测、预现,促使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方式合理化。

②数字海洋建设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一空间观测。是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对海洋的立体观测包括空间观测、海面观测和海底观测,空间观测即利用各类遥感新技术,对海面及海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海洋特性进行全面观测;海面观测,即由海面观测网对海洋实行全天候观测;海底观测,即由海底工作平台等智能终端组成海底观测网,对海洋深处的各种海洋要素数据进行精确而持续的采集。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使得这种立体观测能够长时间持续进行。二是信息网格集成。数字海洋通过网格技术协同数据采集、集成信息处理、统一运行计算,使网络上的所有资源合力工作,从而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海洋活动中的各种复杂计算,建立功能强大的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实现对海洋的深入精确认识。三是知识综合应用。不同用户对海洋信息的需求和应用不尽相同。建设完整的数字海洋体系,必须在海量信息集成平台上,搭建公共性强、综合性广、功能齐全的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按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各家共用的理想目标。不同用户既可以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③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首先,海洋是一个变化复杂的整体,仅仅依靠海洋观测站等传统方式,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往往是有限的、滞后的,缺乏对海洋变化过程的了解。数字海洋的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以及信息网格集成,使科学家能够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实现人类对海洋认识的质的飞跃。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包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三类海洋行政管理。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例如在维护海洋权益上,数字海洋的实时立体观测体系,能够对我国沿海200海里内的经济专属区海域进行全天候无遗漏的实时监测,任何违反我国法律的海洋活动,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被反映到我国海监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形成维权决策,确保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侵犯。最后,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以获取和控制资源为目标的海洋开发历来是沿海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数字海洋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这既避免了海洋开发的盲目性,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1.下列对数字海洋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持续地观测海洋,从而采集到有关海洋世界的各种数据。
B.数字海洋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对海洋信息综合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个虚拟海洋世界。
C.数字海洋拥有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有关海洋世界的多种信息,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服务。
D.数字海洋不仅可以直接反映现实的海洋世界,还可以根据有关需求预测未来海洋世界的状况。
2.下列有关数字海洋建设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建立海面观测、海底观测的完整的立体观测体系,进行数据采集。
B.通过信息网格集成来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各种复杂计算。
C.建设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二次开发。
D.建设数字海洋要注意完整性,以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和各家共用。
3.下列对“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建设数字海洋使人类以全新的方式观测海洋、获取信息,为人类深入地认识海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通过数字海洋建设,采用信息网格集成来处理观测数据,科学家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就能成为现实。
C.建设数字海洋适应了时代需要,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成了海洋管理任务。
D.通过数字海洋建设所提供的有效手段,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更趋合理,从而保障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024-08-06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龙江职业技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风度 陈鲁民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见,中国人对君子的崇尚由来已久。可现在的很多人却已经忘记了这种温柔敦厚的儒家君子之风,各种因琐事导致的恶性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就连一些著名学者在与他人意见相左时,也不时恶语相向,把学术争论变成人身攻击。在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今天,重提君子风度并给予它新的阐释,十分有必要。那么,何谓君子风度?

②以礼待人,尊重他人,即君子风度。著名文学家夏衍病危时,秘书看到他十分难受,就说:我去叫大夫。正当秘书开门欲出时,夏衍突然睁开眼睛,艰难地说:不是叫,是请。随后就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在生命垂危的关头,夏衍仍然没有忘记用礼貌的语言表示对他人的尊重,这种君子风度,堪称楷模。

③感情克制,理性行事,乃君子风度。生活中与他人有不同意见时,偶有争执在所难免,但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感情,理性行事,据理力争,而不是恶语相向,逞一时之气。胡适曾与鲁迅论战,虽多有不快,但都属正常笔墨官司。后来作家苏雪林污蔑鲁迅,对鲁迅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胡适站出来仗义执言,批评苏雪林的过激言行,充分肯定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胡适的做法充分显示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君子风度。

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君子风度。君子处世,每每严格要求自己,吾日三省吾身。遇到高人,见贤思齐。与人有隙,反思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身修德进。与人交往时有容人的雅量,不用自己的标准苛求他人,尊重他人的观点与选择,即使分歧难以调和,也无非______,绝不强加于人,有失君子风度。

⑤临危不惧,勇于担当,为君子风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临刑前的绝唱。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谭嗣同却能勇于担当,笑对生死,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世人的警醒,拯救积弱积贫的祖国,这是何等的君子风度!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时,男人们主动把生还的机会让给妇女儿童,船长一直坚守岗位到最后,实为君子风度的另一绝佳阐释。

⑥君子风度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遗产之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又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如果人人都能洞悉新时代背景下君子风度的内涵,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我们的社会无疑会更加和谐,更加美丽。君子风度这一古老的风尚也必将历久弥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1.下列对第①段作用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A.引用孔子的话表明中国人对君子的崇尚由来已久。
B.联系现实问题,说明重提君子风度的必要性。
C.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根据文章内容,第④段的横线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A.道不同不相为谋B.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C.一拍两散,从此路人D.话不投机半句多
3.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恰当的是(     
A.我们都要做君子。B.中国人崇尚君子。
C.什么是君子风度?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024-08-06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职教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课外阅读《通往哲学的路——读史铁生》,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残疾作家,对正在变动的世界的理解,是有限的。但正是这一有限,使他沉浸到了人性之海的深处,他拷问着、自省着、盘诘着。有限与无限、必然与偶然、平凡与奇迹、绝望与希望。史铁生写小说,故事永远是单调的,但内蕴竟如此丰满。而有时,艺术的界限被踏破了使你不知道这是诗呢还是散文,是小说呢还是随笔。形式对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颗漂泊的心。技巧、主义、思潮、热点均与其无缘,他的世界只有生命与苍穹。但这简单的元素却迸放着汩汩热流,你在红尘滚滚的商场可以看到这热度么?在变幻莫测的官场里能领略其风采么?不,你在世俗王国永远看不到它,在所谓精英文人那里也领略不到它。史铁生是一颗夜幕里的新星,虽微小而又微小,但其迷人的光泽,已使昏暗之夜显得更加无色。

《我与地坛》是一曲生命的交响,那寂寥的底色下涌动的是汩汩热流,作者在一片荒芜的园子里感受到了时间,感受到了命运。除了鲁迅、张承志的作品曾这样荒凉地展示过人性的苦涩外,中国的新文学,绝少这类形而上意味的孤独的咏叹。史铁生以其岑寂的声色,将己身的苦难与人类的苦难汇于同一个调色板里,在静静的荒凉里,倾听着生命慢慢的流逝声,倾听着岁月在自己躯体上的划过。一切都是流动的,像肖邦的夜曲,宁静中隐含着悠远的韵致。在他的灵魂里与其说感到了一个残疾者的精神代偿,不如说看到人类对自身缺陷填补的渴求。一切有着自由意志的人,都可以在他的声音里感受到一种亲昵和抚慰。史铁生以自己的孤独而获得了朋友,其作品也因此与流俗区别开来。我相信他已不再简单的隶属于文学史,而未来的哲人或诗人,或许正是通过这类文人的著作,看到我们这一代的苦境。史铁生,对此当之无愧。

(摘编自孙郁《通往哲学的路——读史铁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于对个体残疾的困惑和愤怒,史铁生向自己发问,进而开启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思想愈发深刻。
B.史铁生的全部小说,都是采用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的形式展开,在自问自答中,他仿佛进行着思想的自搏。
C.史铁生的写作重视思想,轻视形式技巧,在作者看来,“面对灵魂的写作”是史铁生唯一的、最高的文学品类。
D.史铁生的作品个性鲜明,思想独特,难以被归类,部分论者认为他在文学史上还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地坛》一度引发过文体归属的争议,史铁生认为应改变对文体边界的界定,散文与小说其实可以越界。
B.史铁生的小说,故事虽是单调的,但内蕴是非常丰满的,可以说比“所谓精英文人”的作品更具有思想性。
C.史铁生自觉地远离当代文学的每一热闹潮流,是当代文坛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异数”,但作者却看到了其独特的价值。
D.中国的新文学中,只有《我与地坛》的文学价值可以与鲁迅的作品并驾齐驱,它们都荒凉地展示了人性的苦涩。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4.为什么说史铁生是“最无以归类的作家之一”?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024-08-0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阿荣旗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的头脑

我们常常听见有人说,现今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今的世界不但让电灯、电话、轮船、火车、无线电、飞机——这些都是科学的发明——把我们的生活情形改变了,就是我们的一言一动,思想行为,也免不了受到科学的支配。换一句话说,做现今世界的人,必须有科学的头脑,不管你是科学家不是科学家。

怎样才可以养成科学的头脑呢?第一要注重事实。平常的人总是以耳为目,人云亦云。有科学头脑的人便不然,他必定要考查一件事情的实在。如古书说:燕太子丹朝于秦,秦王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乌白头,马生角,乃得归’。当此之时,天地佑之,日为再中,天为雨粟,乌头白,马角生。这一类的话,显非事实,若不加考查,信以为真,便是没有科学的头脑。现今社会上还有许多奇怪的传说,如鬼可以照相,孔子耶稣可以降乱,甚至义和拳的法术可以使枪炮不能伤身之类,只要拿事实来考查一下,便可以不攻自破。事实是科学的根基,注重事实,便是养成科学的头脑的第一条件。

第二要了解关系,天地间事物,总有一个因果的关系,不明白这个关系,要求无因之果,或是因果错误,便是迷信。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因果的关系是很明白的。不过在稍稍复杂的情形之下,我们就往往不明白关系的所在。譬如有了疾病,不请医生而求佑于神道;希望后嗣繁荣,不注重教育而乞灵于风水。殊不知神道与疾病,风水与后嗣的繁荣,都没有什么关系的。科学是寻出事物关系的学问,能事事求出一个真正的关系,便是养成科学的头脑的第二条件。

第三要精密正确。平常人叙述一件事情,最喜欢用大概”“差不多一类的词语。有科学头脑的人,则必用一定的数字来代表确实的量度。问你现在是什么时候,你必须看一看表,说现在是十二点三十分——如能说秒更好——不能说大概是十二点吧。问你的身长几何,你必须回答一公尺五十二公分——如能说,点几更好——不能说大概一百五十二公分吧。的确是一步不能放松的。许多科学的发明,都是从细微的比较中得来。所以精密与正确,也是养成科学头脑的必要条件。

第四是力求透彻。凡做一件事,必须考虑周详:研究一种学问,必要寻根究底,这就是所谓透彻。浅尝辄止或者半途而废,都是成功的蟊贼,更不能算科学的头脑。

以上四点,仅仅是个人日常生活上的几种习惯,平淡无奇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可是他们却是养成科学头脑的必要条件。从来大科学家研究科学,没有不是依赖它们而成功的。

1.文章第二段列举了一些反面事例进行论证,其目的是(     
A.充分证明不注重事实所造成的严重危害。
B.说明中国古书上有很多不真实的记载。
C.说明现今社会存在着很多奇怪的传说。
D.充分证明注重事实对养成科学头脑有重要意义。
2.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不正确的是(     
A.结构规整紧凑,思路条理清晰B.论证过程采用了递进式的结构
C.语言雅俗结合,语气自然亲切D.运用了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本文主要从具有科学头脑的必要性和必要条件两方面来论述。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C.与具有科学头脑的人相比,平常人不会用数字来说明事物。
D.注重事实、了解关系、精密正确和力求透彻是科学家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
2024-08-06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职教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的无用之用

①美的、丑的,真的、假的,善的、恶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有几种看法。同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②比如看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个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个人所知觉到的其实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作为木商的习性,你所知觉到的只是拿它做某种器物要用值多少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习性,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种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画家朋友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个人的反应和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同,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聚精会神地观赏它苍翠的颜色、盘屈的线纹,以及它那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③由此可知,这棵古松的形与相会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与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与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④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⑤就字的狭义来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塑、音乐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元的,需要也是多元的。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尝不是一种缺乏。对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 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⑥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要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沥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活动是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摘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看法不同,同一事物在不同人心中的呈现可美可丑,可真可假,可善可恶。
B.不同的人把同一事物知觉为不同的东西,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和情趣各不相同。
C.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既是客观事物在心灵中的投射,也是心灵对它的加工。
D.“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是说只有聚焦于事物有关美的品质才能知觉美。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美的无用之用”,第一个“用”指的是实用,第二个“用”指的是能满足人的某种高尚的精神追求。
B.科学活动产生于求知欲,意在求真;审美活动产生于对美的嗜好,意在求美;二者都由精神饥渴引发。
C.“有所为而为”有目的,“无所为而为”无目的,无目的也是目的,故审美活动与实用活动有类似目的。
D.实用活动是不自由的,审美活动是自由的,自由赋予生命以意义,所以审美活动使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使用了例证法,用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看古松反映不同之事论证客观事物的形与相会因人而变。
B.本文使用了喻证法,用疾病衰老的身体没有口腹的饥渴来比喻疾病衰老的心灵没有精神上的饥渴。
C.本文使用了引证法,引用了“用”字的狭义,以论证纯粹的美在“用”的狭义方面没有任何用处。
D.本文使用了对比法,将实用活动与审美活动进行对比,论证人的实用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的道理。
2024-08-0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2021年普通高校职教师资班和高职班对口招生统一考试语文真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子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2024-08-0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职语文春考模拟试题五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