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7967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的无用之用

①美的、丑的,真的、假的,善的、恶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有几种看法。同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②比如看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个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个人所知觉到的其实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作为木商的习性,你所知觉到的只是拿它做某种器物要用值多少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习性,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种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画家朋友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个人的反应和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同,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聚精会神地观赏它苍翠的颜色、盘屈的线纹,以及它那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③由此可知,这棵古松的形与相会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与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与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④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⑤就字的狭义来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塑、音乐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元的,需要也是多元的。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尝不是一种缺乏。对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 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⑥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要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沥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活动是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摘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看法不同,同一事物在不同人心中的呈现可美可丑,可真可假,可善可恶。
B.不同的人把同一事物知觉为不同的东西,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和情趣各不相同。
C.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既是客观事物在心灵中的投射,也是心灵对它的加工。
D.“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是说只有聚焦于事物有关美的品质才能知觉美。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美的无用之用”,第一个“用”指的是实用,第二个“用”指的是能满足人的某种高尚的精神追求。
B.科学活动产生于求知欲,意在求真;审美活动产生于对美的嗜好,意在求美;二者都由精神饥渴引发。
C.“有所为而为”有目的,“无所为而为”无目的,无目的也是目的,故审美活动与实用活动有类似目的。
D.实用活动是不自由的,审美活动是自由的,自由赋予生命以意义,所以审美活动使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使用了例证法,用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看古松反映不同之事论证客观事物的形与相会因人而变。
B.本文使用了喻证法,用疾病衰老的身体没有口腹的饥渴来比喻疾病衰老的心灵没有精神上的饥渴。
C.本文使用了引证法,引用了“用”字的狭义,以论证纯粹的美在“用”的狭义方面没有任何用处。
D.本文使用了对比法,将实用活动与审美活动进行对比,论证人的实用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的道理。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节选)

①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②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1.在第①段中,对“持续性”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时间上的持续。B.空间转移上的持续。
C.作品或观赏者的持续。D.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2.第①段是全文的“纲”,主要包含三个意思,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艺术创作既要有重复,又要有变化。
B.作品的“持续性”包含三种类型。
C.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重复和变化特别重要。
D.以音乐为例,说明有“持续性”的作品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
3.关于第①②段之间的写作思路,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总到分B.由分到总
C.由此及彼D.逐层深入
2024-04-30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语言媒体都以语言媒介为基础。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只有声波这一种语言媒介,之后逐步能够使用光波和电波作为语言媒介。网络时代集语言媒体之大全,集语言装备之大全,是语言技术、语言生活发展的历史制高点。人类应站在这一历史制高点上,全面规划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系统解决其中的相关问题。

网络媒体是网络时代的突出表现,其来源有两大类:一类是迁移到网络上的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一类是伴随网络而生的各种新媒体,如网络新闻、微视频等。网络具有全媒体性质,人类以往创造的所有信息负载方式几乎都可以进入互联网,而且全媒体又逐渐发展为融媒体,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人类的语言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其一,语言交际的技术性越来越强。人类现在的交际已经更多地依赖计算机、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传统的人与人的直接交际模式正在快速减小,新兴的人——机——人的交际模式正发展为主要交际模式。社会需要拥有处理声波、光波、电波的语言技术、语言产品及相关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体系,还需要拥有与之相关的语言产业和语言职业。

其二,过好虚实两个空间的语言生活。网络不仅产生了网络媒体,还为人类在现实空间之外建造了一个虚拟空间。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使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产品,如网页浏览、电子邮件、PPT制作、微视频等,写字的机会变少了,键盘打字、触屏写字及屏幕阅读逐渐成为新习惯。而网络新媒体的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也会影响人类的语言使用习惯和思维习惯,且需要更高的判断信息真假的能力。在互联网+的今天,中国庞大的网民数量使得虚拟空间的虚拟性极大减弱,虚实两个空间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形成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新特点。

其三,妥善处理好信息边缘化问题。网络时代最大的不公平是信息获取的不公平,最大的危机是被信息边缘化。要关注信息技术不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发展,要关注较少上网、较少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保障公民的信息权力,加强公民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消除各种信息鸿沟,构建信息沟通无障碍的社会。

回首中国媒介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印刷术虽是中国发明的,但是在享用印刷术带来的成果方面,中国并不是最大的受益者。有声媒体在中国发展相对滞后,一直在跨越式地追赶。中国今日的网络技术及网络的应用已经有了巨大进步。《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当此关头,应全面规范中国的网络语言使用,争取网络技术领域、中国网络媒体的国际话语权,为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中国能够领跑在第一方阵奠定坚实基础。

(摘编自李宇明《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媒介物有声波、光波、电波等,它们都是建立在各种语言媒体基础之上的。
B.网络媒体是网络时代的突出表现,人类以往创造的所有信息负载方式都已经进入了网络。
C.网络媒体信息呈现出“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这会影响到人类的语言使用习惯。
D.在“互联网+”的今天,虚实两个空间已重合,形成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新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指出网络媒体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大来源,从中可见网络具有“全媒体”性质。
B.文章不仅指出被信息边缘化是网络时代最大的危机,而且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举措。
C.文章从媒介的发展史和网络时代特点这两个方面论述了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及其相关问题。
D.文章在论述网络语言的发展中,通过与传统媒体的比较,阐明了众多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交际的“技术性”越来越强,将促进相关语言技术、语言产品及相关体系、语言产业和语言职业的发展。
B.网络产生了网络媒体,促生了“人——机——人”的交际模式,而“人——机——人”交际模式正发展为主要交际模式。
C.中国虽然发明了印刷术,但没有享受到印刷术带来的成果,而且在有声媒体发展上相对滞后,一直在追赶。
D.中国应抓住网络时代的机遇和优势,全面规范网络语言使用,争取网络技术领域和网络媒体的国际话语权。
2024-05-17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神秘消失的夜郎古国

①夜郎古国因夜郎自大这一成语而家喻户晓。后世就用夜郎自大来形容肤浅无知的妄自尊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发现,夜郎国的自大还是有点资本的。夜郎国的疆域究竟有多大?

1983年,在贵州省一个叫作龙树脚的偏远山村,考古人员意外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墓群。古墓里出土了600多件青铜器,件件做工精湛。有工艺水准极高的、通过弯头和插孔拼装起来的青铜树;还有能够拼接的青铜马车,马车的零部件竟然多达260多块,工艺之精湛复杂,令人咋舌。2000多年前贵州偏远的山区,那里人不应该是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吗?他们怎么能够有如此精美的青铜器呢?当时有人就怀疑,这些东西是不是有人从中原带到贵州去的呢?然而,古墓中出土的一盏连枝灯,却推翻了这种想法。灯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就是上面的人物像。这些人物梳着锥形的发髻,高高的鼻梁、大大的眼睛,尤其是他们的脸型和服装,明显跟中原人不一样。专家经过仔细研究和对比,发现这种发髻就是2000多年前当地土著的发型,高高的鼻梁也是当地土著的典型特征。这说明这些青铜器并非来自中原。

③还有,在距离龙树脚古墓群不远的铜鼓山,专家又发现了陶模和石范,这是干什么用的呢?经过研究,这些东西正是当年专门用来制作青铜器的器具。这个发现再次证明,龙树脚出土的数量众多的青铜器的确就是本地制造的。而比这更晚期的青铜器在贵州却再也没有出现过。也就是说,这种精湛的青铜工艺,此后就像是人间蒸发般消失了。那么当地的青铜工艺从何而来,又为什么凭空消失呢?经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专家推测这种文明可能就是消失了的夜郎文明。

④根据有限的史料,我们知道,夜郎国大概从战国时期兴起,到西汉时期,已经发展成为西南地区最强盛的藩国之一,前后大概存在了300多年。而在龙树脚发现的这些青铜器,它们铸造的年代正是夜郎国最强盛的时期,所以专家有了这样的推断。

⑤这个发现说明当年的夜郎国,跟咱们想象中的夜郎国不一样,夜郎国的确不是一般的大。根据考古发现,专家推测,夜郎国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天的贵州全省,东到今湖南的新晃,南抵今广西的玉林、南丹,西辖今云南的曲靖、陆良,北到今川南。难怪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⑥正是因为夜郎国不是一般的大,所以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夜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存。一些考古学家认为,夜郎国的首都应该位于贵州西部一带,尤其是黔西南最有可能。目前所发现的夜郎国时代的遗址,主要分布于贵州西部一带。其中最重要的是赫章县的可乐遗址,这里发现了战国到西汉的墓葬一共108座,出土了许多青铜器,如铜釜、卷云纹茎首铜剑、铜鼓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遗址是普安县的铜鼓山遗址,这里被确认为青铜冶炼基地,被誉为夜郎国的兵工厂

⑦还有一些考古学家认为,夜郎国的首都可能在湖南。20005月,考古学家在考察中发现,在湖南怀化沅陵中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古墓群。这些墓葬大多是从战国时期至汉代开始普及的。据有的专家推断,墓主很可能就是夜郎王。如果推测属实,也说明沅陵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夜郎古国的文明中心。

⑧公元前28年至前25年,夜郎最后一个国王兴兵与周边诸侯发生战争,汉朝官员派使者去劝说。但夜郎王兴并不买账,还杀了使者,于是汉朝发兵灭了夜郎国,夜郎古国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选自2021.12A《百科知识》,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不能说明夜郎古国时期青铜工艺精湛的一项是(     
A.青铜树工艺水准很高,是通过弯头和插孔拼装起来的
B.青铜马车能够拼接,其零部件竟然多达260多块。
C.考古专家在距离龙树脚古墓群不远的铜鼓山发现了专门用来制作青铜器具的陶模和石范。
D.连枝灯上人物像的发髻、鼻梁、眼睛、脸庞、服饰等细节清晰呈现。
2.下列有关“夜郎古国”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湖南怀化沅陵发现夜郎王之墓,说明沅陵是夜郎古国的文明中心。
B.龙树脚古墓群文明就是消失了的夜郎文明。
C.目前所发现的夜郎国时代的遗址,主要分布于贵州西部一带。
D.贵州西部一带夜郎国遗址,被确认为青铜冶炼基地,是夜郎国的“兵工厂”。
3.下列关于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用“夜郎自大”成语开头,引出“夜郎国的疆域究竟有多大”的话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B.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用了“推测”“可能”“大概”等词语,体现了语言运用的严谨。
D.文章从夜郎国的青铜工艺到夜郎国首都在哪里的推断,证实了夜郎国有自大的“资本”。
2024-06-28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